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78  2018-06-25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8]
湖北省来凤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华中师大来凤附中•来凤一中2017级高一5月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表是一根直立于平地上的杆子,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古人何以学会了立表测影?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自己身影的了解。由于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只能是自己的身影,因此最原始的测影工具也就是人体自身。然而,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也不准确。于是古人为解决他们在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麻烦,就必须创造出一种足以替代人体测影的天文仪具,这便是表。
正是由于原始的表为模仿人体测影而出现,所以支撑人体直立而完成测影的股骨之名便被自然地移用作为表的名称。《周髀算经》说:“周髀长八尺。髀者,股也。髀者,表也。”很明显,原始的表名“髀”,而髀的本义正是人的股骨。由于先民测影历史悠久,这种以髀股作为表的创造,至迟在公元前第四纪的中叶就完成了。
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八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这同样显示了早期人体测影的遗俗。古人立表必先校正表的垂直,这使他们逐渐认识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以直立的表取于人的髀股而名“股”,晷之长名“勾”,完成了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这体现了天文学对数学的促进。
表的另一个更常使用的名称叫“臬”。由于时空的规划必须依靠立表建准,而时空制度的完善又是一切人文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于是作为表杆的臬与作为度尺的圭彼此结合的“圭臬”也就具有了标准和准则的意义。东周时期,人们普遍将表称为“祖臬”,已将圭臬视为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从天人关系发展出的道德观念以诚信为本,这种认识源于天时具有的不期而至且恒久不变的特点,所以古人将时间视为诚信的象征,用以测度时间的表与圭也都被赋予了诚信的意义。古代盟誓将盟辞书于石圭,也是借圭所具有的诚信内涵体现盟誓见信的宗旨。这种文化观念与圭表致日的密切关系充分反映了天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表还有一个更富政治意义的名称——“中”。“中”本为立表测影与建旗时取中的会意字,这些活动可引申出“中”所具有的中正与中央的双重内涵。立表首先要保持表的垂直,这意味着表处于一种不向东、西、南、北任何一方倾倚的中正状态,这使“中”具有了中正的含义。立表建旗而聚众,表的位置处于四方的中央,这使“中”又具有了中央的含义。从这一含义发展出的居中而治的政治传统,要求统治者必须找到天地的中央,那里是建立王廷的理想之所。而天地之中的求测,需要用圭表来完成。先民的测影实践使他们逐渐懂得,夏至之日以八尺之表测影,当正午时刻的影长为一尺五寸,这个地点便是天地的中央。商周两代,人们在嵩山测得了这个影长,并以此作为天地之中,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重要的政治地理概念。而由此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最终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名称,同样留有天文立表活动影响的深刻印迹。


浏览完整试题圭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具,古人以其观天地阴阳之体,正位辨方,定时考闰,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作为中国文化核心内涵的人文传统。它不仅是天文建时所奉之准则,更是经纬人文制度之准绳。中国天文学作为传统文化之源,于此可见一斑。
(摘编自冯时《圭表的创制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表是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的直立于平地上的杆子,是古人为解决人身测影在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问题而创造出的天文仪具。
B.原始的表被命名为“髀”、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八尺,这些都显示了早期人们运用人体来测影的遗俗。
C.勾股定理中的“勾”本义指晷之长,“股”本义指人的髀股。古人在校正表的垂直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D.“中”有中正的含义,由此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政治地理概念,并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名称。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是自己的身影,最原始的测量日影的工具是人体自身,正因为这些原因,古人学会了立表测影。
B.文中引用《周髀算经》对“髀”的解释,目的是说明原始的表是模仿人体测影而出现的,以证明人体测影的历史非常悠久。
C.古人盟誓将盟辞书写于石圭,这是因为用来测度时间的圭被赋予了诚信的意义,这又和古人将时间视为诚信的象征有关。
D.商周两代,人们把嵩山认为天地之中,这是当时的人们运用圭表在夏至之日测试嵩山正午时刻的影长而得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也不准确,于是替代人体测影的表应运而生,这说明,满足人们现实活动的需要有可能催生某种发明创造。
B.“圭臬”引申为标准和准则,这一引申义很早就已出现,如东周时期的人们已将圭臬看作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
C.在我国古代,完成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订立盟誓、求测天地之中等活动都带有天文活动的痕迹,因为这些活动中都可见到“表”的身影。
D.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具,表不仅推动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而且作为古代天文学的代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对我国文明历史的发展作用巨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树,死,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我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告诉我说:“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动斧头锯子的少了,木匠做的却只能是这些事。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他。”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
