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87  2018-07-11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四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7]
重庆綦江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綦江中学高2020级高一(下)语文期末模拟题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出题人: 审题人: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和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的过程,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
B.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和免费观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展演,都属于文化消费。
C.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D.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2.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
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C.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很大作用。


浏览完整试题D.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3.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B.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C.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学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
D.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
(二)文学类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6题。
两家客店
【法】都德
在那小村的边界上有两所大客店,静立在街的两旁。
那边,是一所高大的新建筑,尽是热闹、生动的气象。门都敞着,门前停着驿车,远客们在墙阴遮挡的大道旁酣饮。庭院里挤满了骡马和车辆,车夫在棚下躺着,等候夜间的凉气。屋里溢出狂暴的呼号和叫骂,酒杯在叮当相碰,拳头在乱击着桌子。还有一种清脆欢快的歌声超出一切喧嚣之上,震得窗户都在颤动。
这边呢,静悄悄地像是没有人住。大门前乱草丛生,窗扇都已破碎,一株脱皮的冬青树横悬在门上。进门来是一间狭长的房子,荒凉而惨淡,从三个没有帘子的窗口中透入些微光,屋子越显得荒凉难堪;桌子上放着积满灰尘的破玻璃杯;一张黄色小榻和一张书桌,似乎都在那里打瞌睡。好多的苍蝇,聚集在天花板上,爬在窗户上。推开门,只听见一阵嘤嘤嗡嗡的翅子声。房子尽头,有一个妇人紧靠窗子站着,眼睛茫然地向外边张望。这是一个衰老的农妇,皱痕满面,容色灰暗。
“你要什么?”她擦了擦眼睛说道。“我想在这里休息,还想喝一杯酒。”她惊愕地注视着我,立着不动,像是没有听懂我的意思。
“这不是一所客店么?”
妇人长叹了一声:“就算是吧。可是,为什么你不到对面去呢?那里多热闹呵。”“我受不了热闹,我想安静的休息一会儿。”
不等她的答复,我就在一张桌子旁边坐下。看出了我说的是实话,这女店主才显出忙碌的样子。她打开门,搬过酒瓶,擦净杯子,竭力想驱散那成群的苍蝇。今天来了一位客人,显然是一件郑重的事情。这女人不时停步,手摸着头,像是因为东西不齐供应不周而觉得失望。她走进后面的屋里去,我听到她的大钥匙在摇动作响,听到她在摸索锁孔,在开面包箱,在洗拭盘子,时时传来沉痛的悲叹和掩抑的抽咽。这样过了一刻钟,我面前有了一盘葡萄干,一块干面包,石块一般硬,还有一瓶新制出来的酸酒。
“替你预备好了。”这古怪的老妇说完,又回到窗口去了。我一面喝酒,一面想些话来和她攀谈。
“不常有人到你这里来吧?”
“从没有一个客人,先生。比起从前真差得远了。这里本是换马的地方,还要替打猎的人们预备晚餐,终年有牛马在这里往来停留。但是,自从我们邻家的铺子开张以后,就什么都完了。客人都跑到对面去,觉得这里太无趣味。实在呢,这屋子里确乎没有一点儿快乐处。我既长得不好看,一向又害着热病,我的两个小女孩也都死了。对面店里可大不同,他们终日地欢笑。有一个从阿莱来的女人——一个美貌的女人,衣上镶着好看的花边,脖子上挂着三串金珠——在看管店房。驿车上的车夫就是她的情人;所以把车子赶到那边去。她又雇了几个轻贱的女孩做使女,怎能不得顾客的欢心?车夫们不惜绕着远道在她的门前经过,可我呢……”
她迷惘地,冷冷地说着,前额还紧紧地压着玻璃,显然是对面店里的事情能引她的注意。突然间,大道那边起了一阵骚动,驿马车轧着尘灰向前移动了。鞭声在空中爆裂,跑到门外的女孩们都喊道:“再会呵!再会!”那里又发出一种洪亮的歌声,压下了别的声音,就是我刚才所听见过的。这歌声飘来,使女店主听了浑身颤抖。她回过身来对我说道:“你听见没有?那就是我的丈夫,唱得好么?”我茫然望着她。
“什么?你是说他……?”
