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43  2018-06-11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3]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语文模拟试题(解析版)
泉州五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半期考高一年语文
模拟试卷
第I卷
语言运用题
1. 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谬种(miù) 莞尔(wǎn) 朱拓(tà) 发髻(jí)
B. 瘦削(xuē) 谄媚(chǎn) 窈陷(yǎo) 炮烙(páolào)
C. 涨价(zhǎng) 呜咽(yàn) 畏葸(xǐ) 角隅(yú)
D. 吮吸(shǔn) 咀嚼(jǔjué) 憎恶(zēng) 脑髓(su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发髻(jí)”应为“发髻(jì)”。B项,“炮烙(páolào)”应为“炮烙(páo luò)”,指古代的一种酷刑。C项,“呜咽(yàn)”应为“呜咽(yè)”,指伤心哽泣的声音,形容低沉凄切悲戚的声音;也形容水、风等的声音凄切。
点睛:本题考查字音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寒喧 诡奇 撅嘴 纹丝不动
B. 伫立 国粹 吝啬 九宵云外
C. 怨府 硝烟 辖制 藕断丝联
D. 紧俏 讥诮 指摘 唉声叹气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识记字形有能力。A项,“寒喧”应为“寒暄”,问寒问暖。今多泛指宾主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B项,“九宵云外”应为“九霄云外”,意思是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非常遥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C项,“藕断丝联”应为“藕断丝连”,比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
3.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②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情趣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对抗,匹敌
④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
⑤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故:所以
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就:近于
⑦未尝不临文嗟悼 临:面对
⑧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穷尽
⑨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置:置备
⑩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期:期待
A. ①③④⑥⑧ B. ②④⑤⑥⑩ C. ②④⑥⑦⑧ D. ③⑤⑧⑨⑩
【答案】C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③公为我献之
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⑤及其所之既倦 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⑦知来者之可追 ⑧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⑨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⑩奋六世之余烈
A. ①③/②⑤/④⑥⑩/⑧⑨/⑦ B. ①⑤/②③/④⑧⑩/⑥⑦/⑨
C. ①/②③/④⑧⑩/⑤⑥/⑦⑨ D. ①⑧/②③/ ④⑤/⑥/⑦⑨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之”的含义和用法。①“之”为动词,去、到,“何之”为“之何”的倒装,是“去哪里”的意思;②“之”为代词,他;③“之”为代词,指带来的礼物;④“之”为助词,的;⑤“之”为动词,往、到达,“所之”可译为所喜欢的;⑥“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之”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⑧“之”为助词,的;⑨“之”为代词,这、这些;⑩“之”为助词,的。故此题答案应为B项。


浏览完整试题5.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②园日涉以成趣 ③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⑤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⑦序八州而朝同列 ⑧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⑨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A. ①⑦/②⑧/③④⑤/⑥/⑨ B. ①③⑤⑨/②④⑥/⑦⑧
C. ①⑤/②⑧/③⑦/④⑥/⑨ D. ①⑤⑦⑨/②⑧/③④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①“从”,使动用法,使……跟从,可译为“带领”;②“日”,名词作状语,每天;③“道”,名词作动词,取道;④“牖”,名词作动词,当作窗户;⑤“棹”,名词作动词,划船;⑥“一”“齐”,都是意动用法,看作是一样,看作相等;⑦“序”,使动用法,使……排序,可译为“统治”;⑧“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⑨“亡”,动词作名词,逃跑的敌人。故此题答案应为A项。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现象,属于实词考查的一部分,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常见的实词活用情况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掌握实词活用的常见类型,注意识记和累积,学会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语境分析法等方法来推断。
