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311  2018-05-1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1]
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理解语句、把握情感
第三部分 第二章 专题二 第一节 理解语句、把握情感
[限时提升练]
[限时45分钟]
一、(2014•长沙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听,剧院的钟声铃声
郭启宏
①远远望去,一座庞大的建筑,没有围墙,没有石狮子,只横陈着一方巨石,若披襟,如袒腹,在高楼林立的大都会,在繁盛的闹市区,肯定是别具特色的一道风景。这就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②当我迎台阶拾级而上,置身于熟悉的大厅,总会油然而生更在亲切之上的神圣感。我无数次来到这里,却总如同初瞻乍见,无数次怀着赤子之心诚惶诚恐地仰望,无数次检身自省唯恐愧对。我的作品在这里上演,我在这里看到更多的演出。仔细一想,除了这里,我很少到其他场所看话剧。是习惯?是偏爱?有一点可以肯定,我沉迷于艺术,我讨厌商业炒作。
③悠悠然,钟声传来。一记,沉寂了交头接耳;两记,肇始了端坐敛神;三记,进入了屏声静息,整个剧场寂寂然,听得见银针落地声。呀,这是戏剧的期待!随着戏剧的流程,便有了戏剧的发现,又有了期待与发现的更迭,更有了危机、冲突、必需场面、高潮、突转……钟声把我们带入戏剧的世界,一个没有俗世纷扰的艺术的世界,一个彰显人性瑰丽的世界!不知不觉中,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唤醒了我,戏剧结束了,却又让我继续着戏剧的美好,我的灵魂似乎也净化了。观众的掌声交汇着崇高心灵的混响,当此际,黄金陡然失色,权势变得卑微,能感知的是精神的大境界。
④钟声悠悠,回响在这里,好奇怪,又回响在千里之外。不久前,上海大剧院演出北京人艺的五部话剧。幕启之际,忽然响起悠扬而熟悉的钟声,一记,两记,三记……原来聪明机变的上海人,把首都剧场的钟声引到上海大剧院。他们说,人艺的钟声有一种魔力,叫演员进入角色,叫观众 进入戏剧。因为第一场演出剧目是《知己》,作为编剧,我有幸临其境,闻其声,如故人语暖,如亲眷情长,一时间充盈着温馨的氛围, 我感动得几欲落泪。我又想起正在后台候场的艺术家,想起他们的劳作,他们的情怀,他们的精神。此刻,他们同样谛听着熟悉的钟声,他们一定和我一样,心中升腾起神圣的艺术感悟。
⑤到过首都剧场的人,对钟声的体验大致与我相似。然而君知否?还有一种声音,非观众所能尽知,那就是铃声,清脆而急促,是人艺排演场的铃声。
⑥据老一辈人艺人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初,故宫处理一批库存,人艺人挑了几样东西,有舞台的幕布,有练功房的镜子,还有一只按铃。按铃派作何用?置诸排演场,为导演所专用,是焦菊隐等“四大导演”的手中物。遥想当年,按铃一声脆 响,排演场肃穆起来,没有窃窃私语声,没有嘎嘎皮鞋响,当然也没有手机、iPad游戏声!“戏比天大”四个字不是挂在墙上,而是刻在演职人员心里。戏剧走出作家平面的文本,渐渐演绎成演员立体的形象,直至回荡在观众的脑海里,何等奇妙而美好!
⑦为了若斯奇妙,我喜欢坐在导演身旁,默默注视着,思考着。我对导演说,我愿做个哑兵,不插一句话。我无意“偷艺”,只是希望在从平面到立体的演绎中获取舞台感,这将有益于编剧的感悟。于是,在导演的铃声里,我得到了艺术的“特权”,我与导演、演员共呼吸、同梦想,极尽悲与欢的洗礼、形与神的张扬。这只按铃已经脱俗,而成为神圣的具象,使我们面对艺术,有如剑悬头上,教我们兢兢业业,诚惶诚恐,不敢有丝毫松弛、懈怠和亵渎;也可以比作西西弗斯之石,是命运施加的惩罚,也是对命运的反抗,无法登顶的艺术如同推石上山败绩的叠加,而戏剧人荒谬的幸福感恰恰产生于负重推举之际虚幻的雄豪,所谓“荡胸生层云”,“一览众山小”!


