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20  2018-07-0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0]
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期中)阶段测试
语文科试卷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 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 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 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 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2. 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 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 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3.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的词论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李清照的词轮,从意义层面上把词传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


浏览完整试题B. 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 词自产生依赖,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在李清照的时代,这个传统已然没有改变。
D. 苏、李的尊体论,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在后面得到回应。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错误,从第4段“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词”的。A项,源自文本第一段;B项,源自文本第二段;C项,源自第三段。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D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错误,文章第二段只是说“苏轼……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文章并未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而事实上也不是这样。A项,源自第三段;B项,源自第四段;C项,源自第四段。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错误;文章并未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文章第三段说“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此处只是指出“破”和“立”,并未说“破”和“立”之间地位的高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野姜花
林清玄
①在通化市场散步,拥挤的人潮中突然飞出来一股清气,使人心情为之一爽。循香而往,发现有一位卖花的老人正在推销他从山上采来的野姜花,每一把有五枝花,一把十块钱。
②老人说他的家住在山坡上,他每天出去种作的时候,总要经过横生着野姜花的坡地,从来不觉得野姜花有什么珍贵。只觉得这种花有一种特别的香。今年秋天,他种田累了,依在村旁午睡,睡醒后发现满腹的香气,清新的空气格外香甜。老人想:这种长在野地里的香花,说不定有人喜欢,于是他剪了一百把野姜花到通化街来卖,在一小时内就卖光了,老人说:“台北爱花的人真不少,卖花比种田好赚哩!”
③我买了十把野姜花,想到这位可爱的老人,也记起买野花的人可能是爱花的,可能其中也深埋着一种甜蜜的回忆;就像听一首老歌,那歌已经远去了,声音则留下来,每一次听老歌,我就想起当年那些同唱一首老歌的朋友,他们的星云四散,使那些老歌更显得韵味深长。
④第一次认识野姜花的可爱,是许多年前的经验,我们在木栅醉梦溪散步,一位少女告诉我:“野姜花的花像极了停在绿树上的小白蛱蝶,而野姜花的叶则像船一样,随时准备出航向远方。”然后我们相偕坐在桥上,把摘来的野姜花一瓣瓣飘下溪里,真像蝴蝶翩翩;将叶子掷向溪里,平平随溪水流去,也真像一条绿色的小舟。记忆如花一样,温暖的记忆则像花香,在寒冷的夜空也会放散。我把买来的野姜花用一个巨大的陶罐放起来,小屋里就被香气缠绕。出门的时候,香气像远远的拖着一条尾巴,走远了,还跟随着。我想到,即使像买花这样的小事,也有许多珍贵的经验。
⑤如今,岁月像蝴蝶飞过、像小舟流去,我也度过了很长的一段流浪岁月,仅剩野姜花的兴谢在每年的秋天让人神伤。后来我住在木栅山上,就在屋后不远处有一个荒废的小屋,春天里月桃花像一串晶白的珍珠垂在各处,秋风一吹,野姜花的白色精灵则迎风飞展。我常在那颓落的墙脚独坐,一坐便是一个下午,感觉到秋天的心情可以用两句诗来形容:“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⑥记忆如花一样,温暖的记忆则像花香,在寒冷的夜空也会放散。
⑦我把买来的野姜花用一个巨大的陶罐放起来,小屋里就被香气缠绕,出门的时候,香气像远远的拖着一条尾巴,走远了,还跟随着。我想到,即使像买花这样的小事,也有许多珍贵的经验。
⑧有一次赶火车要去见远方的友人,在火车站前被一位卖水仙花的小孩拦住,硬要叫人买花,我买了一大束水仙花,没想到那束水仙花成为最好的礼物,朋友每回来信都提起那束水仙,说:“没想到你这么有心!”
