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97  2018-07-16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7]
辽宁省本溪自治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寒假验收测试语文试题
辽宁省本溪自治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寒假验收测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无效。其它试题答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与人的随想
梁衡
人类社会是连续发展的,我们常将它比作历史长河,而每个人都是其中搭行一段的乘客。我们上船之时,前人就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作为欢迎我们的礼物,同时也是交班的嘱托。由于有了这根接力魔棒,所以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某一学科积几千年而有的成果,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而腾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新的创造。书籍是我们视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
养生家说:“健康是幸福,无病最自由。”这是讲作为物质的人。作为精神的人正好与此相反。他刚一降生,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于是就识字读书,读一本书就获得一份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所以一个学者到了晚年,哪怕他是疾病缠身,身体的自由度已极小,精神的自由度却可达到最大,甚至在去世之后他所创造的精神世界仍然存在。
古代有人之初性恶性善之争。我却说,人之初性本愚,只是后来靠读书才解疑释惑,慢慢开启智慧。不读书的人无法理解读书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户者无法理解环球旅行者或登月人的心情。既然书总结了人类的一切财富,那么读书就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识、才能、气质。当然读书之后还要实践,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你脚下不踏一梯,那就只像一只不停创洞的土拨鼠,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吃穿二字。你可以自得其乐,但实际上已比别人少享受了半个世界。
古语言:读书知理。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所以读书人最勇敢,常一介书生敢当天下。像毛泽东当年就是以一青年知识分子而独上井冈,面对腥风血雨坚信能再造一个新中国,他懂得阶级分析、阶级斗争这个理。像马寅初,敢以一朽老翁面对汹汹批判,而坚持到胜利。他懂得人口科学这个理。他知道即使身不在而理亦存,其身早已置之度外。他们掌握了事物之理,看世界就如庖丁观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是常人之所难及。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书造人。一个民族的甚至世界的伟人,必定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读书人,一个读书最多的人。
我们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旅人,上船时既得到过前人的书的赠礼,就该想到也要为下班乘客留一点东西。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求知心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当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就叫贡献。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
写作是检验一个人的学识才智的最简单方法,写书不是抄书,你得把前人之书揉进自己的实践,得出新的思想,如鲁迅之谓吃进草,挤出牛奶。这是一种创造。唐太宗称以铜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其实文章也是一面大镜子,验之于作者可知驽骏。古往今来,凡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政平平者,必无文章。古人云立德立言,人必得有新言汇入历史长河而后才能得到历史的承认。我们不妨把每个人留给这个世界的文章或著作算作他搭乘历史之舟的船票,既然顶了读书人的名,最好就不要做逃票人。


