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755  2018-05-31
标签:语文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55]
2018年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高考仿真测试语文卷
2018年高考仿真测试
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设美丽乡村,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必须在落细落实上下功夫。不妨让更多“身边最美”造福桑梓(zǐ)、守望邻里,不妨多采用新媒体让核心价值无远弗(fú)届。
B.种种怪现状催生了一些看似光鲜靓丽,实则空洞浅薄、制作粗糙(cāo),备受观众诟病的“流星”式作品,这已然成为影响我国影视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一大掣(chè)肘因素。
C.中国人慎(shèn)终追远,讲究家风传承,是为旌表前贤、构建自身、警策后人,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suí);而攀附权贵、篡改家谱、冒认阔祖宗,则是传统文化的糟粕。
D.习总书记有关“功成不必在我”与“功成必定有我”的论述高屋建瓴(líng)、振聋发聩,充满哲学思辩,为党员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发展观、名利观确立了标杆(gā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2-3题。
【甲】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些道理都是社会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基础常识。常识一旦被忽略,就会滋生问题。【乙】“钱多、活少、离家近”,现在不少毕业生如此刻画内心最渴望的工作状态,抛去玩笑成分,应该说,这样的诉求背离了社会分配原则,凸显了大学生畸形的求职心态。
在正常社会秩序下,如果大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初,便希望寻找捷径“躺着把钱挣了”,只能是痴人说梦。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没经过多少正规考查程序,很容易让人入职,而且附加各种诱人的收入承诺和发展机会,【丙】那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些警惕和求证:为什么天上会掉馅饼?这个公司是否正规、招聘人员是否靠谱……但现在,许多大学生缺少常识、急功近利,丧失了辨别是非曲直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可悲地走上了别人设下的圈套。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滋生 B.考查 C.而且 D.急功近利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耐克公司高级副总裁肖恩•欧哈伦表示,打贸易战不会有赢家,美国单方面行动必将产生负面后果,不仅有损美国消费者和进口商利益,也会损害中方利益。
B. 外卖小哥雷海为13年来刻苦读诗、背诗,最终完成了他人生中最美的经历——站在央视的舞台上,参与这场诗词的盛宴,并成为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
C.针对美国媒体报道中国首次在南沙群岛部署导弹系统,中国国防部回应称,这是维护中国主权和安全的需要,也是主权国家享有的当然权利,有关部署不针对任何国家。
D.网络数字证书项目推广的思路是:通过政府部门的引导,建立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体系,确立组织机构数字证书的地位,协调税务、社保等主要应用部门,实现“一证通用”。
5.下面是某校举行读书报告会向陈老师发出的邀请函,正文部分在表达上存在三处问题,请找出并修改。(3分)
尊敬的陈老师:
为进一步提高广大莘莘学子的语文素养,推动经典阅读活动深入开展,营造“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良好氛围,兹定于5月6日下午14:30—16:30在教学楼二楼西报告厅举行“我与经典”读书报告会,诚挚地邀请您务必参加,届时恭请您惠顾指导。


浏览完整试题 ××中学学生会
2018年4月28日
(1) 改为 (1分)
(2) 改为 (1分)
(3) 改为 (1分)
6. 补白,指填补空白,主要用来填充报纸或期刊的空白的短文。请观察画面内容,以“二十年匆匆而过,我长大了,奶奶啊,您却老了”为开头进行补白。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感情饱满,语言连贯、生动,不少于80字。( 6分)

二十年匆匆而过,我长大了,奶奶啊,您却老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传统相声和相声传统
薛宝琨
相声之所以采取最简易(也是最高妙)的对话聊天方式,其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整合与沉积过程。文学史家们早就指出唐代由“参军”“苍鹘”扮演,“咸淡见义”“一主一从”的“参军戏”,就是“古代的相声”。但“参军戏”并没有直接向现代相声形式发展,而是从宋代“滑稽戏”开始,便向戏剧靠拢了。直至清末民初,相声才在吸纳诸多民间说唱技艺的根基上从戏曲中脱颖而出,从行当角色变为艺人本我,从情节的噱头变成叙述或评点的包袱,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民族的喜剧意识。
形式的背后是内容观念。数百篇的传统段子,几乎覆盖了近世以来北方市民生活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同是“性—情—理—心”这一群落文化心理纵向深入的过程。
物态文化源于性。“食色性也”,这是人们生存的需要。传统段子展示了近世以来市民意识中比“天理”更重要的“人欲”。不是羞羞答答而是无所顾忌,不是蹙眉颦泣而是笑脸高扬。并且,在欲望不能满足的“悲剧性”中,凸显人性被扭曲的“喜剧性”。《梦中婚》做梦娶媳妇的幻觉、《醋点灯》无钱打油的荒唐,无不在“含泪的笑声”中嘲弄、批判现实。
