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316 2018-07-14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6]
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
《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
一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 . 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又前而为歌
A .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 .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 .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2 . 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荆轲和而歌
A . 又前而为歌。
B .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 .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 . 与“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 .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 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C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D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 . 对下面几篇文章的标题作两次筛选,每次选出不同于其他几篇的一项 ( )
A . 《赤壁之战》 B . 《唐睢不辱使命》
C . 《窦娥冤》 D . 《邹忌讽齐王纳谏》
E . 《荆轲刺秦王》
第一次选 ( ) 第二次选 ( )
5 . 对选段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太子和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 . “为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歌声,创造了悲怆的氛围。
C . “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忾。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
D . 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二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大王少假借之
(2)自引而起,绝袖
(3)秦王还柱而走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7.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秦武阳奉地图函
(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秦王还柱而走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5)秦武阳色变振恐
8.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1)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3)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愿大王少假借之 少:稍微。
B.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发:发放。
C.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引:举起。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 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浏览完整试题
B. 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而乃以手共搏之
C.愿大王少假借之 群臣怪之
D.而乃以手共搏之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三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今行而无信 信:相信。
B.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D. 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12. 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 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 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 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 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1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参考答案
1.解析:A是名词话用作状语;B是名词活用作状语;C形容词活用作名词;D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句中的“前”是名作动,故应选D。
2.解析:A项的“而”是表承接关系;B项是表修饰关系;C项是表并列关系;D项则是表转折。例句中的“而”是表修饰,故应选B。
3.解析:A项是判断句;B项是宾语前置,“言未发”应为“未发言”;C项是省略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因例句是定语后置句,“宾客知其事者”应为“知其事之宾客”,故应选D。
4.解析:第一次应该选C;因为C是戏曲,其余为史料;第二次应选A,因为A出自《资治通鉴》,其余则出自《战国策》。
5.解析:应该选D,因为选择是刺杀准备阶段的高潮,全文的情节高潮应该是行刺秦王。
6.答案:(1)稍微 (2)断 (3)跑 (4)没有用来……的办法
7.答案:(1)“奉”通“捧”(2)“见”通“现”(3)“还”通“环”(4)“卒”通“猝”(5)“振”通“震”
8.答案:(1)以:按照,做介词
(2)之:他,做代词;于:在,做介词
(3)因:于是,做连词;之:的,做助词
(4)其:他们的,做代词
9.答案:B 发:打开。
10.答案:A两者均为连词,表并列。(B项,前者为介词,按照;后者为介词,用。C项,前者为代词,代人,代指秦武阳;后者为代词,代事,代“秦武阳色变振恐”这一表现。D项,前者为副词,“仅”;后者为副词,“于是”。)
11.A
12.D
13.答案:(1)就是太子不说,我也要来拜见您了。(只是)现在空着手没有什么凭信,那就无法接近秦王。(2)这样,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 (42.49.19.28)
上一篇:
人教版必修一《鸿门宴》达标测试
下一篇:
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达标测试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人教版必修”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