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单元练习
阅读:263 2018-09-25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单元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3]
2018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质量检测(B卷能力素养提升)
单元质量检测(三) (B卷 能力素养提升)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中,“孝”的意义很广,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随着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长时间的发展,“孝”也由对族中老者的尊敬变成对父母的关爱,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之下,传统宗法社会中维持人际关系的孝道思想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子弑父、臣弑君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整饬社会秩序,重建孝道伦理的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在儒家经典《孝经》中有一句话:“孝乃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从理论上肯定了孝是人伦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论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有子所说的一句名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人之行莫大于孝,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有子继承的是孔子的思想,可以说这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展。有一次,曾子问孔子“孝”是不是就等于“从父之令”,缺乏自己的独立意志和价值的准则呢?孔子的回答是:“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如果上级或者长辈言行不义,就可以阻止或者不执行。可见,“义”是超越了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的。“孝”不是无原则的服从,而是学道的表现和成就,是对自己内心最高价值准则的服从。
其次,孔子认为精神上的孝,意义远大于物质的供养。关于这一点,孔子在《论语》中多有论述,对不同弟子的提问,他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其中的要义都是一致的。他认为一般人所说的养就是孝的观念是有问题的。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就是家里豢养的动物,都能在物质上被给予很好的照顾,那么给父母的物质供养就不足以成为孝与不孝的分界线。要做到面对父母的时候,不厌烦且有愉悦之色,是最难的。如果整天摆着一副臭脸,父母就是天天食鲍鱼吃燕窝也不会开心,因为父母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在父母眼里,子女的陪伴和关切比物质的丰盛要重要得多。
再次,孝道对政治能够起到作用。孔子认为,在家族里对长辈的孝敬,对兄弟的爱护,可以维护一个家族的正常秩序,这是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当然是为政的一个方式。孔子还解释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在他看来,倡导孝实际上就是一种用德行来影响政治,用于社会与百姓,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国方略。因此,孔子及儒家主张用孝教化百姓。先秦儒家孝道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使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在中国社会舞台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汉以后“以孝治天下”的格局贯穿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
最后,《论语》中提到,孝不仅是生养,还是死葬;不仅是对人生前的尊敬,更是对死后亡灵的尊重,慎终追远,这才是孝的完结。比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就是说不管长辈是否在世都必须按照礼节来侍奉他们。对于丧葬的礼节,孔子认为并不是越隆重奢靡越是孝。孔子重视的是心,而非物质。他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强调“哀戚”的神色,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忧伤,就是对死者最大的祭奠。同时,儒家又认为这种悲哀之情是有节制的,要“致乎哀而止”。
浏览完整试题
