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91  2018-05-23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1]
2018年惠来一中高三第四次阶段考(衡水压轴卷)语文试题(一)(教师版)
2018年惠来一中高三第四次阶段考(衡水压轴卷)语文(一)评讲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2004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一次专题学习会上的中心发言中,提到美籍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一书。书中指出,“传统的工业文明,使人变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感情生活的单纯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动物,这种物质性压迫下的人,是一种变形与异化的人”。
《单向度的人》一书创作于1964年,该书针对发达工业社会的现实,提出了“单向度”理论,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
无独有偶,1985年,美国文化学家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则从传媒视角延伸了“单向度的人”命题;强势媒介能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义现实世界,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人们生存在媒介所制作的巨大隐喻世界中而不自知。
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益的成分,在契合中国当下实际并做创造性转化的前提下,均可为我所用。在此,习近平总书记早在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时,就已认识到:“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2012年,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5年,在他的主持下,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重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展,从物质文化领域向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内的全面美好生活跃升和转变。
一言以蔽之,所有“以人为代价的现代化”和“见物不见人的发展”都是不长久的。英国通俗哲学作家布莱恩•麦基曾对马尔库塞进行电视访谈,马尔库塞所期待的社会景观包括:不断增长的社会财富与其破坏性的使用之间的冲突得以解决;消灭生活环境遭到毒化的现象;贫富差距能够不断缩小;技术进步被用来增强人类的自由,等等。为此,切实地做到“君子不器”“不为物役”,才是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孔新峰《“不为物役”方有美好生活》,2018年1月9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哲学家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一书认为,在物质性压迫下的人,是一种变形与异化的人。
B.生活在单向度社会中的单向度的人,内心中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被压制。
C.美国文化学家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延伸了“单向度的人”命题的传媒视角。
D.强势媒介能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人们生存在媒介制造的隐喻世界中而不自知。
答案:C【解析】《娱乐至死》是从传媒视角延伸了“单向度的人”命题,而不是延伸了这个命题的传媒视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对“单向度的人”的阐释开篇,揭示了传统的工业文明对人的深度影响。


浏览完整试题 B.为了说明片面追求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的精神带来的伤害,作者借用《娱乐至死》从传媒视角进行解说。
C.第四段中作者摘引习总书记在不同时期的讲话,说明了新时期的生态建设在某种程度上重于物质建设。
D.文章为了阐明“不为物役”方有美好生活的观点,运用了举例、引用等论证手法,增强了道理的说服力。
答案:C【解析】“新时期的生态建设在某种程度上重于物质建设”与文中“从物质文化领域向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内的全面美好生活跃升和转变”的表述不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展工业文明,会使人变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感情生活的单纯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动物。
B.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不仅要重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重视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
C.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益的成分,只要契合中国当下实际并做创造性转化,都可为我所用。
D.我们每个人只有切实地做到“君子不器”“不为物役”,才能真正享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答案:A【解析】过于片面,文中是“传统的工业文明,使人变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一块红布
刘学兵
儿子狠狠地扒拉着饭,饿死鬼似的,就差没把整个头埋碗里去了。
父亲在一旁呆呆站着,木然地看着儿子。儿子是悄悄跑回来的,他已经几天没有吃过饱饭了。
“锅里有饭!”父亲说完这句话,内心撕裂般疼痛着。
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从来没让儿子挨过饿。可当上镇长的儿子太不知足了,不是自己的钱,拿着烫手呢,怎能放进自己腰包呢?如今,有家不能回,有老婆孩子不能见,连回乡下老家都偷偷摸摸做贼一般……
“就这样逃下去?”他想劝儿子去自首。
“不然还能怎样?”儿子看到了父亲浑浊眼神中的探寻与期待,他躲闪着那目光,打定了破罐子破摔的主意。
父亲颓然坐到沙发上,沙发上一堆还没来得及洗的衣服,一块红布显眼地混杂在里面,他又想起那个人。
“你儿子贪污巨款已成事实,逃避是没有用的,你要劝他回来自首,争取宽大处理!”
他觉得那人的话有道理。没有用“逃跑”“潜逃”,而是用“逃避”,这让他一下子觉得那人很亲近。
“这样吧,你儿子要是回来,也不用你扭送,你就在门外给我们留个记号,我们依然算你儿子是自首,如何?”
