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60  2018-06-05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60]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一五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 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 ,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 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2016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浏览完整试题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围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 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 ,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海 龟
张抗抗
他有一个可爱的3岁女儿,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他总在周末才回家。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一年过去了。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
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她不好。
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文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
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间。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随意应付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上……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对女儿娓娓道来。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海龟像一张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一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 。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
他连续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有人私下议论,说 他虽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星期六了,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 出乎他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 ”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龟如此感兴趣。
从前……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译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著作,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
“那骑海龟的人到了地方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来;翻过来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地等它的主人去办完事,再把它翻过来骑它回家。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后脑勺,把她交给了妻。
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上全部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
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来:这个人是谁呀?临睡前,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我想起来了,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大堆,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他茫然……
星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因年限不够,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
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构思巧妙,采用双线结构,明暗两条线索交织,把父亲与海龟的经历、命运结合在一起,引人深思。
B.小说中的父亲吃苦耐劳、敬业能干,一心惦记着通过个人的努力评上职称,改善家里生活,但最终还是落得个和海龟一样的命运。
C.本文语言朴素平实,作者是冷静超然的,叙述中不带有个人主观感情,结局让读者去评判,这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D.小说中的父亲对工作负责,对女儿却不负责,缺乏耐心,给女儿讲故事随意应付,敷衍了事,把工作看得比女儿更重要。
5.小说以“海龟”为题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6.“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小说这样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展开余下试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报告显示,2015年1~5月传统媒体广告降幅为5.8%,其中状况最为严峻的是报纸,广告降幅达32.0%,创下了2012年报纸广告进入下降通道以来的新低。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以覆盖、到达为目标的传统投放模式已被广告主放弃,精准、互动和直接效果越来越被重视,而这恰恰是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短板。基于新闻纸的经营阵地很难守住,报纸必须通过转型、融合找到新的生存方式。
