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303 2018-08-15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3]
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东山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 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
油画是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早期的油画多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创作,可分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学院派、印象派等。现代绘画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流派更多,但诸多流派流传时间较短,令人眼花缭乱。没有具体记载说过西方油画中最初出现东方元素是什么时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印象派之后东方元素变得常见起来。
中国的青花瓷经常会出现在西方油画作品中。齐凡尼•贝利尼的名作《诸神的宴会》中,青花瓷钵成为诸神喜爱的“神器”。据瓷器专家考证,这三只瓷钵为明朝宣德至成化年间(1426-1487)之物。大家知道乔凡尼•贝利尼生活在约1427年至1516年间,画中的瓷器应该是欧洲大航海初期,甚至更早的产品。
远在唐代时,中国的瓷器就作为商品进入国际市场,行销日本、印度、波斯和埃及等地。17世纪时,中国的瓷器已在欧洲占有一定的市场。当时,中国的瓷器在欧洲被视为珍玩,只有在西班牙和法国等大国的宫廷里才能见到较多的瓷器,贵族家庭也以摆设瓷器来附庸风雅、炫耀地位。
不过随着航海技术的发达,到了近代,中国的瓷器并不像以前那么稀有难得了,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情调的象征,“蔓延”在西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在法国画家雅格布•约瑟夫•蒂索绘制的《贵妇》中,可以清楚看到一套青花瓷茶具,茶具洁白幽蓝,细腻明亮,即便摆在普通西方人的家里,也毫不觉得突兀——这是那时专门用于出口的、加入了西方审美元素的茶具。
19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日本浮世绘漂洋过海进入西方人的视野、生活和艺术作品中。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在绘画的内容上,有浓郁的本土气息,表现四季风景、各地名胜,尤其善于表现女性美,有很高的写实技巧。在欧美印象派艺术家的画作中可以看到许多浮世绘风格的影响。
奥地利知名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也有很多东方风情的油画。虽然克里姆特没有到过东方,但他却非常欣赏东方艺术,因此作品背景中出现中国的亭榭、门神、关公就不足为奇了。民俗学家冯骥才曾在<保卫克里姆特最后的画室》一文中提到,克里姆特的书房里挂着中国门神的画像,书柜里陈列着中国的陶瓷、雕塑、纺织品等,他还收藏了许多中国的民间年画。我们能够在克里姆特的作品中找到与中国民间艺术相类似的用色,他在处理人物形象和环境背景时都常采用大面积的平涂填色,画面经常出现桃红、明黄、群青等中国年画常用的颜色,画面色彩对比鲜明,构图简洁,人物形象平面但生动写实,这些都隐隐传递出他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学习和吸收。
今天,面对势不可挡的经济、文化、艺术全球化大潮,各个国家和民族一方面都在努力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潮流,另一方面也在加强保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走上了“返回传统”“回归民族”的道路。其实,艺术上的文化自信并不是排拒其他艺术的“清高独立”,而应该是打破传统边界后重建新边界,这应该是当今艺术家应该具有的宽广胸怀,是一种在碰撞和紧张之后从容面世的态度。(摘编自宋艳妮<西方油画中的东方元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绘画的主体绘画方式是油画,早期的油画创作多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形成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众多的绘画流派。
浏览完整试题
B.《诸神的宴会》中青花瓷钵成为诸神喜爱的“神器”,根据瓷器专家考证,画中的瓷器应该是欧洲大航海初期,甚至更早时候由中国传入西方的。
C.17世纪时的欧洲,一些大国的宫廷和贵族家庭把中国的瓷器当作供赏玩的珍品,用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或貌似高雅的追求。
D.日本的浮世绘在绘画内容上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在绘画技巧上很讲究写实性,对欧美印象派画家的创作产生了较多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现代绘画,流派比早期更多,但诸多流派流传时间短,因此西方油画中最初出现东方元素的时间无法确定。
B.到了近代,得益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的瓷器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变得普遍,而且成为一种生活情调的象征。
C.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很欣赏东方艺术,受此影响,其作品背景中出现不少中国元素,在用色、构图、人物形象刻画上也都带有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
D.从中国的瓷器到日本的浮世绘,再到中国的年画、门神等,这些东方艺术都以各自的方式,对西方早期和近现代的油画创作产生了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绘画中存在东方元素,近代中国专门用于出口的茶具也加入了西方审美元素,这说明东西方文化艺术并不是相互排拒,而是相互学习和吸收的。
