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45 2018-06-10
标签:
沪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5]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金山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学习水平检查 2017年10月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倪慧瑾 审核人:李书慧)
一 积累应用 18分
1.填空题。(10分)
(1)蒹葭萋萋, 。(《诗经﹒ ﹒蒹葭》)(2分)
(2)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1分)
(3)求之不得,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诗经﹒周南﹒ 》)(2分)
(4)青青子衿, 。(《诗经﹒郑风﹒子衿》)(1分)
(5)王维在《山居秋暝》一诗中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的诗句是“ , ”。(2分)
(6)《钱塘湖春行》中对仗工整地写出在纷繁的花海里诗人骑马轻快向前饱览春色的诗句是
“ , ”。(2分)
2.选择题。(8分)
(1)下列不适合挂在中学教室里的励志条幅是( ) (2分)
A.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B.如切如蹉,如琢如磨
C.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D.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2)在下面的情景中,最合乎情理的表述是( )(3分)
小红利用暑假到一家公司打工,她拿着人生第一笔工作获得的酬劳,回家激动又兴奋自豪地说:
A.爸爸,周末我跟你去看电影。 B.我带你去看电影,就这个周末,爸爸。
C.爸爸,周末我带你去看电影。 D.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就这个周末,爸爸。
(3)如果杜甫给李白写信,那么信中用的称谓应该是:( )(3分)
A.自称甫,称对方白 B.自称甫,称对方太白
C.自称子美,称对方白 D.自称子美,称对方太白
二 阅读 62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4分)
中国古代木结构的抗震智慧
①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②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当今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
③中华民族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我国木结构技术的发展,若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算起,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
④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历史上,很多带斗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
⑤此外,传统建筑中大量使用的榫卯技术,成为抗震的又一个关键。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____ 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______ 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⑥山西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杰出抗震能力的集中代表。这座木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1056年,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上。木塔建成200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岿然不动;在此后的近千年中,木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整座木塔表现出结构、技术与艺术形象的高度和谐。在近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建造出如此庄严美丽而坚固耐久的建筑,充分显示出当时匠人对数学、力学、材料学、结构学已经有了相当的研究,而且对地震的破坏机理也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既令人惊奇,也令人自豪。(选文有改动)
浏览完整试题
3.第①段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 _____ 、 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___________ 。(4分)
5.按照文意,填入第⑤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 所以 B.不但 而且 C.倘若 而且 D.非但 所以
6.第②段“当今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句中的“基本上”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7.下面的链接材料介绍了汶川5.12大地震中的一个奇迹,请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分析一下“奇迹”产生的原因。(3分)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有不少正在上课的娃娃都被措手不及的灾难永远地掩埋在了废墟下。然而,离北川县城15里路邓家海元村山中的一所全国百强小学却在这次地震中保存了下来,学校建筑墙体有不同程度损坏,甚至倒塌,但教学楼木框架的主体结构没有出现问题,教学楼没有垮塌,在校上课的483名小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奇迹般地安全撤离。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4分)
最初教我写作的老师 王鼎钧
一 □□□□□□□□
①回想起来我并非王荆石老师的好学生。那时,人人称赞我的作文好,王老师却说不然。那时我们爱写抒情的散文,所抒之情,为一种没有由来的愁苦惆怅,不免时时坠入伤春悲秋的滥调。那是当时的文艺流行病。我们都受到感染而我的“病情”最严重。
②那时,我已经觉察国家危难,家境衰落,青年没有出路,时时“悲从中来”,所以不能免疫。“愁苦之词易工”,我那时偶有佳作,受人称道,只有王老师告诉我们,这样写永远写不出好文章。他说,文章不是坐在屋子里挖空心思产生,要走出去看,走出去听,从天地间找文章。天下这么多人你不看,这么多声音你不听,一个人穷思冥索,想来想去都是别人的文章,只能拼凑别人的文句成为自己的文章,这是下乘。
