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06  2018-05-1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6]
天津市2018届高三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
2018天津卷高考压轴卷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1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 倏(shū)忽 账簿(bù)   负(fù)增长 豁(huò)然开朗
B. 框(kuāng)架 吊唁(yàn) 绞(jiǎo)肉机 草菅(jian)人命
C. 酒靥(yè) 哂(shēn)笑 后坐(zuó)力 差(chā)强人意
D. 颔(hàn)联 粗犷(guǎng) 几幅(fù)画 长吁(xū)短叹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人类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 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
求。约束国际霸权主义的 ,从人类命运 的视角调整人类集体人权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
A.构建 无所不为 息息相关 确保
B.构造 为所欲为 休戚与共 确立
C.构造 无所不为 息息相关 确立
D.构建 为所欲为 休戚与共 确保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收入全靠收取保教费用,因此常常出于控制成本,压缩教师培训开支,使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较慢。
B.目前,教师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近期数量业绩,忽视长远质量积累,不利于原创性科学研究的开展,影响教师自身潜能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C.大量的家长“被选择”送孩子参加各类繁重的竞赛培训,很多孩子不仅根本对这些打着竞赛旗号的兴趣班不感兴趣,而且原有的兴趣都被繁重的竞赛培训给扼杀掉了。
D.部分90后青年“人未老,心已丧”,涉世未深,却已“立地成佛”,在本应该斗志昂扬的年纪就对生 活“缴械投降”,放弃挣扎与奋斗。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的“河”最早指的是黄河。
B.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文字,这种文字叫做“隶书”。
C.中国的名山中,五岳有着显著的位置,中岳指的是嵩山。
D.信的结尾写上“此致,即颂近好”这里的“此” 是对全信的一种概指。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明以止,人以化成
中国文化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人文”。“人文”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它最初是跟“天文”相对提出来的,在古籍《周易》的《贲卦•彖传》中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个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后面的意思是,我们通过对天文的考察,可以看到一年四季的变化;通过人文,就可以教化天下,让这个社会发生变化。所以,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文化成”。
那么,用人文的方法来让这个社会发生变化,究竟要变成什么?就是把人们的恶习等各种各样不好的东西化掉,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什么叫人文?“文明以止,人文也。”《大学》、《论语》、《孟子》都特别讲到,做人一定要懂得“止”,知道止于何处。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不同的身份了解自己应尽的义务,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那么怎样达到这个“止”呢?那就是靠文明,所以叫“文明以止”。
“文化”这个词最初跟“物化”相对,文化是用文的方式去变化,物化是用物的方式去改变。文明呢,就是相对于野蛮、原始质朴而言,用文来明。《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中国文化里,文明就是教化,而教化的核心是让每个人都能够明白自己的身份;不光明白自己的身份,还要认同自己的身份;不光认同自己的身份,还要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浏览完整试题所以,通过教化,让人明白做人的道理,规范人的言行举止,去改变很多不良的社会习俗,来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这就是中国人文教育的意义所在。而教化的对象就是人,以人为本。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体会到这一最简单的道理。在家里,如果家长要求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能尽职尽责,那么这个家庭一定很和谐。 一个企业、一个部门里面,如果每个人尽职尽责的话,那么这个单位、部门也一定是有序和谐的。
我们现在常常念《三字经》。《三字经》一开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中的恶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人性中的善没有得到发扬,才会出现恶。《荀 子•礼论》有言:“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人有各种欲望,一旦求而不得,那么争夺和混乱将会时有发生。要让社会每个成员的合理欲求都能得到满足,那就必须制定一种规则,这就是礼的起源。要让这个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就必须制定礼来加以教育。
礼不是强制性的,不是通过外界来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古论里面讲人与人之间有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种人际关系,这里面父子、夫妇、长幼、朋友都是自然的关系,君臣关系是上下关系,但也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转化成内在的自然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的理念是建立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之上的,这些关系是不能颠倒的。一个人上有老、下有小,就有两个身份:在子女面前是父母,在父父母面前是子女。每个人必须认同自己的身份,只有认同了自己的身份,才知道在什么场合是什么身份,该遵循一些什么样的行为准则。
(转自“国际儒学联合会”原载于《中国民族报》)
5.下列选项中,关于“人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通过对天文的考察,来捕捉四季的变化:通过“人文”的作用来教化,让社会发生变化。
B.“文化”与“物化“两者是相对统一的,它们是用文和物的方式不断发展变化。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质朴来说的,用文来明。
C.文明以止,这就是人文。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应知道止在哪里,若想达到“止”的地步,就得依靠文明。
D.“人文”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点。用人文的方法把人们的恶习等各种各样不好的东西化掉,最终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文化里,文明即教化,教化的中心是让每个人不仅清楚自己的身份,还要认同自己的身份,更要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B.家庭中,每个成员尽职尽责,家庭就会和谐。在企业、部门里面,每个职工尽职尽责,这个单位、部门就会有序和谐。
C.“人文”一词,最初是与“天文”相对提出来的,在《周易》中就有相关的解读。《论语》中,又有对文明和教化的分析,正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D.“四书”中均特别提到,做人要知止。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份了解自己应尽的义务,做本分该做的事情。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身为社会人,我们要清楚人文教化与社会和谐进步之间的关系,正如天文学家清楚一年四季的变化一样,因为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得以体现的需要。
B.人们在社会的交往中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父子、夫妇、长幼、朋友这四种关系都属于自然关系。君臣虽然是上下关系,但从本质来说也从属于自然关系。
C.当今社会,每位公民的合理欲求都应该得到满足,这就要求人们制定相关的规则,在规则的制约下逐渐形成礼。
D.《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说的是人性中的恶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因为善没有得到发扬,才会出现恶。人的各种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就一定会发生争夺,甚至出现混乱。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 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 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 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徵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
B.宫中卑湿 卑:地势低下
C.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 品秩:品级身份
D.每节己以顺人 节:节约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