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学生如何实现在网上发帖做“二奶”的。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但他比谁都孤独。
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000元呢。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篇写“他”小时候就能用凿子制作精致的木碗,显示了“他”的木匠天赋,也为后文表现“他”的性格做了铺垫。


展开余下试题B.“懒木匠”从小就对木工有兴趣和天赋,凭借他精湛的雕刻技艺,善于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
C.在广州,“我”拒绝了一些人让“我”写胡编乱造的东西的要求,这是因为“我”和木匠都有对职业尊严的一种坚守。
D.小说通过“我”对木匠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到敬重的转变过程,表现出我受到木匠的
感染,明白了活着就应该讲求尊严的道理。
5.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其性格特征。(5分)
6.小说题为“活着的手艺”,而随着工业文明、科技的进步,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日趋式微,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的认识,谈谈如何才能让这些传统手工艺永远“活着”。(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最近,公安部门打掉了一个以“解冻民族资产”为幌子、专门针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这一事件再次将诈骗问题放到了舆论聚光灯之下。
事实上,老年人屡屡成为各种骗局的受害者,并不是一句“容易上当”就能解释的,而是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原因。某保健品传销组织的员工培训手册,对这个问题的分析颇有启发意义:一是老年人对死亡有恐惧,二是老年人爱贪小便宜,三是老年人缺乏倾诉对象,四是老年人大多有老年病。种种心理诉求驱使之下,让老人更容易被那些空头许诺的骗局所迷惑。
“最好的孝顺,是让父母赶上这个时代。”父母一辈,大多成长于物质不够丰富的时代,有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可能很难扭转。而时代又变化太快,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仅靠父辈过去的人生经验已很难做到游刃有余。面对那些对谣言和骗局的免疫能力相对较低的父母,为人子女者,不仅应该帮他们正本清源,更应该帮助他们保持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状态。
一个空巢老人感慨,推销保健品的人竟能做到每天8小时陪伴,逢年过节都嘘寒问暖的,我说比亲儿子还亲,儿子就跟我生气,我觉得儿子不理解我,就一定要买。这个反面案例说明,有时候上当受骗不仅是一个知识判断的问题,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问题。身为子女不仅需要进行知识的普及、理性的说服,更需要给予父母更多温情的陪伴、亲情的依偎,才能防止老人在“情感营销”面前束手就擒。别等到父母的养老钱都被骗光,才后悔自己平时与父母的交流太少,对老人的关爱不够,让骗子们有了可乘之机。
要应对银发社会的“精准诈骗”问题,政府角色也不能缺位。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已达10.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增至2.6亿。那些为老人设置的精准骗局,正是瞅准了银发市场这块“唐僧肉”。政府部门如果能一手严厉惩处各种诈骗团伙、不良企业,一手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质量,就能引导企业以正确的方式打开银发市场的商机,既能让老人安享晚年,也能挖掘老龄化冲击下的发展新机遇。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4月23日,《莫让老人在情感营销前束手就擒》)
材料二:
“作为中国五大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放假三天到七天不等,不什么偏偏重阳节不放假呢?”在2016年重阳节到来之际,湖南岳阳籍作家张一一呼吁将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设为国家法定假日,并放假三天。其实早在1989年,中国政府就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但是这一节日并没有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张一一的呼吁,引发网络热议,得到不少年轻网友支点赞。有人说:“国庆节刚放假七天,如果重阳节接着放假三天,那就有十天假期,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外求学和务工的游子而言,又多了一次回家陪伴父母家人的机会。”不过,中年网友对此持不同意见:“尽孝也并不一定非得在重阳节放假方能体现。只要大家心中有孝,每天都是孝亲节;而如果心中无爱,即使每天放假,老人也不会感受到丝毫孝心。”
(摘自《新华网》2016年10月8日,有删改)
7.下列关于银发诈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此类针对老年人的诈骗行为在当前社会不断发生,屡试不爽,已经成为诈骗分子谋取不义之财的主要手段之一。
B.银发诈骗的盛行反映了老年人关注健康、畏惧死亡等心理,也和他们缺乏子女有效的陪护关爱、精神空虚的生活状况有关。
C.银发诈骗是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老年人多数思维僵化,跟不上时代,加上对新知识缺乏学习意识,因此很容易受骗。
D.一方面老年人缺乏防范意识,另一方面政府对企业合理开发银发市场缺乏足够引导,是银发诈骗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材料一从诈骗分子、子女、政府和老年人自己四方面分析了银发诈骗产生的原因,规劝子女要多帮助老人提高警惕,远离银发市场,避免上当受骗。
B.银发诈骗的盛行从一个侧面折射了空巢老人的精神寄托严重匮乏的实际状况,老人明知是诈骗陷阱,却依然上当,说明老人对子女的不满。
C.两则材料都提到老人需要子女陪护关爱的问题。材料一中是子女忽略了父母的精神需求,材料二则表现子女因没有假期无法陪伴的无奈。
D.材料二针对重阳节是否应该放假的问题,年轻人与中年人意见不一,说明在对待老人的态度上,年轻的子女更强调表象,中年人更注重实际。
E.子女对父母不仅需要理性的说服,更需要感情的温暖和生活上的陪伴,这是金钱所无法代替的。
9.政府在保障老年人权益方面怎样做到“角色不缺位”?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分析。
(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乐运,字承业,南阳清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无巨细具奏以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日:“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日:“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日:“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运上疏日:“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日:“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注】①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除下丧服。②舆榇(chèn):载棺以随。
