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292 2018-05-14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2]
2019大一轮高考语文专练:传记阅读
2019大一轮高考语文专练:传记阅读含解析【共9页】
传记阅读专项练
(对应学生用书P273)
一、(2018•德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侠者黄大年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黄大年,就是这样一位侠者。
(一)
一般侠者,顶多“江湖”上流传着他的传说,而“黄大侠”却在太平洋上威名远扬。
话说2009年,恰逢某国航母舰队耀武扬威正在太平洋演习。听说黄大年回到中国,这个舰队自动后退100海里。此事,外媒有报,新华社有转,惊动中外。
航母舰队何以后退?盖因黄大年身怀绝技使然。
他是国际知名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擅长“给地球做CT”。他回国前研发的高科技整装技术装备,能在快速移动条件下探测地下和水下隐伏目标,广泛应用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尤其潜艇攻防和穿透侦查等军民两用技术领域。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的航空重力梯度仪系统,能精确探测位于国界和交战区地下隧道以及隐藏在民用建筑物地下的军事设施。他曾在某国军队的“潜艇”和“飞机”上做过试验,搞过技术攻关。
这样的高手,自然让人联想到“一个人顶几个师”的钱学森。而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那一代“前辈高手”,恰是黄大年自小的偶像,他曾在自己的朋友圈用邓稼先的例子发出过“黄大年之问”——“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二)
1982年,黄大年从长春地质学院大学毕业,题赠友人以照片,上书9字:“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感叹号落笔之际,侠气跃然纸上。
1993年初冬,他奔赴英伦深造,启程前回望同学,大声说:“等着我,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2009年,他51岁,正是科学家的黄金年龄,绝学练成,声播宇内,却选择归来,成为东北地区引进的第一位“千人计划”专家。
一边是洋房名望,英伦风景,剑桥流水;一边是祖国召唤,从头开始,道远任重。
选择面前,黄大年义无反顾。他最短时间辞职、售卖别墅、办回国手续。
“他肯定会回来。”熟悉他的亲友,无不如是说。
“多数人选择落叶归根,但是高端科技人才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能发挥价值。”他说,“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
(三)
黄大年是一个“被仰望、被追赶的传奇人物”。
作为侠者,与高手过招,他从未败过。他在英国剑桥ARKeX地球物理公司任研发部主任时,手下管着300号“高配”人马,包括他国院士。大家服他。在英国,他带领团队实现了“在海洋和陆地复杂环境下通过快速移动方式实施对地穿透式精确探测的技术突破”。回国不久,他出任“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第九分项的首席专家,这是国内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深探项目。
作为侠者,他志存高远,不愿做花匠。英国的生活很好。但在他看来,“在这里,我就是个花匠,过得再舒服,也不是主人。国家在召唤,我应该回去!”“作为一个中国人,国外的事业再成功,也代表不了祖国的强大。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足。”他回国后,国家“巡天探地潜海”得以填补多项空白。因为他,中国深部探测能力已达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作为侠者,他拼命“疯魔”,将生死看淡。他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他身体不好,常年大把吞速效救心丸,却说“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去年底,他晕倒在万米高空,被送医院,人未醒,双手却紧抱电脑,掰不开。醒后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浏览完整试题
作为侠者,他不图名利,却名动朝野。有一项地球勘探项目缺领军人物,但这个上亿元项目却一分钱也分不到他头上,他二话不说,披挂上阵。学校屡次催他抓紧申报院士,他说,“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
“大年是我见过的最纯粹、最赤胆忠心的科学家!”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说。
“千人计划”联谊会,大家公选黄大年任副会长。
高风懿行,自成楷式。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07月2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大年大学毕业时,题赠友人照片上书“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9字,侠气跃然纸上,这与李四光、钱学森和邓稼先等“前辈高手”的楷模作用密不可分。
B.黄大年在51岁练成绝学,声播宇内,他拒绝了英国科研机构的极力挽留,选择归来,成为东北地区引进的第一位“千人计划”专家,足见其赤诚的爱国之心。
C.黄大年回国时,恰逢某国航母舰队耀武扬威正在太平洋演习。听说黄大年回到中国,这个舰队自动后退100海里,可见黄大年所掌握的科技具有极大的威慑力。
D.黄大年回国不久,就出任“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第九分项的首席专家,这是国内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深探项目,充分体现了他卓越的学术水平。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项,“他拒绝了英国科研机构的极力挽留”不合文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黄大年作为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他的研究领域不为一般人所熟悉,作者形象地说他擅长“给地球做CT”,就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他的工作。
B.中国很多留洋学者在学成后选择留存海外而拒绝为国效力,黄大年对这种现象深表忧虑,文中的“黄大年之问”正是这种忧虑的集中体现。
C.作者为突出黄大年的形象,选择了很多他的典型言论,比如他在英国的生活很好,但他说,“在这里,我就是个花匠”,表达了自己归国的心声。
D.“他晕倒在万米高空,被送医院,人未醒,双手却紧抱电脑,掰不开”,这是一处典型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勾勒出一位鞠躬尽瘁的科学家的高贵灵魂。
E.侧面描写是本文的突出特色,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对黄大年的评价,学校屡次催报院士黄大年的反应等内容,都从侧面突出了他的光辉形象。
解析:选BE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黄大年之问”是要以邓稼先为榜样。E项,“学校屡次催他申报院士”后有黄大年的语言,不是侧面描写。
