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45 2018-06-07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5]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南宁三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月考(三)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18.5
命题人:白福伟、解红梅、温燕 审题人:梁惠红、白福伟、解红梅、温燕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开始创作至今,我大约有五百首的歌词作品,所谓中国风的歌曲大概只占总创作量的六分之一。但大家对我所创作的歌词作品印象最深刻,或者说最容易引起讨论的,也恰恰是这些“中国风”创作。
大家关注这六分之一的中国风作品,或许是因为这些作品调性很“中国”,带有浓郁的文化识别度,而这种文化识别度使之与其它流行音乐区隔开来,形成我个人的风格。
首先,我们应该先论述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指某一个特定族群在一个自然的地理环境下世代共同生活所累积出来一个相同的价值观、生活习惯以及族群归属感跟信仰的认同。文化表现出来的形式为语言、文字、饮食、服装、节庆、建筑、信仰、艺术等等,而艺术又细分为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和第八艺术电影。简单来说,一个民族其社会共同价值观的总和,被称为文化。譬如,《烟花易冷》中有三“等”:容我再等,历史转身;等酒香醇;等你弹一曲古筝。而《青花瓷》中有三“惹”: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这里的三“等”、三“惹”,用的就是修辞学里的排比。这样的歌词文字一经翻译,里面的词性转换,与拟人化、排比句所营造出的词意美感将会尽失。一言蔽之,文化就是翻译间流失的东西。
那什么又是文化识别度呢?面临某一个具备文化符号属性的事物,不需要特别的文字和言语解释,以一般人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判断出这是什么文化属性的东西,就叫识别度。以建筑为例,建筑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无论是烟雨江南的徽派建筑、闽南式建筑、山西的平遥古城,还是日本的天守阁、哥德式教堂、德国新天鹅堡……这些都具有文化辨识度。每个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美学和文化土壤,这是多元文化的意义。文字可以说是文明的开始,承载着知识的传递与族群间沟通的任务。相较于其他的文字系统,汉字具有独具一格的文化识别度,超越了时间、地域与方言。一块两千年前的石碑在中国出土,中学生就看得懂,全世界几乎只有汉字有这个魅力。汉字千古不移的存在,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互联网时代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其无远弗届,不须特定地点,不须超大的空间,同步及时的传播特性,使其成为当下这个时空背景,推广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选择。以往的传统文化推广,可能是一个书法展览、一场古琴演出,或者一出京剧表演,这些都只是点的效应。但互联网具有穿透性的整个面的优势,这一点没有任何载体可以比肩或取代。
但同时,一个好的平台,如果只是发表的管道畅通,并不意味着其会有好的传播效果。所以,以何种形式包装与行销传统文化,是当下的最大课题。多年前,我曾受邀到北京故宫讲座,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如何让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这个议题预设了年轻人不亲近传统文化。那么他们亲近什么呢?他们亲近通俗文化。电视、电影、戏剧、小说、游戏以及流行音乐,都是所谓的通俗文化。换言之,如果想让传统文化获得通俗且受众层面广泛的影响力,就可以用通俗的方法去推广。譬如,我在筹备一部以书法为戏剧元素的网络剧,籍由通俗的戏剧张力与贴近现实生活的人物故事,带出传统书法的文化内涵与质感,用戏剧的手法让大家认同书法,并从戏剧中重新发现书法的美,重新认识这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最具文化识别度的汉字书法艺术,为这千古不移的书写形式而感到自豪。因此,让传统文化用通俗的方法获得通俗的影响力,这应是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重获新生的途径。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方文山《互联网时代,该如何推广传统文化》)
1.下列对“文化识别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需要特别的文字和言语解释,以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判断出某些具有文化符号属性的事物之间的文化差异,这就是文化识别度。
B.为了达到文化辨识,每个民族、地区都应该有自己的美学和文化土壤,这就是多元文化的意义。
