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370  2018-09-1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0]
高三一轮复习之诗词鉴赏20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曲江(其二)
杜 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曲江:唐代长安城名胜。此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因上疏触怒肃宗而被疏远。
1.请赏析这首诗颈联的艺术技巧。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 “穿花”对“点水”,“蛱蝶”对“蜻蜓”,“深深”对“款款”,“见”对“飞”,对仗工整,给人以美感;② “穿”“点”分别写出“蛱蝶”“蜻蜓”的动态美,“深深”“款款”分别写出“蛱蝶”“蜻蜓”的情态美,用词精当,语句更具韵味;③蛱蝶穿花“见”、蜻蜓点水“飞”描绘了恬静、自由的画面,体物缘情,突出春天的美好;④此联为诗的转句,既与前两联的人生境况形成对比,又引出尾联的感慨,全诗圆合自然。
2.①表达了对美好春光即将流逝不能尽情欣赏的惋叹之情;②表达了祈盼与美好春光“共流转”的惜春之情;③借欣赏春光表达诗人忘却人生失意的积极心态(或“旷达之情”“无奈之意”)。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从炼字、修辞、表现手法方面考虑。“穿花”一联写江头景。这一联在杜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名句。叶梦得曾指出:“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
2.试题分析:“传语”犹言“寄语”,对象就是“风光”。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传语风光共流转”一联体物之妙,不仅在于写小景如画,而且在于以小景见大景。蛱蝶、蜻蜓,正是在明媚的春光里自由自在地穿花,点水,深深见(现),款款飞的。失掉明媚的春光,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也就不复存在了。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因而“传语风光”说:“可爱的风光呀,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那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雨晴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争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3.请分析第二联在写景方面的特色。 4.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陈与义诗中“卧看星河尽意明”一句即从“卧看牵牛织女星”点化而来,但两者表达的感情却不相同,请比较。
【答案】 3.①以由近到远的顺序来写。②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③清脆的鹊语和低沉的残雷构成对比。 4.“卧看牵牛织女星”表达的是女主公失意的凄凉之情。女主人公身处冷宫,夜凉如水,百无聊赖,心境凄凉。“卧看星河尽意明”表达的是主人公因雨后放晴的欣喜之情。作者描写了优美的景色,陶醉于优美的景色之中,欣喜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对表现手法的积累,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由“墙头”“楼外”可知,诗人采用了由近及远的写景顺序;诗人用“衣”“气”来分别写语鹊、雷,很明显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语鹊” “残雷”在声音上的不同构成了鲜明对比。综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


浏览完整试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情感不同则是因为写作背景不同,故答题时,应根据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杜诗中通过对“凉”“冷”等环境的描写,渲染出凄凉的氛围,烘托出女主人公身处冷宫的凄凉寂寞之愁;因此杜诗中“卧看”恰恰表达出女主人公的失意与孤寂的心境;而陈诗中,由“报新晴”“绝胜”等词可体会出主人公因雨后放晴的欣喜之情。

【答案】 5.色彩 春草蔓延,满眼绿色 6.《一》运用正面烘托手法。“芳草”与“垂杨 ”、“碧流”组合成春意盎然的画面,且“芳草”‛象征高洁品格、不屈精神,以此为背景烘托出了白鹭清高、孤傲的形象。《石》运用反衬手法。“芳草”的茂盛,反衬出石头城的衰败荒凉,暗含古今盛衰对比,表达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解析】 5.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炼字题,诗人用“绿到”来描写“芳草”表现的生机,很明显是从颜色的角度将春草蔓延、满眼绿色的景象表现出来。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可分别从两首诗中抓住关键词来比较二者采用的不同的表现手法。刘羽诗中的“雪衣公子”由题目可知,指白鹭。从白鹭的活动环境来看,诗人将“芳草”与“垂杨”、“碧流”进行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景物描写有衬托人物形象或物象的作用。“一生清意”表现了白鹭的清高孤傲形象,而“芳草”‛象征高洁品格、不屈精神,故刘羽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白鹭的形象。刘翰的诗中,前两句写古时石头城的兴盛,后两句写今昔石头城的破败,由此可知,诗人采用的是反衬和对比的手法来表现石头城的古今变化,从而来表达作者对石头城沧桑变化的感慨之情。答题时,既要分析表现手法的不同,也要答出诗人的情感。
四、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 作答。
水龙吟 【宋】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容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①。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②,泪流如雨。
【注】本诗写于金兵南下,作者初离洛阳,由水路南行之时。①孙郎良苦:三国时吴主孙皓闻晋军沿江来犯,遂以铁索横江拒敌,惜为晋人所破。此处暗喻宋为金所迫局面。②梁父:即梁甫吟,乐府歌曲。《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时,好为梁甫吟。
7.分析“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所描绘的景象和抒发的感情。
8.本词下阕有两处用典,请具体分析。
9.“泪”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简析上述两词中“泪”的意象与本词“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有何不同?
