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03  2018-05-31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3]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莆田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卷
高一 语文必修二
命题人:邱秀红 林素萍 蔡 莎 洪诗莉 审核人:林素萍
友情提示: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祝你考试顺利!
一、现代文阅读(1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4.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4.5分)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5分)
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保护村落,有助于我们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
C.只有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D.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浏览完整试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5分)
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作者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C.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D.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1.5分)
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最主要的缘由是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B.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C.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D.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乡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共10.5分)
身后的眼睛
曾 平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包谷地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包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扑面而来的野猪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去。尽管只有一小步,但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嗷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它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眼睛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亲母亲紧张的脸上,他们的担心暴露无遗。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有些时候了。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
  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满獠牙的嘴。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
  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
  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儿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号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儿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孩子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依然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自己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5分)
A.文章开头“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烘托出宁静的氛围,暗示了宁静背后的危机。
B.“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运用了心理描写,既表现了孩子惶恐害怕的心理,也表现了他为了与父亲的一言之诺,而敢与野猪相对峙的精神。
C.小说最后追述道“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给人带来真实感,并给人以余音袅袅、韵味悠长之感。
D.小说叙述简洁,节奏明快,作者用他那平实的文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孩子独自打跑了一只野猪的故事,也让我们深深地记住了身后的两双眼睛。
5.这篇小说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孩子”的形象,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分)



6.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还是“孩子的父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本题4小题,10.5分)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①江陵府掾曹。
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乃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展开余下试题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乃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②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注】①量移:唐宋时,被贬边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
②荣悴:兴衰。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5分)
A.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B.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C.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D.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5分)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尊称,“字”一般应该是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 博士,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等的官职,后为学术上有专长、从事教育的官职。
C. 元和,年号,中国古代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皇帝即位后只用一个年号。
D. “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5分)
A.韩愈年少孤苦,聪颖好学。因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觉苦读,博闻强识,后考中进士,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为官正直,敢于直谏。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此后又接连被贬。
C.韩愈才学甚高,善属文。曾因《进学解》而受到掌事者的同情,令其发挥史学才能编纂史书,皇上还下诏让韩愈撰写《平淮西碑》,以表彰裴度。
D. 韩愈抗颜为师,善待朋友。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3分)

②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3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白帝①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②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诗人寓居夔州期间。②诛求:勒索,敲诈。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2分)
A.全诗意境参差变化,视听结合,有声有色。语言含蓄蕴藉,耐人品味。以暴风骤雨喻动荡时局,给人惊心动魄之感。展现了经过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缩影。
B.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C.本诗首联用民歌的复沓句法,打破了固有的格律;颔联对仗工整,平仄完全合律,与首联一拙一工,有跌宕错落之美。
D.颔联集中了六个形象,一个接一个奔凑到诗人笔下,有急管繁弦之势,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E.尾联“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造成一种苍茫的悲剧气氛,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
12.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三)课内文言知识及《韩诗外传》考查(22.5分)
13.名篇名句默写(8分)
(1)《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作者用木材经墨线比量而取直和金属制作的刀剑经磨砺而变锋利来设喻,引出了“ , ”的结论。
(3)在《师说》中,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近的一句是“ , ”。
