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263 2018-07-19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四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3]
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太原市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杂剧产生以前,正统的诗文一直占据着文坛的统治地位,而宋元时期戏曲小说的逐渐勃兴,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态。读元明杂剧,既要看到它与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联系,更要注重它的特殊性。
说到联系,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古老的诗歌传统对元明杂剧的深刻影响,它首先是诗的戏剧,是“美文舞蹈的、诗韵兼全的”一种艺术形式。元明杂剧不仅汲取了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还熔铸了诗的灵魂和精神。只要认真读一读《西厢记》《汉宫秋》等杰作中优美的曲词,就不难领略到这一点。如明人何良俊评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之[圣药王]曲曰:“清丽流便,语人本色;然殊不浓郁,宜不谐于俗耳也。”
然而,元明杂剧毕竟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的曲词必须与情境、矛盾冲突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必须与表演艺术水乳交融。《元曲选》的编订者臧晋叔谈到:“词本诗而亦取材于诗,大都妙在夺胎而止矣。曲本词而不尽取材焉,如六经语、子史语、二藏语、稗官野乘语,无所不供其采掇,而要归断章取义,雅俗兼收,串合无痕,乃悦人耳。”杂剧展现的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故须兼收并蓄,雅俗共赏,便是所谓“情词稳称之难”。王国维激赏《窦娥冤》第二折的[斗虾蟆]等曲,说:“此一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元初所谓当行家,大率如此。”王国维是真正读懂读透了元曲,他不仅将其当作戏剧的文学剧本来读,且当成美文来读:“由是观之,则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在我国文学中,于《楚辞》《内典》外,得此而三。”
王氏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同一著作中,他又指出“元剧最佳之处……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足见王氏的“自然”与“意境”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元杂剧的“自然”与“有意境”又与诗词文赋不同,这就是它总体风格上的恣纵、奔放、朴野、犷悍,即本质上的自然之美,本色之趣。这个特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其艺术语言方面。明初无名氏的《贫富兴衰》第一折[点绛唇]以下三曲,起手不凡:“四玲云迷,雪花飘坠;长空内,柳絮纷飞,裁剪的鹅毛碎。”将雪景描写与人物内心活动溶成一片,用语精炼,比喻恰切,真可与《水浒传》中“风雪山神庙”的描写相媲美。
“自然”之誉当然包括剧作家深刻敏锐的思想感情,“意境”说也与戏剧情境、人物命运以及矛盾冲突相联系,语言文字自然是情感与思想自然的外化,而深层的东西当然是思想感情和内容。
(摘编自王星琦《元明杂剧的独特魅力》)
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元以后,戏曲小说取代诗文而占据文坛统治地位,使文坛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元明杂剧表现出的“诗的戏剧”的特点,是指曲词与表演艺术的水乳交融。
C.诗、词、曲一脉相承却又各有特点,但曲作为新的艺术形式,又具有特殊性。
D.元杂剧的“自然”特指语言文字上的自然之美、审美之趣,即奔放、朴野的艺术风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讨论元明杂剧的独特魅力,论证思路清晰严谨。
B.文章分析了杂剧与诗词的联系与区别,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杂剧特殊性的表现。
浏览完整试题
C.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通过丰富的论据使观点显得更为真实可信。
D.对于杂剧的分析,文章兼及艺术和内容两个层面,对内容的分析是其更重要的目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何良俊的观点,《倩女离魂》的曲词充分体现了郑光祖对诗歌传统的借鉴和超越。
B.元明杂剧必须与表演艺术相互交融,这既是一种约束限制,也为其发展带来机遇。
C.只有真正读懂、读透元曲的人,才能体会到杂剧曲词的“稳称之难”,进而欣赏其美。
D.《窦娥冤》中窦娥临终发下三桩誓愿,由此可以看出王国维评价元曲时所谈的意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夜行列车
胡 炎
漆黑漆黑的夜,列车像一条泅渡的鱼,游向看不见的远方。
疲倦像一只无形的手,合上了一双双沉重的眼睛。几个精力过剩的民工,脱下臭烘烘的鞋子,两脚盘坐在座位上,饶有兴致地打着扑克。间或有列车员走过车厢,逡巡着那些睡意朦胧的旅客,提醒他们看好行李。
她也因了,哈欠又深又肥,不时迷迷糊糊地打一个盹。身旁,老伴儿歪着头已经睡熟了,嘴角垂下一条黏亮亮的口水,偶尔咂巴咂巴嘴,似乎在梦里尝到了什么美味。
她撩起襁褓的一角,婴儿,酣酣地睡在怀中。
手机震动起来:“路上没堵车吧?”这已经是老黑第三次询问了。
“堵车”,这是只有他们之间才能够听懂的暗语。
“没堵,准点到。”她答得心不在焉。
仿佛怕婴儿飞了,她下意识地把婴儿抱得更紧了些。此刻,她与婴儿的体温融在了一起,那娇嫩的肌肤和柔弱的心跳,也似乎与她密不可分了。
“况且——况且——”车轮与铁轨,反反复复地重复着这个词,“况且”什么呢?