C.无论是山西的平遥古城、日本的天守阁、德国新天鹅堡,还是京剧、古琴,都有很高文化辨识度。
D.方文山的“中国风”创作很具文化识别度,是因为它与其他流行音乐相比,有着明显的调性差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证明文化就是翻译间流失的东西,举例《烟花易冷》中的三“等”、《青花瓷》中的三“惹”,这些歌词文字一经翻译,词意美感将会尽失。
B.文章先谈了文化的内涵,进一步谈及文化识别度,都运用了举例论证,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释了这两个概念。
C.通过分析以往的传统文化推广方式的局限,作者强调了互联网在推广传统文化上具有打破时空限制的、无可取代的优越性。
D.本文的核心论题是探讨如何让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作者认为,首先要利用优越的传播平台,其次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包装。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文山的“中国风”作品虽然不多,却能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足以从一个侧面说明用通俗的方法去推广传统文化是可行的。
B.一块两千年前的石碑在中国出土,中学生就看得懂,是因为汉字具有惊人的超越时空的魅力,这一点是其他文字难以比肩的。
C.汉字书法具有很高的文化辨识度,如果能用戏剧的形式进行包装,然后再用网络的方式加以推广,它就能重获新生。
D.年轻人亲近电视、电影、戏剧、小说、游戏以及流行音乐这些所谓的通俗文化,其实也是传统文化推广的契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喊魂儿
袁良才
近乡情更怯啊!他不知道该怎样面对家乡,面对亲人。
他躲在村外的小树林里,又渴又饿,双腿却像灌了铅似的,他没有勇气朝熟悉而又陌生的乡下老家再往前迈一步。直到月上东山,村子里灯火阑珊,人声寂灭,他才溜出小树林,一溜小跑地向村口的那处老宅走去,心扑通扑通直跳,和着田野里的蛙鸣。
突然,他惊了一下。揉揉犯困的眼,没错,老宅里洇着昏黄的灯光,木门洞开着,门框上倚着一个衰老干瘪的身形,他甚至看清了她满头的苍苍白发在夜风里如旗帜飘舞。
这个身影他太熟悉了呀!小时候他放学回家,工作后他休假回家,门框上总有那个雕塑一般的影像啊!他心里一热,快步上前,扶住了那尊衰迈的身体,哽噎着叫,娘!娘亲啊!老人高兴地连连应声,嗳,嗳。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三年了,俺日思夜梦,只怕见不着最后一面了。儿啊,俺硬撑着活到今天哩。
娘絮絮叨叨着,一边抚摸着他刚刚长出短发的脑袋,一边催促说,娘得知你今个回来,做了你最爱吃的大蒜炒腊肉,温在锅里呢,饿坏了吧?他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还咕咚咕咚地喝香菇鸡蛋汤。眼泪止不住地一颗颗地掉在汤钵里,溅起一朵朵小花。
他案发后,妻子断然和他离了婚,带着儿子改嫁,还把儿子的姓名都改了,为的是彻底和他撇清关系。他如今是举目无亲,只有眼前灯影里的这个白发老娘了啊!娘心疼地看着他,拍打着他的背,小声嘀咕,慢点吃,没人跟你抢,别噎着。娘声音突然又大起来,吃完饭,娘给你喊魂。
他浑身猛地震颤了一下。
娘没文化,所以很迷信。小时候他有个头痛脑热,娘总是在临睡前给他喊魂,说他魂丢在外面了才会生病,只有娘才能把儿丢掉的魂喊回家,病就会好。娘站 在门槛边,对着漆黑一团的野地里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边喊边像把什么看不见的东西往屋里引。稍后娘坐在床前,让他站在对面,娘拍一下床铺,拍一下他的胸口,拉着悠悠长腔一声接一声地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
说也奇怪,要不了一两天,他的伤风感冒打摆子果然就好了。那时他觉得娘真了不起,像个女巫,不不,是个神医。
后来,他长大成人了,而且还成了不小的人物。古人说的,出有车,食有鱼,他认为太缺乏想象力了。
一次他回乡探母,为了给娘撑足面子,十几辆豪华小车前呼后拥着他衣锦还乡。乡亲们却一个个躲得远远的,看娘儿俩的眼神躲躲闪闪,却是怪怪的复杂。
娘不开笑脸,闷声让他将那帮闲人先打发走,然后娘严厉地说,儿啊!你的魂怕是丢了,娘来替你喊魂!魂不附体,迟早会有灾祸哩。他很不高兴地说,娘,别神神叨叨的,我身体好好的,丢了什么魂?说着,塞给老娘一沓钱,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坐车走了。
第二天,他派来专车接娘去省里看病,他怀疑娘一个人太孤独了,弄不好憋出老年痴呆或精神病来。娘执意不肯,还让秘书如数捎回那沓子钱……
月光如水,夜色沉沉,娘开始给他喊魂了,拍一下床铺,拍一下他的胸口,苍老哀凄的声音在村子里传得很远很远,听得人揪心。
儿耶!——莫怕!家来了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娘喊着,喊着,嗓子越来越紧。他听着,听着,早已泣不成声。
他忍不住扑通跪地,求娘,娘!别再喊了。儿丢了的魂回来啦!再也不会丢啦!他突然发现娘没有声音了,抬眼看娘,娘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僵硬成了一尊雕像。他疯了似地抱紧娘,哭叫,娘啊!——娘!——
门口不知什么时候聚拢来越来越多的乡亲,他们齐声喊,狗子耶莫怕——家来哟!狗子耶莫怕——家来哟!
