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682  2018-06-14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82]
浙江省杭州市八一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杭州市八一中学2017--2018
学年度下期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五千年来,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巨型炼钢炉,无论有多少不xiāo(__________)子孙,无论有多少叛臣国贼,它永远炉火烧得通红,外质一旦进入,其中的杂质就会变成一缕(__________)青烟消失,而其中的铁质就会duàn(__________)造成为精钢。中国文化,是充满尊严的顽强,是抵yù(__________)外侮(__________)的信念,是永不被摧毁的精神。
【答案】 (1). 肖 (2). 锻 (3). 御 (4). lǚ (5). w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御。
2.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三个句子存在语病,请一一改正。
①“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四位一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新格局的局面正在我市形成。②创作和发送红色短信已司空见惯。通过开展发送红色短信活动,③我们可以在发展文化和传承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市民的素质。
改正: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去掉“新格局”或“的局面” (2). ②“司空见惯”改为“蔚然成风”。 (3). ③将“发展”和“传承”调换位置。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①语意重复,去掉“新格局”或“的局面”②成语使用不当,将“司空见惯”改为“蔚然成风”。③语序不当,将“发展”和“传承”调换位置。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3. 对《桃花源记》一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渔人,乃大惊”表现桃花源中人对外界来人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一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地方。
B. 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一个富足和平的地方。
C. 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想将渔人留在桃花源,以免他出去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 三、四段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了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C项理解不正确,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因为他们热情好客。
4.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虎是自然界重要的历史遗产之一,一旦绝灭,将永远不会再恢复或者创造出来。
②因此,对于虎这一物种来说,我们只剩下最后一个机会了。
③正如世界著名猫科动物专家杰克逊先生所说的:“到了那个时候,就只剩下纸老虎了。”


浏览完整试题④特别是作为我国特产的虎亚种,华南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⑤如再不及时挽救,华南虎在下一个虎年到来之前,就必然步入巴厘虎、爪哇虎和里海虎的后尘,从我们面前消失。
A. ④①③⑤② B. ①④⑤③② C. ①③④⑤② D. ①②④⑤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本语段讲述的关于老虎的重要性。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你是参加电子计算机培训班呢?还是参加理论物理学习班呢?
B. 澳大利亚海关当局正在对代表团成员的历史记录进行反复核对,以核实在参加过悉尼奥运会和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以及即将参加雅典奥运会的运动员中,是否有人涉嫌走私兴奋剂。
C. 金老师对他的学生说:“我们在学习上要不断进步,否则就要后退,古语不是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嘛’。”
D. 本来约好下午两点钟碰面,可我足足等了二、三个小时,他才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第一个“?”改为“,”;C“嘛”应从单引号中拿出来;D概数中间不用顿号。
考点:标点符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掌握和运用情况。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
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校园里传来了骇人听闻的消息,王刚作文竞赛获得了全国第一等奖。
B. 他怒不可遏地扬起手往桌上一拍,霍地站了起来。
C. 提问要讲究艺术性,太容易不行,难得让学生不屑置辩也不行。
D. 班会上,班主任长此以往地表扬了拾金不昧的李明同学。
【答案】B

考点: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7. 语文综合运用。