行为文化依于情。传统相声的世俗性决定了它要“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延揽人际行为的一切方面。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一切人际关系。父子、夫妻、兄友的伦理秩序因世道骤变变得尔虞我诈、虚情假意。《化蜡扦》《五人义》等深刻揭示了伪善的可鄙、陋俗的可笑。
制度文化据于理。“人理”就是“天理”。传统相声比近世任何一部谴责小说都毫不逊色地展示了这丑陋卑劣的社会变态:《贼说话》——“贼”没偷成反而“被偷”,《小神仙》举世皆穷唯江湖术士发迹变泰,描绘着人心不古的一切。
精神文化归于心。传统段子在《当论》《酒论》《赌论》《哭笑论》这诸多“论”中,抒发并释放了市民的愁绪,表述了人们朝不虑夕、六神无主的生存尴尬。《当论 》揭露以实物为抵押的高利贷者,是怎样乘人之危不择手段地敲诈勒索。一件皮袄到了当铺往往被贬得一文不值。各种生意,无论是大是小,都以损人利己为目的。
讽刺是传统相声的光华。传统相声的讽刺由情及理,以理驭情,始终遵循“婉而多讽”的方式。即使对贪官污吏的讽刺,也都令人感到铸就其性格堕落的社会和历史阴影。传统相声还充满着自嘲和自省精神,就在这一省一嘲之间坦露胸怀,寻找心灵的自由,“引起疗救的注意”。
显然,作为市民艺术的传统相声,始终在世俗的沟壑里滚动,沾染上许多旧世界的尘埃不足为怪。尤其是深入骨髓的“小市民”趣味,更是其致命的地方;但情趣的提高,当伴随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
7. 下面对“传统相声”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史家们指出,我国古代就有相声,如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滑稽戏等,现代相声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形成于清末民初。
B.传统相声内容几乎覆盖了近世以来北方市民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化,这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在吸纳诸多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
C.传统相声的精华在于讽刺。这种讽刺有情有理,并且能波及造成被讽刺者性格堕落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渊源。
D.传统相声中既有传统艺术,也有世俗糟粕,尤其是“小市民”趣味,是其致命的地方,影响着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
8.下面对传统相声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北方市民生活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传统相声中都有所反映,也同是“性—情—理—心”这一群落文化心理纵向深入的过程。
B.传统相声中的行为文化依于情。经常揭示父子、夫妻等尔虞我诈的冷酷现实,这种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入一切人际关系,决定了传统相声的世俗性。
C.制度文化据于理。“人理”就是“天理”。传统相声比近世任何一部谴责小说都毫不逊色地展示了这丑陋卑劣的社会变态。
D.传统相声是市民艺术,传统段子覆盖的物态文化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相声在“含泪的笑声”中反映“人性”和“人欲”,嘲弄、批判现实。
9.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女儿树
郭荷香
(1)女儿出生后,老公照例到娘家报喜。
(2)在老家,报喜是大有规矩的:孩子出生后,女婿首要的任务是到娘家报喜,喜品不多不少四件。生儿子的话,喜品中就一定不能少了红蛋;生女儿,便将红蛋换成碗口大小的芝麻饼,饼子用红纸包上或者将红纸用水浸湿,挤出红水点在饼子的中央。女婿到后,不用开口,娘家的人也不问,打开喜品一看便知道该如何贺喜。
(3)老公一点规矩都不懂,胡乱买了几样东西就上我父母家去了。我父亲把喜品瞥了又瞥,既没有看到红蛋,也没有看到喜饼,辨不出到底是得了外孙还是外孙女,便将烟袋锅子在椅子脚上磕得山响。
(4)母亲坐在灶门口,一把又一把地添柴火,说:“我们农村人说‘会生儿的先生女,生女帮着引小的’,你们现在只能生一个,不用引小的,生儿子……”话没有说完,老公连忙告知:“女儿,我们生的是女儿……”


展开余下试题(5)吃过饭,母亲扛着一把锄头上山了。老公走的时候,她还没有回来。老公以为她是不喜欢孙女躲开了,我知道她其实是去栽女儿树了。
(6)老屋右边的山坡上是一片泡桐树林。硕大的叶子如伞如盖,层层叠叠,密密匝匝,在阳光下叶子的细细绒毛染上一层金色,好像一团团绿绒毛娃娃在风中招摇。
(7)在老家,每出生一个女儿,大人都会种上几棵泡桐,为将来女儿出嫁开始筹备嫁妆。这些泡桐在我们当地就类似于绍兴的女儿红,所以我也把这些泡桐称之为“女儿树”。
(8)泡桐树生长速度极快,每过一年都会向上窜上一大截,等到它长到三五米高时,大人就锯掉它的顶,不再让它向上长而是让它长粗。
(9)这时,哪棵树打衣箱,哪棵树做衣柜,哪棵树做桌椅做盆,大人们都一一计算好了。泡桐的树板洁白细腻,又非常轻,打出来的嫁妆刷上红彤彤的油漆,精巧而又喜庆。女儿出嫁那天,抬出去的台数越多,娘家人越风光。
(10)小时候,最热闹最受追捧的莫过于看“新姑娘”了。老家对河是一条官道,我们经常会听见唢呐在河对岸吹出高亢的曲子,然后从山坳中转出一支长长的送亲队伍,红红绿绿的,在阳光下的山水中生辉。
(11)河的这边,每家每户的门洞里一定会有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蜂拥而出,穿着缀满补丁的破旧衣衫,光着脚丫顺着送亲队伍行进的方向边跑边喊:“快来呀,看新姑娘啦,看新姑娘啦!”于是,人越聚越多,哪个是新娘子,哪个是媒婆,哪些是送亲客,哪些是接亲客……叽叽喳喳,争执不休地有大姑娘、新媳妇、老太婆。一会儿,人们又细数着新娘有“几台几担”的嫁妆,几口箱、几个柜、几床花被……这时,所有的女孩子都开始做从对岸官道走过的梦。
(12)我姐姐就是做梦的大姑娘之一。姐姐有一对好看的酒窝和一双乌黑的大辫子,常常在样板戏的舞台上跃动。她还会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戴上顶针用兰花指的指尖捏着瓷碟边敲边舞边唱:“手拿碟儿敲起来……”
