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44  2018-05-17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4]
山东省潍坊市普通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模块检测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模块监测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2018.04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中性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区域。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社会给人两个相互矛盾的印象:一方面,它十分注重平等,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另一方面,它又十分注重纲常伦理,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不过,无论如何解释这种印象,它至少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同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差异两个问题。在西方由正义原则加以处理的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社会同样存在,而且同样也需要某种协调机制。概而言之,中国传统社会,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
“仁”是对他人之爱,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进一步指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亲亲,仁也。”并且孟子认为,这种爱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同情即同样的感情,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一心理事实的体现。因此,“仁”的生发机制,是一个推已及人、由近及远的过程,即把对亲人之爱扩展为对邻人之爱,再扩展到对天下人之爱,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明代的王阳明则把“仁”的原则概括为“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的情怀。由此可见,“仁”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同的或者相通的一面。曾参总结孔子的思想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忠恕之道具有类似于康德的绝对命令在西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与“仁”所体现的“合和”精神不同,“礼”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纵向)、亲疏厚薄(横向)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反映“别”与“分”的一面。“礼”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礼,国之干也”。“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有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儒家强调“礼”治,但目的不是造成一个等级森严、上下隔阂的社会,而是通过“礼”的规范与约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
用以平衡“仁”与“礼”的就是“义”的原则。在中国传统文献中,“义”是一个含义比较丰富的概念。很多时候,它指一种最高的伦理原则。但是,“义”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那就是在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的权量与选择,即“义者,宜也”。孟子举过一个例子:“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权即是宜,也就是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表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只要是出于某项更高的道德原则的要求,言而无信,行而不果也未必不能接受。显而易见,“义”就是审时度势,对某个具体情境之下的行为原则进行选择和判断。
(摘编自唐士其《儒家思想对“平等”与“差异”的平衡》)


浏览完整试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等”与“差异”的平衡问题存在于中国与西方社会,都需由正义原则来处理。
B.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孔子遵循的忠恕之道类似于西方思想体系中的康德的绝对命令。
C.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要靠“礼”治,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主要靠“仁”的原则。
D.“义”通常指最高的伦理原则,也指对某具体情境下的行为原则进行选择和判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首段先摆出问题,提出观点,后文再分层进行阐述。