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在城市的花园里,在农舍的庭院中、在学校的读书亭边,常可见竹影摇曳。为了感悟竹文化的魅力,假设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竹韵》小报……(1)《竹韵》小报的“修竹资料”栏目里,编录了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几则相关资料。请你联系这些资料,帮忙把“编者按”拟写完整。
【资料一】竹,常绿多年生植物。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
【资料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此名言留传甚广。
【资料三】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例如“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资料四】中国人视竹为吉祥之物。竹与兰、梅、菊被誉为“四君子”。竹与梅、松被誉为“岁寒三友”。常见吉利画有《岁寒三友》、《竹梅双喜》等。
(1)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___________。
(2)《竹韵》小报的“咏竹诗联”栏目里,有一副对联的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请你运用对偶知识判断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这副对联的下联?(只需填序号)
对联:凌云劲竹真君子 (________)
A、野泉声入砚池中 B、清香移在菊花枝
C、梅梢月斜入影孤 D、空谷幽兰绝美人
(3)随着两岸交流的加深,《竹韵》小报准备增设一个新栏目,以下这则材料也将编入此栏目。请你为该栏目取一个合适的名称。
前不久,《海峡周刊》刊登了台湾人杨先生在厦门创办“竹友园”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经营“谈竹庄”的厦门青年刘先生还特地拜访了杨先生。他们在竹友园里赏竹、谈竹,缔结了一段竹友缘。“千载竹文化,两岸本同源”,两岸竹友倾心竹文化的情感在这里找到了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示例:脱俗的神韵 正直的品格 (2). 挺拔的气势 高雅的气质…… (3). (2)D (4). (3)示例:两岸竹缘 闽台竹友 闽台竹缘 闽台竹心 海峡竹缘……(答题要求:内容扣住“两岸竹友”,用语规范。)
【解析】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根据对联的上下句的内容相似和结构相同的特点来考虑选句,细心的话,可以看出“绝美人”对“真君子”非常工整。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9. 试题分析:抓住文中关键句子“千载竹文化,两岸本同源”,概括其含义拟写。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8. 名句默写。
①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带月荷锄归。
③ ___________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
④风休住,___________________。
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园无此声。
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__。
⑦古诗词中,有许多表明远大志向和胜利信心的佳句,请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豁然开朗 (2). 晨兴理荒秽 (3). 我报路长嗟日暮 (4). 蓬舟吹取三山去 (5). 聒碎乡心梦不成 (6). 云归而岩穴暝 (7). 长风破浪会有时 (8).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秽,暝。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一)耳朵看世界 孙道荣
⑴一位通讯员拿着厚厚一叠照片,来报社投稿。我接待了他。
⑵一张张翻下去。很遗憾,大部分照片质量很差,很多照片模糊不清,有的是拍照时手抖动了;有的是没有对焦,虚了;有的根本就没有认真取景,似乎是随手拍下的。
⑶老通讯员看出了我的疑惑,解释说,这些照片不是他的,而是盲校的孩子拍的。他告诉我,为了让盲童们感知世界,学校特地组织了十几个孩子,拿着数码照相机,走上街头,凭着听力捕捉瞬间,拍摄身边的世界。于是,就有了这组照片。


展开余下试题⑷凭借听力拍照?这可是第一次听说。我再次端详着手中的照片——
⑸这是一张背景很乱的照片,人头攒动,是大街上我们经常见到的场景。他指着照片说,这是学生小丽拍的。当时,她拿着照相机,站在热闹的街头,到处是嘈杂的人声,她紧张得不知道怎么办。忽然,她听见人群中有个孩子在惊喜地喊奶奶,紧接着,她听见祖孙俩人快乐的笑声。她将照相机对着笑声的方向,摁了下去。小丽为她的这张照片取名为《街头的快乐女生》。听着通讯员的解说,再看照片,乱糟糟的画面突然活了起来,我从那些奔走在街头的脸谱中,找到了隐约可见的两张笑脸。因为没有取景,这两张笑脸一点也不突出,被淹没在了众多漠然的表情中。但那确实是两张笑脸,如果你仔细听的话,仿佛还能听见她们的笑声。
⑹他翻出另一张照片,这是一个叫海涛的学生拍的。照片的主景,是灰色的地面,和一溜快速走动的双腿。他告诉我,与别的盲童不同,海涛不是先天性失明,而是五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的事故,失去了双眼。站在街头,海涛将他手中的照相机镜头,对准了路面和那些疾走的脚步。我们已经习惯了那些急促的脚步声,从一个地方,奔向另一个地方,在这个忙碌的街头,谁还会在意你匆匆的脚步呢?谁又会停留下来听听自己的足音?盲童海涛却为我们听见了。有意思的是,他让老师为他在照片背面题名《慢》,他是希望我们成人的脚步,能从容些吗?