那人环视四周,想找个东西来当记号。最后,发现了窗台上裹书本鞋样子的红色小包袱,“这样吧,如果你儿子回家了,就把这包袱皮的红布搭在屋外的晾衣杆上……”说完,那人便离开了。
儿子吃过饭,靠在沙发上打起了呼噜。他陪在儿子身边,掏出烟叶仔细地卷着,火柴也许是受潮了,划断了好几根。吧嗒吧嗒抽了几口,孩子的呼噜声此起彼伏,也许在外面漂泊的这些日子他很少能睡个囫囵觉吧,只有家才是儿子避风的港湾呐。
可天已经开始蒙蒙亮了,晾衣杆在雾气氤氲中显得模糊。他狠狠地嘬了几口烟袋,拿起红布来到院子。他慢慢地把这块红得刺眼睛的布搭在晾衣杆上。
该下地了,他走出屋子,想起儿子小时候的模样,乖巧地喊着“爸爸”,和他一起玩游戏、一起去地里干农活儿,在学校得了奖状给他看……他的泪水簌簌落下来。
晌午,年迈的母亲开始清理沙发上的脏衣服,儿子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母亲佝偻的背影、花白的头发,他惊讶地发现,在自己这潜逃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母亲苍老了那么多。他猛地感到一种深深的内疚,他的贪心举动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怎样的伤害呀?
他来到院坝,开始埋头为父母洗衣服,他自己这一辈子还能为父母洗几次衣服啊。当把衣服晾到晾衣杆上时,他看到了那块儿孤零零挂在晾衣杆上的红布,有些穿越般的眩晕,这块布实在太过熟悉了,儿时的奖状曾被母亲工整地收在这红色的包袱里,红布一角还缝着那枚小铜钱。
一阵风吹过,晾衣杆上的红布翩翩抖动,仿佛要飞起来。凉爽的风却让他瞬间起了一身冷汗。
从地里回来的父亲看见风中摇曳的红布急忙匆匆跑过去,一把扯下来,慌慌张张往里屋走。可走着走着,他又渐渐放慢了脚步。接着,他返回到院子里,把红布重新挂在晾衣杆上。
儿子觉得父亲有点反常:“爸,怎么了?”
父亲没有回答,只是沉默。
儿子的心里突然丽日朗照,一把抓过那块红布,扶着父亲那双挂满老茧的手,膝盖却不自主地跪了下去。
“爸,我想明白了,逃避不是办法,自己做错了事情就要承担责任,我决定去自首!”
听到儿子的这席话,父亲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滚滚流了下来。
不多久,那人来到院子带走了儿子,父子俩仿佛都如释重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讲述了一个因受贿而外逃的镇长在自己的父母身边做出自首决定的小故事,反映了打击贪腐受贿的大主题。
B.小说暗写了一个善解人意、有劝导工作经验的警察形象,他精心挑选红布来打开劝服缺口,体现了其工作智慧。
C.小说擅长进行心理刻画,故事中儿子潜逃的经历,警察劝说自首的过程都是在父亲的心理活动中呈现出来的。
D.小说结尾交代父子俩露出久违的笑容,写出了主人公的释然心理,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答案:B【解析】“精心挑选”错误。
5、父亲在儿子偷偷回家到自首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5分)
答案:①对在潜逃中受苦的儿子感到心疼。②对儿子贪心不足受贿犯法的责备。③对是否帮助儿子实现自首的纠结。④儿子自首后被带走的释然。(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3分,答对四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6、小说以“一块红布”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答案:①在劝服“儿子”自首过程中,“一块红布”为情节发展的物线,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作用。②“一块红布”记载着儿子幼时的光荣,又触动他最终痛下自首的决心,隐喻正气的感召,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并突出了反腐主题。③题目质朴却新颖不俗,能够起到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展开余下试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
材料一
2017年6月27日下午,C2380航班执行浦东前往广州的飞行任务。在登机过程中,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往飞机发动机内抛洒硬币“祈福”,所幸,老太太扔硬币的举动被身后的旅客看到并报告。近150名旅客下机等侯,滞留机场,机场公安到场介入调查。经勘查,机务人员在飞机发动机附近共发现9枚硬币,其中2枚5角硬币,6枚1角硬币,发动机内部1枚1角硬币。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深度的老龄社会到来,老年人增多所突显出的“传统”力量,不再只是表现于传统大家庭中的“大家长”作风,而更反映在公共场所中所涌现出的一种“老人逻辑”——虽说不一定都有主观恶意,但由于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由于既有经验与社会的脱节,他们的一举一动往往会表现出“不按常理出牌”“不知轻重”的一面。向发动机扔币“祈福”的老人如此,与年轻人争抢篮球场的老人亦如此。他们共同构建出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老年人群像。