B.中国瓷器由被奉为“神器”变为贵族炫耀的资本,再后来变得寻常普遍,这说明中国瓷器在西方社会受到普遍喜爱,且经历了自上而下的流行过程。
C.文中所引冯骥才关于克里姆特书房的描述,侧面说明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对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钟爱,其作品中出现中国元素绝非偶然。
D.在努力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潮流的同时,加强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这并不是艺术上的文化自信,而是排拒其他艺术的“清高独立”。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14分)
汉家寨
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八面十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向导已经返回了。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然而,亲眼看着大地倾斜,亲眼看着从高山牧场向不毛之地的一分分的憔悴衰老,心中感受是奇异的。前方蜃气迷蒙处是海拔负154米的吐鲁番盆地最低处已经被烤干了的艾丁湖。背后是天山;冰峰泉水,松林牧场都远远地离我去了。左右一望,只见大地斜斜地延伸,连同我的坐骑和我自己,都在向前方向深处斜斜地倾斜。
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太阳仍在肆虐,阳光射入眼帘时,一瞬间觉得疼痛。可是,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白昼中已经有了一种寒气。
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令人恐怖的大自然中。
独自伫立在汉家寨下午的阳光里,我看见自己的影子一直拖向地平线,又黑又长。
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他们痴痴盯着我。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它通到哪里?老人摇摇头。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我又指着另一道:这条路呢?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人无法瞭望。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闪烁着数不清的亮点。
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人突然钻进了泥屋。
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寨是人紧守的地方。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
次日下午,我离开了汉家寨,继续向吐鲁番盆地进行。回首天山,整个南麓都浮升出来了,俯瞰前方的吐鲁番,蜃气中已经隐约现出了绿洲的轮廓。在如此悲凉严峻的风景中上路,心中涌起着一股决绝的气概。
我走下第一道坡坎时,回转身来想再看看汉家寨。它已经被起伏的戈壁滩遮住了一半,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那无言的老人再也没有出现。我等了一会儿,最后遗憾地离开了。
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走过—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我激动地勒转马缰。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穿破红棉袄的小女孩。
我强忍住心中的激动,继续着我的长旅。那一日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张承志《汉家寨》,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到“大地倾斜”“大地斜斜地延伸”“连同我的坐骑和我,都在向前方向深处倾斜”,这是作者因暴晒晕眩而产生的一时的错觉。
B.“汉家寨如一枚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令人恐怖的大自然中”,比喻手法表现了汉家寨富有神秘感。
C.“很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究其原因,是小女孩的眼睛与自己女儿的眼睛一样漂亮,透露出热情,善良,好奇与求知欲。
展开余下试题
D.文章描写了作者在无边的狂野中旅行,独自一人又极其艰辛,但他有着丰富的心灵活动,在死寂中碰撞出了喧响,从干枯处发掘了精神的泉流。
5.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6.从全文看,你怎样理解“坚守”的含义?你认为老人与孩子谁是“坚守者”?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6分)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本题共3小题,12分)
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
我和盛戎最初认识,是和他到天津去看戏。演员们知道裘盛戎来看戏,都“卯上”了。散了戏,我们到后台给演员道辛苦,盛戎拙于言词,但是他的态度是诚恳的、朴素的,他的谦虚是由衷的谦虚。他是真心实意地向人家学习来了。回旅馆的路上,他买了几套煎饼馃子,有滋有昧地吃起来。他咬着煎饼馃子的样子,表现出很喜悦的怀旧之情和一种天真的童心。我一下子对这个京剧大演员产生了好感。盛戎睡得很晚。晚上他一个人盘腿坐在床上抽烟,好像一边想着什么事,有点出神。不知是为什么,从这以后我总觉得盛戎的许多唱腔、唱法、身段,就是在这么盘腿坐着的时候想出来的。
盛戎的身体早就不大好了。编排《雪花飘》的时候,他那几天不舒服,但还是跟着我们一同去体验生活。《雪花飘》写的是一个送公用电话记录的老人的事。我们去访问了政协礼堂附近的一位送电话记录的老人。老头子六十好几了,一脸的白胡茬,还骑着自行车到处送电话记录。盛戎在那间屋里坐了好大一会儿,还随着老头子送了一个电话记录。
《雪花飘》排得很快,一个星期左右,戏就出来了。幕一打开,盛戎唱了四句带点马派味儿的“散板”:“打罢了新春六十七哟,看了五年电话机。传呼一千八百日,舒筋活血,强似下棋!”我和导演一听,都觉得“真是这里的事儿!”