(摘编自《2015年1~5月中国报纸广告市场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0~2015年全国报纸总印数及增速示意图
(摘自《2017年中国纸媒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三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新闻机器人用25秒完成了全球第一条关于这次地震的速报,这条新闻通过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平台推送,实现了最快速度的全球首发。
这让人们想起了9年前的汶川地震和4年前的雅安地震。同样的地震,同样媒体全天候关注,短短几年间,新闻的模样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获取新闻的方式,微博发布、微信互动、客户端即时更新、视频直播随时在现场……多端口呈现已成为每一场“新闻战役”的标配。
“当下爆款新闻产品,多是社交媒体与移动传播相结合,最接近面对面交流的效果,人民日报社的H5产品就是很好的证明。”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认为,如果不是通过社交平台传播,很难出现类似天文数字的浏览量。
(摘编自《喜迎十九大之融合发展:开启媒体报道新时代》,中国记协网)
材料四
相比于电子媒体,纸媒的劣势很明显。纸媒不仅无法拼得过电媒的速度,有限的版面也无法实现信息容量的扩充,且难以有效地满足受众随时随地的信息获取需求,受众话语权的表达更无从谈起。但纸媒也具有着电子媒体所不能及的优势。一、权威性优势。在电媒环境下,“个人发布、大众视听、广泛评论、群体交流”的信息传播方式严重影响着新闻信息的权威性,尤其是“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的现实状况更进一步加剧了电子媒体信息传播的泛滥性与难以控制性。而对于绝大多数受众来说,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需要保证其真实性和权威性。纸媒一直以来均以社会职能作为发展原则,对所传播的信息均予以严格的筛选和把关,对于受众来说更贴近其对信息的需求且更能符合受众的利益。尤其是我国党报党刊,权威性和公信力已经定型,在受众心目当中的定位难以被电媒撼动。二、专业化优势。纸媒除了报纸还包括期刊杂志,纵观我国纸媒所涉足的领域基本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不同领域的纸媒也均以该领域为重点报道范围,加之大多数纸媒本身又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对于电子媒体来说,专业性无疑更强,在完善的运营机制与成熟的工作团队的努力下,纸媒新闻报道的专业化程度绝非电子媒体所能企及 。
(摘编自姜涛《电子媒体环境下纸媒的发展之路》)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0-2015年整个报纸行业呈现前升后降的趋势,尤其2013年达到峰值后,总印数减少,同比增速呈快速下滑趋势。
B.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地震,中国地震台网快速反应,官方微信平台推送了全球首条由新闻机器人完成的速报。
C.无论是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量,还是受众信息获取的即时性与话语权的表达,纸媒都无法与电子媒体相匹敌。
D.包括报纸和期刊杂志在内的纸媒,涉足的领域十分广泛,在各自领域所涉及的新闻报道方面有明显的专业化优势。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传统媒体难以达到广告投放的精准、互动和直接的效果,而这些要求恰恰越来越受到广告主的重视。
B. 当今媒体对新闻事件,往往通过纸媒、微博、微信、客户端、视频直播等多端口予以呈现。
C.崔士鑫认为,只有通过社交媒体与移动传播相结合,营造面对面交流的氛围,才能出现爆款新闻产品。
D.“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的现实状况造成了电子媒体的信息内容泥沙俱下、真假难辨的结果。
E.在信息量爆炸、信息真伪难以甄别的新媒体时代,纸媒仍可以其独有的权威性和专业性立于不败之地。
9.怎样使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得以可持续发展?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洪天锡,字君畴,宝庆二年进士。授广州司法。丁内艰,免丧,调潮州司理。
帅方大琮辟真州判官,留置幕府。改秩知古田县,行乡饮酒礼。邑剧,牒诉猥多,天锡剖决无留难。有倚王邸势杀人者,诛之不少贷。擢诸司粮料院,拜监察御史。累疏言:“天下之患三:宦官也,外戚也,小人也。”劾董宋臣、谢堂、厉文翁,理宗力护文翁,天锡又言:“不斥文翁,必为王府累。”上令吴燧宣谕再三,天锡力争,上又出御札,俾天锡易疏,欲自戒饬之。天锡又言:“自古奸 人虽凭怙,其心未尝不畏人主之知,苟知之而止于戒饬,则凭怙愈张,反不若未知之为愈也。”章五上,出关待罪。诏二人已改命,宋臣续处之。
会吴民仲大论等列诉宋臣夺其田,天锡下其事有司,而御前提举所移文谓田属御庄,不当白台,仪鸾司亦牒常平。天锡谓:“御史所以雪冤,常平所以均役,若中贵人得以控之,则内外台可废,犹为国有纪纲乎?”乃申劾宋臣并卢允升而枚数其恶。疏上至六七,最后请还御史印,谓:“明君当为后人除害,不当留患以遗后人。今朝廷轻给舍台谏,轻百司庶府,而北司独重,仓卒之际,臣实惧焉。”言虽不果行,然终宋世阉人不能窃弄主威者,皆天锡之力,而天锡亦自是去朝廷矣。
改广东提点刑狱,五辞。明年,起知潭州,久之,始至官,戢盗贼,尊先贤,逾年大治。直宝谟阁,迁广东转运判官,决疑狱,劾贪吏,治财赋,皆有法。升秘阁修撰、福建转运副使,又辞。度宗即位,以侍御史兼侍读召,累辞,不许。
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久之,进显文阁直学士,三降御札趣之,又力辞。逾年,进华文阁直学士,寻致仕。疾革,草遗表以规君相。上震悼,特赠正议大夫,谥文毅。
(节选自《宋史•洪天锡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
B.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
C.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
D.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艰,即丁忧,亦称“守孝。“丁内艰”,丧制名,指儿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丁外艰”指儿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
B.乡饮酒礼是从周代开始流行的宴饮风俗,目的是向国家推荐贤者;后演化为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故又称“乡饮酒”。


展开余下试题C.侍读,官名。唐置集贤院侍讲学士与侍读直学士,讨论文史,整理经籍,备皇帝顾问。宋置翰林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明、清延续此职。