B.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王阳明的名言是为了阐述二人对孔子的儒家学说的发展。
C.文章第三段在对比中阐述“礼”的内涵实质,强调了其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阐释“义”的两方面含义,并对后一个含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中国传统社会才实现了“平等”与“差异”的平衡。
B.有了对亲人之爱这个基础,才能生发出能表现对他人之爱的处于儒家价值体系核心地位的“仁”。
C.只要有了强调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的“礼”提供的一套基本政治架构,中国传统社会就会稳定而有序。
D.孟子认为出于“义”的需要,在不同的乃至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经过权量与选择,可以接受言而无信、行而不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目光里的松阳
彭程
在这样的地方,适宜于将眼睛想象成一部摄像机。目光的收放,仿佛镜头的伸缩,将不同距离的目标一一捕捉摄录:杨家堂村,一个阶梯式古村落;酉田村,一个台地式古村落;黄家大院,一个美轮美奂的古典庄园……
令我的目光牢牢羁留的这些场景和画面,属于同一个地方:松阳。
“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吟咏的是松阴溪,松阳的母亲河。虽然历史久远,但在大多数时间内,它鲜为人知,这首先是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及相伴生的贫穷落后等,注定了难以有更多目光投向这里,不过这倒也并非全是坏事,所谓祸福相倚云云。过去漫长的农耕时代,这样的地方容易躲过兵燹战乱。今天,经济建设大潮裹挟一切地域,但偏僻的地方与通衢大邑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因为硬件条件的不足,往往慢上几个节拍,滞后若干年,这种时间差,从好的方面讲,可以借鉴发达地区在发展中的教训,不走或少走弯路,不用交付巨额的“学费”。
松阳印证了这一点。僻远的地理位置,让松阳有幸保存下众多古村落,也保存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使它具有后发优势,这种优势,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
俗语“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耳熟能详,但对于一个外来人,松阳的山水自然,就是一道永远不会撤席的目光的盛宴,只是随着季节和时辰,不断变换着内容,这里,蓝天白云是天空的常态,阳光穿过透明的空气倾斜下来,树叶仿佛被擦拭过,熠熠闪光。澄澈清亮的溪水,舒缓而辽阔的茶园,桂花树浓郁的香味,夜晚窗外的蛙声,黎明时分的鸟啼,都让我们一行来自不同大都市的旅行者,有一种超出期待、何其奢侈的感觉。由于水量丰沛,云雾缭绕的景色随时可见,行走山水间,恍惚置身于一幅立体的水墨画长卷中。
更为可贵的是,这巨幅山水之间,保留了一百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散布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松阳县各处,依据当地地形的不同,呈现为阶梯式、平谷式、傍水式等各种样貌。对于眼睛来说,尽管目标姿态各异,却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栝:目不暇接。
每一个村子都体现了与自然的紧密融合,或以青山为倚靠,或以绿水为襟带,或仰接峰巅,或俯瞰幽谷,山环水绕,林木蓊郁。从外观看,这里的建筑融合了浙闽徽三地的风格,夯土的泥墙立面,拱形屋顶上的青瓦,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多已漶漫残缺,诉说着岁月沧桑。这些老屋旧宅及附属的各种建筑所构成的村落,堪称中国传统乡土建筑群完好保存的样本。而建筑从来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为具象化的存在。无论是一座屋宇,一个院落,还是一口藻井,一扇窗棂,整体和局部,大处和细节,处处都弥漫着传统美学的韵味和情致。
但它们显然并非独独属于审美的,虽然目光最初感知到的正是这一点。在美的种种样貌形态背后,它们还有着更为丰厚的蕴含,承载十分广阔的功能。譬如“耕读传家”,是数千年的农耕社会所尊崇教奉的价值,一代代地被传承着。这几个字被刻写在无数古宅老院的匾额上,如果是以对联样式张贴镌刻于楹柱上,就扩展成了“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们,每天进出门口时,抬眼所见都是这些字句,耳濡目染中,如何不受到熏陶?传统文化价值观就是以这样具体可感的方式,渗融进了一代代人的灵魂。
现代化浪潮席卷之处,一应城市乡村都无所逃遁。目光所及,几乎到处都是所谓标准化、时尚化因而也是高度雷同化的环境和生活。喧嚣和躁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织就一张无形巨网,让人们灵性窒息,疲惫不堪。相形之下,这里幽静古雅的氛围,舒缓从容的节奏,便愈发显得可贵。仿佛是上天的特意安排,在遥远宁静的群山之间,安放一种美好。
而这里的人们,也的确没有辜负上苍的这一种厚意。
抵达松阳县城的第一天,晚饭后,我们一行走到老城区的西屏街上。这是一条明清老街,长约两公里,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当年的样子,青石板的街路两旁,鳞次栉比排列着下店上宅式的二层木结构店铺,有铁匠铺、金银铺、炭烛铺、锡箔铺、草药店、裁缝铺、棕床店、剃头店、制秤店、拉面店、酥饼店……不下几十家店铺,堪称一个古老集市的完整标本。这样的老街,在不少城市中,或者被拆除,或者把原来的住户迁走,经过一番修葺变成旅游参观的项目,居住生活的功能却被剥离。松阳的做法完全不同。当地乘持一种“活态传承”的理念,不但让老街的原住民安心住下去,也鼓励来此赁房做生意的商人以店为家。在保持老街的空间风貌及建筑外立面传统风格的前提下,进行现代化的设施改建,大大提升居住舒适度。房子住了人,便有了鲜活的生命气息。传统生活方式的浓郁气息,也就十分自然地氤氲弥漫开来。