6. 下面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农人告余以春及 ②当其欣于所遇 ③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⑥吾属今为之虏矣
⑦此亡秦之续耳 ⑧乐夫天命复奚疑? ⑨竖子不足与谋
⑩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A. ①⑨/②⑥/③⑦/④⑤/⑧⑩ B. ①⑩/②④/③⑥/⑤⑨/⑦⑧
C. ①②/③④/⑥⑦/⑤⑩/⑧⑨ D. ①②/③⑦/④⑥/⑤⑨/⑧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①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农人以春及告余”;②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当其于所遇欣”;③判断句,可译为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④被动句,“七庙隳”意思是宗庙被毁;⑤省略句,“与饮”应为“与(之)饮”;⑥被动句,“为”表被动;⑦判断句,可译为这是重蹈已经灭亡的秦朝的覆辙罢了;⑧宾语前置句,“奚疑”是“疑奚”的倒装;⑨省略句,“与谋”应为“与(之)谋”;⑩宾语前置句,“不自意”是“不意自”的倒装。故此题答案应为D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道同,河间人。其先蒙古族也。事母以孝闻。洪武初,荐授太常司赞礼郎,出为番禺知县。番禺故号烦剧①,而军卫尤横②,数鞭辱县中佐吏,前令率不能堪。同执法严,非理者一切抗弗从,民赖以少安。未几,永嘉侯朱亮祖至,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土豪数十辈抑买市中珍货,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同械其魁通衢,诸豪家争贿亮祖求免。亮祖置酒召同,从容言之。同厉声曰:“公大臣,奈何受小人役使!”亮祖不能屈也。他日,亮祖破械脱之,借他事笞同。富民罗氏者,纳女于亮祖,其兄弟因怙势为奸。同复按治,亮祖又夺之去。同积不平,条其事奏之。未至,亮祖先劾同讪傲无礼状。帝不知其由,遂使使诛同。会同奏亦至,帝悟,以为同职甚卑,而敢斥言大臣不法事,其人骨鲠可用,复使使宥之。两使者同日抵番禺,后使者甫到,则同已死矣。县民悼惜之,或刻木为主祀于家,卜之辄验,遂传同为神云。当同未死时,布政使③徐本雅重同。同方笞一医未竟,而本急欲得医,遣卒语同释之。同岸然曰:“徐公乃亦效永嘉侯耶?”笞竟始遣自是上官益严惮然同竟用此取祸。
[注]:①烦剧:事物多而杂乱。②军卫:防守一方的军士。③布政使:明代官名,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土豪数十辈抑买市中珍货 抑买:压价购买
B. 同械其魁通衢 通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C. 其人骨鲠可用 骨鲠:指耿直
D. 同复按治,亮祖又夺之去 按治:依照法律治理
8. 下列各组句子中,相关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率 前令率不能堪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B. 以 数以威福撼同 辄巧诋以罪
C. 其 其人骨鲠可用 帝不知其由
D. 会 会同奏亦至 会其怒,不敢献
9. 以下各组句子能说明道同执法严正的一项是
①非理者一切抗弗从 ②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 ③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
④卜之辄验,遂传同为神云 ⑤遣卒语同释之 ⑥笞竟始遣
A. ①②⑥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钱有势的几十个恶霸压低价格购买集市上的珍宝物品,他们稍不如意,总是用各种罪名诬陷别人。道同惩罚他们,他们的家人争着贿赂朱亮祖以求免罪脱身。
B. 道同拒绝了朱亮祖为土豪的求情,但朱亮祖放走了他们,还借其它事鞭打道同。仗势为恶的罗氏兄弟被道同惩治,朱亮祖为了袒护他们,削夺了道同的权力。
C. 朱亮祖先弹劾道同傲慢无礼,帝派使臣诛杀道同,后又因看了道同的奏章而醒悟,又派人去宽恕道同,但道同还是在后使者到来之前被杀害。
D. 道同作番禺知县,执法严明,不合道理的事情一律抗拒不听,百姓依靠他才安定了。在他死后,百姓感念他,有的人刻木做成牌位在家中祭祀他。
【答案】7. D 8. C 9. A 10. B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D项“同复按治,亮祖又夺之去”意思是“道同还是追究惩处了他们,朱亮祖又把他们抢回去了”,“按治”意思是追究惩处。
点睛: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一词多义现象。解答时需要把所给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加点字的含义,再比较前后句中加点字含义的异同,确定答案。A项,两个“率”都是“大都”的意思。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的意思。C项,前一个“其”是代词,那个;后一个“其”是代词,其中的。D项,两个“会”都是“恰逢”“正赶上”的意思。故此题答案应为C项。


展开余下试题9.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能说明道同执法严正”的一项,考查的是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把所给句子话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判断。①是说道同执法严明,不合道理的事情一律抗拒不听;②是说永嘉侯朱亮祖多次用权势想左右道同,道同没有被动摇;③是说恶霸稍不如意,总是用各种罪名诬陷人,不是道同的行为;④是说道同被杀后县民哀悼他,有的人做成牌位在家中祭祀,问卜事情总是应验,是县民的行为;⑤是说徐本派士兵告诉道同释放犯法的医生,不是道同的行为;⑥是说道同不听布政使徐本释放犯法医生的命令,打完了板子才送走那个医生。根据这些信息,可知此题答案应为A项。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削夺了道同的权力”不正确,由原文“亮祖先劾同讪傲无礼状”可知,是朱亮祖上奏章揭发道同讥讽傲慢无理。
参考译文:
..................