浏览完整试题⑧事实上,当年的按铃早已消失在“文革”的烟尘里,现在的按铃是件“复制品”。无妨,月之恒兮日之升,忽忽过了三十多年,复制品也成了文物!世上多少物事,大凡经得起时间淘洗的,便腐朽也能化为神奇。我曾经好奇地审视着这只按铃,虽曰替代,却无刻舟寻剑的憨傻,倒有薪尽火传的真诚。铃声一响、再响、三响,排演、休歇、排演,大大方方,从从容容。戏剧从排演厅转入大剧场,铃声让位给钟声,否,铃声升华为钟声。
⑨人艺的排演场,铃声清脆而急促;人艺的剧场,钟声有三记,悠扬,绵长,沉宏而飘逸……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处在高楼林立的大都会,在繁盛的闹市区,它的门前没有威严的石狮子,只 横陈着一方巨石,却也构成一 道独特的风景。
B.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曾经上演过作者的作品,作者也喜欢到这里来观看演出,因为这儿崇尚艺术,没有商业演出。
C.“戏剧走出作家平面的文本,渐渐演绎成演员立体的形象,直至回荡在观众的脑海里,何等奇妙而美好!”这句话是说剧本因为是平面的,没有吸引力;而通过演员的表演具体地展现出来,剧本才有了生命力。
D.作者喜欢坐在导演身旁,默默注视着,思考着,从 中获取了舞台感,提高了自己的编剧水平,也使自己的剧本日臻成熟。
E.文章的结尾含蓄隽永,清脆而急促的铃声象征着人艺的演员们认真排演;悠扬绵长,沉宏而飘逸的钟声则象征着演员们准备入场演出。
解析 B项,“没有商业演出”错,原文只是说“我沉迷于艺术,我讨厌商业炒作”,可见作者喜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不搞商业炒作,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商业演出。C项,分析不当,这句话的意思是:剧作家在剧本中的思想情感,通过演员的表演具体地展现出来,与观众产生了共鸣,获得了很好的 效果。D项,“也使自己的剧本日臻成熟”在文中没有体现。
答案 AE
2.作者说“置身于熟悉的大厅,总会油然而生更在亲切之上的神圣感”。请简析这种“神圣感”在第③段是如何展现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此题,考生可以将第③段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钟声提醒“我”演出开始;第二层,观剧情景,将“我” 带到“一个没有俗世纷扰的艺术的世界,一个彰显人性瑰丽的世界”;最后一层,观剧后,“我的灵魂似乎也净化了”。抓住这些关键语句适当整合,就可以归纳出答案。
答案 首先是三记钟声让作者停止了交谈,端正了坐姿,屏住了呼吸,在戏剧开幕前就有了一种神圣的期盼;其次,在看剧过程中,产生共鸣,有了对彰显人性瑰丽的艺术世界的神圣崇敬之感;戏剧结束后,灵魂得到净化。
3.纵观全文,作者为什么说“铃声升华为钟声”?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题时先要理解“铃声”和“钟声”的意义。在表层意义上,“铃声”是人艺排演场排演的信号,“钟声”是戏剧演出的信号。在深层意义上,没有铃声中艰辛的排演准备,就没有钟声中成功的演出。后者是前者汗水的结晶,是付出后的回报,是由剧本向形象的过渡,是演员与观众感情的交流。理解了这些,才能准确答题。
答案 从铃声到钟声,是导演和演员从排演到正式演出的过程,是一种过程到结果的递升;有了铃声中艰辛的排演准备,才会有钟声中宏伟的正式演出,是演员的付出获得回报的一种升华;从铃声到钟声,演员的领悟将与观众的感悟一起产生共鸣,将在观众心中留下更沉宏,更悠扬、绵长的记忆,是情感共鸣的一种升华。
4.文章以“听,剧院的钟声铃声”为题,阅读文章后,你能从中“听”出什么人生感悟?试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要立足于原文 ,在深入理解“铃声”和“钟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探究。“铃声”在文中指演员排演的信号,用于人生,当然应该指人生的准备阶段;“钟声”文中指演出开始的信号,意味着人生在前期的努力后终于有了收获,由此我们可以从演员对待演艺事业,进而联想到普通人如何对待人生,还可以从“铃声”和“钟声”所起的作用方面进行探究。