⑨又有一次要去看一位女长辈,这位老妇年轻时曾有过美丽辉煌的时光,我走进巷子时突然灵机一动,折回花店买了一束玫瑰,一共九朵。我说:“青春长久。”竟把她感动得眼中含泪,她说:“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没有人送我玫瑰了,没想到,真是没想到,还有人送我玫瑰。”说完她就轻轻啜泣起来,我几乎在这种心情中看岁月蹑足如猫步,无声悄然走过。隔了两星期我去看她,那些玫瑰犹未谢尽,原来她把玫瑰连着花瓶冰在冰箱里,想要捉住青春的最后,看得让人心疼。
⑩每天上班的时候,在复兴南路和南京东路的快车道上,时常有一些卖玉兰花的人,有小孩、有少女,也有中年妇人,他们将四朵玉兰花串成一串,车子经过时就敲着你的车窗说:“先生,买一串香的玉兰花。”使得我每天买一串玉兰花成为习惯,我喜欢那样的感觉——有人敲车窗卖给你一串花,而后天涯相错,好像走过一条乡村的道路,沿路都是花香鸟语。
⑿因此,我总是感谢那些卖花的人。他们和我原来都是不相识的,因为有了花魂,我们竟可以在任何时地有了灵犀一点。小小的一把花,想起来自有它的魅力。
⑬当我们在随意行路的时候,遇到卖花的人,也许花很少的钱买一把花,有时候留着自己欣赏,有时候送给朋友,不论怎么样处理,总会值回花价的。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 文章的前三段记述了卖野姜花老人的事情,语言清晰,淡雅。富有诗意,展现出野姜花的特点,并引出下文有关花的记忆。


展开余下试题B. 我送玫瑰花给以为女性长辈,没想到竟使他感动得哭泣,其原因并不仅仅是她很久没有收到玫瑰花,而更多的是她对美好青春的卷帘和感伤。
C. 曲终人不散,江上数冯晴,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技艺流散和岁月流逝的感伤,是情感的表达含蓄深沉,有一种衰而不伤的效果
D. 文章1 2节对卖野姜花老人的叙述是实写,而后文全是虚写,如对有关水仙花,玫瑰花。玉兰花和野百合的叙述,虚实结合、使文章有一种是虚幻几的梦幻美。
5. 作者笔下的野姜花是可爱的,那么它可爱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加以归纳分析
6.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野姜花,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写其它的花,记述和花相关的事,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4. D 5. ①外形特点看姜花的花像停在绿树上的轻业小白缺螺,野姜花的叶子像准备出航的。②气味特点野姜花散发出来的气味不仅特别的香。而且清新。国野美花勾连看过往的岁月,设液着甜蜜的回忆。
6. 好。这篇文章的题目虽然是“野姜花”但是其表达的主旨却是花的故事所展现的对温馨、浪漫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善”的人性,“美”的人情的褒扬。 前三段就已经通过野姜花将这一主题进行了阐述,后边所写到的水仙花、玉兰花和野百合的故事不仅不会对主题造成冲击,反而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与前文写到的“野委花“相互映村,凸显了本文的主题。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本题中,D项,“而后文全是虚写”错误,第四段“第一次认识野姜花的可爱,是许多年前的经验”,说明本段文字属于回忆性的文字,这是虚写;如第七段“我把买来的野姜花用一个巨大的陶罐放起来”,第十段“每天上班的时候,在复兴南路和南京东路的快车道上”等,这些文字都是实写。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笔下的野姜花是可爱的,那么它可爱的原因是什么”,这是考查学生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先找出描写野姜花的句子,第四段的开头说“第一次认识野姜花的可爱”,可以顺着这句话往下找,“野姜花的花像极了停在绿树上的小白蛱蝶,而野姜花的叶则像船一样,随时准备出航向远方”“记忆如花一样,温暖的记忆则像花香,在寒冷的夜空也会放散……小屋里就被香气缠绕。出门的时候,香气像远远的拖着一条尾巴,走远了,还跟随着”,第六段“记忆如花一样,温暖的记忆则像花香,在寒冷的夜空也会放散”,第七段“小屋里就被香气缠绕,出门的时候,香气像远远的拖着一条尾巴,走远了,还跟随着”,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野姜花,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写其它的花,记述和花相关的事,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这是考查对文本内涵的探究,以及材料安排的用意。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本文的主旨,从文章来看,作者借写野姜花来表现人们对美好温馨生活的追求,对美好人性的赞扬。写其他的花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内容上:通过对几次“买花”、“送花”经历和感受的叙述,丰富了“花”的内涵,从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与前文写到的“野姜花”相互映衬,凸显了主旨,展现了人们对温馨、浪漫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善”的人性的感悟,对“”的人情的褒扬。结构上:不同的花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同的,从“通化”到“复兴甫路”再到“东澳乡”,时空的转换让文章结构错落有致,色彩斑斓。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5年12月22日 ,习近平主席致信祝贺中国中医学成立60周年。习近平强调,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之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自信,永攀医学高峰,深入发展中医药宝库中的概率,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发展好,利用好。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访问世界卫生组织并回见陈峰富珍总干事。习近平强调,世界卫生组织是卫生领域影响最大的联合国专门机构,在全球卫生事务中发挥着领军作用。陈冯富珍表示,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在世界卫生组织诞生70周年之年访问世界卫生组织。中国是世界卫生组织创始成员。长期以来,中国对全球卫生事业和世界卫生组织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世界卫生组织将始终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高度评价中国的全民健康计划,将继续支持中国深化医疗卫生改革。世界卫生组织赞赏中国在全球卫生安全和卫生治理领域的领导能力,愿加强同中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以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健康卫生水平。会见后,习近平和陈冯富珍共同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协议的签署。
