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B. 茶盛于宋朝,上至官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C. 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和加速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的空前发达。 D. 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B. 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C. 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己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D. 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 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 C. 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 D. 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 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13分) 秋以为期 夏磊 已经中秋了,院子里的几株四季桂却迟迟没有开花,像是忘记了以往的约定。而每到这个时节,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一缕秋天的晨雾一样轻柔地飘进我的梦里,纯净地覆盖在我的心上。 每年,当连通着长江的河水由浑转清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就要来临,水边的蓼花应该盛开了。 其实在老家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花叫蓼花,我们都称它狗尾巴花。这花在九月和中秋的时候开得最好,它大片大片地簇拥在水沟边上,茂盛得让人不太敢走近,生怕花丛里会有什么小危险,而它也鲜艳得让人不忍心去践踏,无人欣赏却干净水红。后来,我在清人纳兰性德的词里读到这样两句:“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扬烟。”这才知道原来狗尾巴花就是蓼花,也叫红蓼。我那么多次在燕子矶的水边走过,却并不知道蓼花的花名和花语。也许那时年纪还小,还不曾懂得什么是离别和思念的滋味吧。“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从琼瑶笔下的紫薇口中听到这两句,才知道原来这不起眼的花竟代表了离愁别绪。 在这个秋雨蒙蒙的上午,窗前独坐,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日一样的鲜丽。 或许在秋风秋雨里是不可以读纳兰词的,可又一想,有谁能像这位大清第一公子一样,把人的那点心思那么深地看透又那么淡地吟出;有谁曾经在我后来也站过的地方写下过“红蓼月”呢?这么想着,心里竟泛起一片温暖的涟漪。 喜欢纳兰的词真的就是从我知道他在燕子矶站过开始,有位朋友也喜欢他的词,我们曾相互提醒不要太深地去感受词境。的确,绝代公子虽英年早逝,却独领清词三百年,真的是不同凡响的人物,“家家争念《饮水集》,纳兰心事几人知”。我相信纳兰的才情覆盖了他的人生经历,同时也相信有人说的,读他的词读冷了窗外的纷飞暮雨,读瘦了风中的一枝寒梅。 而我在秋天来读,却让我读暖了手中的一杯冷酒,心里的缕缕情思也早已随着细雨飘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我没能找出第二首纳兰留给我家乡的诗词,而故乡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之外,却多了那一片片红蓼。于是每当梦回江南,色彩也明亮多了,这里有早春的油菜花,有小桥边的红药,有秋天里纷飞的芦花,还有就是,点缀在瑟瑟芦花中的串串红蓼。秋天的美也许正是因为它承载了无数美丽的怀念。 记忆中的秋天是非常忙碌的,春夏两季的辛苦都要在这时去收获,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时光。 那时的晚上最喜欢跟大人们去河边照螃蟹。秋风起,蟹脚痒,晚上,在屋后的小河边,铺上干草,点起油灯,把一条网铺在河底,就等着螃蟹牵动网绳了。 现在野生的螃蟹已经很难见到了,也没有人照螃蟹了,然而我还一直记得当时的情景。也许我再也没有机会那样心静如水地去聆听那么纯净的天籁了,这怎能不让我在秋风里感到几许失落呢! 真想和秋天有一个约定,约定在它的暖洋洋的太阳下,躺在同样有些暖意的草地或沙滩上,读一首也是温暖的诗词。然后看着白云在天上缓缓地移动,并且就这样久久地看下去。 那时候我最喜欢在秋天的田野里躺着看书,贪婪地看着到处找来的书。也喜欢那份宁静,喜欢在这时感受时光的慢慢流逝和随之而来的莫名伤感。不知是哪一年,父亲给我买了一本《诗经》,那是一本很薄的书,但有不少字词注释,大体上能看懂。我如痴如醉地读着,那些简约的文字让我的思绪随风轻扬,我相信我们的先民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歌唱着这片土地,我相信这是中国最好的诗集。我爱着这片土地因而喜欢这部诗集,也因为喜欢这部诗集更爱家乡的土地了。在家乡秋天的田野里才能读出先民们的真性情。我相信《诗经》是属于最普通的乡民的,因而它无论是自由率性的还是含情脉脉的,都是原生态和无法修改的,而且它永远应该是乐观的。它们和史实并无多少关联,它们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诗经》的“经学化”从《毛序》开始,我没有看多少历代儒家的索引,甚至也很少看现当代学者的“以诗读诗”,我只怀念我读诗的那些个秋天,因为我在那里读到了阵阵爽朗的笑声和先民的无数往事,我听到了来自大地的自由歌唱。 写到这里,已是月上中天,一轮秋月正在薄云里缓缓穿行。世上没有什么媒体能够比得上月亮,明月当空,只要两个人同时一抬头,无论天涯海角,思念马上就像水一样流通了。 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花儿的。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展开余下试题A. 蓼花又叫狗尾巴花,是作者在家乡常见的花。它的盛开,触动了作者作为游子的浓郁的思乡之情。 B. 作者将富有乡土气息的故乡生活与读诗的感受相结合,使文章清新隽永。 C. 纳兰性德的词意境萧瑟,情感忧伤凄婉,“我”和很多人“家家争念”一样,此时亦有“冷”“瘦”的感觉。 D. 文章以期盼沉睡在月色之中的四季桂如约开花作结,既首尾呼应又韵味悠长。 5、文章中先民们的“真性情”指的是什么?