似梦非梦,恍惚中她好像已经回到了家乡,那座皑皑雪山下古朴而贫穷的山村。山上的寺庙里,梵音袅袅,木鱼声声。缭绕的白云间,回荡着天籁般的歌声。可是,那歌中所唱,她此刻居然记不清了。
漆黑漆黑的夜,列车像一条不安的鲸,狂躁地扑向无边的黑暗。
“哇”的一声,婴儿突然哭闹起来。她一个激灵坐直了,掀开襁褓,婴儿的小脸通红通红。是饿了吗?可是,她的胸脯是干瘪的。她慌忙把备好的奶嘴塞进婴儿口中,但婴儿摆脱了,哭声越来越大,仿佛要把人心撕碎了。
“怎么了?”老伴儿也给惊醒了,有些紧张地问。
她茫然地摇摇头,突然若有所悟,拿手试下婴儿的额头,火辣辣烫。
“天哪,孩子发烧了!”
老伴儿给这突然的变故搞得手足无措。旅客们纷纷醒来,那几个打扑克的民工扔下手里的纸牌,拿着仅有的一袋饼干簇拥过来。其他人也纷纷围拢上来,七嘴八舌地询问着婴儿的情况。
“没事,喂喂奶就好了。”老伴儿故作轻松地回答,一面向她使着眼色,示意她赶快离开。
她抱起婴儿,向大家讪笑着,贼一样躲进了卫生间。
老黑的电话又来了,显然,他听到了孩子的哭闹声:“怎么回事?”
“孩子病了,烧得很厉害。”她的嗓音有些发抖。
“笨蛋,连个娃子都看不好!”老黑骂起来,“快捂住他的嘴!”
她哆哆嗦嗦地伸出手,捂在婴儿的口上。婴儿拼命地转动着脑袋,两脚狂乱地蹬着襁褓。她的心一阵战粟,手不自觉地松开了。
“怎么还没捂住,没用的东西!”
“孩子……孩子会憋死的。”不知为何,她的泪潸然而下,沿着风吹日晒的深深皱纹,冰凉地滑下面颊。
“他不死,大伙儿都得死!”老黑气急败坏了,“动静这么大,早晚得出事。给老子听好了,这单生意废了,把这鬼娃子给我隔窗扔出去!”
她愣着,像一截枯木。
“听好了,敢连累了老子,今晚就让你老娘上西天!”
她的头一阵晕眩,趔趄了一下,差点跌倒。她想到了卧病在床急等救治的老娘,想到了一脸苦相还在打光棍的儿子,想到这是人贩子老黑交给她做的第一手活儿,想到婴儿那痛不欲生的年轻的妈妈……
在婴儿已经沙哑的哭声里,她咬咬牙,狠狠地关掉了手机。
敲门声,一声紧似一声。她仰起头,长舒一口气,然后,打开了卫生间的门。她看到了一个个旅客关切的眼神,看到了面色煞白的老伴儿,也看到了神情冷峻的列车员和乘警。
她跪下了,嘴里只有四个字:“救救孩子!”
