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95  2018-07-1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5]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大石桥二高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初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科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郑兰红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古代,先民们在器皿或岩石上绘制质朴的图画,以此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些简单、粗糙的图画承载着延续文明的使命,部分图画演变成了文字,而另一些表示一个区域地理信息的图画则成为地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具有独特的文化发展脉络,地图的发展亦是如此。
由于年代久远,传世的早期古地图已是很稀少,且完整度极低,不过人们通过古籍的记载,还是可以去发现一些早期地图的印记。相传大禹铸九鼎,将各地山川与物产铸于其上,作为拥有九州之象征,地图逐渐具有了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左传》中记载楚庄王“问鼎”,其实就有了问天下的含义在内了。到了战国时期,《管子》中已专门设立地图篇,将军事活动与地图的使用充分结合,阐述了如何利用地图进行军事行动,如何利用地形指挥军队攻守,充分体现了地图在中国古代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记录下祖先智慧的珍贵地图已经消散在历史尘埃之中,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古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努力追根溯源。由这些简略的地图可知,战国之前的地图为中国地图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
文字的描述即便详尽,终究无法展现出地图的形象,古地图的出土和发现让我们可以亲眼见证其发展的真实轨迹。《兆域图》1983年出土于河北省,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距今约2400年)的地图,早于古罗马帝国最早的地图600年。《兆域图》是战国时期中山国贵族墓穴的设计图,但它已具备了地图的特征。《兆域图》也是我国最早采用比例尺绘制方法的地图,它的发现将中国缩尺制图的历史大大提前,是中国地图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1986年出土于甘肃的《放马滩地图》则体现了现代意义上地图的要求和标准。地图线条清晰,用墨线绘制于四块松木板的两面,是对当时地区水系的一个总体描述。符号的出现突显出这张地图的珍贵价值,地形、水系、居民点、交通线等地理要素均使用地图符号标出,这不但丰富了地图的内容和可读性,也代表着中国古地图绘制方式的一大进步。
随着地图测量技术和绘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地图的学术理论体系也逐步形成。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西晋时期的学者裴秀以及其提出的“制图六体”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裴秀绘制出了目前已知的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但随着西晋灭亡,地图集因分裂、战乱而流失。万幸的是,“制图六体”等制图理论却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地图绘制的标准。
与“制图六体”同时代出现的“计里画方”制图法同样出自裴秀。他通过缩编《天下大图》,完成了《地形方丈图》。“计里画方”是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一种方法。绘图时,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一一相当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在藏于西安碑林的宋代石刻《禹迹图》上,“计里画方”的制图技术清晰可见。图上有“计里画方”的格网形式和“每方折地百里”的详细记注。《禹迹 图》的轮廓已经与今天所绘制的现代地图十分相近。受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的影响,以及“计里画方”方法广泛运用的促进,中国地图绘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选自《百科知识》,作者冯博、蹇菀林,有删改)


浏览完整试题1. 下列关于“中国古地图”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古地图是古代先民在器皿或岩石上绘制的简单粗糙但承载延续文明使命的表达先民内心世界的图画。
B. 中国古地图的发展虽有独特的脉络方向,但因为年代太过久远,这些早期古地图特别少,也不完整。
C. 虽然一些中国古地图已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我们还是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古籍的记载发现一些早期古地图的印记。
D. 探寻中国古地图的发展脉络时不能忽略了裴秀,他提出了“制图六体”理论、“计里画方”制图法等,并且绘制有地图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相传大禹铸九鼎,把各地山川、物产等铸在上面,这种地图现在看来十分简略,但在当时还是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和意义的。
B. 通过阅读古籍,我们了解到中国的古地图缺乏形象性,文字描述越详尽就越无法全部展现地图,当然出土的古地图还是能让我们见证地图的发展过程。
C. 中国古地图的发展有独特的脉络,早期古地图比较简略,比例尺绘制法的出现则使古地图设计规范起来,而地图符号的出现代表着中国古地图的一大进步。
D. 地图测量与绘制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地图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特别是裴秀的制图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使中国地图绘制到唐宋时达到一个高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河北省出土的《兆域图》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地图,比古罗马最早的地图还早600年,是我国最早使用比例尺绘制的地图。
B. 《放马滩地图》是能够体现现代意义上地图的要求的一幅地图,它线条清晰,符号多种多样,极大地丰富了地图的内容以及可读性等。
C. 目前已知的我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因分裂、战乱而流失,不过由绘制此地图集而总结出来的“制图六体”理论流传了下来,成为中国地图绘制的标准。
D. 裴秀缩编完成的《地形方丈图》和藏于西安的宋代石刻《禹迹图》都使用了“计里画方”的绘制方法,《禹迹图》的轮廓已和现代地图很接近。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通过第三段“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古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努力追根溯源”的这句话,可以发现并不容易。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不是“中国的古地图缺乏形象性”,而“文字的描述即便详尽,终究无法展现出地图的形象”;后面的表述因此全不正确。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禹贡地域图》的绘制是在“制图六体”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不是因《禹贡地域图》的绘制才有了“制图六体”理论的产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 重 朱以撒