结合阅读过的《诗经》作品,谈谈你的理解。(4分) 6、本文题目是“秋以为期”,从全文看,作者与秋有哪些约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小题。(11分) 材料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日报》) 材料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也依旧流行。尤其是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为此“论战”一次,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好不热闹。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深远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兵团日报》)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进行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条件不断变迁,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又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南方日报》) 7. 关于材料中的民歌、民谚和民俗的作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中提到的“二十四节气”民歌在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相当陌生,意在表明“二十四节气”申遗的迫切性。 B. 材料二中提到的民歌、民谚和民俗,意在表明“二十四节气”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 C. 材料一、二中提到的民歌、民谚和民俗,意在表明“二十四节气”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指导功能依然没有减弱。 D. 作者在新闻材料中引用的民歌、民谚和民俗,意在唤起读者的鲜明感受,增添阅读的趣味,使材料内容具体生动。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 材料一、三都表明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材料二强调“二十四节气”应该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 B. “二十四节气”在时间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空间上形成于黄河流域,它所反映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与中国的气候环境是一致的。 C. 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专家虽然对“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作用认识不一,但对其在城市生产中的作用的认识达成一致。 D.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充分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也会使世界各国对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 E. “二十四节气”具有地域性特点,它是各地人们根据当地自然的具体变化,产生的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9. 作为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它对当代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何在?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小题。(19分)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其罪。凉州刺史梁鹄欲杀正和以免其负,计未定。访之于勋, 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日:“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鹄从之。正和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使勋屯阿阳以拒贼锋。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至活者千余人。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恨!”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 时年五十一。
展开余下试题注:滇吾,烧当羌首领滇良之子。(节选自《后汉书•盖勋传》) 10、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事苏正和案其罪 案:通“按”,调察,查办 B. 滇吾素为勋所厚 厚:厚待 C. 乃以兵捍众 捍:捍卫,保护 D. 有诏穷案 穷:穷尽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B.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C.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D.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盖勋为人正直。他任汉阳长史时,凉州刺史想杀死苏正和向他示好,但他认为不可。谋划杀害好人是不忠诚的,乘人之危是不仁义的。 B.盖勋誓死不屈。在羌族叛乱围攻护羌校尉夏育时,他率兵救助,即使身受多处刀伤,仍然坚守不降。叛军佩服其忠义勇敢,并未加害。 C.盖勋秉公执法。他不听贵戚说情,将长安令杨党倚仗权势、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的犯罪事实全部上报,奉诏追查到底,声名震于首都。 D.盖勋刚直不阿。他为国选材,唯贤是举,坚守标准,不畏皇权,不顾三怨成府,拒绝了宠臣蹇硕想让尚药监高望之子成为孝廉的要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5 分) (2)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恨!”