浏览完整试题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后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籍是前人欢迎我们的礼物,让人在短时间内掌握人类历史和学科成果,使我们视接千载、心通四海。
B.人的自由存在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健康使人在物质层面获得自由,阅读与创造使人在精神层面获得自由。
C.读书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识、才能和气质,是一个人有求知心的标志,是其能尽到历史责任的条件。
D.文章是一面镜子,只有读到了才能看出文章的好坏,就是作者所说的“验之于作者可知驽骏”的意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如以“长河”“土拨鼠”“登月人”为喻体来论证读书与写作对人生的意义。
B.文章中引用毛泽东、马寅初的事例,是要证明读书能使人知理,更要证明伟人都是读书最多的人。
C.文章虽为随想,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由读书到写作,由传承到创新,层层深如,最后点题。
D.文章论述的目的是要批判那些在吃穿中自得其乐以及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政平平者,必无文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书能够使人知理,所以只要多读书,我们就能够达到看世界如庖丁观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程度。
B.在读书人中,一些在搭乘历史之舟时,做了逃票人;一些虽然有了船票,但这船票的分量也有轻重之别。
C.读书会使人不愚蠢,但读书再多不能写作也是迁腐,经过实践,能写出新言论表达新思想,是大智慧。
D.我们活在世上,应该多读书,读懂世界,吸足知识,坚持实践,也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去为世界做贡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车舱4-6题。
敌与友
老舍
不要说张村与李村的狗不能见面而无伤亡,就是张村与李村的猫,据说,都绝对不能同在一条房脊上走来走去。张村与李村的人们,用不着说,当然比他们的猫狗会有更多的成见与仇怨。
大概自有史以来,张村与李村之间就没有过和平。为表示抵抗,两村人是不惜牺牲了真理的。张村的太阳若是东边出来,那就一定可以断定李村的朝阳是在西边。
两村的村长是最激烈的,不然也就没法作村长。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张荣已在军队生活过了三年,还没回来过一次。这很使张村长伤心,怨他的儿子只顾吃饷,而忘了攻击李村的神圣责任。慢慢的村长想出了主意,时常对村众声明:“我的二小子,是大排长。李村里出去那么多坏蛋,可有一个当排长的?我真愿意李村的坏蛋们都在我的二小子手下当差,每天不打不打也得打他们每人二十军棍!”不久这套话便被全村的人记熟:“打他二十”渐渐成为挑战时的口号。
李村的确没有一个作排长的。最难过的自然是村长。为这个,李村村长打发自己的小儿子李全去投军:“小子,你去当兵!限你半年,就得升了排长!不,升到营长!”李全入了伍。可是半年过去了,又等了半年,排长的资格始终没有往他身上落。
真正的战争来到了,两村的人一点也不感到关切。说真的,要不是几个学生来讲演过两次,他们就连中日战争这回事也不晓得。由学生口中,他们知道了这个战事和日本军人如何残暴。他们很恨日本鬼子,也不怕去为打日本鬼子而丧了命。可是,这得有个先决的问题:张村的民意以为在打日本鬼子以前,须先灭了李村;李村的民意以为须先杀尽了张村的仇敌,而后再去抗日。
战事越来越近了,两村还没感到什么不安。他们只盼望日本打到,而把对岸的村子打平。
世界上确是有奇事的。侦探回来报告张村长:张荣回来了。可是,他搀着李全,走得很慢!
李村长也得到同样的报告。
两村长最初想到的是把两个认敌为友的坏蛋,一齐打死。可是这太不上算。
第二次报告来到:他们俩坐在了张村外的大杨树下面。两村长的心中象刀剜着一样。那株杨树是神圣的,在树的五十步以内谁也不准打架用武。
第三次报告:李全躺在树下,似乎是昏迷不醒了;张荣还坐着,脸上身上都是血。
两村长撑不住了,对大家声明要去看看那俩坏蛋是咋回事,绝对不是去认儿子,他们情愿没有这样的儿子。
他们不愿走到杨树底下去,也不召集村人来保护他们,虽然明知只身前去是危险的。两个老头子不约而同来到杨树附近,谁也没有看谁,以免污了眼睛,对不起祖先。
张荣看见父亲,不晓得怎好地叫了一声“爹”,而后迟疑了一会儿用同样的声音叫了声“李大叔”!
李村长没答声。张村长的胡子嘴动了动,眼里冒出火来,他觉得这声“李大叔”极刺耳。
张荣看着父亲,毫不羞愧地说:“李全救了我的命,我又救了他的命。我把李全拖了回来,他的性命也许……反正我愿把他交到家里来。在他昏过去以前,他嘱咐我:咱们两村子得把仇恨解开,现在我们两村子的,全省的,全国的仇人是日本。在前线,他和我成了顶好的朋友。我们还有许多朋友,从广东来的,四川来的,……都是朋友。凡是打日本人的就是朋友。爹!李大叔!你们说句话吧!咱们彼此那点仇,一句话就可以了结。为私仇而不去打日本,咱们的祖坟就都保不住了!”
二位村长低下了头去。
李全睁开了眼,看明是父亲,他的嘴唇张了几张:“我完了!你们,去打吧!打……!”
张村长豆大的泪珠落在李全的脸上。而后拍了拍李村长的肩:“咱们是朋友了!”