列车,停靠在灯火通明的小站。一辆120急救车,一辆闪着警灯的警车,静静地停在站外。
“老伴儿,回家了。”她说。
漆黑漆黑的夜里,她觉得自己像一只鸟,穿过黑色的迷雾,飞向遥远的黎明。黎明中,她真真切切地听到了萦回在雪山上的歌声:
圣洁的雪山啊
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我追逐着飘扬的经幡
回到梦中的家乡……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中,“夜”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列车”是故事展开的动态场所,特殊的环境有利于营造特殊的故事氛围。
B.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对于生病的孩子,看似粗鄙的民工却充满仁爱;车上旅客充满关切,“老黑”却是冷酷无情。
C.小说“救救孩子”一语是小说的关键,它不仅表现出女主人公人性的复苏,也是孩子转危为安、自己重返故园的关键。
D.小说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在环境烘托、彼此衬托中,完成了一组人物群像的塑造。
5.小说着力刻画了一位农村妇女的形象,简要概括她的形象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以一首歌词收束全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谈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初名训,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起复拜朝散大夫,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肃宗在忠邸,与之游处。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日:“尔后必为良将。”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专知行军兵马。是秋,吐蕃大下,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忠嗣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微功名耳。”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轫矣。忠嗣在河东、朔方日久,备谙边事,得士卒。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会哥舒翰代忠嗣为陇右节度,特承恩顾,因奏忠嗣之枉,词甚恳切,请以已官爵赎罪。玄宗怒稍解。十一月,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其后哥舒翰大举兵伐石堡城,拔之,死者大半,竟如忠嗣之言,当代称为名将。先是,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故蕃马益少,而汉军益壮。及至河、陇,又奏请徙朔方、河东戎马九千匹以实之,其军又壮。迄于天宝末,战马蕃息。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
展开余下试题
(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B.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C.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D.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8.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中,指帝王所居宫内,也作“禁内”。帝王所居官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B.爵,爵位,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天宝,唐玄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
D.追赠,是指朝廷对作出特殊贡献的人授予某种官职、勋位,以表示对其业绩的肯定。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嗣早受皇恩。因父亲为王事而死有功,小时候就被皇帝赐名并收养在禁中;长大后,皇帝与他谈论兵法,认为他有良将之才。
B.忠嗣持重安边。他注重安抚军队,不愿通过疲敝军力来沽名钓誉,同时想方设法使得甲仗充足。又通晓边事,受到士卒爱戴。
C.忠嗣富有武略。皇帝向他征求攻打石堡城的攻略,他认为现在攻打代价过大,应该休兵秣马。之后,哥舒翰率兵攻击,果然战败。
D.忠嗣遭人排挤。李林甫特别忌恨他,总是挑他的过错,并指使人向皇帝告发他的罪过。虽然哥舒翰上奏求情,但他最终还是被贬官。
10.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是,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除夕对酒赠少章①
陈师道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②。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注释:①少章:名秦觏,字少章,北宋著名词人秦观之弟,与诗人交往颇密。②未空:事业没有落空。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除夕夜本是欢聚之时,但自己却无所依托,漂泊无依。
B.第二句诗,将客人与自己作对比,意在表达对客人的极度羡慕之情。
C.诗人现实中忧患半生,只得在梦中寻求理想和慰藉,一实一虚,耐人寻味。
D.诗人身形衰弱,他因愁苦而白了短发,酒后衰颜才显红晕。
E.诗人与朋友在酒席间唱和、歌舞,可以看出二人潦倒困窘的现状。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歌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行路难》中通过刻画酒宴时的动作,来表达诗人内心苦闷抑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出赤壁意境开阔的特点,是对“江山如画”的真实写照。
三、语言文字运用
14.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应对电商的冲击,这家小店不仅改变了装饰风格,而且转变了经营理念,改头换面,终于赢得了市场。
B.《三体》第一部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作者笔走龙蛇,带领读者徜徉在地球文明和宇宙文明两个世界里。
C.“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梅贻琦校长的一生没有快意江湖,没有风花雪月,有的是光风霁月的情怀。
D.尽管山西女篮未能在决赛中夺冠,但小将武桐桐汗流浃背,吴牛喘月,她在赛场的不俗表现,让球迷为之一振。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通过发生在米脂县的“4•27”歹徒持刀伤人案,我们的孩子们应该认识到:一忌走路带耳机,二忌不要乱逃跑,三忌莫恋身上物。
B.黄老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他的最新力作《红茅草》,将在不久付梓印刷。
C.韩国方面称韩朝决定4月27日在板门店举行首脑会晤。根据韩朝领导人签署的和平宣言显示,韩朝有望在今年内宣布结束战争状态。
D.细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强化未成年人处理突发事件的意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16.下列这份请柬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我校文学社定于6月15日晚8点在校礼堂举办“中学生诗词诵读大会”。[A]您是我省著名的朗诵专家,对诗词诵读研究造诣颇深。[B]现诚邀您拨冗莅临大会。[C]希望您能不吝赐教,为活动提出宝贵意见。[D]请准时光临。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代丝绸之路主要是物资流通的通道,①________________,既有民间商人交易,也有宗藩之问的朝贡贸易。通过出口、过境、转口等商贸交易方式,②________________,西域、南洋等地的香药、珠宝奇珍等域外物产也作为“舶货”大量进口。同时,③________________,人员往来与文化、艺术、宗教等的传播相随而至,促进了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国际文化多元化。
18.莎士比亚的戏剧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盛宴,至今仍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台词流传各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句台词出自哪部作品?是主人公在什么情况下说出的?请结合情节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某校校长在校庆活动中错把“鸿鹄”的“鹄”念成“hào”,引起舆论一片哗然。有人认为教育者不应该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有人则认为人无完人、有了错误改正就好,还有人认为读错字的背后是态度问题。
对于这件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700字。 (42.49.28.120)
上一篇: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语文
下一篇:
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四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山西省太原”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