所以,不只是航空安全,这起事件其实给整个老龄化社会提了个醒:在一个快速发展并走向老龄化的社会,老年人与新事物的摩擦或不适,某种程度上将难以避免。如何降低这种冲突所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帮助老人更好地接受与接触新事物,应是老龄社会必须补上的一课。
强调当前社会存在一种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老人逻辑”,并非贴标签,也并非要恐老、孤立老人,而恰恰是提醒所有人,应该看到老龄社会的到来,不只是一种时间意义上的代际更替,也不只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口结构的变化,而更有着社会观念、价值上的化学反应。整个社会不能对之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只留待时间去解决。
(摘编自朱昌骏《老人向飞机发动机投币“祈福”,是一则老龄社会的隐喻》)
材料四
父母年满60周岁以上,独生子女有15天带薪护理假,日前,广州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公布《广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规定》,明确多种假期的落实,将于2018年2月1日起施行。
在社会化养老资源不足、成本高下不一的大环境下,带薪护理具有多重意义。一则,此举体现了尽孝爱老的传统文明美德。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最基础部位,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基于民生关怀,有关部门理应从政策层面给予人们尽孝需求的反馈,正视道德建设与个体需求之间的关联,实现政策扩容与补缺,这既是一种公共责任,也是一种服务智慧。二则,此举为子女尽孝创造了条件。“常回家看看”是一种精神赡养,儿孙绕膝和天伦之乐需要获得时间保障。在带薪休假执行不力,法定假日又存在时间短、弹性弱的限定条件下,给年满60周岁父母的独生子女15天带薪护理假待遇,为子女回家尽孝创造了条件。而如今有了政策性时间保障,也能起到必要的相关道德约束。
(摘编自堂吉伟德《独生子女带薪护理让尽孝之路更宽广》)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一表明我国夕阳产业投入严重不足,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需求。
B.政府既要考虑对夕阳产业加大投入,又要考虑社会方面多样化养老的方式。
C.图二表明从2011年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D.图一、图二用养老机构不足和老年人消费规模渐增的数据反映老龄化问题。
答案:B【解析】“又要考虑社会方面多样化养老的方式”于文无据。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由于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既有经验与社会脱节,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表现出“不按常理出牌”“不知轻重”。
B.强调当前社会存在一种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老人逻辑”,等同于给老人贴标签,恰恰表现出某些人的恐老心理。
C.老龄社会的到来,不仅仅是时间意义上的代际更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而更有社会观念、价值上的化学反应。
D.向飞机发动机投币事件表明,在快速发展并走老龄化的社会,老年人在某种程度上会与新事物有摩擦或不适。
E.老龄社会必须补上这一课,即如何帮助老人更好地接受与接触新事物,降低老人错误举动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
答案:A B(答对A项得2分,答对B项得3分)
【解析】A.过于绝对,原文是”往往会表现出”。B.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并非贴标签,也并非要恐老、孤立老人”。
9、根据材料四,分析独生子女带薪护理的现实意义。(4分)
答案:①此举体现了尽孝爱老的传统文明美德;②此举为子女尽孝创造了条件。(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人。父庸,字鼎臣,显德中,献《赞圣策》九篇,引唐贞观所行事,以魏玄成自况。世宗奇其言命中书试补开封兵曹掾何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在贡籍中甚有声与丁谓齐名友善时辈号为“孙丁”王禹傅尤雅重之。尝作《两晋名臣赞》、《宋诗》二十篇、《春秋意》《尊儒教仪》,闻于时。