答案 要在演艺上取得成就,就必须精心排练,精心准备,才能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从而打动观众;“铃声”和“钟声”就如同人生计划的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有了人生准备的扎实与艰辛,才会有人生实施的轰轰烈烈;钟声铃声是一种提醒,人生路上也应时时提醒自己,才有奋进的动力。(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西藏的石头
凌仕江
①“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这是诗人海子自杀前对西藏 的吟咏。在此之前,我只感觉海子是个热爱西藏的人,他心甘情愿地把西藏当作自己对故乡的倾诉对象。海子渴望用诗歌去唤醒睡在天空里的石头,更多的人只能在远方用湮灭的理想去埋葬那些石头。因此,对于远方的西藏,每个人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石头。
②我在西藏的时候,并没有太在意西藏的石头,那时我的身边到处都是石头。它们像浑身长满了眼睛的佛,面色安详地看着我。我想,它们一定将我认作了佛。我曾光着脚丫,躺在石头上面做梦。后来,我发现那些比石头更多的梦,在西藏是永远做不完的。因为它们从不畏惧黑夜的来临,它们的热情吞噬了来不及发育的梦的种子,滚烫的目光覆盖了大地冰层之上的忧郁——那是手挥乌尔朵的牧羊人眼睛里透视出来的苍天般的忧郁。
③每当华灯初上,想起布达拉宫,感觉时间和空间 的交织与变奏,已让我彻底走出那一片魔幻的天空。剩下的只有石头,高于天空的石头,难以穿越的石头,比城市里房子更多的石头。它们使我相信宗教指示的方向是一切生灵的必经之途,只是我忘记了布达拉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来全都是石头,它们构成了玛布日山的标志。十万个生长于西藏的石头,在阳光与风雪的雕饰下,成为宫殿不朽的注解,它们把岩石内部的力量转化给朝圣宫殿的每一颗心灵。
④我第一次进入布达拉宫是一个阳光普照的下午。一千间房子,我只记住了其中一间里坐着不同朝代的佛,他们坐在不同的位置上,陪伴他们的是一样的珊瑚、一样的玛瑙、一样的绿松石,它们在不同的人眼里闪着不同的光。佛隔绝了外部所有的光,沉浸在自己独幽的天堂。之后,在拉萨城幽深的寂静里,我度过了一个无眠的难熬的夜晚,因为布达拉宫里面闪闪发光的石头,因为读不透的布达拉宫,因为数不清那些长满了眼睛的石头,它们看上去既有艺术的气质,又充满宗教的血肉。


展开余下试题⑤多年以后,我想起那些膜拜者,他们手里数着白色的念珠,脖子上挂满了各种色彩斑斓的石头。那些打远方赶来的游人,在阳光下从各个方向面对布达拉宫磕头作揖,其实他们并没有融入布达拉宫,只是将自己的贪嗔痴慢匍匐在布达拉宫折射的影子里,显然他们的表情里还残留着阳光洗不尽的俗世气息。在一个真正的信徒眼里,一座宫殿意味着一个人的前程,而布达拉宫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墓碑,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南方还是北方 ,方方面面去去来来的人都在膜拜,1 300多年前它已标明了死亡的尊贵和生命的卑微。走出宫殿,走不出石头的内心,很久很久,我想我应该说出那句佛让我不要随便说出的话——布达拉宫终将有一天会成为天堂倒塌在人间的一个碎影。
⑥其实,我算不上爱石之人。但因为我的生命里有了 西藏的血脉,在通往珠穆朗玛的路上,我遇见过真正热爱石头的人,他们仿佛与石头有着生命般的关系。
⑦5年前,从阿里转道珠峰的路上,同车有几位法国老人,白发飘飘,和蔼可亲。一位是名叫芳汀的60多岁的老太太,另一位是名叫伊恩达的70多岁的老先生。每当吉普车停下来休息,我们去雪山上摘莲花,坐下来听风,或唱歌,他俩就顶着高原的烈日,满山遍野地找石头。第二天,芳汀在珠峰脚下找到一块偌大的经石,形状像牦牛的心脏。但不幸的是,同行的藏族向导把那块经石悄悄抱回了山里。返程路上,芳汀他们俩的脸上一路写满了惆怅!
