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512 2018-06-05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12]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题语文试题
成都石室中学高 2020 届 2017~2018 学年度下期半期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做选择题时,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要超出答题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75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 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 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 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 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 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 巫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 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
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
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 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 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 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 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 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 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陶渊 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
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 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 少时“善歌啸,闻者莫不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 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 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 泰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 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
浏览完整试题
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 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 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B.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C.“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 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 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 一定的音乐性。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 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A.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 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B.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 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泰山》、陶渊明《归去 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 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 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 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
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
——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 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 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 得很么?
③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 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 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
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 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 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 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 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 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 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 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 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⑥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 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⑦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
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 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 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 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 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 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 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 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 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
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 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⑨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 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 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这篇散文以游踪为线索描写江南的冬天,午后的温暖,蕴藏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 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钟爱。
展开余下试题
B.“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脱”字较形象地写出了树叶之多,
犹如脱衣,一层一层,一叶一叶,有一个缓慢的过程,说明江南冬天不甚寒冷。
C.第⑦自然段的寒村微雨图,色彩亮丽浓艳、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突 出其悠闲之境,令人胸襟旷达洒脱。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E.《江南的冬景》和《故都的秋》,均为郁达夫写景抒情之作,都是通过几幅情景交融的 画面来抒发情感。其文章不拘于形,而重写意,写作者对自然的主观感受。
5.本文题目是“江南的冬景”,却为什么从北国的冬天开始写起?(4 分) 答: ▲
6.第⑧自然段作者在描写江南雪景的时候,没有直接描写雪景,而是引用诗句,这样的写
法好在哪里?(5 分) 答: ▲
(三)实用类文本(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追记优秀共产党员、复旦大学教授钟扬
张烁 如果将植物的分布在世界地图上标注,青藏高原是一块少有记载的空白。更让人忧虑的
是,人类对种子的研究步伐,远远追不上植物消逝的速度……钟扬要做的,就是为祖国盘点 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
1964 年出生于湖北黄冈的钟扬,少年早慧,勤奋刻苦。1979 年,钟扬考取中国科技大 学少年班。谁曾想,这个无线电专业毕业的少年,因 1984 年被分配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
所而与植物结缘。 植物学中,也有“领土”。晚清时期中国贫穷落后,缺乏种子资源保护意识,英国人先后
来华采集了几万颗种子、2000 多种珍稀植物。钟扬心中发酸。西方人从中国拿走的珍稀种 子和苗木,把英国这个只有 1500 种植物的岛国装扮成世界植物的圣殿,更让西方在植物学 研究中掌握话语权。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 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
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 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野外科考的艰苦超乎人们想象,经常七八天吃不到热饭。晚上,住的是牦牛皮搭的帐篷;
冬天,盖三床被子也无法抵御寒冷;路上,常常被突袭的大雨冰雹困在山窝窝里……为了规 避种子遗传之间的杂交问题,每走 50 公里,才能采一个样。一个地方的两棵取样植物,至
少相隔 20 米。一个物种,需要 5000 个优质的种子。夜以继日,殚精竭虑,一个夏天,他和 学生们能采 500 个样。
如今,这些种子被精心保存在零下 20 摄氏度、湿度 15%的冷库中,仿佛坐上了一艘驶 向未来的时空飞船,将在 80 年到 120 年后,为那时的人们绽放生机。16 年来,钟扬和学生 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 50 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 4000 多万 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 1/5。
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