展开余下试题B.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固请至于再三
C.请营一阁以居之 每节己以顺人
D.竞为无限,遂至灭亡 若遂来请,糜费良多
10.以下六句话,全都是唐太宗崇尚俭约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②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③财帛富饶,无饥 寒之弊。④若遂来请,糜费良多。⑤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⑥公所奏对甚善!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⑤⑥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A.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B.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C.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D.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 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 魏徵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第Ⅱ卷(114)
四、(21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3)
译文: 。
(2)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3)
译文: 。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3)
译文: 。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巴丘书事
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1)首联中用“三分书”代《三国志》,在诗中起什么作用?(3分)

(2)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2分)

(3)结合全诗的内容,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寡人之于国也》)
(2)暧暧远人村, 。(《归园田居》陶渊明)
(3) ,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难》李白)
(4)无边落木萧萧下, 。(《登高》杜甫)
(5)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苏轼)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长城长,碣石苍
彭程
刚从浙皖交界处的青黛山水间归来,旬日之隔,又来到历史上先后属于燕国和幽州的冀北山地。云雾缭绕、苍翠欲滴的南方的秀美,被一种深沉雄健的气势所替代,仿佛头顶上干爽而明亮的阳光。忽然想到了清代著名诗人黄仲则的一句诗“为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觉得理解又加深了一层。生活于江南水乡常州的诗人,期望向北地粗犷荒蛮的大自然汲取力量,为原本缠绵清丽的诗风注入一种刚劲的气息。
生发出这些感受时,我正站在一个名为板厂峪长城文化小镇的地方,属于秦皇岛海滨区北部山区,距离市中心约三十公里。
站在村口开阔处,把目光向远方递送出去。这里是燕山山脉的东端南缘,山势险峻,层层山峦远近环抱,天空高远晴朗,浮云缭绕。村北险峻绵延的山脊上,古长城依了山势起伏曲折,相距不远就有一座烽燧,兀立于一处处陡峭的峰巅之上,一直伸延到视野之外。是十月下旬,满山浓密蓊郁的绿色中,点缀了片片簇簇的红叶,便有了生动的层次感,仿佛一块色彩斑斓的调色板。
村口处,矗立着一块“板厂峪明长城砖窑遗址”大理石石碑。明代长城东起山海关老龙头,穿越此地的崇山峻岭,向西蜿蜒而去。四百五十年前的明代隆庆年间,抗倭英雄戚继光被明廷任命为蓟镇总兵官。从山海关到北京昌平绵延两百公里的长城,都在他的防守范围之内。在他的主持下,对这一带原来的石筑长城进行加砖修复,并增修砖制敌楼五十座,共约十五公里长。这是秦皇岛境内明长城保存最为完好的区域,城墙、敌楼、墙台、关城、烽火台连绵迤逦,首尾相顾,气势雄浑。