③他最反对当时流行的“新文艺腔调”,例如写月夜:“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蔚蓝色的天空,照着我孤独的影子。”例如写春天:“光阴似流水般的逝去,一转眼间,桃花开了,桃花又谢了,世事无常,人生如梦。”当时,这种腔调充斥在模范作文或作文描写辞典之类的书里。他不准我们看这些书。
④他说,说书人有一种反复使用的“套子”,死学活用。说书说到官宦之家,大门什么样子,二门什么样子,客厅里挂着什么字画,摆着什么家具,有一套现成的说法,这一套可以用在张员外家,也可以用在李员外家;可以用在这部书里,也可以用在另一部书里。作文一定要抛弃你已有的“套子”。
⑤依他的看法,学文言文和学白话文,方法大有分别。学文言是学另外一套语言,那套语言只存在于书本里,在别人的文章里。你必须熟读那些文章,背诵那些文章,才可以掌握那一套语言。你写文言文的时候,先要想一想你能够背诵的那些句子,把它从别人的文章里搬过来使用。你写的文言文是用古人的句子编联而成,颇似旧诗的集句。那时去古未远,大家对学习文言的过程记忆犹新,自然拿来用它学习白话文学。可是王老师认为这是歧途,白话文学的根源不在书本里,在生活里,在你每天说的话里,不仅如此,在大众的生活里,在大众每天说的话里。回想起来,王老师这番教导出于正统的写实主义,是堂堂正正的作家之路,对我们期望殷切,溢于言表。可是,那时候,我并没有完全了解他的意思,我相信,别的同学也没有听懂。
⑥回想起来,这段话,也许是说给我一个人听的吧?遍数当年全班同学,再没有像我这样醉心作文的。可是,那时,我完全没有照他的话去做。
二□□□□□□□□
⑦他说,文笔一定要简洁。
⑧国文课本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敌人占据了我们的城池,我军准备反攻,派一个爱国的少年侦察敌情。这少年在午夜时分爬上城头,“看见月色非常皎洁”。看见月色非常皎洁!全课课文只有这一句写景,王老师称赞这一句写得恰到好处。为什么到了城头才发现月色皎洁?因为这时他需要月色照明,好看清楚城里敌人的动静。他说,倘若由俗手来写,恐怕又是“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一大串拖泥带水的文字。受降城上月如霜!月如霜三个字干净利落,用不着多说。
⑨他的这番训诲,我倒觉得不难。我把这种写法首先用在日记上。我记下,参加一个亲人的葬礼。“四周都是哭红了的眼睛”,王老师给我密圈。我记下,有一天因事早起,“星尚明,月未落,寒霜满地,鸦雀无声”,王老师又给我密圈。
⑩通常,学生的作文都很短,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写得长些。有一次,王老师出题目要我们比赛谁写的又好又短。题目是“我家的猫”。我写的是:我家的猫是一只灰色的狸猫,是三岁的母猫,是会捉自己的尾巴不会捉老鼠的猫,是你在家里的时候它在你脚边打滚儿,你不在家的时候它在厨房里偷嘴的猫。是一只每天昂首挺胸出去,垂头丧气回来的猫。你说,这到底是一只什么猫?据说,王老师看到我的作文时微微一笑:“这孩子的文章有救了。”作文簿在老师们手上传来传去,有人认为“的猫”两个字太多了,删掉比较好;有人认为“的猫”很有趣,而且扣题,题目就是“我家的猫”嘛!
⑪在那一段日子里,我对作文又爱又怕,怕我那些“妙手偶得”的佳句不能通过王老师的检验,有一次,我在作文簿上写道:时间的列车,载着离愁别绪,越过惊蛰,越过春分,来到叫清明的一站,王老师对这段文字未加改动,也未加圈点,他在发还作文簿的时候淡淡的对我说:“这是花腔,不如老老实实地说‘ ’。”
⑫又一次,我写的是:金风玉露的中秋已过,天高气爽的重阳未至,他毫不留情的画上了红杠子,在旁边改成“今年八月”。
展开余下试题
○13回想起来,王老师提倡质朴,反对矫饰,重视内容,他朝我这棵文学小草不断地浇冷水,小草受了冷水的滋润,不断的生长,这一番教导对我的影响太大,太大了。
8.结合第③段的例子,联系上下文,分析王老师反对“新文艺腔调”的原因。(3分)
9.第⑨段“我”学到了文章写法,获得两次“密圈”,请赏析这两处文字。(4分)
10.本文由两节文字组成,请在方框处各添一个小标题。(4分)
11.根据上下文,在第⑪段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28题。(23分)
①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②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12.本文作者柳宗元,字 ,是唐代 运动的代表。(2分)
1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2)而卒以祸
(3)字而幼孩 (4)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14.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与“非有能硕茂之也”中“硕茂”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驼业种树 B.木之性日以离矣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D.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15.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①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②早实以蕃
B. ①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②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C. ①故病且怠 ②无不活,且硕茂
D. 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②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16.与“故不我若也”句式不同的是( )(3分)
A.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B.何陋之有
C.全石以为底 D.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17.翻译文中划线句。(4分)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18.本文主要运用 和 的手法,委婉含蓄地阐述了
的道理,启示我们 。(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9—22题。(12分)
苏公堤
①苏轼知杭州,杭频海,水泉咸苦。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白居易复浚西湖,放水入运河,自河入田,溉田且千顷。自唐及钱氏,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①积为田而水无几矣。运河失湖水之利而取给于江,潮水游河,泛溢阛阓②,三年一浚,为居民大患,六井亦几废。