为了编排《杜鹃山》,1969年那次我们到湘鄂赣体验了较长时期的生活。我和盛戎那时都是“控制使用”,他的心情自然不太好。他总是默默地跟着队伍走,不大说话。但倒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的。我很能理解他的心情。虽然是“控制使用”,但还能戴罪立功,可以工作,可以演戏,他在心里又是很感激的。我觉得从那时起,盛戎发生了一点变化,他变得深沉起来。盛戎平常也是个有说有笑的人,有时也爱逗个乐,但从那以后,我就很少见他有笑影了。他好像总是在想什么心事。用一句老戏词说:“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他的这种神气,一直到他死,还深深地留在我的印象里。
那趟体验生活,是够苦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更难挨。不生火,墙壁屋瓦都很单薄。那年的天气也特别,下大雪,同时却还打雷,下雹子,下大雨,一块儿来!盛戎晚上不再穷聊了,他早早就进了被窝。这老兄!他连毛窝鞋子都不脱,就那样连着毛窝睡了。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没有叫一句苦。
和盛戎合作,是非常愉快的。盛戎很少对剧本提意见。他不是不当一回事,或者提不出意见。盛戎文化不高,读剧本是有点吃力的。但是他反复地读,盘着腿读。我还记得他那读剧本的神气。他读着,微微地摇着脑袋。他的目光有时从老花镜下面射出框外。他摇晃着脑袋,有时轻轻地发出一声:“唔。”有时甚至拍着大腿,大声喊叫:“唔!”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台上不“用”裘盛戎了。但他也并不闲着。有人上他家学戏,他总是很认真地说。而且是有教无类,即使某个青年演员条件差,他也还是手把手教。他不上台了,还整天琢磨唱腔。不单花脸,老生、旦角都研究。
盛戎得了病,他并不悲观。他大概已经怀疑或者知道是癌症了,跟我说:“甭管它是什么,有病咱们瞧病!”他还想唱戏。他为了清静,一个人搬到厢房里住,好看剧本。《杜鹃山》这个剧本,他简直不离手,他死后,我才听他家里的人说,他夜里躺在床上看剧本,曾经两次床头灯的罩子烤着了。他病得很重了,有一次还用手在床头到处摸,他的夫人知道他要剧本。剧本不在手边,他的夫人就用报纸卷了一个筒子放在他手里,他这才平静下来,安心了。
然而有志未酬,他到临终也没能再演《杜鹃山》!
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呢?