第II卷
简答题
11. (1)用斜线(/)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笞竟始遣自是上官益严惮然同竟用此取祸。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同厉声曰:“公大臣,奈何受小人役使!”亮祖不能屈也。
②同积不平,条其事奏。
③同方笞一医未竟,而本急欲得医,遣卒语同释之。
【答案】(1)笞竟/始遣/自是上官益严惮/然同竟用此取祸。(2)①道同声音严厉地说:“您是大臣,怎么受小人的役使呢?”②道同郁积不平之气,分条陈述朱亮祖的坏事上奏朝廷。③道同正打一个犯法医生的板子,还没打完,可是徐本急着想要找那个医生,派了士兵告诉道同释放他。
【解析】试题分析:(1)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结合上文可知,道同当时正在对一个犯法的医生施行笞刑,布政使徐本要求道同这个医生,没有答应,画线部分“笞竟”意思是施行完笞刑,其后应断开;“始遣”的意思才放那个医生走,其后应断开;“上官”指的是上级官员,“严惮”是更加敬畏的意思;“然”表转折,前面应断开,根据这些信息可正确断句。
(2)题考查正确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公大臣”,判断句,你是大臣;“奈何”,怎么;“屈”,使动用法,使……屈服;“不平”,不平之气;“条”,分条陈述;“其”,他的;“方”,正在;“竟”,结束;“得”,找到;“语”,告诉;“释”,释放。
12.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长安只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遥远、更荒僻的柳州。这首诗就是他到柳州后所写。
(1)这首诗的第二句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2)就诗而言,诗思在我为情,在物为境,请从“情”和“境”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⑴承上启下。“意转迷”上承第一句,“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
⑵第一句作者直接抒情,宦情的凄凄加羁思的凄凄,加倍的沉重。三、四句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阳春季节花尽叶落莺啼的“境”,正因为满庭的落叶、莺啼,触动了作者的情思,让作者心意凄迷,而因人内心的烦乱,倍觉莺啼之乱。
【解析】(1)试题分析:“春半如秋意转迷”意思是仲春景象如秋令人意象迷惘。诗篇起句写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 “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宦情”之苦与“羁思”之深叠相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他要寻求解脱,而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只好走出书房,漫步庭院。“春半如秋意转迷”用语平淡而新鲜,写出一种常人不曾,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意转迷”三字,则就“春半如秋”作承转,极言意绪的迷乱烦恼,引出诗歌的三、四两句。
(2)试题分析:“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宦情”与“羁思”,长年游宦在外,离亲别故的悲怨,没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而当他目睹了已经过去大半的春光以后,这种情绪反而愈趋沉重了。三、四两句,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引带出尾句 “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这首诗写景肃杀肃条。写情凝重深沉。二月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反激起诗人一片宦情与羁思,其构思立意均不同常态,而其遣辞造语又极平淡。