②轼间至湖上,周视良久,曰:“今欲去葑田,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又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遗寸草。葑田若去,募人种菱,收其利以备修湖可也。”乃取救荒之法,得钱数万贯、粮数万石,复请于朝,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南北径十三里,植芙蓉、杨柳于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曰“苏公堤”。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一》
〔注〕葑:葑田,在沼泽上以木作架,上铺泥土,作为种植水生植物的农田。
阛阓:huán huì,街市;街道。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轼间至湖上( ) ②不遗寸草( )
20.下列对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
B.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
C.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
D.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
21.苏轼带领百姓治理西湖的好处有哪些,请写出三点。(3分)
22.“苏公堤”因苏轼而名载千古,请再举出一个名人名景相得益彰的例子并简析。(4分)
三 写作 70分
23.请以“我是谁”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1.填空题。(10分)
(1) 白露未晞 秦风 ﹒
(2) 怅寥廓
(3) 寤寐思服 关雎
(4) 悠悠我心
(5)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6)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选择题。(8分)
(1)(2分)( A ) ⑵(3分)( B ) (3)(3分)( B )
二 阅读 6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4分)
3.(2分)其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以柔克刚”的方式(1分),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弭至最小程度(1分)。
4.(4分)举例子(1分)、作比较(1分);更具体准确地说明带斗拱的建筑能抵御强烈地震的特点。
5.(2分)B
6.(3分)不能去掉(1分),句中的“基本上”既表明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性强的特点(1分),又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共3分。
7.(3分)这所小学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和框架结构体系(1分),柔韧性强(1分),木质框架体系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了地震的影响(1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4分)
8.(3分)“明月皎洁”之类的文句,“世事无常”之类的感慨,都是文艺腔的套话,(1分)无法促进写作上的进步(1分)。白话文学的根源在大众的生活里(1分)。
9.(4分) [第一处]“哭红了的眼睛”是借代的手法,突出了葬礼的特征;“四周”、“都”渲染了悲痛的气氛,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第二处]择取清晨最有特点的意象进行描写,“尚”与“未”呼应,表明天色欲亮未亮;“满地”与“无声”对比,展现出早起时内心的孤独和倦怠,让人如临其境,颇有“人迹板桥霜”的意味。(每处2分,具体文字分析1分,效果1分。赏析要结合王老师倡导的“文笔简洁”这一要求展开)
10. (4分)[一]医治文艺流行病 [二]文学小草的成长
评分要点:概括应指向(暗示)王老师对我的影响;意对即可。
11.(3分)清明到了(1分)。时间的列车是比喻,“越过”是拟人,虽然有趣,却因缺少生活画面而无法感染读者,倒不如“清明到了”来得简洁自然(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8题。(22分)
12.(2分)子厚 古文运动
13.(4分)(1)栽种 (2)最终(3)养育 (4)停止
14. (2分)C【A意动,B通假,D形容词作动词,羡慕 】
15. (2分)C【A. 用,介词/而,连词;B. 你的,代词/连词,表并列;D. 代词,它的/语气副词,表反问】
16.(2分)D【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17.(3分)(我)不抑制、减少它结果实罢了,不是能够使它结果实早和使它结果实多。
18.(4分)对比和类比,含蓄地阐释;恶为官者对待人民要顺乎民性,使民修养生息,启示我们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9—22题。(12分)
19.(2分)偶尔;留下
展开余下试题
20.(3分)A
21.(3分)去除葑田,引水灌溉农田;用淤泥堆积成长堤便利交通;苏公堤成一美景。
22.(4分)例:王勃和藤王阁;范仲淹和岳阳楼;黄鹤楼和崔颢;白居易和白堤;柳宗元和柳公祠;林则徐和坎儿井;陆游和沈园等。
〔参考译文〕
苏轼担任杭州知州,杭州临近大海,当地的水又咸又苦。唐朝时杭州刺史李泌开始引西湖水挖了六口井,白居易(任职后)又疏浚了西湖,放西湖水注入运河,从运河中引水入田,灌溉面积达千顷。从唐朝(延续到)五代时钱氏吴越政权,每年都要开河治理,到宋朝时荒废而无人治理,(当地人)在西湖中葑田农作,而水几乎没有了。运河失掉了从西湖取水的便利只好从钱塘江中取水,钱塘潮水倒入运河,河水泛滥流入城市,只得三年一次疏浚,成了百姓的灾难,六口井水也几乎废弃不能用了。
苏轼偶然来到湖上,环视观察很久,说:“如今要除去这些葑田,将把湖中的(淤泥)放到哪里呢?西湖南北长达三十里,环绕西湖一周来往,一天时间不够,如果能取来葑田的淤泥堆积成一条长堤连通南北,那么葑田的淤泥除去了且行人也便利了。另外,吴地的百姓习惯种菱,春天时就能收割干净,不留下一寸杂草。假如除去了葑田,招募人来种菱,卖菱的钱可以用作修湖的经费。”于是他采取了救荒的方式,等到了数万贯钱、数万石粮,然后再向朝廷请示,得到一百名僧人的度牒(注:僧道出家,由官府发给凭证,称之为“度牒”。度牒可充军政费用。)用来募集服役的人。堤建成了,南北长十三里,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树等,远望如同一幅山水画,杭州人给它取名叫“苏公堤”。
三 写作 70分
26.请以“我是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2.49.18.125)
上一篇:
2018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适应性测试(一)
下一篇: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试卷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沪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上海市金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