(摘编自汪曾祺《自得其乐》)
相关链接:
裘盛戎,京剧裘派艺术的创始人。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裘盛戎的表演艺术到达巅峰状态 ,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老舍、曹禺及出租车司机、掏粪工人、饭店服务员等都是他的朋友。为了强强联合,他奔走于马连良、谭富英等艺术家之间,积极促成了当时实力最强的艺术团体——北京京剧团的成立。(摘编自“百度百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和裘盛戎初识于一起到天津去看戏时,因为这个京剧大演员的诚恳朴素、谦虚好学、有怀旧之情和有童心,而对他产生了好感。
B.《雪花飘》开幕时裘盛戎唱了四句带有马派味儿的“散板”,作者和导演都觉得“真是这里的事儿”,可见裘盛戎对送电话记录的老人的生活有着深入的体察。
C.在湘鄂赣体验生活期间,裘盛戎心情不太好,但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因为他知道自己还可以通过演戏、工作戴罪立功,解除“控制使用”。
D.裘盛戎虽然文化水平不高,读剧本有些吃力,但他却非常勤奋,经常通过反复研读剧本来把握、领悟其内容,到顿悟处他便不禁“晤”的一声。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裘盛戎认真研究京剧艺术,耐心培养后辈,并积极促成了北京京剧团的成立,为我国京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B.作者觉得和裘盛戎合作很愉快,裘盛戎很少对剧本提意见,并不是他不当一回事,或者提不出意见,而是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剧本研读上。
C.裘盛戎身体早就不大好,但这并未影响他对艺术臻于完美的追求,即使在病中仍手不释剧本,文中流露出作者对他的极大赞扬和深深惋惜之情。
D.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主要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记叙了裘盛戎先生献身京剧艺术的一生,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9.作者在文末问“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呢”,暗含对裘盛戎精湛技艺和高尚人品的赞誉。你认为裘盛戎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本题共4小题,14分)
王沈,太原晋阳人也。沈少孤,养于从叔司空昶,事昶如父。奉继母寡嫂以孝义称。好书,善属文。正元中,迁散骑常侍,典著作。与荀顗、阮籍共撰《魏书》。时魏高贵乡公好学有文才,引沈数于东堂讲宴属文,号沈为文籍先生。寻迁尚书,出豫州刺史。至镇,乃下教曰:“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刍荛有可录之事,负薪有廊庙之语故也。自至镇日,未闻逆耳之言,岂未明虚心,故令言者有疑?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若达一至之言,说刺史得失,朝政宽猛,令刚柔得适者,给谷千斛。”沈探寻善政,案贾逵以来法制禁令,诸所施行,择善者而从之。又教曰:“后生不闻先王之教,而望政道日兴,不可得也。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俗化陵迟,不可不革。革俗之要,实在敦学。昔原伯鲁不悦学,闵马父知其必亡。将吏子弟,优闲家门,若不教之,必致游戏,伤毁风俗矣。”于是九郡之士,咸悦道教,移风易俗。迁征虏将军,封博陵候。平蜀之役,吴人大出,声为救蜀,振荡边境。沈镇御有方,寇闻而退。武帝即王位,拜御史大夫。沈以才望,显名当世,是以创业之事,羊祜、荀勖、裴秀等皆与沈谘谋焉。及帝受禅,以佐命之勋,统城外诸军事。封博陵郡公,固让不受,乃进爵为县公,封邑千八百户。帝方欲委以万机,泰始二年薨。帝素服举哀,谥曰元。
展开余下试题
(节选自《晋书•王沈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
B.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
C.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
D.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在我国古代指堂房亲属,从叔指堂房叔父,即父亲的堂弟,类似的称谓还有从伯、从兄、从子等。
B.受禅本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指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接受旧朝皇帝让给的帝位。
C.封邑指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所封的领地或食邑随爵位黜升而损益,也可以世袭。
D.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古代天子死称崩,大夫死称不禄,士死称卒,庶人死称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沈恪守孝道。王沈年少丧父,由从叔司空王昶领养,侍奉王昶如同生父;他用心奉养继母寡嫂,因行孝重义而为人称道。
B.王沈富有文才。王沈曾与荀顗、阮籍共同编撰《魏书》;当时魏国的高贵乡公多次邀请王沈在东堂讲学宴饮写文章,并称他为文籍先生。
C.王沈备受重用。王沈一生备受恩宠,屡任要职;晋武帝加封他为博陵郡公,被他坚决推辞,后进爵为县公,并把朝廷政务托付于他。