3.作者称黄大年为“侠者”,从文中看,“侠者”有哪些高贵品质?请简要概括。(5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品质的概括能力。阅读文本,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分条概括该题的答案。“听说黄大年回到中国,这个舰队自动后退100海里”,“他是国际知名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擅长‘给地球做CT’”,表现黄大年身怀绝技,统领千军的形象。黄大年“题赠友人以照片,上书9字:‘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可看出他面对选择,义无反顾,志存高远,为国为民。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说“大年是我见过的最纯粹、最赤胆忠心的科学家!”,侧面介绍他不图名利,忘我工作。“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去年底,他晕倒在万米高空,被送医院,人未醒,双手却紧抱电脑,掰不开。醒后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可知黄大年看淡生死,赤胆忠心。
答案:①志存高远,为国为民;②面对选择,义无反顾;③身怀绝技,统领千军;④不图名利,忘我工作;⑤看淡生死,赤胆忠心。(每点1分)
二、(2018•汕头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她感到恐怖。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沦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联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比如张爱玲,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五四时的涂女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唯一的。
展开余下试题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写细致、明丽和新鲜。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她坚持自己。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
[相关链接]
①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②《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
(刘勇《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
4.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萧红写作“自由的风格”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萧红的小说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B.《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会激发、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
C.萧红的小说大多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自传小说的特点。
D.萧红认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范式,认为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也是各式各样的。
解析:选B B项,“《生死场》表现民族苦难”主要是从萧红作品内容出发,“激发、增强读者的忧患意识”则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谈阅读萧红作品的感受,这些表述均不符合题干中所说的萧红写作的“自由的风格”。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萧红认为“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所以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并予以批判,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B.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受左翼政治思想的影响,使她的写作更多地关注底层的穷苦人民。
C.萧红和许多女作家一样,并不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因为她们想要尽可能冷静客观地叙述,以避免过多融入自己的私人感情。
D.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超前的文体风格外,主要还在于她作品中所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E.萧红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是因为她左翼作家、女作家的身份,但更是因为她超越了这些身份,最终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魅力。
解析:选DE A项,“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没有依据;B项,原文只说受到左翼思想的影响,但不能称之为“深受”,尤其是后来“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C项,萧红是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的。
6.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在理清全文思路的基础上,摘取文中关键词句作答。“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唯一的”一句表现出萧红是兼具穷人视角与女性视角的作家,她的文学创作是献给穷人和妇女的。“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一句表现出她的创作不像左翼文学作家那样受意识形态的规训,也没有其他作家的文人气。“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一句表现出萧红的小说兼具女性的纤细性的雄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从相关链接①可看出萧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
答案:①她是唯一兼具穷人视角与女性视角的作家;②她的创作不像左翼文学作家那样受意识形态的规训,也没有其他作家的文人气;③她的小说兼具女性的纤细性的雄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④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⑤她是少有的过着贫穷、流浪生活的作家;⑥她的文学创作是献给穷人和妇女的。(每点1分,答出四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加固训练](教师用书独具)
(2017•东北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12分)
百岁科界泰斗 一生赤子情怀
1927年,年方14岁的张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交通大学预科班。1933年12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意大利人威廉•马可尼到交大访问,张煦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欢迎仪式的全过程。与大师面对面,极大地鼓舞了张煦,为了激励自己,他在宿舍里贴上了马可尼的大幅照片。随后的岁月里,他的办公桌玻璃板下,常年压着一张马可尼的标准照。与大师的一面之缘,成了他一生修身治学的精神支柱。