狗子是他的小名。山鸣谷应。泪光映着月光。
(原载《啄木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运用了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了他渴望回乡却没有勇气回去的心态,设置了悬念,为后文情节作了铺垫。
展开余下试题
B.作者用他吃饭时“眼泪止不住地一颗颗地掉在汤钵里”的细节,旨在表现离家甚久的他感受到久违的母爱时的 感动。
C.以乡亲们为他喊魂作结,体现了乡亲们对他的包容,更体现出对他能彻底悔悟好好做人的期待,升华了小说主题。
D.文末“娘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僵硬成了一尊雕像”运用了比喻手法,暗示母亲在儿子幡然醒悟的保证中溘然长逝的情景,照应了上文“硬撑着活到今天”的情节。
5.文中有两次对母亲“喊魂儿”的细节描写,请分析两次“喊魂儿”中母亲的情感的异同。(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爱书之人范用
2010年范用去世,北京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放上了范用的照片,旁边有一句巴金当年题赠给他的话: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
范用1922年出生于江苏镇江,上小学时,父亲自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范用投奔武汉的舅公。三个月后,舅公去世,15岁的范用被读书生活出版社的经理收留,作了名练习生。从打包、收发开始做起,范用由出版社的一名小员工,最后做到了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长、副总编辑兼三联书店总经理。他在三联70年,有人说,三联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范用的风格。
1969年,当范用和原文化部出版局局长陈翰伯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时,仍不忘交谈读书感受,他们的美丽构想是——将来条件成熟的话,办一本读书杂志。
1979年,范用和朋友们办起了《读书》杂志。杂志一创办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时任中宣部干部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此文激起巨大波澜。有的人很会联想,说《读书》刊登此文是为提倡大家读《金瓶梅》这样的书,主张给“坏书”开绿灯。人民出版社党组在讨论《读书》杂志后决定,这本杂志如果出问题,由范用负责。随后多年,《读书》杂志的每期清样,范用都亲自过目,然后签字付印,直到退休。
范用在出版界给人的印象是大胆而有眼光,屡吃螃蟹。巴金的《随想录》开始连载于香港《大公报》的“大公园”副刊。有人为此向香港《大公报》施加压力,企图阻挠《随想录》的刊登。
范用气愤之极。他请求巴金,将《随想录》交由三联书店出版,他保证一字不改。巴金同意了。
全本《随想录》在“三联”的出版是轰动性的,直指对“文革”的反思。巴金也由此在时隔几十年后,重新被人关注和打量。这其实并非易事。要知道,直至1990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巴金的《讲真话的书》时收有《随想录》,但其中《“文革”博物馆》只有存目,而没有正文。
谈到《随想录》的完整出版,范用曾经说过:“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去做。到现在我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只是好像听一个很有权威的人说过,巴金是个搞自由化的人。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什么叫‘自由化’?谁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小时候听说过:不自由毋宁死。”
除了《随想录》,范用经手出版的经典还有《傅雷家书》、《牛棚日记》等书。除了创办《读书》杂志,他还创办了《新华文摘》。此外,范用还热衷于书籍的装帧艺术。他出过一本《叶雨书衣》,将书籍装帧娓娓道来。“叶雨”是他的笔名,谐音“业余”,自谦之说。对于其书籍之装帧水准,张中行曾言:“南有钟叔河,北有范用。”
多年来,范用挨过不少批评,他常被批评的一点是做出版不是“政治挂帅”,而是凭其个人兴趣和爱好。范用的回应是:要做好工作,没有一点兴趣,行吗?恐怕做人也不行。
范用退休后,曾在《一封感人的来信》中写道:“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有他个人的爱好和志趣。出版社出什么书,应当有所选择,而且是慎重的选择,这就有高低优劣之分。正直的出版工作者应当自信走一条正当的路,对得起读者、作者的路。”面对市场化的浪潮,这是范先生对出版同行的殷切期望,更是一个出版家内心的坚守。