点睛:本题考查诗歌借景抒情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这首诗(词)写了怎样的景,抒了什么样的情?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答出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情景交融或是以景结情等,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写了怎样的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本词中上阕写的是清明时节冷雨纷纷的悲景,抒发的是寂寞愁苦的悲情,可答借景抒情;而下阕所写是美好的江南春景,抒发的却是诗人国破家亡之悲,可答乐景衬哀情。
默写
13. 补出下面的空缺处。
①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___________,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②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③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__________ ,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过秦论》)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答案】 (1). 悟已往之不谏 (2). 实迷途其未远 (3). 俯察品类之盛 (4). 所以游目骋怀 (5). 振长策而御宇内 (6). 履至尊而制六合 (7). 引壶觞以自酌 (8). 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悟、已、谏、俯、察、盛、骋、振、策、御、履、尊、制、合、壶、觞、酌、眄、庭、柯、怡。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远方
①远方似乎总是使人向往的。
②其实有美的远方,有丑的远方。
③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那神秘常使我们幻想:远方的平房变成宫殿,远方的小溪变成大江,远方的雪原变成绿土,远方的强悍变成温驯。一些最坏的形容词,也可能被加在我们不了解的地方。


展开余下试题④山是纵的远方。有限的高峻是无限的诱惑,长年的沉默是不变的磁力,总是使人自动地往它那里去;登上高山又有高山,登不完的高山,登不完的向往。跛脚的拜伦以眺望写出对山的感情。对一个爱纵的远方的人来说,只能做山下的青草,而不能做山上的云,也是悲哀的了。
⑤东方!中国!曾许久是西洋人心中的远方,想象中的天堂,招引着多少西洋人金bì( 甲 )辉煌的梦想。虽然它不是天堂,但一个研究中国历史的意大利青年仍兴奋地向我说:“我终于来到了这里,来到了从小就向往的东方!”
⑥一个最真最善最美的远方一直使人向往,那就是天堂。对天堂的向往长久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生活,他们渴望通过上帝启示的窄门走进那远方。地狱也是最远的远方,关于它的传说令人恐惧。有人因向往天堂而做好事,有人因怕进地狱而做好事。远方,常在冥冥中驱策着人们!
⑦血液里似乎遗传着流浪的鲜红,几乎每个人都有远行的冲动。远方的漫游,虽然掺着乡愁,却一直在拓展着人们的胸怀,成熟着人们的思想。司马迁曾漫游远方,为他的《史记》积淀了底蕴。古希腊的两位史学家希罗多德与修西底德斯曾漫游远方,从而写出了那么有气魄的历史!年轻时远游埃及,看到了与雅典不同的另一形态的文化,使柏拉图开阔了视野,而影响到他《理想国》的写作。
⑧远方也许像非洲的莽林,布满死亡,也充满生机。远方也许是荒漠,但乐园是开拓了的荒漠。幻想可以点缀生命,但不是人生。曾看过赛克爵士写的《探险史》,那是人类从古到今,用行动去抵达远方的奋斗的记录。如果只是向往,远方依旧是远方,向往永不能成为历史。
⑨无论我们到哪里,天空总在上面。远天的星辰以常年的静默逗人xiá( 乙 )思。我们发现一颗星,却另有一颗星。如果人生是无涯的山脉,那么活着就是一连串对远方的向往与朝圣。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多少英雄要以有限的生命去征服无穷的远方,但远方依旧微笑,而英雄却一个个倒下。即便如此,也只管去走自己这段路,英雄的身后自会有新的英雄。
⑩总是有许多人愿舍弃眼前的幸福到远方去,就让他们去吧!不必用佳肴把志在高空的鸟桎梏在笼子里,不管笼子多大,笼子不是天空。
(11)或美或丑,对你,远方仍是温柔而有力的挑战,你去吗?
14. 根据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xiá(_____)思 金bì(_____)辉煌
15. (1)第③段中画线的语句表明了什么?
⑵作者写了“山是纵的远方”,此外还写了几种“远方”,请概括之。
16. 第⑦段中使用司马迁、柏拉图等人的事例,有哪些作用?