D.王沈用兵有方。平蜀战役时,吴国人大举出兵,声称是援救蜀国,边境为之震动,王沈镇守防御有方,吴国人听说后就退兵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沈以才望,显名当世,是以创业之事,羊枯等皆与沈谘谋焉。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本题共2小题,9分)
春听琵琶,兼简①长孙司户②
白居易
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③真珠细撼铃。
指底商风悲飒飒,舌头胡语苦醒醒④。
如言都尉⑤思京国,似诉明妃厌虏庭。
迁客共君想劝谏,春肠易断不须听。
[注]①简:书简,此处用作动词,写信,②本诗写于作者被贬谪江州司马时期。③写:倾泻。④醒醒:悲苦貌。⑤都尉:这里代指西汉名将李陵。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先不写琵琶演奏,而是从真珠玉铃发出的叮当清脆的声音写起,意在用它们美妙动听的声音与琵琶声做比。
B.颔联中“商风”是指秋风,琵琶弹奏的声音令诗人想到秋风吹动树木枝叶的飒飒响声,形象地写出了琵琶音调的悲凉。
C.颈联诗人由琵琶伤感的乐调联想到李陵深陷匈奴而思念京城和远嫁的王昭君厌弃边地的历史事实,进一步突出了乐调的悲切凄苦。
D.尾联中“迁客”指遭贬谪的官员,这里指诗人自己,诗人对于乐曲不忍再听,是乐曲悲苦的自然反应,同时也因其暗合诗人的处境。
15.古人摹写有声无形的音乐,妙在如音在耳、如奏在前。本诗与《琵琶行》在描写音乐的技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 ,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2)日光下澈, ,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柳宗元《小石潭记》)
(3) ,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韩愈《马说》)
(4)李白《行路难》中形象生动地描写“行路难”的诗句是: , 。
(5)杜牧《阿房宫赋》中,作者对比人心事理,指出“秦皇喜欢繁华奢侈,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进而发出“_____ ,____”的质问,表达出对秦王朝奢靡生活的不满。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每年千千万万的网友跟高三学生一起“参加”高考,他们关注高考,吐槽高考,让大家看后都会忍俊不禁地笑出来。
②随着Google Reader的谢幕,那个曾经百家争鸣的博客时代被人们淡忘,若干“知名博客”域名仍在,却只有少部分坚持更新。
③小明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尤其是老师提问时,就变得振振有词,所以他总是得到老师们的格外关注。
④我们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瀑,倾盆大雨的时候,恰好又在斗母宫躲过,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感到意兴阑珊。
⑤政府部门能否充分利用互联网,对网上的善意批评做到从善如流,关乎社会的稳定发展,也影响着网民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加强学生军事训练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学生军事训练质量检测机制,确保军事训练的效果。
B.每到升学季,奥数培训都是绕不开的话题,这背后是爸妈们一颗颗望子成龙的心,都希望孩子能得到好成绩,上一所好学校。
C.所谓匠人精神,不仅指匠人要具有敬业、认真、严谨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更关键的在于其高超的技艺。做到这些,需要内心的强大。
D.随着气温进一步升高,傍晚外出活动的市民将逐渐增多,市区大型购物中心、公园、商场等场所将成为傍晚的人流聚集地。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每年十一月下旬,①三滴寒雨两阵狂风,树们②齐刷刷地萧瑟了,满眼只剩下一根根秃扫帚似的光杈杈,倒插在白茫茫的大地上。③一个例外,就是柿树。④它们曾经肥厚碧绿的大叶子⑤已然飘落,但光秃秃的细枝上,却⑥挂着一些歌灯笼一样的红柿子。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刚 便 只有 / 也 仍旧
B 仅 都 仅仅 即使 早就 /
C 只 就 唯有 虽然 / 仍然
D / 已 似乎 尽管 早 照旧
20.下列选项是四则校园广播节目的开场语,其中表达通顺、得体的一项是
A.生活的大树需要文学的花朵来点缀,缤纷校园更需要文学的熏陶。《新书抢知》栏目带您走进文学殿堂。这里是每周一中午由×××为您带来的《新书抢知》栏目,请您静静地聆听……
B.××学校《校园之声》开始播音。无论是阳光灿烂,还是细雨缠绵,让我陪伴你的每一天,用电波传递感动与温情,用我的眼睛打开你视野的锁,用我的声音和你一起感悟生命的快乐……
C.这里是《校园风采》栏目,演绎校园精彩生活,讲述多彩校园故事。你有你的喜怒哀乐,他有他的坎坷与快乐,你与他的平凡故事有幸通过我们的声音传递……
D.大家好!伴随着这熟悉的乐曲,《校园之声》又如期和你见面了。我是播
上一篇:
四川省遂宁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下一篇: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福建省东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