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B. “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作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 “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D.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B. 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 C. 如果不用“知人论世”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D. 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 B. 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C. 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具有既平淡、又豪放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 D. 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每句6分,共18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B.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B.作者韩愈,字退之,自谓君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C.唐宋散文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D.《师说》用了六个字--传其道解其惑,就把老师的职能作用给概括出来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第二段论证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有例证,有引证。 D.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三、古诗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4分,共8分)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该诗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此时好友元稹去世,作者体弱多病,官务清闲。 8、对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 颈联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了“睡美”。 C. 尾联中“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为了说明老翁怕冷。 D. “霜叶满阶红”与“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有异曲同工之妙。 E. 本诗语言自然、质朴,刻画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 9、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