(一九三八年七月《抗战文艺》第一卷第十二期,文章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交代了张村、李村的狗猫水火不容,形象地点明两村的敌对关系,语言幽默,引出下文。
B.张村村长的儿子当了排长,而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后来李村村长的小儿子参军了,但一直没有一官半职,这使得李村在与张村的争斗中一直处于下风。
C.张村和李村冲突不断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两村村长之间的矛盾是村民矛盾的集中表现。


展开余下试题D.小说结尾借张荣和李全的话点明了作品的主旨,意在表明两村的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应该捐弃前嫌,一致对外。
5.张村和李村的敌对关系是如何一步步化解的?请简要概括。(5分)
6.小说标题“敌与友”有什么寓意?以此为题又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2017年•福建省泉州市考前适应性练习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实际上是个宅男
回声报:您是个低调的人,我们希望了解您是什么样的人,您的童年是怎样的,您来自 哪里?
任正非(以下简称“任”):我认为自己从来都很乐观,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我都 很快乐,因为我不能选择自己的处境。包括小时候很贫穷,我也认为自己很快乐,因为当时 我也不知道别人的富裕是什么样的。直到 40 多岁以后,我才知道有那么好吃的法国菜。我 小时候生长在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边缘小镇(镇宁县),虽然我父母他们没有给我们宽松的物 质生活条件,但在我们的教育上付出非常大。
费加罗:华为公司的名字是您建立初就起的,还是后来起的?华为是中国繁荣的意思?
任:我们当初注册公司时,起不出名字来,看着墙上“中华有为”标语响亮就拿来起名 字了,有极大的随意性。华为这个名字应该是起得不好。因为“华为”的发音是闭口音,不 响亮。所以十几年来我们内部一直在争议要不要改掉华为这个名字,大家认为后面这个字应 该是开口音,叫得响亮。最近我们确定华为这个名字不改了。我们要教一下外国人怎么发音这个名字,不要老发成“夏威夷”。
世界报:为什么你只有 1.4%的股份,而不是更多,以便更好地把握企业的经营?
任:为什么要持有更多的股份?能不能解释一下?难道我要一辈子承担企业的经营责任吗?迟早一天我会得老年痴呆的。总有后面的人比我们优秀,就让他们去管好了。
费加罗:您想怎样把您的股份传给子女?
任:我太太的观念是把儿女培养成有能力的人。我赞同她的观点。我太太为了教育孩子,一生就是做家庭妇女。因为我孩子总体教育是成功的,所以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财产怎么分配 的问题。
新工业:您刚才说华为现在处在转型时期,你们在国外有很成功的发展,很多研发力量 在国外。您觉得在哪些方面的欠缺,还不具备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公司?
任:转型是一个慢慢的过程,我们还在逐步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最好 的国际化模式。所以我们在慢慢地寻找真正的国际化。我们也不怕别人说我们什么不好。关 键的问题是我们是不是真正的不好。如果我们真正没有什么问题,不在乎别人是不是说我们 不好。因此我们是经得起考验的,我们要保持自己真正的好。
观点报:您刚才提到您年轻时是从书里了解世界的,都有哪些书?
任:看了哪些书我确实是不能回答出来。我实际上是个宅男,我没有其他的生活爱好,下班就回家,不是读书就是看电视,看纪录片,看网络。我阅读速度非常快,书读得很多, 不知哪本书影响了我,哪件事影响了我,思想是怎么生成的。我脑袋里产生的想法我也找不 到源头在哪。
世界报:您一生为人低调,媒体见得不多,为什么今天您这样做了?而且选择在法国?
任:我一贯不是一个低调的人,否则不可能鼓动十几万华为人。在家我平时都和小孩一 起疯。家里读书的小孩经常和我聊天,我很乐意夸夸其谈。我并不是像外面媒体描述的低调 的人。我很重视中欧关系的解决,华为和欧盟关系的解决。我在英国、很多国家都会见过媒体。法国代表处老是叫苦,说你不出来见媒体我们不好做工作。我就说,有空我们就见见。 法国是个浪漫的国家,为什么不只看我的主流,忽略细节,一起浪漫呢?
(摘编自《任正非接受法媒采访:我实际上是个宅男》)
【相关链接】
记者:当下全球经济不景气,华为却逆风飞扬。华为成功的基因和秘诀是什么?
任正非:华为坚定不移 28年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我们成长起来后,坚持只做一件事,在一个方面做大。
记者:美国硅谷是世界高科技的高地,中国创新的希望何在?