17. 作者认为对“远方”应持的态度是什么?
18.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两项是
A. 本文以“远方”为线索,古今中外随处点染,内容丰富,开阖自如,表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文化色彩浓重。
B. 作者先写拜伦的“眺望”,又写意大利青年的“到达”,在悲哀与喜悦的对比中,突出了“远方”的魅力。
C. 作者笔下的“远方”,充满风险,充满机会,充满引力;“天堂”与“地狱”的描写,使本文充满了神秘色彩。
D. 第⑨段中,作者以星空作比,突出了“远方”永无止境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对人及人类前途的一种理解。
E. 本文从远方的美丑写起,以远方的美丑结束,首尾呼应。末句“你去吗”的叩问,于轻松随意中深化了主题。
【答案】14. (1). 遐想 (2). 金碧辉煌
15. (1)想象的远方不一定符合实际。(2)空间上,东方是西方的远方;时间上,死是生的远方;抽象意义上,向往的目标是人类前行的远方。
16. 证明了远行可开阔视野,有助于成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含量。
17. 不论远方美丑,要去。(不能空想,要实际行动)生命有限,远方无穷,应完成自己的使命。 18. CE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解答时可将所给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再根据所给注音写出对应的汉字。本题应写出的两个字分别为“遐”和“碧”,“遐思”意思是悠远地思索或想象,也指深长的思念,本文中用的第一个意思;“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15. 试题分析:(1)题考查句子含义,第③题画线句子是对远方的描绘,然而这些描绘是“幻想”出来的,在幻想中,“平房变成宫殿”“小溪变成大江”“雪原变成绿土”“强悍变成温驯”,总之幻想的内容与现实的内容是不相符的,我们可能把远方幻想得超过现实的美丽,同样“一些最坏的形容词,也可能被加在我们不了解的地方”,也可能把远方幻想的比现实丑陋。(2)题,解答时需通读全文,筛选出文中所写的“远方”,然后归纳概括。如“东方!中国!曾许久是西洋人心中的远方”可概括出空间意义的远方;“一个最真最善最美的远方一直使人向往,那就是天堂”“地狱也是最远的远方”可概括出时间意义上的远方;“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可概括出抽象意义上向往的目标是远方等。
16. 试题分析:第⑦段中,作者先说“几乎每个人都有远行的冲动”,然后提出“远方的漫游……一直在拓展着人们的胸怀,成熟着人们的思想”的观点,再以司马迁漫游远方、希罗多德与修西底德斯漫游远方、柏拉图远游埃及为例证明了远游可以开阔视野的观点。这些名人事例涉及文学界和史学界哲学界的大家,也起到了增加文章文化内涵的作用。
点睛:本题考查引用名人事例的作用。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①引用的是什么人的事例,在什么情况下引用的,分别是什么内容;②这些引述能够突出作者哪些观点、主张;③明确引用的作用,一般有:增加作品真实性,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文化内涵,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印证作者的观点,使文章具有更为感人的力量,引出下文等;④组织答案,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找出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和词语,然后归纳概括。相关信息有第⑧段,“如果只是向往,远方依旧是远方,向往永不能成为历史”,第⑨段“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只管去走自己这段路,英雄的身后自会有新的英雄”,第⑩段“总是有许多人愿舍弃眼前的幸福到远方去,就让他们去吧”“或美或丑,对你,远方仍是温柔而有力的挑战”,根据这些信息可概括出作者认为不论远方美丑,都要前去,生命有限,远方无穷,应完成自己的使命。
18.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结构、手法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理清思路,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C项,“‘天堂’与‘地狱’的描写,使本文充满了神秘色彩”分析不正确。文章对“天堂”与“地狱”没有什么描写,它们也没能使本文充满“神秘色彩”;E项,“轻松随意中深化了主题”分析不正确。结尾的叩问,没有深化主题,有强调意味。
19. 下面一段文字,在标点使用和语言表达上有毛病,请找出其中4处加以修改。(只写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泉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