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70  2018-06-07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0]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6月)语文
龙海二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时代”,读什么?
信息技术时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亿。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账号名”,都可以成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却也证明着这样的观点。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账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令人惊悚的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岁之前要明白的50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会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
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账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你的选择,也决定了你可能有的选择。人人爱八卦,则高谈阔论种种内幕、秘闻的内容就增多;个个爱鸡汤,则励志类、成功学、创业经难免泛滥。
有人说,世界上种种变动中的关系,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而让人欣慰的是,这两种循环是可以转化的。在微信阅读可能出现的循环状态中,只要有一方愿意迈出一步,就会改变其发展的走向。对于读者来说,走出心灵之宅,克服懒惰或是畏难心理,努力寻找“高一层次”的阅读,去理解那些你或许不同意的观点,去欣赏那些你或许不喜欢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能发现那一片“林中空地”。而对于微信公共账号——这些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们来说,则需要保持恒定的审美价值观,在分析与把握受众需求的同时,以更高远的眼界开拓更丰富的资源,不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
希望那些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账号,以及那些不远的未来将会发生的更多阅读变革,在改变我们阅读的同时,也能给予我们以真正的幸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微信阅读人数众多,多到可用亿计,已经成为被很多人认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式。
B.读者订阅的都是其感兴趣的、特别喜欢的内容,这决定了其阅读必然是极其舒服的阅读。


浏览完整试题C.读者的口味被微信阅读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他们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D.微信阅读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但问题多多,需要正视并将其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下列对现阶段“微信阅读”的危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信阅读很可能令读者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固化,使一些读者获得的精神享受是肤浅的。
B.对看不懂、不感兴趣的内容不订阅、不看,长此以往,读者自然难以拥抱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
C.微信阅读给读者提供了“揭秘”“爆料”“有染”等饭局上的谈资,难免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D.微信阅读多涉及没有多少营养的劝诫、感悟等,读的时间久了会让读者患上精神营养不良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的微信阅读提供的产品虽多,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为读者健康成长着想的产品不多。
B.作为读者,如果能够主动去欣赏那些自己或许并不喜欢的表达,那么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C.微信阅读的提供者,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实际上就是一味迎合读者阅读趣味的表现。
D.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账号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必会引领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真正的幸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蹦蹦跳跳的游戏 余华
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
“买什么?”
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桔子说:“给我一个桔子。”
“一个桔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伸手拿了一个桔子:“多少钱?”
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
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桔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这位父亲就拿着桔子站在一旁,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
“我踩着啦!”
父亲才说:“快吃桔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桔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桔子皮,吃着桔子在父母中间走去。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
“买一个桔子?”
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
“孩子好吗?”