(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作者既反驳梁惠王说的“于国”“尽心”又形象地提示当时社会不平等的句子是:“ , 。”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7分)
(1)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 (2)蒙故业,因遗策 __________
(3)振长策而御宇内__________ (4)作《师说》以贻之__________
(5)不愆不忘,率由旧章__________
(6)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居有忧色__________
(7)田畴甚易,草莱甚辟__________
15.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5分)
A.师道之不存也久矣 古之学者必有师
B.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追亡逐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不拘于时,学于余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6.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是( )(1.5分)
例句:以愚黔首
A.积善成德 B.以弱天下之民
C.而耻学于师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7.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1.5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③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④尽心焉耳矣
⑤以致天下之士 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A.①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⑤⑧
C.②④⑤⑥⑧ D.②③④⑦⑧
18.把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4小题,共6分)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1.5分)
①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使得中国人常常是安土重迁,故土难离,所以离开故土的海外华人,往往会有一种不稳定和无着落的感觉。
②他们炮制这些骇人听闻的谣言,显然是别有用心。
③在网络文学极大丰富着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文学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不少网络文学作品缺乏深邃的社会意义、深沉的人生感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展开余下试题④格力电器能在竞争激烈的空调市场稳执牛耳,与它的苦练内功,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完善销售体系,创新技术分不开。
⑤及至时过境迁,文化传统或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
⑥中国一贯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
A. ①②④ B. ④⑤⑥ C.②⑤⑥ D. ①③⑤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1.5分)
A. 随着刘翔的退役,“全民偶像”的一个时代也宣告终结。我们会怀念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热血与激情,亦会感慨这个时代曾让我们的爱失去理性。
B.我国的慈善事业刚起步,注重筹募善款是可以理解的,但用发展的眼光看,我们应当致力于慈善文化和慈善氛围的营造,不能仅仅盯着数额。
C.“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重绘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蓝图。
D.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就是一种人格。书如其人,我们读书不光是读故事,听道理;更深一层读作者的人格,伴他同行,与其同思。
2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1.5分)
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
②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③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
④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
⑤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⑥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
A. ①④⑤③②⑥ B. ①⑥④③⑤②
C. ④②③⑤①⑥ D. ④⑤⑥③②①
22.下列语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1.5分)
A.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补救,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B. 我翻开筹委会赠阅的《百家论坛活动指南》,看到许多名家都来出席,我的名字也忝列其中,让我受宠若惊。
C.面对徐悲鸿的邀请,齐白石辞谢道:“谢谢您的厚爱,我只不过是一个60多岁的老头子,您的不情之请,恕难从命。”
D. 临近期末考试,本来想安安静静地复习,家里却不断有人来叨扰,复习效率极低,实在令人心烦。
四、作文(4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英国诗人瓦特•兰德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莆田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答案
1.(1.5分)D.原文第四段是说“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突出“人”,即既要关注实体建筑,更要关注村民生活。二者皆要关注。第四段还有一句“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此项表述为“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错误。
2.(1.5分)C.第三段《汉书》中的名言是为了阐述村落对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并非点明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3.(1.5分)A.原文是用“包括”,即含有下文所列的几项内容,并无指出哪几项最主要,无中生有。
4. (1.5分)B (“心理描写”错,应该是“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这些动作细节反映出孩子的心理)
5.(4分) ①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孩子形象,通过窝棚四周阴森恐怖的环境描写,烘托出孩子的勇敢。(或:借月光的描写来烘托孩子的坚定、勇敢。)
②借助“野猪”这一物象来衬托孩子形象,通过描写野猪的野蛮凶悍,从侧面表现孩子的勇敢。
③借助“孩子的父母”来表现“孩子”形象,通过父母对孩子的肯定赞扬,从侧面表现出孩子的勇敢。(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要有角度,有分析。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6. (5分)【答案示例一】
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
①从情节上看,小说主要讲述了孩子战胜恐惧心理,独自打跑野猪的故事。
②从结构上看,小说以孩子独自战胜野猪为线索贯穿全文,表现了孩子面对野猪时不轻易降服、不肯认输的硬骨头精神。
③从人物上看,孩子是小说中作者着墨较多的人物,小说写孩子的父母始终不帮助孩子打跑野猪,只在孩子背后支持鼓励,是为了衬托孩子,突出孩子的勇敢顽强。
④从主旨上看,孩子不依靠父母,靠自己的力量打跑野猪,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歌颂孩子独立面对困难时勇敢顽强、不轻易服输的精神。
【答案示例二】
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的父母”。
①小说的题目是《身后的眼睛》,在文中指的就是孩子的父母的眼睛。从情节上看,在孩子与野猪的搏斗过程中,父母虽担心孩子,但没有直接开枪去帮助孩子打跑野猪,而是在背后用眼睛默默地注视着孩子的行为。
②从结构上看,小说以孩子的父母在背后用眼睛支持鼓励孩子为暗线贯穿全文。
③从人物上看,小说虽以较多的笔墨写孩子,但写孩子就是为了衬托出孩子父母的良苦用心以及正确的教育方式。
④从主旨上看,孩子的父母在背后支持鼓励孩子,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战胜困难的勇气。
(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满分。要有角度,有分析。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7.(1.5分)B 本句主语是韩愈,若断句为“如仆隶焉瞪然,不顾”,则翻译为“韩愈像仆人一样瞪起眼睛,不回头看”与文意不相符,“焉”作为语气词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故在“焉”和“瞪”之间断开,这样就排除A项和C项。同样道理,“而颇能诱厉后进”中,主语还是韩愈,谓语是“诱厉”, “后进”作宾语,该句意思是“对后进之士则诱导激励”,故在“进”和“馆”之间断开。
8.(1.5分)C 皇帝通常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发生的事件更改年号,明清以前的皇帝基本都有多个年号,而明清两代的皇帝大多一朝使用一个年号。故选C。
9.(1.5分)D A项“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说法与原文不符,从父兄即从兄,指堂房亲属堂兄。B项“此后又接连被贬”与原文不符。C项,“以表彰裴度事迹”与原文不符。
10.(6分)①等到考取进士时,(韩愈)在公卿之间投送自己的文章,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大力为他传布名声,因此他在当时很出名。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莆田”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