战争和苦难已经进入史书,成为记忆和传说。长城御敌的实用功能早已丧失殆尽,而成为审美观照的目标,历史认知的参照。承平日久,难免让人觉得天经地义,其实这样的状态却曾经是多少代的人们梦寐以求而不能如愿的。是哪一位西方人说过的,“和平不过是战争的间隙”,未免残酷,却是不争的事实。所幸的是,我们这几代人诞生和成长于和平的时代,得以充分享受生活的安详和美好。
第二天的行程,也仿佛是这种感悟的一个补充,一种延伸。
早餐后从住处宾馆出发,不久途经昌黎县城。昌黎枕山依海,地名寄寓了“黎庶昌盛”之意。这里据称是唐代大诗人韩愈的祖籍地,韩愈字昌黎,因此县城里一条主要街道就被命名为“韩愈大道”。沿着这条道路行驶,自车窗外望,城北绵延不断的山脉便是碣石山,一座被写入了《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的古山。山并不是特别高,但不乏巍峨峻峭的气势。和南方的山地被绿色彻底遮蔽不见一丝罅隙不同,甚至和板厂峪长城一带山上草木丰茂蒙络也不同,碣石山上裸露着大片的青白色岩石,形状奇特,或瘦骨嶙峋,或平展如砥,或陡峭如斧砍刀劈,或横斜如展翅欲飞。隔着老远,分明就有一种鲜明的质感传递过来,似乎触摸到了一个人的坚硬的骨节。
这座山为人知闻,远在长城建造之前。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经过此地,写下了名篇《观沧海》,抒发了一代豪杰的壮怀。诗中状物十分生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在其词作《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说的正是此事。汉魏以后,碣石逐渐演变成为诗词中的一个意象,象征迢遥的北方荒寒之地,像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中的句子:“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此刻,望着不远处静默矗立的五峰山,这个沉睡多年的想法又苏醒了,而且似乎忽然间获得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他们既然对于大自然的美有着强烈的感知,自然也就会以美的诸多要素,如完善、和谐、均衡等等,来衡量和要求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不管他们是否明确地意识到这点,但相互间却是具有着内在逻辑的贯通性。社会生活中那些残酷、丑恶、纷乱的方面,从本质上讲,也都是和美的基本原则相悖逆的。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他们所选择的事业,是因为他们坚信这条道路的尽头,是人类的彻底解放,是美在一切领域的充分发展和绽放。置身于真实的山水自然之间,这种原本容易玄奥浮泛的感悟,却似乎具备了一种坚实可感的质地,仿佛周边伸手即可触及的形状各异的山石。
两天的行程中,行经的地方,见闻的事物,就时间的维度而言,恰好形成了某种对立又互补的关系——历史和现实,战争与和平,毁坏和建设,贫穷和富足,苦难和幸福,等等。它们的组合,分明正是生活的整体性的一个隐喻。想到我们置身其中的正是后一种,内心深处不由得会升起一种深长的满足。


展开余下试题“萧瑟秋 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也是在那首《浪淘沙•北戴河》中,毛泽东主席这样吟咏。此刻,在正午时分的阳光照射下,眼前连绵的碣石山群峰上的白云,散发出玉石般润泽的光亮,和青白色的山石相互映衬。近处,秋风从绿野间吹拂而来,身旁的葡萄树叶发出急促的窸窣之声,而葡萄的甘甜气息,也一下子变得愈发浓郁了。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11月17日,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首段从南方山水写到冀北山地,通过两者的比较,突出了后者气势深沉雄健的特点。
B.同是北方的山,作者也写出了不同特点: 板厂峪长城一带的山草木蓊郁,碣石山青石裸露。
C.本文前后两部分分别写长城和碣石山,前者为后者作铺垫,两者之间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D.文中前后两处引用了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的词句,两处引用的作用也是相同的。
E.作者认为信仰革命真理与崇拜大自然之间是相通的,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对美的感知和追求。
17.作为一篇山水游记,文中为什么要写戚继光修复长城、曹操北征赋诗、李大钊登五峰山这些内容? (4分)

18.文章结尾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5分)