虽然在《论语》中,只有十九处明确地提到了“孝”,但是那些关于祭祀,关于忠、仁的阐释是跟孝不可分割的。从《论语》到《孟子》、《荀子》和《孝经》以及后世诸多的儒学经典,都清晰地记录了“孝”的发展轨迹。无怪乎有学者认定,中国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孝的文化。当然在谈到孝道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过分绝对、片面地愚孝和死板遵守儒学教义对民族精神的伤害,对于每一种思想,我们都应当审慎和警惕,保持客观的研究姿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既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也象征老人扶子之行。
B.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中,孝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
C.在儒家经典中肯定了孝是做人的根本,是仁的基础,是人伦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D.孝不是无原则的服从,不等于“从父之令”,而是对自己内心最高价值准则的服从。
解析:选C 曲解文意,原文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由对族中老者的尊敬变成对父母的关爱,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主要是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长时间的发展。
B.“义”可以超越孝,如果上级或者长辈言行不义,就可以阻止或者不执行。人应当尽孝,但不能缺乏自己的独立意志和内心价值的准则。
C.倡孝可以直接地实现从孝到忠的目的,所以倡孝有利于社会安定。它实际上就是一种用德行来影响政治,维持社会秩序的治国方略。
D.并不是丧葬的礼节越奢靡隆重越是孝,发自内心的忧伤,就是对死者最大的祭奠。同时, 儒家又认为这种悲哀之情要有节制。
解析:选C “倡孝可以直接地实现从孝到忠的目的”无中生有。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时期子弑父、臣弑君的现象时有发生,说明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之下,传统宗法社会中维持人际关系的孝道思想受到了严重冲击。
B.物质的供养比不上子女的陪伴和关切,父母最需要精神上的孝。做到面对父母的时候,不厌烦且有愉悦之色,才是最好的尽孝。
C.孝不仅是生养,还是死葬;是对人生前的尊敬,更是对死后亡灵的尊重, 也就是说不管长辈是否在世都必须按照礼节来侍奉他们。
D.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孝的文化,因为从汉以后“以孝治天下”的格局贯穿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
解析:选D 强加因果,应是“因为从《论语》到《孟子》、《荀子》和《孝经》以及后世诸多的儒学经典,都清晰地记录了‘孝’的发展轨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名人之后的平凡人生
孙 郁
周海婴——鲁迅之子,81岁。
年轻的时候对周海婴有种神秘感:鲁迅之子,会是什么样子呢?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都有点消极,比如其学习平平,缺乏才气,曾受到学校老师的批评,等等。都有点惋惜的口吻,言外之意,鲁迅的后代已不复周家当年的气象了。
其实我们用打量鲁迅的眼光来看他的后人,可能有点问题。思想和艺术很难遗传,这个现象不知道医学怎样解释。周海婴自应有他的路。他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毕业后在国家广播事业局工作,退休前担任广播电影电视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逃不出父亲的光环,有时不是他的问题,而是舆论的问题。
我在20世纪80年代认识周海婴先生。第一次见面是一个下午,他开着一辆很小的轿车到鲁迅博物馆来。门卫的老大爷不认识他,将其拦住。海婴很生气,说这是我的家,怎么不让进呢。我便前去解释,彼此方得以释然。看到他高高的个子,一身笔挺的西装,觉得有点港台人的气质。那时候大陆人的着装很土,而鲁迅之子的悠然、贵族气,显然呈现着他和常人的距离。
后来总是在会议上见面。那些关于鲁迅的会议,他从不发言,手里带着相机,不时在会场走动,倒仿佛是个专业的摄影师。他游离于学界和文坛,反显得轻松、自如。
我真正与他有了接触,是做了鲁迅博物馆馆长之后。周先生住在木樨地,家里的摆设很文气,书房里多是与鲁迅相关的书籍。各类木雕、铜像,还有书法作品,显得古雅。他对鲁迅博物馆的现状很关心,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在我的印象里,他似乎把博物馆当成了自己的家。慢慢地,我和他们一家人也渐渐亲近起来。
他在聊天的时候,偶然说些笑话,幽默的语句不时出来。他说话把别人逗笑了,自己并不笑。据前人回忆鲁迅,也有类似的感受,那么这是父亲的遗传也说不定。他是很直截了当的人,快言快语。也常得罪人,说话偶尔带刺。有时候与人不高兴了,马上红脸,愤愤的样子。
许多年间,他为了维护鲁迅的版权和多家出版社发生纠纷,官司不断。我总觉得出版社和他沟通不够,有着隔阂在。有人因此说海婴看重金钱,批评也偶尔出现过。但他认准了,就坚持,有时甚至写文论争。这种韧性,似乎也有鲁老夫子的痕迹,在坚守自己立场的方面,许多时候他让我想起鲁迅的性格来。