新华网2015/2017
材料二
荷兰一位叫哈利的肝癌患者陷入深度昏迷,西医几乎已无能为力,家人情急之下把哈利送到了林国明的诊所。林国明诊断后开出中药处方,哈利连服3剂后,奇迹般地苏醒了。此事轰动了布鲁塞尔,林国明诊所一炮打响。如今,林国明的诊所早已得到比利时医学会的承认,并列入了医保名录。
从“将信将疑”到“国王想预约”,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辨证论治、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等优势正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了解并接受,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中的疗效和作用日益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如青蒿素快速防治疟疾技术方案在东南亚、非洲等疟疾高发地区的应用,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
《人民提报海外版》2017.5
材料三
2016年12月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显示,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中外政府已签署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86个,中国政府支持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16个中医药海外中心。每年约13000多名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约20万人次境外患者来华接受中医药服务。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 18个国家和地区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
200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已陆续制定颁布7项中医药国际标准。2012年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首次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 2015年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0年针灸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中国中医药报》2017.5
7. 阅读材料三,找出下列关于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突破思维定势,不只采用“走出去”的方式,也采用 “请进来”的方式。不只让中国中医药人才去传播,也让外国民众来体验去传播。
B. 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要有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也要得到沿线各国政 府的认可和配合,要加强国与国的合作。
C. 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建了16个中医药海外中心,还使中医药传播到 了183个国家和地区,103个国家认可使用针灸, 18个国家和地区将针灸纳入医 疗保险体系。
D. 屠呦呦因青蒿素的发现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针灸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既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精华的认可和接受,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中医药“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


展开余下试题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上述几则材料传递的重要共同信息是“中医药”与“一带一路”。“中医药” 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只有“一带一路”建设才能助推 “中医药” 振兴发展。
B. 材料一是几段新闻短讯,言简意赅,侧重说明没有习近平主席的这些努力,就 没有材料三所列举的中医药发展的现有成果。没有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就没有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健康。
C. 材料二注重用事实来说话,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中,西 医药的劣势恰是中医药的优势,实实在在的疗效赢得民众信任,推动中医药的传 播。案例真实生动,以点带面,让人信服。
D. 材料三注重用数字来介绍,时间数字的列举让人明了中医药国际化所走过的一 些历程,数量数字的列举让人明了中医药国际化所取得的突出成绩。用数字增强 材料真实性,产生视觉冲击力,加深读者印象。
E. 同是间接引用,材料一多粗略述说,材料三却注重细腻。仔细分析材料三,“183 个国家”只有“16个海外中心”,“2009年成立”迄今只有“7项国际标准颁布”, 用细节暗示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艰难,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9. 根据材料阅读,概括列出四条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辉煌成果的原因。
【答案】7. C 8. CD
9. (1) 国家的高度里视,战略部署,严格要求。外交劳力(2)中医药的神商疗效,高得民众南。(3) 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沿线国家医药行业的认可,法律政策的准入。(4) 中医药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认可。(5) 中医药人才致力合作,不懈努力,克滩攻关,勇攀高峰。