译文:孙何,字汉公,是蔡州汝阳人。父亲孙庸,字鼎臣,在显德年间,敬献了九篇《赞圣策》,引用唐贞观年间的政事,并用魏玄成(魏征)自比。后周世宗认为孙庸言论奇异,让孙庸考试中书,补任他为开封兵曹掾。孙何十岁就懂得音韵,十五岁时能写文章,专心好学,嗜好古文,所写文章一定依照经义,在贡生中很有名声。孙何和丁谓一样有名且友善,当时人们把他们合称为“孙丁”。王禹偁特别器重孙何,孙何曾经写作《两晋名臣赞》、二十篇《宋诗》、《春秋意》《尊儒教仪》,闻名于世。
淳化三年举进士,开封府、礼部俱首荐,及第又得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陕州。召入直史馆,赐绯,迁秘书丞、京西转运副使。历右正言,改右司谏。真宗初,何献五议:其一,请择儒臣有方略者统兵;其二,请世禄之家肄业太学,寒隽之士州郡推荐,而禁投贽自媒者;其三,请复制举;其四,请行乡饮酒礼;其五,请以能授官,勿以恩庆例迁。上览而善之。
译文:淳化三年,孙何被推举参加进士考试,在开封府、礼部孙何都是第一个被推荐,考中进士又获得甲科,入仕为官将作监丞、作陕州通判。孙何奉召入直史馆,皇帝赐给他绯色的官服,并任秘书丞、京西转运副使。孙何任右正言,改任右司谏。真宗初年,孙何敬献五条奏议:第一,请选拔有谋略的文职大臣统领军队;第二,请让世代官禄之家子弟在太学学习课业,寒门才智出众之人由州郡推荐任用,严禁送礼自行介绍(推荐);第三,请恢复考试录用制度;第四,请实行乡饮酒礼;第五,请按照能力授予官职,不要凭借皇恩庆典来升任官职。真宗看后认为很好。
咸平二年,举入阁故事,何次当待制。是冬,从幸大名,诏访边事。俄权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副使,又献疏请择州县守宰,省三司冗员,遴选法官,增秩益奉。未几,徙两浙转运使,加起居舍人。景德初,代还,判太常礼院。俄与晁迥、陈尧咨并命知制诰,赐金紫,掌三班院。
译文:咸平二年,列举入阁的旧例,孙何按照次序担当待制。这年冬天,孙何跟随真宗巡视大名府,受诏询问边疆之事。不久暂任户部判官,离京担任京东转运副使,又上疏请求选择州县守宰,减少三司多余的官员,慎重地选择法官,增加俸禄提高品级。不久,孙何调任两浙转运使,兼起居舍人。景德初年,孙何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判太常礼院。不久孙何与晁迥、陈尧咨共同被任命为知制诰,赐金鱼袋、紫官袍,主管三班院。


展开余下试题何先已被疾,勉强亲职。一日,奏事上前,坠奏牍于地,俯而取之,复坠笏。有司劾以失仪,诏释之。何惭,上章求改少卿监,分司西京养疾,上不许,第赐告,遣医诊视。医勉其然艾,何答曰:“死生有命。”卒不听。是冬卒,年四十四。上在澶渊,闻之悯惜。何乐名教,勤接士类,后进之有词艺者,必为称扬。好学,著《驳史通》十余篇,有集四十卷。 (节选自《宋史•孙何传》)
译文:在此之前,孙何已经有病在身,勉强任职。一天,在朝中上奏言事,孙何将奏牍掉在地上,他弯腰去拾奏牍时,又将朝笏掉在地上。有关官员以有失礼仪对孙何加以弹劾,真宗下诏不予追究。孙何感到惭愧,上奏章请求改任少卿监,分司西京养病,真宗没有允许,赐予允许他在官宅休假,并派遣医生前去诊断探视。医生劝勉孙何熏艾保养身体,孙何回答说:“死和生都是上天安排好的。”最终不听劝告。这年冬天,孙何去世,终年四十四岁。真宗在澶渊,听到孙何死的消息感到怜悯痛惜。孙何乐于名声与教化,经常接见文士,对有作词才能的年轻学士,一定给予称赞和表扬。孙何好学,写有十余篇《驳史通》,有四十卷文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宗奇其言/命中书试/补开封兵曹掾/何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在贡籍中甚有声/与丁谓齐名友善/时辈号为“孙丁”/
B.世宗奇其言/命中书试补/开封兵曹掾/何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在贡籍中甚有声/与丁谓齐名友善/时辈号为“孙丁”/
C.世宗奇其言/命中书试补/开封兵曹掾/何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在贡籍中甚有声/与丁谓齐名友善/时辈号为“孙丁”/
D.世宗奇其言/命中书试/补开封兵曹掾/何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在贡籍中甚有声/与丁谓齐名友善/时辈号为“孙丁”/
答案: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意思是脱去粗制的衣服,入仕为官。孙何勤勉学习,努力不息,在贡生中很有名声,最终凭借出众的才能一考得中,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B.赐绯:是我国唐宋时的服色制度,不同品级的官员官服分颜色,五品以上官员是绯袍,官位不及而有大功,或为皇帝所宠爱者,特加赐绯,以示尊宠。
C.景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的,几乎没有。