①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一一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它的含意太飘渺了,一些场景被放置在过去时上,把玩之下只能听到远来的风声。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一一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
②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③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一个清晨,从钢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一一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④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一一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⑤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她就是我的二姨。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的美食,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砺。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她常年的胃病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卫生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一一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⑥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布莱克说:“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展开余下试题 ⑦庄重的高级形式是敬。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朱子语类》)。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
③放下书本,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可惜一一没有噱头。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⑨那么,自问: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
⑩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来省会初期,作者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习俗。
B. 作者认为人生需要各种仪式,在遵循这些仪式的过程中,人就能体会庄重,懂得敬畏。
C. 食物难以下咽,二姨却以庄重的神情用心品尝,甘饴入口,因为她对造物主心怀感恩。
D. 繁华的生活让城市的人们沉溺于娱乐,失去庄重之心,所以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
5. 从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6.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4. C 5. ①面对生命的到来或逝去,持有最基本的肃穆、郑重之情
②面对艰苦的生活、坎坷的命运,依然保持感恩之心
③面对天地间的诸多人事,保持敬畏之心
④对于已逝的英灵,要永远铭记与崇敬。
6. 朱熹提出“敬”的重要性,作者以此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庄重的高级表现是一种敬畏之心。引朱熹的话,既是对上文“庄重”表现的总结深化,也引出下文——对当代人缺乏敬畏之心、世界越来越娱乐化的反思与批判。
【解析】
4. 试题分析:A项“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习俗”理解不当,B项,作者认为“仪式”很重要,应该郑重其事地举行,仅仅有仪式是不够的。D项“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理解错误。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6. 试题分析:引用的作用有:1、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
2、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3、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
4、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
5、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李贞)】“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可谓是难得的同时收获了收视率与好口碑的综艺节目。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飞速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点评,“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收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同时,这样的节目也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的荧屏资源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曝米花”节目,以博得些许廉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武亦妹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
无论是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还是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实际上都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中国成语大会” “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信。