她脸上现出伤心的神情,但又柔声答道:“自从两个女孩死后我只是悲泣。这屋里充满了忧郁和苦痛,自然没有人肯来了。受不了这样的烦闷,我可怜的约瑟就跑到大道那边去喝酒了。他有一口好嗓子,那阿莱的女人就教他唱歌,听啊!他又在那边唱了。”
她僵直地站着,神魂恍惚,颤抖着,泪珠从颊上滚下。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3分)
A.“她惊愕地注视着我,立着不动,像是没有听懂我的意思”,表现了老妇人对于我的话很怀疑,她不相信我真的会光顾她的客店,足以看出店里无人光顾时间之久。
B.顾客都不约而同地光顾对面小店,即使等待也愿意,其中有顾客喜新厌旧的心理原因,同时也与老妇人的小客店卫生条件差、饮食质量不高、服务不周到有一定关系。
C.丈夫痴迷于对面酒店,跟着那个女人唱歌,说明他是一个逃避苦难、脆弱、轻浮而不负责任的男人。
D.老妇人小店衰落的原因有对手的恶意竞争,有男主人的软弱轻浮,也有女主人的沉溺痛苦不能自拔。这种一言难尽的丰富性正是小说韵味所在,令读者久久回味。
5.小说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6.作为小说另外一个主要形象的约瑟,始终以暗线的形式出现,作者为什么如此安排?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丰子恺:抒情漫画缘何依然动人
范 昕
1910年,在李叔同的推荐下,陈师曾即兴创作的文人水墨画陆续发表在上海的《太平洋画报》上。这应该是中国现代的第一批漫画。其中一幅名为《落日放船好》,简单至极,画中央是一株无叶的柳树,一位身着长袍、头戴斗笠的书生独坐船头,隐于柳树后,仿佛漂浮在无尽的时空中。“即兴之作,小形,着墨不多,而诗趣横溢”,这批画给丰子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35年之后他仍记得其中一部分的题目。
丰子恺早期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古诗新画。图画与诗意的结合,原本不稀奇,宋代以来的文人画即有这样的传统。丰子恺这一系列作品既有对文人画的继承,也有他的特别之处:不是对诗意的简单阐释,而是在技法和意境上进行大胆的创造。
尝试古诗新画以前,丰子恺其实热衷户外写生。20世纪20年代执教于上虞的春晖中学期间,一次他向学校请假,寄居在杭州西湖的朋友处。一晚月上柳梢时,他出门写生,想去描绘月光下的西湖,却怎么也无力捕捉月夜微妙的情境氛围,只得徒劳而返。他的朋友观赏过丰子恺描绘的湖光月色之后,脱口而出唐代诗人赵嘏的诗句: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影依稀似去年。这诗句让丰子恺豁然开朗。他突然琢磨起,是不是可以放弃对西湖的直接描画,转而尝试去表达由诗句联想到的场景。他想描绘的,其实是关于西湖的诗句引发的想象,而非风景本身。这件事令丰子恺一生难以忘怀,不禁深感“诗人眼力可佩,习画应该读诗”。


展开余下试题1926年,军事冲突在上海蔓延,丰子恺一家从江湾逃离,最终在沪江大学里找到了避难所。一晚,丰子恺随口问骑在自己膝上年仅4岁的小儿子瞻瞻:“你最喜欢什么事?”瞻瞻率性回答:“避难。”丰子恺纳闷,设法探问他:“你晓得逃难是什么?”瞻瞻解释道:“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丰子恺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理解的“逃难”是这样的!这样一次对话,激发丰子恺思考关于童年的话题。他写了一篇《从孩子得到的启示》,感叹“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唉!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丰子恺能够发现孩子心里和成人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他的很多画都是来源于儿女的嬉戏,看到哪个孩子有个有趣的举动,就马上画下来。孩子们碰到蚂蚁搬家,不但不去伤害它们,还用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的路上请行人绕行。
为丰子恺最早的“儿童相”漫画提供灵感的,则来自日常的温情一幕。一天,丰子恺完成了一天的教务,妻子抱了儿子瞻瞻,携了女儿阿宝,到弄堂门口等他回家。瞻瞻坐在母亲的臂上,口里唱着“爸爸还不来,爸爸还不来!”阿宝拉住了母亲的衣裾,在下面同他合唱。马路上熙来攘往的人群中,瞻瞻一眼就认出了带着一叠书和一包食物回家的父亲,突然欢呼舞蹈起来,几乎使他母亲的手臂撑不住。阿宝陪着他在下面跳舞,也几乎撕破了母亲的衣裾。母亲则在一旁笑着喝骂他们。这时,丰子恺觉得自己立刻化身为两个人。其中一人体验着小别重逢时的家庭团圆之乐。另一个人,则远远地站出来,从旁观察这一幕悲欢离合的活剧,看到一种可喜又可悲的世间相。
对丰子恺而言,儿童的世界更接近真实,更具有自然之美,这正是他希望通过作品努力捕捉乃至置身其中的境地。可贵的是,丰子恺描绘日常,出于感情,也出于自然,其实也是带有诗趣的。恰如他自己所说:“这种画表面都平淡,浅率的人看了毫无兴味,深于感情的人始能欣赏”。
(摘编自2016年2月26日《文汇报》)
[相关链接] 有一天,门前来了卖鸡崽的小商贩,孩子们齐声向爸爸呐喊“买小鸡”。丰子恺和小商贩讨价不成,小商贩拔腿就走,孩子们顿时哭声一片。丰子恺再度加码讲价,小商贩还是不依,孩子们的哭声更强了。因为还会有来卖小鸡的,丰子恺就抚慰孩子们:“我们等一会再来买吧,但你们下次……”丰子恺立即把话打住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这些成人世界的道理,丰子恺没有告诉孩子们。
女儿丰一吟回忆说:父亲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种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一言一行都饱含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