D.笏:古代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拿着的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的手板,来记录君命或旨意,也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答案:C【解析】“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的,几乎没有”错误,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何笃实好学,著作颇丰。他专心好学,嗜好古文,曾经写作《两晋名臣赞》、二十篇《宋诗》、《春秋意》《尊儒教议》,声名远扬。
B.孙何献议治国,一心为公。他曾经敬献选拔有谋略的文职大臣统领军队、按照能力授予官职等五条奏议,得到真宗的称赞。
C.孙何恪尽职守,死而后已。在朝中上奏言事时,他因年迈将奏牍掉在地上,虽然真宗不予追究,但他因惭愧自责生病,继而故去。
D.孙何重视教化,诱掖后进,他善于教育感化,经常接见读书人,对那些有作词才能的年轻学生,一定会给予表扬并引导其上进。
答案:C【解析】“他因年迈将奏牍掉在地上”于文无据,“他因惭愧自责生病,继而故去”强加因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寒隽之士州郡推荐,而禁投贽自媒者。(5分)
译文:寒门才智出众之人由州郡推荐任用,严禁送礼自行介绍(推荐)。(“寒”“隽”“投贽”“自媒”各1分,句意1分)
(2)咸平二年,举入阁故事,何次当待制。(5分)
译文:咸平二年,列举入阁的旧例,孙何按照次序担当待制。(“举”“故事”“次”“当”各1分,句意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咏河市歌者
范成大
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①。
【注】①《诗经》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说春天黄莺叫个不停,是为了寻伴侣。
我听出来了,你并不是从容不迫地演唱着《渭城曲》,你的歌声中充满了激越与不平。可怜你在这黄昏时候面容憔悴忍受着饥饿的煎熬,强打着笑容唱着,好似那春天的鸟儿,为了求友不住地啼鸣。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作中的“歌者”是一位民间的演唱艺人,他在街头卖唱,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B.诗歌开头以问句形式起笔,为下一句作了铺垫,第二句自己回答,写出歌者的心声。
C.三、四句进一步阐述歌者的歌声中为何有不平的音符,从对音乐的感受转到对人的描述。
D.作者用“日晏”“忍饥”“强作”三个词,把歌者内心的惨痛与生活的艰难表现了出来。
E.从对歌者的细致刻画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这位歌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答案:AE(答对A项得2分,答对E项得3分)
【解析】A.诗中的“歌者”忍饥挨饿,街头卖唱,希望得到别人的施舍;E.诗人对这位河市歌者充满了同情与怜悯,并无“怒其不争”。
15、请赏析结句“强作春深求友声”。(6分)
答案:可怜他唱到天晚,还没吃口饭,依然忍饥挨饿,强作黄莺般的歌声来吸引听众。(2分)运用《诗经》典故,(2分)一方面切合歌者身份,回照他歌声的美妙;(1分)另一方面又暗喻他处境困难,渴望人们的同情与施舍。(1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一诗中,渲染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的一句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自比,来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句子是:“ 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史诗巨制《大秦帝国之崛起》精工细作,展示了一个热血难凉、气势磅礴的先秦时代,宣扬了一种凛然无畏、顽强不息的“老秦人”精神,口碑载道。
②近日,纪念锡菜宗师濮泉焕诞辰九十周年暨厨德厨艺研讨会在无锡大饭店举行,与会者是濮大师的徒子徒孙们,其中不少人是无锡厨师界的顶梁柱。
③小河口长城如今“旧貌换新颜”,原汁原味的野长城已经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有风貌。保护文物最重要的是保护原貌,如此“修缮”,与焚琴煮鹤何异?
④周杰宋说:“我觉得,选拔选调生,大家拼的应该是屠龙之技,而不是所谓出身。只有‘985’‘211’院校的毕业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18年惠来”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