任正非:“板凳要坐十年冷”,理论基础的板凳可能要坐更长的时间。我们搞科研,人比设备重要。
(摘编自新华网《新华社记者对话任正非:八个问题读懂华为》)
7.下列对华为公司成长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任正非认为华为公司的未来会有比自己更好的管理者,他自己可以随时让贤给下一任。
B.虽然华为的命名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但由于华为影响力渐强,公司确定不再考虑改名。
C.华为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很大程度是因为华为在通信领域的专注和对理论基础的创新。
D.华为公司尚未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国际化道路,所以公司转型过程将持续较长时间。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无论是任正非的父母、妻子还是任正非本人都认为留给子女良好的教育比金钱更重要。
B.有法媒认为,任正非在华为公司持有的股份数量明显不足,难以掌控公司的良好运营。
C.为了推动华为走向世界,任正非注意安排与国际媒体的交流,但还是引起一些外媒误解。
D.从材料可知,任正非是个乐观偏执、脚踏实地、富有危机感、睿智又不失风趣的企业家。
E.从材料可知,法国媒体对任正非的生活经历、股权处置、高调访法及公司治理充满好奇。
9.任正非说“我实际上是个宅男”,又说“我一贯不是一个低调的人”,二者是否矛盾?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古代史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2017年•山西省临汾市考前适应性训练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黄干字直卿,福州闵县人。干往见清江刘清之。清之奇之,曰:“子乃远器,时学非所以处子也。”因命受业朱熹。干家法严重,乃以白母,即日行。时大雪,既至而熹它出,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后遂以其子妻干。
宁宗即位,熹命干奉表,补将仕郎。丁母忧,学者从之讲学于墓庐甚众。熹病革,以深衣①及所著书授干,手书与诀曰:“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
江西提举常平赵希怿、知抚州高商老辟为临川令,岁旱,劝粜捕蝗极其力。改知新淦县,吏民习知临川之政,皆喜,不令而政行。
所至重庠序,先教养。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立周、程、游、朱四先生祠。以病乞祠,主管武夷冲祐观。
寻起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城成,会上元日张灯,士民扶老携幼,往来不绝。有老妪百岁,二子舆之,诸孙从,至府致谢。干礼之,命具酒炙,且劳以金帛。妪曰:“老妇之来,为一郡生灵谢耳,太守之赐非所冀也。”不受而去。后二年,金人破黄州沙窝诸关,淮东、西皆震,独安庆按堵如故。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民德之,相谓曰:“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
后同僚忌之,干遂归里,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皆来,编礼著书,日不暇给,夜与之讲论经理,亹亹不倦,借邻寺以处之,朝夕往来,质疑请益如熹时。既没后数年,以门人请谥,又特赠朝奉郎,谥文肃。
(选自《宋史•黄干传》)
【注】①深衣:指古代诸侯、士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这种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名之。


展开余下试题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B.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C.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D.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庠序”,指学校。《孟子•梁惠王上》中“谨庠序之教”的“庠序”,相当于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建议,在京都长安设立的太学。
B.“乞祠”,指大臣因故自请充任祠禄官。也称“请祠”。“祠”,指祠禄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或罢职者,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
C.“观”,指宫廷或宗庙门前两旁的高大建筑,也指道教的庙宇。宫内、宫外皆可设道观。宋代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或因故自请者,会被朝廷安排在宫外的道观里享受其俸禄。
D.“上元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民间有人们携亲伴友“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故又称“灯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干在学术上师承朱说,致思刻苦。黄干禀告母亲后,当天就出发去找朱熹。等待朱熹归来的两个月期间,他没脱过衣服。见到朱熹后,晚上抓紧时间学习。
B.黄干为官期间颇有政绩,政声极佳。黄干任新淦县知县时,官吏百姓都非常高兴。在此任上恰逢天旱,黄干劝勉百姓卖粮和捕捉蝗虫。
C.黄干兴办学校,以教养百姓为先务。在汉阳时,他依傍着郡邑治所后的凤栖山修造房屋,来给四方之士提供住所,修立周敦颐、程颐、游酢、朱熹的祠庙。
D.黄干一生讲经学义理,著书立说。黄干回乡里,巴蜀、江、湖之士都来向他求教,他孜孜不倦,借邻寺为弟子住地,质疑请教之风像朱熹在世时一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老妪百岁,二子舆之,诸孙从,至府致谢。干礼之,命具酒炙。(5分)
(2)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民德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
江村①
沈德潜②
苦雾寒烟一望昏,秋风秋雨满江村。
波浮衰草遥知岸,船过疏林竟入门。
俭岁四邻无好语,愁人独夜有惊魂。
子桑卧病经旬久,裹饭谁令古道存③?