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
“孩子?”
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
“孩子死了。”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楣的。一个很多年以前的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上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情节是街头小店老板林德顺目睹了一对年轻夫妻带活泼健康可爱的孩子去看病,最后痛失爱子的过程。
B.文中反复提到孩子与母亲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的场景,快乐而富有生机,让人印象深刻。而最后孩子却死了,出人意外,太过突兀。


展开余下试题C.“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满是胡子茬”说明丈夫无心也无时间去注意自己的形象,“框”是镶嵌的意思,说明丈夫为孩子看病的事情身心俱疲,非常劳累,没有生气。
D、到“孩子死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就已经结束,戛然而止,让人深思。再写小店老板的经历,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
5、小说设置林德顺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5分)
6、审读全文,结合小说主题探究以“蹦蹦跳跳的游戏”为题的多重内涵。(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老树画画:求之不得,不求自得
老树不是画画的,他是个教书匠。1983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中央财经大学任教至今。老树本来不叫老树,叫刘树勇。也许像他说的,因为很小就长成了很苍茫的样子,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学生们就“树哥”“树叔”地叫他,要叫到“树爷”的时候成了“老树”,既然自己的本名叫起来有点不大顺口,他就找个大家都叫得顺的名字用起来。“我的长相太凄凉了,上下五千年提前都长好了。”他自嘲地呵呵一笑,大家跟着乐了,初见的拘谨和陌生就渐淡渐散了。
老树书教得好,学生知道。学生描画他教授公文写作课的状态:“铃声响过,晃着进门,低头看一眼课本,抬眼扫一下我们,然后滔滔江水般流泻出真知灼见、性情心声。他讲西南联大里中国文化界的翘楚、讲风华绝代的林徽因,讲钱钟书的《围城》,讲张艺谋的《红高粱》,讲卢梭的《忏悔录》,讲诗经,讲高更、塞尚,讲波普艺术、解构主义,还有好些我们闻所未闻的新鲜事……这些完全无法用‘公文写作’涵盖的东西听得大家如痴如醉。要下课的五到十分钟,他才会懊恼地讲一会儿课本,期间还夹杂‘公文写作,神马东西’之类的抱怨,直到下课铃响,仿佛扔掉了课本的郁闷,说声‘去也’,踹门而出……”
老树的画中人,悠闲简静明朗。却并不是那些所谓的隐士形象,是街头巷尾市井喧哗滋味饱满的世俗常人,他们性情、生动、自然,关切现实又洞明人生。
老树喜欢民国的趣味,而这民国又非确然的民国,只是他心里想象和希望的趣味——“女子温婉良顺,男子温文尔雅,世俗活泼生动,自由自在,一切都是慢慢的、闲闲的。人们的脸上看不到急切的欲望,一切都是无可无不可的那么一种意思。”画中那个长衫男子一会儿树下独坐,一会儿花旁独立,一会儿山间独行,一会儿屋中独酌,独来又独往,却怡然自得。
“他是我,又不是我”。老树说。画中的长衫先生,闲适、率性,肆无忌惮。一如过去的老树,会戏谑地表达情绪。
有读者提出,画中的闲适与现实的忙碌嘈杂完全不一样,你能接近画中的生活状态吗?老树回答说:“画里那么悠闲,生活却忙忙碌碌,怎么可能达到?!因为没达到,所以才缺什么补什么。焦虑是常态,谁都一样,我也一样。我不可能像画里那么悠闲,但身体做不到,心境或者能做到。”
于是他画,画一种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的空间情境,他的画成了另一个老树在无人知晓的世界里的梦呓。
对他,画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画画的过程。他那些别人一掷千金想求的画,在地上桌上椅子上箱子里随意堆放着。“把内心关注放在怎么做好一件事上,解决这个具体问题就可以了,最终东西拿出去别人说好,不重要。是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而不是去炫耀,不是表演给人看,你要相信这一切东西都是解决你自己的问题,让你自己通达、精细,对自己日常生活起居坐卧有要求,你这个人慢慢才像个样子了。”
作家杨葵曾著文评说老树:“如果纯凭个人喜好,我甚至想说,老树文字第一,书法第二,画排其三。”又说:“老树文字有股特殊的稳,并非四平八稳那种寡淡之稳,亦非精巧设计那种做作之稳,更非所谓风轻云淡的鸡汤之稳;他是左冲右突,纵横捭阖,却又胸中有丘壑,可点百万兵的动态之稳。快人快语,口无遮拦,得意处长篇大论,愤怒时脱口骂娘,论人事也常有论据不足便下大结论之嫌……按说这么个写法非常危险,容易跌入莽撞汉子夸夸其谈的恶境,但是没有,得力于几点——力量、心智、修养。”
老树的微博,粉丝近百万。他也曾开过博客,其思想其语言其风格吸引了大批簇拥者,2006年,他以一篇《走了》叫停了自己的博客。有粉丝留言,用“阿甘不跑了,我们怎么办”来形容心中的迷茫和困惑。其实阿甘跑或者不跑都不为什么,老树也是,博客想开的时候就开了,想停就停下,没有,也不想为什么。
(选自《北京日报》2015年09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拥有山东大汉与生俱来的粗犷,内心却敏感细腻,情感也十分丰富”,老树的研究生曾泽鲲说。与课堂上诙谐豪放的树老师不同,私下里的老树很期待享受这个属于自己的孤独空间。
②老树博闻强记,他的研究广泛涉及文学、绘画、电影、书法等领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转而关注当代中国摄影发展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有大量批评文章行世,著作数十种,策划诸多影像展览,摄影圈里,提到刘树勇,是响当当的名字。只是,他不把自己的博学当个什么了不起的事,这些不过是“看过些杂书,想过些事,码过些字”罢了。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生喜欢老树的课,老树教授公文写作内容时滔滔不绝,流泻出真知灼见、性情心声,所以大家听得如痴如醉。
B.老树喜欢民国的趣味,因为这民国又非确然的民国,是他心里想象和希望的趣味,一切都是慢慢的、闲闲的。
C.老树画作中的身穿民国长衫、戴着斗笠的长衫先生,闲适、率性,就是现实中的老树的真实写照。
D.作者认为对于老树而言,画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画画的过程,把内心关注放在怎么做好一件事上,是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而不是去炫耀,不是表演给人看。
8、文章在介绍老树的同时,多处引用了老树的学生、作家杨葵等人的话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4分)