(13)每到过年时,团年饭后,姐姐总是组织我和妹妹拿出各自最好最新的衣服换上,然后跑到属于自己的泡桐树下去“摇泡桐”:“泡桐树,我的娘,你长粗,我长(zhǎng)长(cháng)……”我们使出浑身力气一边摇着树干,一边唱着母亲教我们的歌谣。姐姐的树已经粗得快抱不下了,更是摇不动了,她每次都让我们三个妹妹一起帮她抱住使劲摇。那时,我看见姐姐大辫子在风中飞舞,烈烈生风;会笑的眼睛里有光,如泡桐上晶莹的露珠。
(14)我不知道绍兴的女儿红在地下窖藏那么多年,长大的女儿们是不是真的在出嫁时都喝了它。反正我家的这些泡桐后来几乎都没有派上用场。
(15)姐姐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十八岁,只留下属于她的那片落了又绿绿了又落的泡桐在风雨中。
(16)我和妹妹们后来也都远走他乡,不可能抬着泡桐嫁妆满世界漂泊。
(17)我们的女儿树依旧在老屋角的风中飒飒作响。
(18)如今,母亲又固执地在我们的泡桐园栽上了几棵小小的女儿树。我的女儿长大以后还能否记得在那偏远的乡村还有几棵属于她的女儿树呢?
(《散文百家》2018年第三期,有删改)
10.概括加点词语体现的人物心理。(4分〉
(1)瞥了又瞥: (2分)
(2)磕得山响: (2分)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2. 文中描写“看‘新姑娘'”出嫁情景,有何作用?(4分)


13. 试简要分析“女儿树”的多重意蕴。(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
(1)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昔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成汤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乱。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自是之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兼列邦土,虽不及三代之诰誓,然身宠君尊,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岂与世儒暗于大较,不权轻重,猥云德化,不当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执不移等哉!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罚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
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百战克胜,诸侯慑服,权非轻也。秦二世宿军无用之地,连兵于边陲,力非弱也;结怨匈奴,絓祸于越,势非寡也。及其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咎生穷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
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大国之王虽称蕃辅,臣节未尽。(2)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历至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曰:“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阨,选蠕观望。高祖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孝文曰:“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共不羞耻,误居正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且兵凶器,虽克所愿,动亦秏病,谓百姓远方何?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朕岂自谓能?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军。”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太史公曰: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律书》)
1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伯诸侯,兼列邦土 伯:称霸
B.遂执不移等哉 等:同样
C.刑罚不可捐於国 捐:捐献
D.朕常为动心伤痛 动心:不安
15.下列各组词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螯加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 乃有所不得已也
C.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6.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王制定事则,建立法度,确定万物的度数和准则,一切都遵照六律,六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B.不可挽救的世儒不明大势,不权轻重,强调不用武力,结果国家削弱,甚至君亲受辱,国土失守。
C.夏桀、殷纣、秦二世灭亡原因是贪婪之心不知停息;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统一疆土。
D.司马迁认为文帝能顺应民意,使百姓安心生产,百姓安不思乱,汉文帝堪称孔子赞美的那种有德君子。


展开余下试题17.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故 百 姓 无 内 外 之 徭 得 息 肩 于 田 亩 天 下 殷 富 粟 至 十 余 钱 鸣 鸡 吠 狗 烟 火 万 里 可 谓 和 乐 者 乎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