(节选自望秋园《丰子恺是个慈父》)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写丰子恺在抒情漫画方面取得的成就,先从陈师曾写起,是说明丰子恺的漫画创作受到了陈师曾的绘画影响。
B.丰子恺的抒情漫画至今依然能够感染读者,是因为他继承传统,敢于创造;热衷写生,大胆尝试;而且他能守护童真。
C.“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是丰子恺艺术成就的土壤,举家的逃难虽然艰辛,但对于画家而言却是幸事。
D.丰子恺描绘日常景物,不仅出于感情,而且出于自然,带有浓浓的诗意,感情丰富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丰子恺对陈师曾发表在上海《太平洋画报》上的一批画做深入研究,对陈师曾赞赏有加,以致丰子恺早期有大量的作品是仿效陈师曾的“古诗新画”。
B.宋代以来的文人画就有图画与诗意结合的传统,丰子恺早期作品中,有大量的古诗新画,这些作品不是对诗意的简单阐释,而是大胆的创造。
C.丰子恺寄居杭州西湖,月上柳梢时出门写生,却无法捕捉月夜微妙的情境氛围,徒劳而返,后来从朋友的诗句中得到启发,让他豁然开朗。
D.丰子恺一家从江湾逃离到沪江大学避难,小儿子对“逃难”的喜欢给他的启示是:孩子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E.有一天,丰子恺的妻子带着子女到弄堂口玩;儿子瞻瞻和女儿阿宝看见带着一叠书和一包食物回家的父亲而欢呼舞蹈,不想妻子陷于难堪而烦恼地责骂孩子们。
9.丰子恺“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包含着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②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榜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
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幸汴州,至荣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乃以骑兵五百,自幕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典,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
明年,迁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明宗抚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有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崩,潞王反,唐室大乱,弘昭、赟皆及祸以死。末帝③复诏延光为枢密使,拜宣武军节度使。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
[注]①[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②[梁]又称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后唐是死敌。③[末帝]明宗李嗣源养子,后唐末代皇帝,又称废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榜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展开余下试题B.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榜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C.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榜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D.明宗使延光向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榜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比如文中的“拜而出之”中的“拜”。
B.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
C.“用事”指统治者执掌政权,文中的“事”指政事,文中指王淑妃用事擅权。
D.“崩”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表示天子的死,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延光具有谋略。朱守殷谋反,范延光建议趁敌人不备猛攻,带先头部队五百人飞驰至城下,以神速震慑对方,取得效果。
B.范延光勇气可嘉。明宗攻打郓州为了将敌将康延孝的降书送给庄宗,范延光主动请缨,前去送信,返回途中被捕入狱。
C.范延光遇事冷静。明宗患病,京师议论纷纷,有人劝延光严厉制裁,延光以静制动,不久,明宗病情好转,京师也安定下来。
D.范延光颇有远见。当时秦王握有兵权,非常骄纵,延光害怕祸患波及自己,力请辞官,后来果然唐室大乱,延光免受祸患。
13.把文中两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议语。(10分)
(1)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宗抚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11分)
王昭君
[唐]白居易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知宫里时。
王昭君
[清]刘献廷