置身这样的地方,不由得会想到那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目光作证:在松阳大地上,这是一个生动确凿的事实。


展开余下试题(原载《人民日报》,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三段引用王维的诗句,点出松阳母亲河松阴溪,表现了松阳历史久远,也表现了松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B.文章第四段为过渡段,既承接上文对松阳地理位置劣与优的介绍,同时引起下文对松阳自然、人文优势的描述。
C.文章在最后一段中,引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话,既照应了题目和开头,又升华了主旨。
D.文章采用对比、引用等手法,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对充满诗意的松阳的由衷赞美。
5.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分)
6.松阳魅力的保持,对振兴乡村建设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从公安部交管局召开的全国视频会获悉,今年以来,全国公安交管部门严抓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现象治理,查处不礼让斑马线违法行为同比上升3.4倍,因不礼让斑马线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8%和9.3%。
公安部数据显示近3年来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中,约9成是机动车未按规定礼让行人导致。为进一步整顿城市交通秩序,公安部交管局要求各地创新管理举措。各地要安排民警、辅警在行人过街流量大和未设置交通信号灯的斑马线处执勤,适时组织执法小分队加强重点路段、路口整治,加大现场查纠力度。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还要对非机动车道、人行横道及信号灯和标志标线进行全面排查整改,确保交通信号设施有效、科学、规范。
公安交管部门还将联合其他相关部门一同参与,如会同交通运输等部门,组织公交车、出租车等车辆驾驶人带头遵守让行规定;会同文明办、团委等部门,动员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以及文明交通志愿者参加文明交通劝导和体验活动等。
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认真分析本地斑马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坚持零容忍、全覆盖、严执法,像治理酒驾一样,深入推进不礼让斑马线治理,牵引城市交通秩序整体提升,带动市民文明素质和法治意识整体提升。
(摘编自新华社《今年因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造成伤亡的事故同比下降》,有删改)
材料二:
从长沙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辖区分布情况来看,岳麓区、雨花区、开福区事故数量最多,占全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数的80%。
从全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时间分布情况来看,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高发时段为夜间18~24时;雨花区则为上午6~12时居多,其余时段分布较为平均。
从全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受害人年龄分布情况来看,除天心区外,其他区域,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受害人年龄以50岁以上居多。
(摘编自《大数据告诉你“斑马线上的安全”有多重要》,有删改)
材料三:
江苏宿迁是一个地处苏北,在全国知名度并不高的地级市。然而,交通治理工作却走在了全国前列,甚至已经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私家车礼让率高达90%以上。取得这样的成绩,根本原因就在于交管部门有着较强的责任意识,不断创新交通管理工作的新手段和新方法,对不礼让斑马线的行为严管重罚,从而使私家车主逐渐养成了礼让斑马线的文明习惯。
(摘编自萍乡文明《礼让斑马线不应“公”“私”有别》,有删改)
材料四:
礼让斑马线的本意是深化城区交通秩序整治,提高广大市民的交通法治观念和文明交通意识,让人人都可以享受秩序交通带来的好处。我们不该单单纠结于目前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应从自身做起,遵守秩序。对于交警来说,应对如何礼让行人有权威解读:对于司机来说,积极了解政策;对于行人来说,也不应有恃无恐,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斑马线的文明需要保证司机与行人之间的平衡。对司机的违法行为坚决惩戒,同时对于行人的违法行为也绝不姑息。只有建立起车与人共同对规则的遵守和敬畏,心中都有了“火线”,才能真正实现斑马线文明。
(摘编自胶东在线《礼让斑马线彰显城市文明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一段引用公安部交管局会议提供的相关数据,说明我国对机动车在斑马线前不礼让现象的治理效果明显。
B.材料二介绍了长沙市发生涉及行人交通事故的一些数据,并分别从辖区、时间和受害人年龄三方面介绍了这些事故的分布情况。
C.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是江苏宿迁交通治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严管重罚是该地区治理不礼让斑马线行为的主要手段。