戈宝权描述范用说:个子不高,精明能干,爱书如命。他的藏书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而且颇多善本。每次去看望他,只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见其人。
范用的读书法曾让王蒙感叹:今日书今日毕,好书读完不过夜,不好的书确认与搁置也不必过夜。千万不要把书放在一边待读,待下去就会愈来愈多,永无读日。
刘再复去美国多年,年年收到范用的贺卡。他评价范用说:“范用仅读过小学四年级,最后却成了博览群书、高立书林、独生夜响的书界风骨,这完全是得自乾坤造化之心。”
相关链接:
至今,三联书店已成为众多读者和文化人眼里的一块“绿地”,范用领衔时形成的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并未因他的退休而中断,而是成为一种传统。
——吴丛丛《书痴范用》
范用1985年被“一刀切”退休,不过风采依然,见过范先生的人都知道,范用很有范儿,喜欢戴顶深色贝雷帽,穿红毛衣,戴红围巾,鼻梁上架一副黑框眼镜,风度翩翩,书卷气十足,甚至被朋友们戏为“最爱美的出版家”。
——黄离《我和范用的“缘”》
范用对“文革”极为反感,“造反派”揪斗他时,他正气凛然,倔强到底,自始至终既不认错,也不揭发别人。“造反派”把他看做眼中钉,在社领 导中,他挨打最多,受害最烈,但他毫不屈服,被说成死硬顽固,十足是刘少奇的孝子贤孙。有个美编还在大字报上画了一幅漫画:四个人抬着一顶轿子,里面坐着长了个大鼻子的刘少奇,轿子上一个很大的“资”字,范用扛着一根哭丧棒,用毛巾擦着满脸汗水,气喘吁吁的在轿子后面紧紧跟着,形象生动,活灵活现。范用对这张漫画非但没有反感,反而十分欣赏,后来还特地要这位美编照样画了一张,收在自己的一本书里,让大家观赏。
——张惠卿《〈叶雨书衣〉和范用其人》
6.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首先,简介其生平和工作情况;其次,重点写《随想录》的出版,兼及其他出版成果,表现范用为人正直,做事自信;最后是侧面烘托范用爱书之人的形象。
B.巴金以“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赞美范用甘做泥土为读者铺路的精神,不仅因为范用把一生献给了出版事业,更因为范用完整出版了《随想录》,大胆而有眼光。
C.面对市场化浪潮,范用认为,出版社不应该顾虑读者的好恶,而应慎重选择高质量的图书出版,出版工作者也应坚守正当的道路,这跟他的人格和一贯的出版思想是一致的。
D.文章直接或间接引述了多个人对范用的评价或描述,均能表现出范用文人骨气之硬与社会影响之广,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写作角度和内容。
7.请结合文本分析范用在出版界敢于“屡吃螃蟹”的个人内在原因是什么。(6分)
8.范用在生活中表现出了怎样的个人魅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张希崇,字德峰,幽州蓟县人也。希崇少通《左氏春秋》,复癖于吟咏。阿保机南攻,陷其城,掠希崇而去。阿保机询希崇,乃知其儒人也,因授元帅府判官,后迁卢龙军行军司马,继改蕃汉都提举使。天成初伪平州节度使卢文进南归契丹以希崇继其任遣腹心总边骑三百以监之希崇莅事数岁契丹主渐加宠信。一日,乃召汉人部曲之翘楚者,谓曰:“我陷身此地,饮酪被毛,生不见其所亲,死为穷荒之鬼,南望山川,度日如岁,尔辈得无思乡者乎!”部曲皆泣下沾衣。是日,希崇于郡斋之侧,坎隙地,贮石灰。明旦,首领与群从至,希崇饮以醇酎数钟,既醉,悉投于灰阱中毙焉。其徒营于北郭,遣人攻之,皆溃围奔去,希崇遂以管内生口二万余南归。唐明宗嘉之,授汝州防御使。希崇既之任,遣人迎母赴郡。母及境,希崇亲肩板舆行三十里,观者无不称叹。历二年,迁灵州两使留后。先是,灵州戍兵岁运粮经五百里,有剽攘之患。希崇乃告谕边士,广务屯田,岁余,军食大济。玺书褒之,因正授旄节。希崇素朴厚,尤嗜书,莅事之余,手不释卷。不好酒乐,不蓄姬仆。祁寒盛暑,必俨具衣冠,厮养之辈,未尝闻亵慢之言。事母至谨,每食必侍立,俟盥漱毕方退,物议高之。性虽仁恕,或遇奸恶,则嫉之若仇。在邠州日,有民与郭氏为义子,自孩提以至成人,因愎戾不受训,遣之。郭氏夫妇相次俱死。郭氏有嫡子,已长,时郭氏诸亲与义子相约,云是亲子,欲分其财物,助而讼之,前后数政不能理,遂成疑狱。希崇览其诉,判云:“父在已离,母死不至。正称假子,孤二十年抚养之恩;傥曰亲儿,犯三千条悖逆之罪,颇为伤害名教,安敢理认田园!其生涯并付亲子,所讼人与朋奸者,委法官以律定刑。”闻者服其明。卒于任,时年五十二。
展开余下试题
(节选自《晋书•张希崇列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成初/伪平州节度使卢文进南归契丹/以希崇继其任/遣腹心总边骑三百以监之/希崇莅事数岁/契丹主渐加宠信/
B.天成初/伪平州节度使卢文进南归/契丹以希崇继其任/遣腹心总边骑三百以监之/希崇莅事数岁/契丹主渐加宠信/
C.天成初/伪平州节度使卢文进南归/契丹以希崇继其任/遣腹心总边/骑三百以监之/希崇莅事数岁/契丹主渐加宠信/
D.天成初/伪平州节度使卢文进南归契丹/以希崇继其任/遣腹心总边/骑三百以监之/希崇莅事/数岁契丹主渐加宠信/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B.郭,指城外的小城镇,古代城与郭相对而言,城指内城。现在城郭泛指城市。