网友“美好好”表示: “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 “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 “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2017年02月08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佛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史。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词高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展开余下试题 (摘编自2017年02月09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 - 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70.O%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受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___7___) O%);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 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视率超过第一季,再创历史新高,其成功根源在于利用央视这一平台和春节黄金档期。
B. 武亦姝、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这也更进一步地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
C. 《中国诗词大会》使得大多数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其热播有着时代背景,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D.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不应该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使之成为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实质是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
B. 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但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
C. 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 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查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即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 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9.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认为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
【答案】7. B 8. AD
9. ①采用群众喜闻乐观的形式或利用电视平台和黄金档期;
②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或多种多样的竞赛方式;
③注重内容的选择和深度加工;
④利用电子媒体和大数据等新工具。
【解析】
7. 试题分析:A项内外因理解错误。选项所显示的信息是“收视率”这一方面,但创收视率历史新高的根源不在于“平台”和“黄金档期”,原文说的是“好口碑的综艺节目”“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比起“平台”和“黄金档期”,更有理由成为根源。C项原文“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D项后半句不是习总书记认为的;是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
8. 试题分析:A项正确,是对这则新闻事实的因果关系的推断和解释。B项错误,“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应改为“第一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因为第一则说到了平台、档期、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形式创新等方面,更为全面。C项错误,“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不符合原文“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所说的这一导向。D项正确,分析符合原文实际。E项错误,材料四并未提到新闻背景。
9. 试题分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举办、传承和传播等方面究竟应该如何进行,需要深入思考,进而建言献策。回答时从方法、方式和思路等方面写出一些内容即可。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求礼,许州长社人。武后时,为左拾遗、监察御史。后方营明堂,雕饰谲怪,侈而不法。求礼以为“铁鸑金龙、丹雘珠玉,乃商琼台、夏瑶室之比,非古所谓茅茨棌椽者。自轩辕以来,服牛乘马,今辇以人负,则人代畜”,上书讥切。久不报。
  契丹叛,使孙万荣寇河北,诏河内王武懿宗御之,懦扰不进,贼败数州去。懿宗乃条华人为贼诖误者数百族,请诛之。求礼劾奏曰:“诖误之人无良边吏教习,城不完固,为虏胁制,宁素持叛心哉?懿宗拥兵数十万,闻敌至,走保城邑,今乃移祸无辜之人,不亦过乎?请斩懿宗首以谢河北。”懿宗大惧,后尽赦其人。
  当是时,契丹陷幽州,馈輓屈竭,左相豆卢钦望请停京官九品以上两月奉助军兴。求礼曰:“公禄万钟,正可辍,仰禄之人可奈何?”钦望拒不应。既奏,求礼历阶进曰:“天子富有四海,何待九品奉,使宰相夺之以济军国用乎?”姚寿曰:“秦、汉皆有税算以佐军,求礼不识大体。”对曰:“秦、汉虚天下事边,奈何使陛下效之?”后曰:“止。”
  久视二年三月,大雨雪,凤阁侍郎苏味道等以为瑞,率群臣入贺。求礼让曰:“宰相燮和阴阳,而季春雨雪,乃灾也。果以为瑞,则冬月雷,渠为瑞雷邪?”味道不从。既贺者入,求礼即厉言:“今阳气偾升而阴冰激射此天灾也主荒臣佞寒暑失序戎狄乱华盗贼繁兴正官少伪官多百司非贿不入使天有瑞,何感而来哉?”群臣震恐,后为罢朝。然以刚正故,宦龃龉。神龙初,终卫王府参军。
   (选自《新唐书•王求礼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今阳气偾升/而阴冰激射/此天灾也/主荒臣佞/寒暑失序/戎狄乱华/盗贼繁兴/正官少/伪官多/百司非贿不入/
B. 今阳气偾/升而阴/冰激射/此天灾也/主荒臣佞/寒暑失序/戎狄乱华/盗贼繁兴/正官少/伪官多/百司非贿不入/
C. 今阳气偾升/而阴冰激射/此天灾也/主荒臣佞/寒暑失序/戎狄乱华/盗贼繁兴/正官少伪/官多百司/非贿不入/
D. 今阳气偾/升而阴/冰激射/此天灾也/主荒臣佞/寒暑失序/戎狄乱华/盗贼繁兴/正官少伪/官多百司/非贿不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监察御史,官名,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陆军,品秩不高而权限广。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
B. 轩辕,姬姓,名伯荼,号轩辕氏。曾战胜炎帝于阪泉,战胜蚩尤于涿鹿,诸侯尊其为天子,后人把他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C. 钟,金属制成的响器。编钟,把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组成,用小木槌击奏。万钟,概指编钟数目很多,代指大贵族。
D.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他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王求礼直言敢谏,武后营建明堂,雕饰繁复奇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大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