【答案】
7.描绘了天地高远,云垂欲雨;江面空阔,波滚浪翻的景象,暗示了诗人的郁闷和茫然之感。
8.“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说诸葛亮奇谋报国,仍然不免,隐喻自己虽有才干却难有施展的机会。写东吴败亡的历史教训:虽然凭借长江天险,铁锁横江。但是未能挡住王濬的战舰,隐约表现出对南宋小朝廷的担忧。
9.本词是对国家不幸的痛苦和回天无力的无奈;《雨铃霖》是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深情;《水龙吟》是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无知己得不到同情、慰藉的孤独寂寞悲怆愤慨。
【解析】
7.试题分析: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1.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8.试题分析:手法技巧的鉴赏首先明确答出运用的手法技巧,接着结合具体语句谈它的运用,然后围绕句意谈其运用的效果,在写景抒情方面所起的作用。用典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必须联系诗歌主题加以分析,揣摩诗人写作的用意,表现的感情。
9.试题分析:“泪”的意象内涵的破解,应该从诗歌的主题入手分析。那些在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典型传统的意象,代表了民族 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作为高三学生,熟悉这些传统意象,有助于我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夏 日
[宋] 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注释】本篇是诗人罢官闲居乡里之作。诗人罢官还乡之后,这是其中之一。
10.请简要分析首句中“清”字的含意。
11.本诗中的“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与陶渊明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
10.全诗紧扣“清”字来写,写出夏日环境之“清幽”,也道出诗人心境之“清闲”
11.张诗中诗人已经两鬓如霜,也早已厌倦世俗官场,眼前这乡村环境又如此宜人,于是产生了退居村野过此一生的念头。陶诗中诗人一边采着菊,一边赏着山,物我相融,表达了作者对恬淡闲适的山野生活的喜爱。
【解析】
10.试题分析:考查对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这是炼字题,通过关键字把握意境。“清”表面是写日清,其实是作者内心的清净。
11.试题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根据诗文来分析,“直欲樵渔过此生”的“直欲”是“就想”,虽厌倦官场,但还没有真正的归隐,只是一种想法;陶渊明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 诗人已经归隐后的生活状态。
六、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九 日
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1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颈联。
13.沈德潜评价此诗曰:“语不必深,自然蕴藉。”结合首尾两联,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展开余下试题12.借景抒情。广袤的原野一望无际,天际的白云和远方的树林融为一色;天气寒冷,南飞的大雁正聚集在河滩上休憩。诗人借空旷萧索的环境与自由南飞的大雁,表达 思乡而不得返乡的孤独愁苦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亦可)
13.①本诗的语言自然、朴素,如首联“三载”,“不在家”等,用语浅显、直白。
②思乡之情含蓄蕴藉。尾联以“京华”代指家乡,以“无限意”表达心中的万千感慨,不直言吐露思家的悲切,但思乡之情已不言而明。
【解析】
12.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要先了解情景关系的种类,例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等。颈联“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两句通过对“野旷”“树”“雁”“沙”等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了萧索凄凉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思乡的孤独愁苦之情。因此这种表现手法为借景抒情。
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特点的能力。题干中“语不必深,自然蕴藉”意思是指诗歌语言能自然、朴素、含蓄蕴藉即可。故赏析时,可结合着首尾两联,抓住关键词,分析其是如何体现这一语言特点的即可。例如,首联“三载”,“不在家”等;尾联以“京华”代指家乡,均体现出语言浅显、直白、含蓄的特点。以此类推即可。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4.二、三两联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展现了山居景物怎样的特点。
15.这首诗表现了处土卢岵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4.两联远近角度不同。二联写的是树、石、泉、沙,为一路所见,是近景。三联写的是雨中的山峰、入云的山路,为远望所见,是远景。(扣住远景、近景,)两联展现了山居景象幽僻清静、阔大深远的特点。
15.追求远离尘世的古朴高洁的生活,表现作者对山居者的生活及人品无限景慕的感情。(扣住古朴、高洁,扣住无限景慕)
【解析】
14.试题分析:
颔联两句写一路所见,是近景。古树老根缠石,仿佛它天生是连着石头长起来的。湍急清澈的泉水,把面上的浮土、树叶冲走了,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更显得水明沙净。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幽僻山径中特有的景物和色彩。而与此相应,作者用的是律诗中的拗句,“老”字和“清”字的平仄对拗,在音节上也加强了高古、清幽的气氛。