⑧回到拉萨,伊恩达邀我去参观他们住在酒店的房间。从浴室到卧室,从床上、桌上到窗台,摆放的都是各种各样的石头。我看见组成千军万马的石头面前是一个木头盒子做的佛龛,里面插满了各种颜色的青稞,他们说看见这些石头,就看见了圣地西藏的灵魂。
⑨芳汀忽然说起了那块写满经文的大心石,她甚至在梦里也将它捧在怀里。她的脸上布满了抒情的皱纹,那不是光阴的皱纹,那是西藏路上丢不下的遗憾。我一直将芳汀说那话时的表情记在心里。没隔几天,我替芳汀找来了一块模样同等的石头。芳汀捧着那块石头,端详了许久,然后望着天空,忽然哼起电影《喜马拉雅》里的音乐,那可是她的孩子,还是大地的婴儿?当她转过身,停下来,看着我的眼睛,突然蹦出一句话:这石头原本就是一座海子,先生,你信吗?
⑩我心里念念有词,海子,海子,原来海子只不过是一块小小的石头。
⑪离开西藏后,有一天在成都的窄巷子巧遇芳汀,在一家私人石头收藏馆里,我看见她与那块我亲手送给她的一模一样的石头时,我大声喊出了人类迫切认知自己内心的一句话——我与西藏好像离别了亿万年。
(选自《第六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集》,有删改)
5.阅读第②~④自然段,请概括并分析西藏的石头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具有佛性,犹如长满眼睛的佛,使人相信宗教的指示并给朝圣者力量;(2)具有艺术的气质,有的色彩斑斓,有的闪闪发光。
6.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布达拉宫终将有一天会成为天堂倒塌在人间的一个碎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去雪山上摘莲花,坐下来听风,或唱歌,他俩就顶着高原的烈日,满山遍野地找石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那些世俗游人贪嗔痴慢式的膜拜,布达拉宫终将丧失其在真正朝圣者心中精神圣地的象征。
(2)采用对比手法,突出表现两位老人对西藏的石头的痴爱,对西藏圣地的膜拜。
7.作者为什么说“原来海子只不过是一块小小的石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海子热爱西藏,并心甘情愿地把西藏当作自己对故乡的倾诉对象。海子渴望用诗歌去唤醒西藏的石头。(2)海子与西藏的石头融为一体,都具有圣洁的精神追求。在世俗面前,二者都是孤独的,只有极少的人真正懂 得欣赏。
8.“西藏的石头”仅仅是一块石头吗?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西藏的石头”的精神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作者看来,西藏的石头像浑身长满了眼睛的佛,是佛的代表。(2)西藏的石头组成了布达拉宫,构成了玛布日山的标志,是神性与诗性的载体。(3)每一个朝圣者都渴望拥有一块属于自己心灵的西藏的石头,它是朝圣者圣洁的精神天堂的象征,也是人类认知自己内心的途径。 (122.240.217.14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18届高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