D.根据材料四可知,礼让斑马线的真正实现需要设定规矩并让车与人共同遵守,这样才能真正让人们享受到秩序交通带来的好处。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材料一看,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中,多数是机动车的责任,说明要实现斑马线文明,应重点解决司机违规问题。
B.根据材料二统计图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长沙市发生的涉及行人事故中,死亡人数超过受伤人数的三分之一。
C.在涉及行人事故占一般程序交通事故比率和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占涉及行人事故比率中,死亡率均超过受伤率。
D.根据材料二中提供的数据,我们能够了解到岳麓区与开福区在夜间18~24时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50岁以上行人造成的事故率较高。
E.虽然四则材料针对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现象各有侧重点,但是材料一、四侧重介绍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而材料二、三却侧重分析事故原因。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在“礼让斑马线”这个问题上交管部门和司机、行人应有的做法。(4分)
三、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宋仪望,字望之,吉安永丰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吴县知县。民输白粮京师,辄破家,仪望令诸区各出公田,计役授田赡之。禁火葬,创子游祠,建书院,惠绩甚著。
征授御史。劾大将军仇鸾挟寇自重,疏留中。已,陈时务十二策。巡盐河东,请开桑乾河通宣、大饷道。仪望疏至,下廷议。兵部尚书聂豹言:“河成便漕,兼制敌骑。”工部尚书欧阳必进言:“道远役重。”遂报罢。
仪望寻省母归。还朝,发胡宗宪、阮鹗奸贪状,鹗被逮。二人皆严嵩私人,嵩由是不悦。及受命督三殿门工,嵩子世蕃私贾人金,属必进俾与工事,仪望执不可。工竣,叙劳,擢大理右寺丞。世蕃以为德,仪望请急归,无所谢,世蕃益怒。会灾异考察京官,必进迁吏部,遂坐以浮躁,贬夷陵判官。嵩败,擢霸州兵备佥事。请城涿州,除马户逋税。进大名兵备副使,改福建。与总兵官戚继光合兵破倭,因列海防善后事。诏从其请。隆庆二年,吏部尚书杨博欲黜仪望,考功郎刘一儒持之,乃镌二秩,补四川佥事。四迁大理少卿。
万历二年,张居正当国,雅知仪望才,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诸府。奏减属郡灾赋。海警稍定,将吏讳言兵,仪望与副使王叔果修战备。倭果至,御之黑水洋,斩获多,进右副都御史。先有诏雪建文诸臣,仪望创表忠祠祀之南京。宋忠臣杨邦乂仪望乡人也葬江宁岁久渐湮仪望为封其墓载其祠祀典。故太常卿袁洪愈、祭酒姜宝皆不为居正所喜,仪望荐之朝,渐失居正意。四年,稍迁南京大理卿。逾年改北,被劾罢归。家居数年卒。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一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忠臣杨邦乂/仪望乡人/也葬江宁/岁久渐湮/仪望为封/其墓载其祠祀典。
B.宋忠臣杨邦乂/仪望乡人/也葬江宁/岁久渐湮/仪望为封其墓/载其祠祀典。
C.宋忠臣杨邦乂/仪望乡人也/葬江宁/岁久渐湮/仪望为封/其墓载其祠祀典。
D.宋忠臣杨邦乂/仪望乡人也/葬江宁/岁久渐湮/仪望为封其墓/载其祠祀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靖,是明朝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古代新皇帝即位后,一般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B.御史,是具有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纠察官员过失。与“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中的“御史”不同。
C.除,指授予官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与“寻蒙国恩,除臣冼马”中的“除”均与此意相同。
D.倭,这里指倭寇,明朝曾经屡屡侵犯我国沿海一带,戚继光抗倭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的倭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仪望体恤民情,注意教化。担任吴县知县时,创建子游祠,建立书院,还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百姓因往京师运白粮而常常家道破败的问题。
B.宋仪望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任御史时,弹劾大将军仇鸾自以为是,他的奏疏被皇帝留在宫中不作处理后,他坚持已见,又奏陈了十二条意见。
C.宋仪望正直刚毅,不阿谀奉迎。宋仪望状告严嵩心腹贪污,并使阮鹗被逮捕;又因不接受严世蕃的拉拢而将其得罪,后来被贬到夷陵作了判官。
D.宋仪望才能卓著,富有远见。与戚继光击破倭寇后,向朝廷建议要加强海防建设;巡抚应天府时,未雨绸缪,加强战备,后在黑水洋大胜倭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受命督三殿门工,嵩子世蕃私贾人金,属必进俾与工事,仪望执不可。(5分)
(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高祖本纪》)(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歌首句用一个“清”字写出了农村夏日的总体特点,为下文写景抒情奠定了基础。