1936年,年仅23岁的张煦带着优异的成绩和简单的行李,远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学习通信工程学科。在美国求学的四年,张煦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工作,每天的学习和实习日程都排得满满的。在哈佛听课,他总是坐在台下的第一排,一面专心听,一面认真记,恨不得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刻在心里。实验课上,他从来不肯仅仅照着书本演示一遍就完事,总是要亲自动手,边思考,边测试,直到对实验方法、测试仪器都充分了解和熟练掌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的博士论文获得了优秀的成绩。留美的学习和生活,不仅给张煦后来从事通信工程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HighThinking,LowLiving(勤奋思考,简单生活)。
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张煦怀着“祖国培养我,我要报效祖国”的理想,回到抗战艰难时期的祖国。回国后,他就开始了通信科学的教学和科研生涯,成为我国通信科教事业的奠基人。在他从事通信科技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几十年时间里,通信科技发生了重大演变。张煦顺应通信科技的发展潮流,始终站在世界通信科技发展的前沿,引领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他不失时机地更新教学内容,率先编写相应的中文教材,不断开拓科研新领域和出版新著,并乐此不疲地把通信学科中的新理论、新技术传送到工厂、企业,无偿地帮助相关行业培训人才,指导生产和研发工作,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在学术上,张煦精益求精、不断探索,而生活上,他却十分简朴。一双老式中国布鞋、一身半旧中山装,这就是张煦几十年一贯的“行头”。即便是1996年交大百年校庆之际,坐在江泽民主席身边合影的张煦,依然是这样的穿着。
展开余下试题
张煦对自己的生活克勤克俭,对学生却关怀备至。从90年代开始,他捐出自己的院士津贴和部分稿费收入,在电子工程系设立了“张煦奖学金”,资助贫困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有意思的是,奖学金设立之初曾规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本科阶段不许谈恋爱,这在校园里传为趣谈。“多做贡献,少想享受”,这是张煦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学子的殷殷期望。
年逾八旬,对别人来说,这个年龄也许在颐养天年,张煦却幽默地说自己“八十尚不老,犹可登讲台”,坚持继续为学生们上课。2005年,92岁的张煦还亲临学校的“饮水思源”BBS论坛,与学生们在线聊天,谆谆告诫青年学子好好学习、热爱祖国、建功立业。
(摘编自张文清《百岁科界泰斗,一生赤子情怀》)
[相关链接] ①1978年11月,离开他心爱的母校已整整22年的张煦终于调回了上海交通大学,担任电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上任后,他大胆地作了几项重要决策。首先是将原来的“无线电系”改名为“电子工程系”。其次,尽快培养师资,培育科研力量。他一方面将基础比较好的青年骨干教师派出国外进修,另一方面着手自己培养研究生。
(王延峰《百岁院士张煦:驰骋在信息高速公路》)
②1994年,已届八旬高龄的张煦出版了《信息高速公路》一书。半个世纪以来,张煦先后亲授近千名高级科研与教学人才,著述(译著)近900万字。荣膺诺贝尔奖的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高锟认为,张煦对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不遗余力,被称为“中国通信界元勋”当之无愧。
(张光武《百岁院士张煦的故事》)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张煦在交大就读时,与到访的无线电领域的大师——意大利人威廉•马可尼有过一面之缘,这为他以后修身治学提供了长久的精神支撑。
B.在美国学习通信工程学科的期间,张煦的博士论文能够获得优秀的成绩与他认真专注的求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是分不开的。
C.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张煦回到了战乱中的祖国,从事通信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心。
D.为资助生活贫困但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张煦设立了“张煦奖学金”。自设立以来,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本科阶段都不许谈恋爱。
解析:选D D项,“自设立以来,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本科阶段都不许谈恋爱”不合文意,原文说“奖学金设立之初曾规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本科阶段不许谈恋爱”。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张煦从事通信科技教学和研究几十年,能够顺应通信科技的发展潮流,始终站在世界通信科技发展前沿,使通信科技发生了重大演变。
B.张煦在通信科技领域不只是关注理论研究,埋头教书,还把先进的理论技术送到各地工厂、企业,帮助相关行业培训人才,指导生产和研发。
C.1978年重新调回交通大学的张煦着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培养师资,培育科研力量:一方面派青年骨干出国进修,一方面自己培养研究生。
D.1994年,已届八旬高龄的张熙出版了《信息高速公路》一书,被诺贝尔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高琨先生称赞为“中国通信界元勋”。
E.本该颐养天年的张煦依然坚持著述,并继续登上讲台为学生们上课,甚至还亲临学校论坛与学生们在线聊天,不忘对学生们进行诚挚的教育。
解析:选BE A项,“使通信科技发生了重大演变”错,由原文“在他从事通信科技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几十年时间里,通信科技发生了重大演变”可知,不是张煦使通信科技发生了重大演变;C项,“一方面派青年骨干出国进修”错误,原文是“将基础比较好的青年骨干教师派出国外进修”;D项,“中国通信界元勋”不是高锟对其的称赞,文中说“高锟认为,张煦对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不遗余力,被称为‘中国通信界元勋’当之无愧”。
3.张煦院士对其座右铭“勤奋思考,简单生活”的践行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5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勤奋思考方面,抓住“在哈佛听课,他总是坐在台下的第一排,一面专心听,一面认真记,恨不得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刻在心里”“实验课上,他从来不肯仅仅照着书本演示一遍就完事,总是要亲自动手,边思考,边测试……”“张煦顺应通信科技的发展潮流,……他不失时机地更新教学内容,率先编写相应的中文教材,不断开拓科研新领域和出版新著”等句子分析。在简单生活方面,抓住“张煦对自己的生活克勤克俭,对学生却关怀备至”“‘多做贡献,少想享受’,这是张煦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学子的殷殷期望”等句子分析。
答案:勤奋思考:①求学时认真听讲,边思考边实验;②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不断探索,开拓新领域,出版新著作。
简单生活:①日常生活中克勤克俭,不重衣着:②期望学生能够“多做贡献,少想享受”。(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四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122.240.217.144)
上一篇:
2019大一轮高考语文专练:辨析病句
下一篇:
2019大一轮高考语文专练:成语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19大一轮”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