颈联两句写入望的远景。“千峰”言山峰之多,因在雨中显 得幽暗,看不清楚。“一径入云斜”和“千峰随雨暗”相对照,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小路的高峻、幽深,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这两句改用协调的音节,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变化,一方面也是和写远景的阔大相适应的。
15.试题分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卢岵,也没有直接写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色。通过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其人品的高洁及作者的景慕之情。
八、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望海潮
北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6.上阕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钱塘繁华的?
17.“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6.上阕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等方面展现钱塘繁华的。
17.对偶、夸张。表现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艳慕之情。
【解析】
16.试题分析: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 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17.试题分析: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
九、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1),俊逸鲍参军。
渭北(2)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3)。
注:(1)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2)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3)论文:此处指论诗。
18.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高度评价?
19.“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答案】
18.( 1)成就(高)、地位(无敌);气质、个性(卓然不群);风格(清新俊逸)
19.(1)长安的树木枝桠吐绿,春意盎然,诗人看着眼前春景,想象着此时江东也许正值日落时分暮云纷纷,而身处江东的李白,不知一切是否如意。(2)表达出诗人对故人深切的担忧和真诚的牵挂。(4)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解析】
18.试题分析: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 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19.试题分析: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极为赞赏。


展开余下试题十、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浣 溪 沙
苏 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 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20.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1.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20.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
21.(1)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2)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解析】
20.试题分析:解答此题 ,在整体感知词的大意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词的注释及关键词句分析,上阙写景,故可根据景物描写渲染的氛围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软草平莎”在雨后有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纱,经雨之后,净而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景物描写的优美清新自然烘托出词人的愉 悦心情。作者极力描绘农村田园风光,表现出他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从注释及词的写作背景也可得出,词人在政治仕途上不得志的郁闷心情。
2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对表现手法的积累,结合着具体的词句分析,“光似泼”极言光照足,“气如熏”,表明香气浓郁,由此可得出,这是采用视觉、嗅觉相结合的手法;“似”“如”也表明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对仗工整,故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上阙写景,桑麻在春日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绿光,暖风夹着蒿艾的熏香扑鼻而来,生机蓬勃、风光宜人;下阙抒情,如此宜人的风景,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122.240.201.22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高三一轮复”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