19.阅读倒数第二段,完成下面两个问题。(8分)
(1) 两天的行程,通过见闻的事物,作者内心深处升起了哪种深长的满足感? (4分)

(2) 作者认为,长城和碣石山这些地方形成了某种对立又互补的关系,如历史和现实、战争与和平、毁坏和建设、贫穷和富足、苦难和幸福等。请选取一处你熟悉的名胜古迹,联系本文文意和现实生活,就这个地方所体现的某种对立又互补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不能再选长城或碣石山)(4 分)

六、(12分)
20.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铁成为我们出行的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地铁这个特殊的环境让陌生人以极近的距离“紧密”相处在密闭的空间,摩擦刮蹭就时有发生。乘坐地铁久了大家就会形成乘车共识,地铁文明也就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请你以“请允许”或者“请不要”开头写一段100字以内的公益短文,强化你认为乘坐地铁应该注意的事项。(9分)



21.分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内在逻辑。(3分)

七、(60分)
2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作文。(60分)
妈妈带着年幼的女儿逛街,回来后,女儿画了幅画,标题是《陪麻麻逛街》。妈妈拿过女儿的画,顿时懵了,画上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高楼大度,也没有诱人的包包,只有一根又一根奇怪的柱子。
妈妈半晌才突然醒过神来,女儿画的,是一条条人腿。原来,女儿年幼,个头特矮,被母亲牵着手走在街上,看到的只是无数条成年人的大腿,摆来动去地遮住了视线。
针对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A(解析:B项,“框架”的“框”应读kuàng ,提供形状或强度的结构系统(如屋架),比喻事物的组织、结构。“草菅人命”的“菅”应读jiān ,“草菅人命”意思是“把人命看作野草。指任意残害人命”。C项,“哂笑”的“哂”应读shěn,意思是“嘲笑”。“后坐力”的“坐”应为“座”,应读zuò,意思是“弹头射出枪、炮口时所产生的反冲力”。D项,“几幅画”的“幅”应读fú,量词。)
2. D(解析:构建: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构造:建造;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贬义);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确保:确实地保持或保证;确立:稳固地建立或树立。)
3.D(解析:A项,缺少成分,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B项,搭配不当,“潜能”与“提高”不搭配。C项,语序不当,“根本”放在“不感兴趣”之前。)
4.B(解析:B项,“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文字,这种文字叫做‘隶书’”错误,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小篆”。)
5.B(解析:B项,“两者相对统一”错,两者是相对的,“它们是用文和物的方式不断发展变化”错,原文说,文化是用文的方式去变化,物化是用物的方式去改变。)
6.D(解析:D项,“四书中均提到,做人要知止”错,原文是,四书的《大学》《论语》《孟子》都特别讲到,做人一定要懂得“止”。)
7.A(解析:B项,“从本质上说”错,原文是君臣关系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转化成内在的自然的人际关系。C项,“在规则的制约下逐渐形成礼”错,原文是让这个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就必须制定礼来加以教育。D项,“就一定会发生争夺”说法太绝对。)
8. D(解析:D 项,结合上下文可知,“每节己以顺人”的意思是节制自己来顺应他人。“节”应译为“节制”。)
9. C(解析:C项,两个“以”均为连词,“来”。A项,第一个“故”是名词,原因,第二个“故”是连词,所以。B项,第一个“固”通 “故”,所以,第二个“固”,坚持。D项,第一个“遂”,最终;第二个“遂”动词,顺遂,这里可译为“同意”。)
10. C(解析:从原文来看,③句是崇尚节俭的结果,④句是崇尚节俭的表现,⑥句是唐太宗对魏征劝谏的评价。这三个句子都不是“唐太宗崇尚俭约的原因”,因此凡是选项中有这三个句子中任何一个的,都不是答案。故答案应为C项。)
11. 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云”是“说”的意思,其后应断开,故可排除BD两项。比较AC两项,“无益害有益”应是“做”的宾语,“可欲”是“见”的宾语,所以“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后应分别断开,据此可推断句意为“古人说:‘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的东西使民心不乱’”。故答案应为C项。)
12. D(解析:D项,“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不当,由原文“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可知,魏徵认为,隋炀帝喜欢奢侈,他为了奢侈而滥施刑罚,导致亡国。并非从 “从另一方面对唐太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天津市2018”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