10.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展开余下试题A.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B.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C.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D.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行在,亦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专指天子巡行所在之地。
B.崩,指死亡。古代对死亡有专门称呼,天子或皇后死称“崩”,诸侯、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死称“薨”。
C.传,也叫“列传”,,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是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方山子传》《大铁椎传》也属于这种文学体裁。
D.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降级叫左迁、迁谪、迁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乐运顾念亲属,以孝闻名。他做雇工来积蓄财物,救助陷入困境中的亲属;他尽心侍奉母亲和寡嫂,事迹被载入《孝义传》。
B.乐运敢于打击权贵,深得皇帝信任。他在担任万年县丞时,抑制、打击豪门大族,以“强直”自号,人所畏惧。
C.乐运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他上疏反对皇帝不按先王礼仪服丧的做法;他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
D.乐运夙有大志,但仕途坎坷。他希望做一名从容的谏官,然而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未能如愿,最后只好发愤编纂《谏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事有不便于时者,令无巨细具奏以闻。
(2)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4.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手法巧妙。
B.“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C.“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D.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E.作者通过“雪晓”、“清笳”、“铁骑”、“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周围环境的清冷。
15.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书愤》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三)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登高》中,杜甫看到峡江秋景,百感交集,以“ ”一句抒发了自己
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愁。
(2)《琵琶行》中,“ , ”两句通过写诗人面对良
辰美景独自酌酒,表现了诗人的孤独、苦闷。
(3)《行路难》写酒宴时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内心苦闷抑郁、情绪激荡变化的的句子
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①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国内在册翻译公司近3000家,但大多规模很小,翻译人员多是兼职,
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言不及义。
②石油测井作业常使用到的放射源,是国家专控的危险物品,与放射源打交道的测井员工
常被社会误解,有着难言之隐的苦衷。
③被誉为“中华第一庙会”的北京地坛庙会在戊戌年新春拉开大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
万游客熙来攘往,南腔北调,尽享节日的欢乐。
④我们每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都应具有母语保护意识和自觉,但过犹不及,保护母语也要
注意适度。
⑤帕金森症患者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⑥一个人再有才干,若是无人赏识,或入错了行,也是明珠暗投,很难有所建树。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
A.《巴黎协定》生效,使得国际上又有了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解决了《京都
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一直存在的空白。
B.目前,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加快组建,将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标志的新一代智能
机器人技术进行前瞻性研究。
C.几年来,中国文联以学术建设为依托,学术评论的当下性、针对性进一步增强,学术评
论的社会影响力、传播力进一步提高。
D.民族地区文化扶贫,既要敢于作为,又要顺势而为,善于用“巧”的办法,做“柔”的
文章,达到“和”的成效。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
A.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回应中国经济运行热点问题,记者们洗耳恭听。
B.本店喜迎十周年店庆,凡光临本店消费满100元的顾客,本店将惠赠精美礼品一份。
C.政府部门回复下辖单位:你校《关于增拨招生指标的请示》已经收到,内容完全晓得了。
D.他对王编辑说:“感谢您对拙著不吝指正。我将遵照您的意见认真修改,再请您审阅。”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大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几乎都会被诸葛亮与司马懿这两位“大神”圈粉。有人因六出祈山、七擒猛获, ① ;有人因巾帼素衣、蛰伏数年,佩服司马懿的“忍”。回眸那段真实的历史, ② 。如西晋名士崔琰以“聪亮明允,刚断英特”,为司马懿点赞,而战略家刘晔则用“明于治乱而为相,国之栋梁也!”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佩。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于二人谁更值得“打call”,因为作为蜀、魏两国的灵魂人物, ③ ,那个战火纷飞、风云诡谲的三国舞台都会因之而黯然失色。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现在社会物质诱惑太多,只有通过有意义的文艺节目才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走红,使得中国诗词能够很好地被继承和发展下去。中国诗词语言和意象的美感,不仅会让中国人怡养性情,也必将让外国人都深深叹服。
①不一定只有通过有意义的文艺节目才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北省来凤”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