C.玺书,指皇帝代表国家意志发布的一种公文,是诏书的一种,敕、诰也属于诏书。
D.旄节,一指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二指镇守地方长官所持有的节。文中指后者。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希崇南归心切,奋起抗争。他召集汉族部下中才智出众的人道明南归心声,杀死首领,派人攻打在北郭的军营,最终,率领管辖区内二万多人南归。
B.张希崇善于治政,卓有成效。在灵州任职期间,他让戍边的士兵开垦田地,只一年多的时间,就使军队粮食更充足了。
C.张希崇孝敬母亲,恭敬谨慎。母亲进入州境后,他亲自用板车载着母亲走了三十余里,母亲吃饭他站在旁边服侍,待母亲洗手漱口完毕才告退。
D.张希崇嫉恶如仇,判案公正。郭氏义子打算分郭家财产,诉讼历经几任长官均不能断,张希崇认为他辜负亲恩,不孝在先,驳回其无理要求,最终判决深得人心。
12.请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生涯并付亲子,所讼人与朋奸者,委法官以律定刑。(《晋书•张希崇列传》)(5分)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3题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3.下面对诗歌的解析,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徒闻”否定了他们的爱情,否定唐玄宗“他生”再与杨玉环结 为夫妇的荒谬想法,开篇奠定悲哀基调。颔联才开始马嵬咏史,尾联卒章显志。
B.“虎旅传宵柝”指军营内的声音,“鸡人报晓筹”,为宫内声音,表现玄宗身在军营,已在逃难途中 。 “空闻”和“不复”,写出唐玄宗的狼狈和慌乱。
C.颈联前后句间暗含因果关系。眼前是“六军”要求“赐”死杨贵妃,从前是唐玄宗和杨贵妃讥笑牛郎织女七夕方得一会,两种情形对比,实则写出了唐玄宗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D.尾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如何”二字开启广阔思维空间,引发读者深思李、杨悲剧的根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4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4.本诗运用了哪些技巧手法来写景?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5分)
(1)问征夫以前路, 。(《归去来兮辞》
(2)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滕王阁序》)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音和颜色两方面来渲染战场悲壮战争残酷的句子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26分)
1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注音正确,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椽子(chuán) 衣裾(jù) 锱铢必较 图穷匕见
B.付梓(zĭ) 瓦当 (dāng) 插科打浑 鳏寡孤独
C.妆奁(lián) 隘路 (ài) 礼尚往来 否极泰来
D.弄堂(nòng) 汗涔涔 (cén) 雕粱画栋 繁文缛节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受经济危机影响,公司连月亏本,走到了破产边缘,部门经理李明临危授命,负责公司运作,承担起扭亏为盈的重任。
②“美丽山谷”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中,各类种植园星罗棋布,有玫瑰花庄园、稻田种植基地、百香果花园、瓜果长廊等。
③近年来,我县积极发展旅游产业,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去年我县与省级旅游示范县的旅游收入已等量齐观。
④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要不断积累,必须厝火积薪,要多读古代文献典籍,遇到问题及时查阅相关工具书,才会有所收获。
⑤在他看来,这家准巨头公司仍然处在如履薄冰的阶段,过于快速的增长和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让它的容错率变得极低,从一家市值已过百亿美元的独角兽到陷入危机,很可能只是因为犯了一个错误。
⑥心理老师为高三的同学们做了一场题为“携手微笑”的讲座,对一部分同学及家长考前
上一篇:
重庆市彭水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广西南宁市”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