B.第二句写房檐上的幼雀雏燕已经长大,不再嬉闹鸣叫,诗人也由烦躁变得清静了。
C.在晴朗的天气里,蝴蝶展翅停在花枝上,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可见环境之幽静。
D.尾联直抒胸臆,感慨自己年老无成,只能像樵夫或渔翁一样在农村平庸地度完余生。
E.本诗选取农村夏日典型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生意盎然、充满情趣的乡村生活画面。
15.结合全诗,从颈联“邀”“纳”入手,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 ”两句意思一致。
(2)《逍遥游》中庄子说明“逍遥”的最高境界是“    ,    ,    ”,即能够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才能够“无所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发言人表示,中方自始至终反对美方发起的所谓“301调查”,奉劝美方不要一意孤行,免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②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自以为“天高皇帝远”,没人管得到自己,对待群众态度蛮横,甚嚣尘上,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③只要每个社会个体、企业单位乃至公职机关,都能做到一言九鼎,诚信之树就一定会参天而立、枝繁叶茂。
④清明时节,在黄帝陵公祭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追本溯源的传统盛事,是华夏儿女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传统盛典。
⑤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我市实际,广开言路,各抒己见,就交通设施、教育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的问题献计献策。
⑥日前,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设立西湖大学,对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兼容并包的教育体制和科研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努力推动半岛问题和平解决,是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发挥的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和担当。
B.这个自幼患有癫痫病的孩子本应得到人们的极大同情,可他却经常成为一些人欺凌、侮辱甚至捉弄的对象。
C.专家指出,柯洁和AlphaGo的对战所带来的社会焦虑,正是人文反思已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脚步。
D.上市的首个周末,iPhone X的市场份额就占到了iPhone总份额的0.93%,表现出强劲的消费势头。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3月5日,我们几个志愿者响应共青团“送温暖”的号召,向老人惠赠了几件春季衣物。
B.作为司徒教授的得意门生,你却在背后说他的不是,真是忝列门墙!你让大家怎么看你呢?
C.收到叔父从远方寄来的礼物,本打算敬谢不敏,但转念一想:虽受之有愧,然却之不恭。
D.某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获悉嘉宾父亲获得国家科学奖时说:“我代表观众对令尊的获奖表示祝贺。”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橙色书包”计划是为保护听障儿童交通安全的公益捐助项目,倡议发出后却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反对者认为, ① ,一些听障儿童也不愿意因此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支持者认为,隐藏他们的身份和保护他们的隐私固然重要, ② 。在现有慈善条件下, ③ ,但它至少能让人们在马路上看到背着橙色书包的听障儿童时减缓车速,从而为听障儿童提供一个交通安全“护身符”。
21.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的论证
方法,如例句所示。请根据所给论题,用归谬法进行反驳。要求:符合归谬逻辑,语言简洁明了,不超过50字。(5分)
例句:如果流行的一定是被喜欢并接受的,那么流行感冒也就成为最受欢迎的疾病了。
(1)论题:网络使人们的感情更加疏远。
反驳: 。
(2)论题:网络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亲近。
反驳: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②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孔子家语》)
③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北宋•汪信民)
④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围炉夜话》)
⑤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老年经不得逆境。(清•曾国藩)
⑥学问是经验的积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爱因斯坦)
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潍坊”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