9、老树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藏书室记 苏辙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展开余下试题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手缉而校之 缉:收集整理 B. 予、赐由是以得其言 言:言谈技巧
C、有兼人之才 兼:超过 D、其蔽也贼 贼:偷窃
1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B、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C、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D、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1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B. 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力法。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5分)
(2)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5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5两小题。(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第14-15题
玉 楼 春(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客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首句“尊前”,表示对友人的尊重,词人准备向朋友提出告别,但出语很轻,告诉朋友别后归来的期限。
B.第二句着一“欲”字,照应首句“拟”字,心态毕现,欲语未语,而对方已是春容惨咽,可见相知之深,相别之苦。
C.“离歌且莫翻新闰,一曲能教肠寸结”与前人所写的“古歌旧曲君莫听,听取新翻杨柳枝”的诗句,既异曲同工又推陈出新。
D.末二句虚写,设想把满城的牡丹看尽,才会少一些离别的伤感而容易与归去的春风一起,向朋友道别。
E、全词写离愁,以实开笔,以虚作结,敞到首尾关合,以乐观之虚设冲淡苦别之现实,这正是别于婉约的豪放风格。
15、请联系全词,简要赏析名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表现女子早起晚睡勤劳持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高洁就可以的两句是 , 。
(3).《归园田居》中“ , ”两句写狗吠、鸡鸣,与王籍的五言律诗《入若邪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4)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评 , 。
(5)、《赤壁赋》中,被贬于黄州的苏轼,在游赤壁时,面对波涛滚滚、无尽无休的长江,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短暂的慨叹。
三、基础知识(15分)
17、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木铎(duó) 长沮(jū) 接舆(yú) 莞(wǎn)尔
B.莒父(fǔ) 大车无輗(ní) 小车无軏 (yuè) 曲肱(gōng)
C.箪(dàn)食 饥馑(jǐn) 哂(shěn)之 喟(kuì)然
D.无適(dí) 则葸(sī) 笃(dǔ)亲 笑倩(qiàn)
18、对下列古代文化知识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
A. 三纲五常是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B.“萧墙”指国君官门内当门的照壁,“有国者”、“有家者”分别指国君和诸侯。
C. 千乘之国,指国力强大的国家。古时四匹马拉的一辆车称一乘。
D.“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头、手、身、脚;“五谷不分”中的“五谷”指稻、黍、稷、麦、菽。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在出差途中竟然与失去联系三十多年的老同学萍水相逢。看到彼此都已经渐生华发,我们不禁感慨万千。
B.他的记忆力惊人,三年前发生的一件小事,到现在还能说得有鼻子有眼。
C.不少省市片面追求GDP,无节制地开采、出口稀土等资源,这种行为无异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长此以往,稀有资源将消耗殆尽。
D.2月16日晚,央视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圆满落幕,总冠军终于浮出水面,来自山东的刘大成获得冠军。
2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受强冷空气影响,东北地区气温大幅度下降,滴水成冰,人们在室内火炕上坐了半天,仍然感觉席不暇暖, 冰凉透骨。
②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③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④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不论是“悼亡说”“恋情说”还 是其他说法,也不管论述得如何充分,和诗歌自身给我们的感受比起来,总是令人有言不及义的感觉。
⑤有些人瞧不起民间剪纸,认为这是下里巴人创造的玩意儿,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观念。
⑥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二者尽管归属不同,但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唇齿相依,缺一不可。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不仅让公民拥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还提供集合金融、工商、税收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来实现资源共享。
B.面对电商领域投诉激增的现状,政府管理部门和电商平台应及时联手,打击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C.苹果酸甜可口,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粘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英国谚语:“蒙蒙细雨持续的长久,暴风骤雨一扫即过。”
俄罗斯谚语:“走得慢点,走得远些。”
我国谚语:“走路不停歇,慢力赛兔子。”
这些谚语给你什么感悟和联想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龙海”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