D.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常用词语有“调”“徙”“改”“转”“行”“出”“迁”“放”等,其中“出”与“放”均有京官外调做地方官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天锡居官正直,秉公执法。担任古田县令时,面对诸多诉讼,他剖析决断没有留下疑难积案。而对依靠王府势力杀人者,他依法严惩不贷。 
B.洪天锡忠心为国,不畏权贵。他多次弹劾董宋臣、厉 文翁等宦官贵戚,虽然理宗极力庇护,但他坚持己见,据理抗争,最终使他们受到处罚。
C.洪天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任 潭州知州时,他缉拿盗贼,尊敬先贤,潭州不久大治。迁任广东转运判官后,他弹劾贪官,治理财赋,利于民生。
D.洪天锡淡泊名利,屡召不就。理宗和度宗都曾多次征召他为官,他极力推辞,但没有获得允许。晋升为华文阁直学士后,不久他就告老退休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倚王邸势杀人者,诛之不少贷。(5分)
(2)言虽不果行,然终宋世阉人不能窃弄主威者,皆天锡之力。(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江亭
杜甫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注】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诗起笔照应标题,交代了作者在一个温暖的天气里游览江亭、吟诗望远,自然引出后文的内容。
B.诗人运用王羲之“坦腹”的典故,除了写出自己舒身仰卧、坦露胸腹的状态,更是为了显示自己才华卓异。
C.颔联写诗人观水望云,俯仰之间,动静相衬,与“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中王维的宁静内心高度吻合。
D.颈联运用叠词将晚春的寂寂、万物的欣欣向荣传神显现,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E.尾联有版本作“故乡归未得,排闷强裁诗”,看似跳跃,其实与前文有内在的衔接,也未为不可。
15.本诗貌似闲适,实则不然。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侧面表现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容貌出众的诗句是“ , ”。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因为“ , ”,所以不必苛求老师一定比弟子强。
(3)《氓》中用桑叶的衰败比喻女子容颜的憔悴,一句“ ”写出女子体衰色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只要我们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长此以往,就可以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②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
③新的课程改革鼓励中小学分层教学,这一举措将改变以往班级学生固定化模式,有利于彻底解决当前有教无类的教育问题。
④石晓菲出身于书法世家,她擅用长锋,用笔酣畅,圆转遒劲,又时而放荡不羁,龙飞凤舞,跌宕生姿,法中有度。
⑤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价值观的培育具体而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⑥热爱交响乐的他,将电影配乐大师 埃尼奥•莫里康视为自己的偶像。而他随身携带的这本讲述这位天才音乐家一生故事的书,便自然成了他的掌上明珠。
A.①②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5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旅游日”。当天,以“全域旅游•美好生活”为主题的2018年“中国旅游日”恩施州主题活动分多个会场同时开展,活动丰富多彩,亮点纷呈。
B.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荆州港码头登上轮船,顺江而下,察看长江沿岸生态环境和发展建设,听取长江航运和航道治理、河势控制和护岸工程、非法码头整治等情况汇报。 
C.为迎接2018平昌冬奥会,运动员们正进行赛前训练,但教练指出,如果加大不适当的运动量,会导致运动员体能下降,影响比赛成绩。
D.5月4日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上,校长林建华以“大学是通向未来的桥”为题发表演讲,将“立鸿鹄志”中的“鸿鹄”念成“鸿浩”, 广泛引发关注。
19.下列选项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小华同学千万不要丧气,困难只是暂时的,如你需要指点的话,我一定不吝赐教。
B.重阳佳节将至,我代表家父、家母真诚邀请伯父、伯母在适当的时间到寒舍做客。
C.火车晚点了,不敢劳动大驾到车站迎接,各位只须在家恭候即可,我们马上就到。
D.我家昨晚在本小区丢失小花狗一只, 如有收留或发现线索者, 请马上送还主人。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谚语,虽然大多没有严格的科学依据,但对我们的生活却很有指导意义,比如“ ① ”就是如此。这里说的“百步走”是指散步, ② ,因为,它能促进 胃肠蠕动,有助于胃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需要注意,“饭后” ③ ,而是指进食完20~30分钟以后。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一场大病痊愈之后,我反省了自己,对生活方式与健康有了更真切的认识:如果平时多多锻炼,一个人就不会生病,只要多吃蔬菜,就能保证身体营养的均衡,体重降下来了,身体也就健康了。
①并不是多多锻炼就不会生病。
② ▲ ▲
③ ▲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辛弃疾在一首词中写道:“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我说过:“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习近平主席201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请以“接力梦想, ”为题,结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1.B(A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原文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C项,“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D项,强加因果;且“西方古建筑”扩大范围,原文为“一座哥特式大教堂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北省沙市”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6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