周海婴对鲁迅文本几乎不能说些什么。1936年父亲去世,他才七岁,但他对母亲是感情极深的。他在母亲那里,得到了最美的爱,风雨之间,一同走过了童年。由于母亲的支持,他学过财会,上过无线电夜校,在辅仁大学社会系念过书,后来转到北大物理系,最终选择了科技的行当。晚年他的一件心事,是出版母亲的文集,特别是那些被删改的集子。
若说他与鲁迅最大的差异,是没有像父亲那样沉浸在思想与文学的思考里。可是鲁迅希望的青年轻松且合理的度日状态,他是有的。他享受了鲁迅给他带来的各种荣誉,也自如无伪地度过一生。这是鲁迅精神的果实呢,还是一种偏离,都颇可思量。从鲁迅到周海婴,有两代人反差极大的空间。中国文化的流变和生存状况的流变,均于此折射出来。
没有创作经验的周海婴,在晚年最大的事情是出版了《鲁迅与我七十年》。这本书披露的史料很是珍贵,有的是有分量的。一个儿子眼里的父亲,及社会变迁史,总让我们有新奇的感觉。
展开余下试题
在他80岁的时候,周海婴之子令飞邀我一起为海婴策划了摄影展,一时颇有影响。之后,上百名朋友为他做八十大寿的活动,萧军的后人、胡风的后人、冯雪峰的后人等都参加了。那一切都是民间的,没有官方的痕迹。而且他晚年,与历经苦难的鲁迅友人的后代来往甚多。这一点,是有鲁迅的脾气的。鲁迅属于民间,他也活跃于民间。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许多从奴隶之路走来的人,在他那里继续了一个故事。
在海婴那里,我们看到了鲁迅精神的片断。这是一个家族生命的延续,在多难而复杂的八十余年的生活里,他恪守了鲁迅希望的“不做空头文学家”的原则,没有偏离父亲的遗嘱,一直真实地活着。
(选自《〈新世纪〉周刊》2011年15期,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周海婴年轻的时候,学习平平,缺乏才气,曾受到学校老师的批评,人们对其有点惋惜之余感叹鲁迅的后代已不复周家当年的气象了。
B.20世纪80年代周海婴开着一辆很小的轿车到鲁迅博物馆来,门卫的老大爷居然不认识他,将其拦住,觉得他是个港台人,西装笔挺,有贵族气质。
C.周海婴先生家里的摆设很文气,书房里多是与鲁迅相关的书籍。他对鲁迅博物馆的现状很关心,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他似乎把博物馆当成了自己的家。这说明他毕竟是鲁迅之子,逃不出父亲的巨大光环。
D.鲁迅某些精神的片段,在周海婴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周海婴恪守了鲁迅希望的“不做空头文学家”的原则,成为一个实干的文学家,晚年出版了《鲁迅与我七十年》,讲述了一个儿子眼里的父亲以及社会变迁史。
解析:选C 解答此题,可从人物精神及文本主题角度分析。A项,说他“学习平平,缺乏才气”只是传说。B项,觉得有港台人的气质,是作者认为,而非门卫。D项,“成为一个实干的文学家”错,《鲁迅与我七十年》只是一本传记式回忆录,他是科技人员,不是文学家。
5.“从鲁迅到周海婴,有两代人反差极大的空间。”请说明“反差”的具体含义。(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反差”是指鲁迅先生是思想和文学的巨匠,而周海婴只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
6.文中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结合着具体语句内容分析。在内容上,第二段主要写对周海婴的一些想象与猜测,由此可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增添神秘感角度作答;在结构上,从下文对周海婴的赞扬来看,这段在结构上起着铺垫作用;在表现手法上,第二段内容的负面描述和后面的正面描述,构成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起着突出作用。
答案:内容上写出人们对鲁迅之子的种种猜想,增添了一种神秘感,引起读者的兴趣。手法上先抑后扬,为下文展现一个真实而平凡的周海婴做了铺垫。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还是一个破落户”
鲁迅毕竟是“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性情又和郭沫若那一类人很不相同,不习惯在精神上迅速地脱胎换骨,因此,在整个(20世纪)三十年代上半叶,他只要谈到民众,多半都还是重复以前的看法。他屡次打比喻,说现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几个人轮番变戏法,老百姓呆头呆脑地围着看。回忆往事,他记起家乡旧时的“堕民”,不禁感慨他们“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愈到晚年,他对民众的揭发还愈深刻。
既然给社会诊病的时候,他常常还是照着老思路,他接着提治疗意见,就难免还是要抄旧方。事实上,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断地重复这种中国人必得向外国学习的“五四”式的启蒙主张。他说中国人的“哑”,是因为精神上的“聋”,倘再不输入精神的粮食,中国人便要成为尼采所说的“末人”(德国哲学家尼采于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与超人对立的概念)。于是他提倡“拿来主义”,再三强调,说这是当务之急:“启蒙工作在现在是最需要的。”