⑺通过通讯员的解说,那些拍摄质量很差的照片,忽然变得生动起来。这些照片,都是盲童们通过他们的耳朵听来的,我们在用眼睛看的时候,如果也能竖起耳朵听一听,也许感觉就会迥然不同。
⑻有一张照片,拍的是一堆杂乱的树枝,树叶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显得光秃秃的,画面看起来一点也没美感。可是,当我竖起耳朵的时候,我听见了树枝上一只燕雀的歌唱。我已经多久没有听见城市上空小鸟的鸣叫和它振翅的声音?
⑼有一张照片,是一堵墙脚,一只小狗,跟在另一只小狗的身后,前面的小狗,头和半个身子已经跑出了画面。看着这幅照片,我哑然失笑,后面那只小狗屁颠颠的样子,也许急得哇哇叫吧。
⑽还有一张照片,看上去模模糊糊,分辨不出是拍什么的,估计是哪个孩子摁错了快门吧。通讯员却解释说,这是学生小勇拍的天空。天空?那么,他听见了什么?是小鸟的鸣叫,还是飞机的声音?是风筝的哨声,还是呼啸的北风?
⑾……我一张张翻看着,我被孩子们凭借声音拍出来的照片深深吸引住了。这些孩子,他们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是,他们却清晰地听着这个世界,听见了它发出的每一个细微的声音。声音,那是他们看世界的另一只眼睛。而透过声音看到的这个世界,也是如此美丽,让人迷恋。
(选自《扬子晚报》2010年2月4日)
9. 联系全文,说说第⑵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0. 第⑷段中加点的“端祥”能否换成“欣赏”?请结合文章说说理由。
11. 老通讯员介绍了《街头的快乐女生》《慢》两张照片的相关情况,另外三张照片的情况,则是通过作者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介绍,请说说文章这样安排的好处。
12. 说说文章结尾画线句“声音,那是他们看世界的另一只眼睛”的含义。
【答案】9.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照片质量很差,为下文通讯员给我讲这些照片的作者和由来作铺垫,与后文“我”转变对这些照片的看法和态度形成对比,突出盲童们拍的照片给“我”的震撼之大。
10. 不能。“端详”的意思是仔细地看,文中指“我”得知这些照片是盲童们所拍很吃惊,于是格外认真地观看。而“欣赏”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如果换成“欣赏”,意思就变成赞美盲童们的照片好看。实际上,盲童们的照片从表面上看并不漂亮,只有用心体会才能发现蕴含其中的美。所以不能换。
11. 如果这些照片都通过老通讯员的介绍去展示,形式就会显得单一、乏味,并且读者只能感受到老通讯员的感动。通过老通讯员的介绍,读者了解了照片的基本情形后,下文顺理成章地转入“我”认真观察照片的情节,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表明了这些照片对“我”的影响。这样处理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12. “看”这里指用心感受、了解、体会世界。这句话的含义是:用心倾听,用声音捕捉,是这些盲童接近、体会世界的一种方式,表现了盲童们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
9. 试题分析: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1)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2)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开头相照应。结合具体语段及其内容分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不能。“端详”的意思是仔细地看,文中指“我”得知这些照片是盲童们所拍很吃惊,于是格外认真地观看。而“欣赏”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从情节的安排上,详略得当的角度进行上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看”的意思,需从引申义分析,这里指用心感受、了解、体会世界。符合盲童的生理特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生活中的减法
①“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不如意事,又差不多八九成是由他人给咱带来的。比如,有人冷落咱,疏远咱,伤害咱,贬低咱,羞辱咱,乃至欺咱老实,骗咱好心,卖咱假货,偷咱财物等等不如意,不都是来自他人吗?面对这林林总总不如意事,咱当如何对待呢?想起了前些年常用的两句古话,一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是“反其道而行之”。
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你不仁,我不义。你冷落咱,咱疏远你;你敢动口羞辱咱,咱就敢伸出老拳动手;你今天卖给咱假冒伪劣,咱明天回敬你缺斤少两;甚至,你偷了咱一辆自行车,明天咱去偷别人的摩托车,一气之下,做了偷摩托车的贼。这样,以牙还牙,睚眦必报,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就像加法,还不越来越多?