【注】①作者乘船入江村探望一位贫病交加的朋友。②沈德潜,满腹才学,40年间屡试落第,六十七岁才中进士,此诗作于屡试不第期间。③尾联典出《庄子》:子與与子桑是好友,子桑生活贫国,大爾十日,子舆担心子桑得病,故“裹饭而往食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既破题,又描绘了一幅凄风苦雨中的江村画面,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颔联,作者将行船的动态与主观感受交融在一起,颇有“景中有人的妙理。
C.颈联转为对人事的感叹,年成教收导致邻里失去了笑语,作者孤独挨过秋夜。
D.尾联,作者用《庄子》“裹饭而往食之”,是为了表达对子舆弘扬道义的赞赏。
E.沈德潜主张诗歌应采取“怨而不怒”的表现形式,本诗正是这种理论的实践。
1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4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
(1)《三峡》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与前文的“______________,属引凄异”一句相照应。
(2)李商隐《锦瑟》一诗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对当时之情为之哀婉不已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游客可以从东方明珠上鸟瞰夜色中的大上海,整座城市灯红酒绿,尽展国际大都市那迷人的风采。
②如今,安全感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夜半时分可在街头闲庭信步,这得益于越织越牢的社会治安防控网。
③科技改变生活,力度惊人,电子商务正方兴未艾,学习方式亦逐渐变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④时光荏苒,五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让我对基层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发展脉络有了最直观的触摸。
⑤贵州高三学生抛书事件引起广泛争论,有人力主严惩,其实学生只是借此缓解压力,不足为训。
⑥反腐倡廉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我党决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要让人民群众看到实效。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其最高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每秒数十Gb,这比4G网络的传输速度快了数百倍左右。
B.今年6月初,因为一张赤脚穿旧鞋、在高铁二等座上专心工作的照片,78岁的工程院院士刘先林在网络上走红。
C.一款名为“奇迹暖暖”的游戏和故宫合作之后,暖粉们“穿”上各种珍藏的华服受到国外不少年轻人的追捧。
D.近日,一名四年级杭州小学生将蜗牛养到“四世同堂”,俨然成为蜗牛小专家,其爱心与耐心赢得无数人点赞。
19.对下面一段文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某大学校内墙上贴一通告。通告全文是:“经院务委员会批准,校园内不准饲养鸡鸭。如有违者,本月底一律捉送食堂杀掉。”读这样的通告,不由让人两股战战。
A.通告是非常严肃的文体,应该是关于学校重大事情的决定,这样的事不能以通告方式出现,应该改为“通知”。
B.这则通告中,“如有违者,本月底一律捉送食堂杀掉。”杀的对象不明确,容易误解,所以让读到的人两股战战。
C.“校园内不准饲养鸡鸭”这句话,没有指出是谁在饲养,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老师,对象不明,所以造成歧义。
D.语言的交流中,语句的表述以明白为主,这则通告内容清晰,“不由让人两股战战”这样的反应是多此一举。
2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随着大数据应用变得越来越普遍,数据泄露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大数据=大泄密”,在今天看来,这不是耸人听闻。
②于是,在办公楼、公园里,在小区里、报刊亭,这一份带着柠檬香味的报纸,迅速成为市民炙手可热的话题。
③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④在博鳌论坛中,著名学者孔丽东就亚洲经济发展谈了自己的一孔之见,给在座的各位学者很多启示。
⑤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受到一致好评,启示我们在饮食文化建设方面要博采众长,不断创新,让美食产业源远流长地发展下去。
⑥中央巡视组在各地巡视时发现,许多政府部门人浮于事,一些公务员在完成工作后以各种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别人以为自己很忙。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③⑤⑥ D.①③⑥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随着辽宁自贸试验区获批成立,意味着一大批跨国企业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本溪”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