也就从(20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他一面说“唯无产者才有将来”,一面又读起了中国的史书,尤其是宋、明两代的野史。他会在这个时候去读这些书,本身就说明了他对现实的绝望,正像他自己说的:“一个人处在沉闷的时代,是容易喜欢看古书的。”他向来有一种从今天看出昨天的锐利的眼光,三十年代的中国又恰似大厦将倾,一派末世景象,他越是细读宋、明野史,就越觉得自己也正活在那样的时代。心里这样想,笔下就不免也要这样写,于是他三十年代的私人通信和公开文章中,不断出现了以古比今的文字。直到一九三六年,他还不断以明末的事情,来比附现实中文学家的“逸民气”和老百姓的怯懦性,那种以为自己正是活在宋末和明末的强烈感觉,始终没有消散。
心中存着这样一面古代的镜子,脑中又时时闪过历史循环的念头,鲁迅对现实中的人事,看法就自然会和周围的人很不一样。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在上海的《人间世》杂志上发表一首打油诗,编者又加上“五十自寿”的标题,引来蔡元培、钱玄同等人的一连串和诗,一时间颇为热闹。这引起上海等地的左翼青年作家的不满,纷纷撰文批评,有的措辞还相当激烈,闹得沸沸扬扬。“左联”的许多年轻人都在那里愤愤地声讨周作人,鲁迅却回过身来看透了他们的心肠,而这是连他们自己也未必能看清的,鲁迅与他们的精神距离,实在是太大了。
一九三零年秋天,上海文化界的共产党组织通过美国记者斯沫特莱,租了一家荷兰人开设的西餐馆,给鲁迅庆祝五十岁的寿辰。到了那一天,上海的几乎所有左翼文化团体都派代表来参加,把那家餐馆挤得满满的,气氛相当热烈,鲁迅也很高兴。可是,当他站起来致辞时,却说出这样一番扫兴的话:我现在被人请求出来领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我的几位年轻的朋友还坚持要我做一个无产阶级作家。我要是真装作一个无产阶级作家,那就幼稚可笑了,我的根子是植在农村中、农民中以及学者的生活中。我也不相信中国的知识分子的青年,没有对工人、农民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体验,就能创作出无产阶级的文学……这整篇讲话,简直好像是故意在强调他和那些给他祝寿的人的精神差别,后面那几句,更是明显夹着刺了。他对那些明明和他一样——或者还不如他,却摇身一变,以无产阶级自居,大骂他落伍的人,一直耿耿于怀,只要有机会,他就要指责他们的善变。他这样去指责别人,自己就更会警惕,即使真是非常欣赏那激进的左翼浪潮,他理智上也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站稳双脚,不要使自己整个陷进那潮水中去。所以,连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他往往也很注意分寸,只是说“呐喊助威,则从不辞让”,并不自居为中军。直到一九三五年,他还对一位亲近的朋友这样描述自己,“使我自己说,大概也还是一个破落户,不过思想较新”,依旧是沿用十年前那个“中间物”的说法。看起来,一直到最后,他都还保持着这份清醒的自觉,他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节选自王晓明《鲁迅传》)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在整个三十年代上半叶,他只要谈到民众,多半都还是重复以前的看法”表明,三十年代的鲁迅经历过“五四”启蒙思想的洗礼,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保留有深深的旧时代印痕。
展开余下试题
B.“既然给社会诊病的时候,他常常还是照着老思路,他接着提治疗意见,就难免还是要抄旧方”表明,三十年代的鲁迅按老思路揭发社会的弊端,以旧方治疗。
C.“他一面说‘唯无产者才有将来’,一面又读起了中国的史书,尤其是宋、明两代的野史”表明,三十年代的鲁迅提倡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却又自感返回到宋、明时代。
D.左翼作家激进但缺乏清醒,没有对工人、农民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体验;而鲁迅始终能够将根子植在农村中、农民中以及学者的生活中,保持对现状以及前景的清醒认识。
解析:选D D项,将或然当作了必然。原文是假设“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体验”,这里错误地说成了“左翼作家”“没有……体验”。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鲁迅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较新的破落户,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在思想上迅速地脱胎换骨。
B.鲁迅认为,中国人的不敢发声在于精神上的失聪,故他提倡“拿来主义”,主张立即进行启蒙工作。
C.鲁迅对于中国老百姓身上的奴性与怯懦、对现实是绝望的,于是他在晚年,对民众的揭发更加深刻。
D.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发表了一首“五十自寿”的打油诗,一批名人争相和诗。对此,鲁迅进行严厉批判。
E.鲁迅始终保持着清醒,即使在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时,也是很注意分寸的,能够十分理智地认识自己。
解析:选BE A项,“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脱胎换骨”是本文作者的观点;C项,鲁迅对现实感到绝望,对民众没有绝望,否则他就不会提出启蒙主张;D项,对名人和诗进行严厉批判的是左翼作家,而非鲁迅。