六奇已出陈平计①,五饵曾闻贾谊言②。
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蕃。
【注】①有记载说,汉高祖时,陈平曾献美女图解白登之围。 ②汉文帝时,贾谊曾建议用包括美人在内的五种诱饵来迷惑、控制匈奴单于。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白诗委婉地写出了身在胡地的昭君急切盼望回归汉朝的心情。
B.白诗写汉皇一直想念着昭君并遣专使探问昭君容颜是否依旧。
C.刘诗前两句表明陈平、贾谊都曾向汉朝统治者献过和亲之策。
D.刘诗讽刺汉朝从汉初到昭君时期只会用和亲的策略求得苟安。
E.两首诗均表达了对王昭君的高度赞美并揭露了统治者的无情。
15.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意思是说,在叙事之外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的诗歌才是好诗歌。请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出己意”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侧面描写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美丽出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4)《望岳》中,运用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 语言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7.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佛教厅内,各种美轮美奂的佛教精品,诉说着曾经拥有的辉煌与平淡,让人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气息。
②鲁迅先生即便是身患重病,也没有停歇一刻,会见客人,校对书稿,翻译文章,写作思考……焚膏继晷,不眠不休,因为他觉得自己要多做事。
③《伐檀》每章的末尾两句画龙点睛,昭明题意,字面看来平和而不露声色,实则力透纸背,具有讽刺和嘲弄意味。
④面对美如西施一样的西湖,有人竟然伸出光脚,把西湖当做洗脚盆,把西湖水当洗脚水,这跟焚琴煮鹤一样大煞风景,既没有文化,也不文明。
⑤除了她的独唱无伴舞外,其他的歌舞节目都是群体性的,服装尽显华丽,演员个个长袖善舞,把人看得眼花缭乱。
⑥在巴黎只有一周多的日程,过客匆匆,谈法国实在有侈谈之嫌,只能浮光掠影话巴黎,权且充作巴黎的印象点滴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③④⑤
1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组是(3分)
A.为了避免今后不发生类似事故,我们应尽快健全安全制度。
B.今年南方地区的洪灾和城市内涝,其成因是由短时间内集中强降雨所导致的。
C.他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有关单位采用并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这使得他获得了很强的成就感。
D.在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下,已经结束的四次综合演练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了筹备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19..下面是唐朝温庭筠的七言律诗《利州南渡》,已打乱顺序,请重新排列顺序。(3分)
澹然空水对斜晖,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柳边人歇待船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范蠡,春秋楚国人,曾助越灭吴,为上将军,后辞官乘舟而去;机,世俗心机。
①万顷江田一鹭飞 ②数丛沙草群欧散
③波上马嘶看棹去 ④曲岛苍茫接翠微
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字数不超过20字。(4分)
就像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一样,网络也有两面性:①__________________,也在现实世界减少了人们之间的直接交流。常见的情形是,在虚拟空间聊得火热,见面之后却没有多少话,②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21.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试题,请任选一题作答:(4分)
(1)《红楼梦》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请说说“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含义(4分)
金玉良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石前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问渠侬多少恨,数完庭榭堕飘花。一声你好香消散,别院笙箫月影斜。”这首诗写了《红楼梦》中哪两件事?前一件事发生在大观园中什么地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四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重庆綦江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