③“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你负我,我不负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对不如意事,咱心里难受,感到痛苦,咱就不能让别人也为这样的事而难过,而痛苦。你伤了咱,如果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咱宽容你,以此为教训,遇事不迁怒于人,不伤害无辜。你给咱冷遇,让咱感到难堪,感到苦恼,咱遇事就当多给人一些热情,一些关爱,一些帮助。这般,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就像减法,会越来越少。
④遭遇不如意事,以身作则用减法,这自然体现了一个人的胸怀、品德与宽容的精神,并且,还标志着一个人立身的高度与处事的眼光。他们会这样认为:有人冷落了你,同时也强化了你的自立;有人伤害了你,同时也磨炼了你的心志;有人欺骗了你,同时也增进了你的见识;有人绊倒了你,同时也锤炼了你的能力。从而,让你的生活充满阳光。心胸狭隘、小肚鸡肠,遇不如意事,喜欢加法的人,自以为得计,可占到便宜了吗?没有,绝对没有。


展开余下试题 ⑤唐代高僧寒山与拾得有段对话,就很值得玩味。寒山问:“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⑥看来,生活中的减法,确实是做人的一种智慧,不仅会完美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减少了不如意事,叉增进了社会的和谐,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赵亚兴摘自《读者俱乐部》,有删改)
13. 本文标题是“生活中的减法”,为什么先从“生活中的加法”谈起?
14. 结合②一③段有关内容,说说为什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生活的加法,而“反其 道而行之”是“生活的减法”。
15. 文中唐代高僧寒山与拾得的对话耐人寻味,你能品出其中做人的智慧吗?
16. 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本文观点,为“指路大王”谢亮写几句点评文字。
链接材料:北京有位76岁的老人,叫谢亮。4年前,他向人问路,却遭冷遇,那人不理不睬,一脸的冷漠。他自然感到气愤,但并未将这气愤撒给任何人,而是想到,之后别人向我问路,我要用最高的热情、最大的耐心给人家指路。此后,他将全市公交车站、大学、医院、公园、大使馆、各省办事处等47090多个地点,编成20万字的《指路手册》,每天风雨无阻地为成百上千的人“义务指路”,被誉为北京城的“指路大王”。
【答案】13. 作用是为了引出“生活中的减法”,并与其形成对比(2分),以突出“生活中的减法”的生要性及必要性。
14. 因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以牙还牙,你不仁,我不义,从而使生活中的不如意增多。“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你负我,我不负你,从而使生活中的不如意减少。
15. 遇事应多忍让,多宽容,甚至以德报怨,最终必将感化对方。
16. [示例]老人用自己的热情、耐心、宽容增进了社会和庇,完美了自己的人格,他的胸怀、品德标志着他的立身高度与处事眼光。
【解析】
13.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语段的作用,本文开头用生活中的加法现象引出下文,并与下文生活中的减法形成了对比,对比的作用就是为了突出,这里突出了在生活中做减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4. 本题考查的是对语段的理解和内容的提取,细读二三段,做了加法,“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就像加法,还不越来越多”,而减法就会使“这般,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就像减法,会越来越少”,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15.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可知“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是说要待人遇事宽容,忍让,不计较,最终就会“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也会被感动。意思对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16.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我们细读材料,明确这位老人的行为和其中蕴含的生活态度和智慧,用赞美的语句,赞扬他的宽广的心胸、为人服务的精神,以及高尚的品质。注意语句要通顺,意思要表达准确。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17. 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18.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给文中画线句子加上标点。(依次标在下面的方格中)

20. 两段文字都刻画的是范仲淹的故事,但目的各有不同。甲段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乙段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答案】17. (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迁客骚人
18. (1). (1)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 (2). (2)有时夜里昏沉困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
19. !,,? 20. (1). 表现宏达的政治抱负 (2). 从小具有远大志向
21. (1). 示例一: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2). 示例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2. 示例: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
【解析】甲文选自:《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 年代:北宋
乙文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作者:朱熹 年代:宋
甲文译文: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文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以天下为已任,发愤读书,有时晚上读书读到疲倦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17.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里的“古仁人”与“迁客骚人”形成了对比。
18.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或:有时。辄:就。
点睛:文言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杭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8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