(5 分)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11分) 鹧鸪天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辛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①陌上尘! 注释:①柴桑,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是陶渊明的家乡,也是他晚年归耕之处。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词作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他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 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B. 词中表现出词人对陶渊明诗作的熟稔,多处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如“躬耕” 出自“躬耕非所叹”,“王谢”出自“旧时王谢堂前燕”。 C. “晋宋之间事”指晋宋时期不少人表面推崇清高,实际上却忙于谋取名利,词中的陶渊明不问名利,淡泊宁静。 D. “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E. 词人表达了对陶渊明的喜爱,写陶渊明其实是写自己,表达出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15.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用比兴、反衬的手法指出凡事有个度,任何事情都会有终了的时候,同时暗指丈夫性情变化无常,没有尽头。 (2)在我们课本节选的《离骚》中,屈原用众女喻指许多小人,他们因为嫉妒而诽谤屈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刻画出曹操在攻破荆州后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英雄形象。 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7、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 霎(shà)时 咎(jiū)由自取 混(hún)沌 驰骋 妖童媛女 B. 譬(pì)如 悄(qiǎo)无声息 葳蕤(ruí) 敛锯 山川相缪 C. 夹(jiā)袄 管窥蠡(lí)测 领略(luè) 枕藉 各行其事 D. 蕈 (xùn)菌 噤(jìn)若寒蝉 氛(fēn)围 剪辑 急不暇择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他今天真让我另眼相看了,处理事情竟然如此机智。我原以为他只会暴虎冯河、横冲猛撞,今日方知他是小事糊涂,大事精明。 ②他在自己生活都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依然用微薄的收入资助山区贫困儿童。此项义举,让人感动,纵使是木人石心,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③这些来稿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感情真挚,观点深刻;有的字字珠玑,满口余香;有的却不忍卒读,难以入目。 ④我狙击部队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后,伤亡十分惨重,而敌人的攻势却更加猛烈,眼看阵地就要失陷,就在这间不容发的时候,增援部队终于赶到了。 ⑤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109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⑥在对《诗经》的翻译上,有些译者试图抛开原诗的格律,采用早已过时的英译格律,削足适履,结果适得其反,既丢弃了原诗作的精神,也吓跑了新时代的读者。 A. ①③⑥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 ②④⑤ 19、 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有人曾用“清”字概括朱自清的文体美,这个“清”字不只是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恐怕连文字的清秀、语言的朴素也都包含在里面。 B. 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书展上,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开创了华人在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至高奖项上零的突破。 C. 灾害是无情的,但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国家对于灾害的防范与预警,对于保护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上,还可以做得更好。 D. 一系列中国承诺和中国行动,正通过国民的生活点滴释放着令人羡慕的经济、文化推动力,同时也为相关国家提供了观察自己的窗口和改善民生的借鉴。 20、仿照示例,感受和理解下面两个画面形象的内在涵义,请为它们分别设计画外音。要求中心明确,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6分) 示例: 画面:一个女孩在“有需要可自取”的零钱箱前驻足,把自己手中的硬币放了进去。 画外音:你相信良善,提供便利;我心怀感恩,传递爱心。 画面一:17:35,天色昏暗,秋风瑟瑟,秋雨潇潇,校门口栅栏外站满了等待孩子的家长。 画外音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二:四川九寨沟地震中,前方落石滚滚,一个身着迷彩服的士兵与人们逆向奔跑,跑向救灾前线。 画外音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①_________。“端”的意思和“初”相同,“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②_______,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祀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