9.国人对鲁迅大都充满了崇拜之情,本文对待鲁迅的态度如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鲁迅一度被神化,高高地耸立在云端。在本文中,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没有用膜拜神灵的眼光来仰视鲁迅,而是站在鲁迅的角度,直视鲁迅的痛苦、矛盾、悲凉,把鲁迅还原成一个“人”。同时,在字里行间,又能分明地感受到作者对鲁迅炽热而深沉的感情,对鲁迅的深刻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其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裴 ②,戎之婿也, 诛,戎坐免官。齐王冏起义,孙秀录戎于城内,赵王伦子欲取戎为军司。博士王繇曰:“濬冲谲诈多端,安肯为少年用?”乃止。惠帝反宫,以戎为尚书令。既而河间王颙遣使就说成都王颖,将诛齐王冏。檄书至,冏谓戎曰:“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戎曰:“公首举义众,匡定大业,开辟以来,未始有也。然论功报尝,不及有劳,朝野失望,人怀贰志。今二王带甲百万,其锋不可当。若以王就第,不失故爵。委权崇让,此求安之计也。”冏谋臣葛 怒曰:“汉魏以来,王公就第,宁有得保妻子乎!议者可斩。”于是百官震悚,戎伪药发堕厕,得不及祸。
戎以晋室方乱,慕蘧伯玉之为人,与时舒卷,无蹇谔③之节。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沈,户调门选而已。寻拜司徒,虽位总鼎司,而委事僚采。间乘小马,从便门而出游,见者不知其三公也。故吏多至大官,道路相遇辄避之。
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而又俭啬,不自奉养,天下人谓之膏肓之疾。女适裴 ,贷钱数万,久而未还。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从子将婚,戎遗其一单衣,婚讫而更责取。家有好李,常出货之,恐人得种,恒钻其核。以此获讥于世。
其后从帝北伐,王师败绩于荡阴,戎复诣邺,随帝还洛阳。车驾之西迁也,戎出奔于郏。在危难之间,亲接锋刃,谈笑自若,未尝有惧容。时召亲宾,欢娱永日。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谥曰元。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
[注] ①虓(xiāo):怒吼。② (wěi):安静(多用于人名)。③蹇谔:正直耿介。“蹇”通“謇”,正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B.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C.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D.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解析:选D “孙秀作逆”“天子幽逼”是顺承关系,中间应该断开,先排除A、C;“孤”是第一人称代词,译为“我”,“纠合义兵”是“我”的行为,应断为“孤纠合义兵”,再排除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坐”指定罪、获罪。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一人犯罪而使其整个家族遭受牵连受罚而被诛灭的制度。
B.“博士”是官名,秦汉时为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檄书”指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官方文书,本文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臣子的文书。
D.“从子”是亲属称谓词,原本将血缘隔得较远的子侄辈笼统地称为从子,后将亲兄弟之子(即侄子)称为从子。
解析:选A A项,连坐,中国古代因一人犯罪而使有一定关系的人(如亲属、邻里或主管者)连带受刑的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戎年幼聪慧,善于推理。他虽然看到路边李树上结满果实,却不像其他孩童一样争着去摘取,并准确推断出李子是苦的。
B.王戎胆量非凡,临危镇定。年少时在宣武场观戏,笼中的猛兽怒吼吓跑了众人,只有他一人未动,神色不变;危难时亲自作战,谈笑自如,毫不畏惧。
C.王戎喜好谋利,极为吝啬。积聚财物,不计其数,常自执算筹,日夜计算,总嫌不够;他送给结婚的侄子一件单衣,婚事办完后却又要了回来。
D.王戎浮沉宦海,为官圆滑。他身处乱世,不以名节为意,掌管人才选拔事务时只是在官门中迁转而已,不选出身寒微的人,清退徒有虚名的人。
解析:选D D项,并未清退徒有虚名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以王就第,不失故爵。委权崇让,此求安之计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
2018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质量检测(A卷学业水平达标)
下一篇:
2018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质量检测(A卷学业水平达标)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单元练习
相关:
关于“2018学年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