(2)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屯田词 ①
唐 戴叔伦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②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注:①屯田:自汉代以后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称为“屯田”。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这里指民屯。隋以后,“屯田”又称为“营田”。
②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
19.本诗依次叙写了屯田农民种麦、 、 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期人民悲惨命运。(2分)
20.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材料一:“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材料二: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材料三:“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21.材料一中“适”“莫”分别解释为 , 。(2分)
22.有人解释材料三“无友不如己者”一句中“如”为“比得上”,认为本句所表达意思是“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你同意吗?结合材料一二说说理由。(4分)
2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 ,如今有谁堪摘 ? (李清照《声声慢》)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 ? (杜牧《阿房宫赋》)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
(杜甫《蜀相》)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美团不断拓展业务边界,从外卖、电影票、到酒店住宿,再到网约车服务。外界质疑美团的边界在哪里,美团则回应说,“太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从而引发“核心”与“边界”的争论。
其实每个领域乃至个人内心,都有“核心”与“边界”。教育的核心是触发人向上生成,但是哪些该教,需要厘清教育的边界。人生既有占据核心的时刻,也有走向边缘的过程,幸福的核心是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
对于“核心”与“边界”,你还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不得抄袭、套作。
浙江新高考资料群提供700292070
2018年高考仿真测试语文卷参考答案
1.A (B.靓丽——亮丽;C.精髓suǐ;D.思辩——思辨) 浙江新高考资料群提供700292070
2.B (“考查”改为“考察”。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侧重考核、检查;考察意为实地观察调查或细致深刻地观察,侧重观察了解。且与“程序”搭配,用“考察”合适。)
3.C(冒号应改为破折号)
4.D(A.逻辑错误,分句间的递进关系颠倒;B.搭配不当,“完成”改为“换来”;C.介词宾语残缺,“导弹系统”后加“的情况”)。
5.(3分)
(1)删去“广大”或“莘莘”
(2)“务必”改为“拨冗”(或“在百忙中”)
(3)“惠顾”改为“光临”(或“莅临”)
全部修改为删去亦可。
6.(6分)
示例:
二十年,回忆不曾离开,您用小小的童车推着我童真的笑颜,推着我无忧的童年。二十年,您身后的小树早已枝繁如伞,而您却已华发苍颜。如今,奶奶,我愿用我的青春年华,推出您安康的晚年!
(运用修辞手法得1分;对一组照片分别作描写,连贯、生动,各得2分;抒情1分。字数不足扣1分)
7.C(A项宋代的滑稽戏并非古代相声。B项因果关系不成立。D项“影响着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不当。)
8. B(由文章第四节“行为文化依于情。传统相声的世俗性决定了它要“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延揽人际行为的一切方面。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一切人际关系。父子、夫妻、兄友的伦理秩序因世道骤变变得尔虞我诈、虚情假意。《化蜡扦》《五人义》等深刻揭示了伪善的可鄙、陋俗的可笑。”可以推测,B项“这就决定了传统相声的世俗性”的说法错误。)
9.①简介传统相声形式的整合积淀历程。②介绍传统相声的内容观念。③简介传统相声中的讽刺特点。(1点1分,3点4分)
10.(1)父亲充满期待、疑惑(茫然)。(2分)
(2)父亲感到焦急、恼火。(2分)
11.①运用比喻修辞,将树叶比作伞盖和毛娃娃,生动形象地写出泡桐树生机盎然。(2分)
②多处使用叠词,用层层叠叠、细细等叠词,突出了树叶的浓密。(2分)
③对老屋泡桐树林的描写,引起下文,并与后文姐姐去世、我和妹妹们远离家乡形成对比,表现深切的怀念。(2分)
④“染上”刻画静态的树叶,“招摇”表现动态变化,化静为动,表现女儿树的蓬勃生机。(2分)(写满3点,结合内容分析给6分)
12.①以传统习俗入篇,重现出嫁场景,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趣味。(1分)
②(内容上)高亢的曲子、红红绿绿的队伍表现姑娘出嫁的欢快、热闹,与姐妹们远离家乡、只留下女儿树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深层思考。(2分)
③(结构上)承接上文女儿树用作嫁妆的表述,并以热闹的结婚场景,引发下文对姐姐做梦、摇泡桐的描写。(2分)
13.①女儿树被用来制作嫁妆,是父母荣耀、家庭颜面的象征。(2分)
②女儿树既是
标签:语文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18年浙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5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