【解析】
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比如本题中,“阅读材料三,找出下列关于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中医药‘一带一路’……还使中医药传播到 了183个国家和地区”错误;材料三中说“2016年12月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显示,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可见“一带一路”建设前,中医药已经在国际传播,并非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促使中医药传播到了183个国家和地区。
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最恰当的”“两项”。考生应到文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A项,“只有‘一带一路’建设才能助推‘中医药’振兴发展”错误,缺乏证据,且说法过于绝对。这几则材料的中心是“中医药”与“一带一路”,“中医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并没有说“一带一路”建设是助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唯一途径。E项,“用细节暗示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艰难,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错误,这是对材料分析错误,材料三用数字来介绍,时间数字的列举让人明了中医药国际化所走过的一些历程,数量数字的列举让人明了中医药国际化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概括列出四条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辉煌成果”的原因。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材料一是几则新闻短讯,主要是说习近平主席的努力,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材料二借助实例来说明“中医药”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了解并接受,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中的疗效和作用日益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的认可和接受;材料三是说中医药国际化取得的成绩和走过的历程。根据这些内容从国家的重视要求、中医药的疗效、其他国家的认可、中医药人才的努力等方面答题。
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明确答题的要求,比如本题“根据材料阅读,概括列出四条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辉煌成果的原因”,这就要求考生分析文章内容,确定答题的区域;本文共有三则材料,第一则材料由两个短讯组成,这两则短讯主要包括习近平主席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第二则材料,先举出一个事例,说明中医药的神奇效果,第二段说中医药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接受,并指出在很多疾病中的疗效;第三则材料,是说中医药走过的历程以及取得的成就,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记》曰:“甘受和,白受采。”鲜即甘之所从出也。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人向卖菜佣求活者,不得与焉。然他种蔬食,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
至于笋之一物,则断断宜在山林,城市所产者,任尔芳鲜,终是笋之剩义。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将笋肉齐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
食笋之法多端,不能悉纪,请以两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荤用肥猪。”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以之伴荤,则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宜于豕,又独宜于肥。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笋,则不见其甘,但觉其鲜之至也。烹之既熟,肥肉尽当去之,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半而益以清汤。调和之物,惟醋与酒。此制荤笋之大凡也。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
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悉留不去,每作一馔,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两擅其长者,莫过于此。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李渔《闲情偶记•卷五》)
10. 下列对文章化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
B. 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
C. 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
D. 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种供奉 供奉:享受
B. 终是笋之剩义 剩义:次品
C. 此制荤笋之大凡也 大凡:总褚
D. 益人者不尽可口 益:使……受益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通过比较,认为蔬菜在鲜美上要超过肉类,而生长在山林中的笋是天下所有蔬菜中最美味的,是肥羊乳猪等无法比姒的。
B. 作者提到笋的食用方法,认为最好是用白水煮熟,略加点酱油即可,也可和肥猪肉一起煮,用醋和酒作调料,这种合煮合吃的方式也很美味。
C. 作者认为真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沈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