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
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16 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申请到西藏第一个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理学博士点,为藏族培养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 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 功推向世界。
2017 年 9 月 25 日凌晨 5 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途中,钟扬 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 53 岁。
钟扬的骨灰被他的学生庄严地撒入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的浪花会将他的骨 灰送到青藏高原的每个角落,成为祖国山河的一部分,而他,永远也不会与这片深爱的土地 分离。
【相关链接】
(有删改)
链接一: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近 500 块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经他反复斟酌。上海自然
博物馆图文项目负责人鲍其洞说,当初找到钟扬,没敢奢望他会接下这个要求高回报少、时 间紧周期长的“烫手山芋”。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就揽下了。每条不到 200 字的文稿,涉及天文、 地质、生物、人文等学科,文字要求兼顾准确性、前沿性和可读性,通常一天只能讨论十几 块图文。钟扬常和他们一字一句斟酌,他的 50 岁生日就是在自然博物馆的讨论会中度过的。
(颜维琦 《钟扬,用一生书写种子的故事》) 链接二:红树是一种适应海岸生活的植物,以往最北存活在浙江温州。一次钟扬提出,
现在气温变暖了,也许上海也能种活。这是前人不曾有过的设想。上海的海岸线很脆弱,如 果有红树,对于生态保护将大有裨益。钟扬在南汇投入了这项尝试。从小苗长大需要 50 年, 成为红树林则要 100 年甚至更久,种树者自然看不到这一幕。但钟扬说,这是我献给未来上 海的礼物。 (董少校《复旦钟扬:不忘初心追梦人》)
链接三:世界范围的种质资源赛在发达国家一直不见硝烟地进行着,耗资 8000 万英镑 的英国邱园“千年种子库合作计划”就旨在以技术输出的方式纳入各国的种质资源,并计划在
2020 年收集到全世界 25%的植物物种。 (王丹阳《青藏高原土的“种子方舟”》)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钟扬带领学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 4000 多万颗种子,为中国植物种子库丰富了种质 资源。
B.在西藏大学,钟扬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培育了科研人才,将生物多样性研究推向 世界。
C.钟扬积极参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斟酌、讨论中英文展板上的图文,耗费了大量 心力。
D.钟扬为保护上海脆弱海岸线而创造性地尝试种植的红树,是他希望献给未来上海的礼
物。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过去中国缺乏种子资源保护意识,在植物学研究中缺失话语权,这坚定了钟扬为国家 收集种子的决心。
B.钟扬收集种子,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造种子的“诺亚方舟”,其意义不 在当下,而在未来。
C.青藏高原是植物学研究的空白地带,地理环境恶劣,科考道路艰辛,因此钟扬着力培 植当地科研力量。
D.钟扬一生矢志报国,他去世后,学生们遵照他的愿望将其骨灰撒入雅鲁藏布江,让他 与深爱的土地相融。
E.红树以往最北存活在浙江温州,但在上海种植红树的尝试并非没有科学依据,只是其 效用短期不可见。
9.作为科学家,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答: ▲
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
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
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
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 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 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 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
展开余下试题
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 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①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 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 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
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
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①全真:保全天性。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挹.山人而告之 挹:斟酒 C.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D.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11.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 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B.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 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C.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 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D.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
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第三自然段“虽南面之君,未可易也”只是作者官场不得意的无奈之词。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5 分) 译文: ▲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5 分) 译文: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 ①将:岂。②纪:经营。
14.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诗人与友人登高饮酒,其乐融融。 B.相思与披衣表现了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由此句始,诗人回忆移居前的快乐,不胜感伤。 C.诗歌第五联以反问打头,表现了诗人不愿急着离开这种生活,道出了久居的意愿。 D.在诗歌最后两句诗人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必须经营衣食,尽力耕作必有收获。 E.全诗情感丰富,既有田园之乐又有思念之悲,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陶渊明。
15.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 分) 答: ▲
(三)名句名篇默写(10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 分)
⑴《诗经•氓》中,女子回忆年少时两情融洽的欢乐场面的句子是: ▲ , ▲ 。
⑵《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的句子是: ▲ , ▲ 。
⑶《兰亭集序》中描写山、竹风景的句子: ▲ , ▲ 。
⑷《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 句是 ▲ , ▲ 。
⑸我们经常说:只要尽力了,就不遗憾。《游褒禅山记》中揭示出这个道理的句子是 :
▲ , ▲ 。
第 II 卷 语言文字运用(共 75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
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②很多城市虽然不断加大力度治理交通拥堵,但大多屡.试.不.爽.,拥堵依旧,重要原因是
人们的交通意识没有真正得到提高。
③站在邮轮上向远处望去,只见茫茫的东海和迷蒙的夜空连成一片,分不清哪里是水,
哪里是天,混.混.沌.沌.。
④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问题上的危.言.危.行.,不仅将直接影响中国的战略安全,
也将损害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
⑤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
破,落了个一片狼藉。
⑥“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这位院士的一番话
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中国顺应经济 全球化而提出的倡议,中国的改革开放将围绕这一构想为布局展开。
B.当今的环境保护技术不仅做到了生产过程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保证产品使用的 清洁高效,而且做到了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
C.曹操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对于任何一个扮演他的演员来说都 具有挑战性,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
D.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衡,将导致数千万的男性尤其是农村地区男性面临娶妻难,从而形 成大量的失婚群体,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9.以下关于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永和九年” 是年号纪年,“岁在癸丑”是干支纪年,“暮春之
初”是孟仲季纪月。“暮春”指阳历三月,春季的最后一个月。
B.“余弟安国平父”中的“安国”是名,“平父”是字;“临川王某记”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 贯,“王某”是王安石自指,这是一种自谦的用法。
C.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黄昏,是戌时,相 当于现在的 19 时至 21 时;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 21 时至 23 时。
D.“序”“记”都是古代文体,《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等人兰亭集会所作诗文的结集;《游褒 禅山记》是山水游记的变格,除了记游,更侧重在“游”中说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
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 ▲ 。其意义又不
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
上一篇: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四川省成都”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1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