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75  2018-09-2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5]
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考预测卷试题(二)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历史脉络中,“运河”名称的由来与变化,是不同历史节点所勾连的历史进程的反映。汉代有“漕渠”名称出现,至隋唐时期,具有漕运功能的人工河多被称为漕渠,又因该时期“河”字已不再是黄河的专称,所以“漕河”一词也出现了,用来指称漕运河流。宋代“漕河”名称广泛使用,但同时“运河”一词开始出现,《四库全书》所列宋代文献中有94种使用了“运河”的名称。“大运河”的概念也首次在南宋江南运河段出现,这里所说的大运河指的是江南运河。可见,这一时期,运河已然成为一个特有名词,指称某段人工河,但前须加地名指代。值得注意的是,从文献所记录的名称分布来看,“运河”一词多出现在江淮和江南区域,包括龟山运河、扬楚运河、浙西运河等。
元明清时期“运河”开始指称南北贯通的京杭大运河,元代已有“运河二千余里,漕公私物货,为利甚大”的说法,但使用并不广泛。《明史》仍称运河为“漕河”,明代其他专书、地方志等也多用漕河之名,如《漕河图志》《万历兖州府志•漕河》等。事实上,《明史•河渠志》《清史稿•河渠志》中,都列“运河”专篇,指北至北京、南至杭州的运河,但两者又有不同,前者列运河篇,但称“漕河”,后者则直接称运河:“雍正四年官方正式设置北运河的管理机构后,多使用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和江南运河等说法。近世以来,民间则往往将其称为“京杭运河”或“大运河”,2014年运河“申遗”过程中,又将隋唐、浙东两段运河与京杭运河合称为中国“大运河”。
运河名称的变化反映了运道及其背后时势发展变化的趋势,首先,漕运是运河的基本功能,以“漕”为核心的漕河或漕渠的名称无疑都突出了这种功能,同时,“运河”一词也并未脱离漕运的主旨,而是以“运”字突出了“漕”的状态。其次,漕河、运河等名称都经历了从地方专称到南北通途或地方河流专称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是运河附属功能逐渐增加和社会交流日渐频繁的过程。“运河”一词在宋代出现似非偶然,比之隋唐时期,运河在保留漕运功能的同时,贸易交流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南宋时期,浙东运河、浙西运河是其经济命脉,浙东运河还主要承担了对外贸易的功能。
运河名称的起源、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国社会特殊的运行与发展轨迹。运河的“运”字本意为运输,但在社会体系之中,借助水的流转,“运河”成为漕粮运输、文化传播、市场构建和社会平衡的载体;在文化体系中,运河之运又与传统社会的国祚、文脉紧密相连。在这个意义上,大运河既是一条河,更代表了一种制度、一个知识体系和一种生活方式。运河及其流经的线性区域所孕育的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形塑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一。
(摘编白吴欣《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浏览完整试题1.下列对原文中“运河”的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运河”一词在宋朝文献中高频率出现,说明宋代“运河”名称也广泛使用。
B.北至北京、南至杭州的运河在《明史》和《清史稿》的记载中称呼不同。
C.运河在宋代不但保留了漕运的基本功能,也承担了对外贸易交流的功能。
D.运河名称的变化是运道及其时势变化的反映,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介绍了“运河”一词的出现,并做出“运河”是特指某区域人工河结论。
B.文章梳理运河名称变化的过程,是展示大运河所指区域不断扩大的过程。
C.“大运河”是一条河,但在文化体系中是种制度,是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
D.文章论述了运河名称由来、变化及功能,指出大运河文化也是传统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运河其实是人工河,因此人工开挖应该是运河区别于其他河道的特征之一。
B.与汉唐相比,宋代才出现“运河”这一名称,可能和加强贸易交流的职能有关。
C.运河功能的丰富化既是运河基本功能的延伸,也是社会交流不断加强的结果。
D.运河对当时文化传播、市场构建起到重要作用,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借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你怎么就是得不到爱
梁 衡
南国冬日,我到惠安,去看一个给全世界留下了永远的爱,自己却没有得到爱的人。三年前,我无意中知道那首著名的《康定情歌》的发现整理者是一位叫吴文季的人,今天终于有缘来访他的故居和墓地。
抗战时期,吴文季一身热血投奔抗日,后为生计应聘到驻扎在康定地区的青年军教歌,他在这里采得了情歌溜溜调。抗战胜利后,这首歌被带回南京,经加工配器在学院演出,引起轰动。歌唱家喻宜萱就将它带到巴黎国际音乐节,这首歌就走遍了世界。
我曾宿在康定城。那是一座高山峡谷中的小城,河水穿城拍打着堤岸,晚风轻漾,百姓在广场上和着歌的旋律、浪的节拍翩翩起舞。《康定情歌》已被刻在大渡河边的石碑上,已登上各种演唱会,通过现代传媒手段传遍全球,甚至被卫星送上太空。但是,很少有人问一问,它的作者是谁?
当我在大渡河边惊喜地知道了这首民歌的发现整理者时,立即就想探寻他的身世。几年来我到处搜求有关资料,而这却将自己推入到一种悲凉的空茫。
南京解放后,吴文季1949年5月参加解放军,先后在二野文工团、西南军区文工团、总政文工团工作,领唱过《英雄战胜大渡河》等歌曲。但因有到国民党部队教歌的经历,被认为不宜在总政工作,1953年遣送回乡。他以为下放劳动一二年就可以返回北京,走时连行李都没有带全,一批宝贵的创作乐谱也寄存在朋友处,没想到竟是一去不归。
那天,我从惠安县城出发,找到洛阳镇,又找到一条小巷。这巷小得仅容一人紧身 通过,然后是一处破败的民房。前室只有三步深,墙上挂着他的一张遗像,供少数知情而又知音的人前来瞻仰,地上散乱地堆着一些他当年用过的农具。后室只能放下一张床,是他劳累一天后,挑灯写歌的地方。
参观完旧居,访过他的兄嫂,我坚持要去看看他的墓。村里人说,从没有外地人,更没有北京来的人去看,路不好走。我心里一紧,就更想去会一会那颗孤独的灵魂。我们步行从一条蜿蜒的小路爬上一个山包,再左行,又是一条更窄的路。走的人少,两边长满一人多高的野草,一种大朵的黄花夹生其中。领路的村民说:“这叫臭菊,到处是,很贱的一种花,常用来沤肥的。”我心里又是一紧,更多了一分惆怅。大家在齐人深的野草和臭菊中觅路,谁也不说话。转过一个小坡,爬上一个山坳,终于出现一座孤坟。浅浅的土堆,前面有一块石碑,上书吴文季之墓,并有一行字:“他一生坎坷,却始终为自由而歌唱”。我就地采了一大把各色的野花,中间裹了一大朵正怒放的臭菊,献在他的墓前,深深地鞠了一躬。两旁松柏肃然,世界很静。我想陪这个土堆里的人坐一会儿,他绝不会想到有这样一个远方的陌生人来与他心灵对话。他整理的那首情歌是在1944年左右,到现在已经60多年,那是他精神世界中最明媚、灿烂的时刻,他孤寂地躺在这里是1966年,也已半个世纪。他长眠后的岁月里,回忆最多的一定是在康定的日子。那强壮的康巴汉子、多情的藏族姑娘,那激烈的赛马、跳舞、歌唱、狂欢的场面。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一瞬。
我在墓边坐着,远处有一座小山,我问叫什么山,陪同的人说不出具体的名字,倒讲了一个曾在山那边发生的著名的“陈三五娘”故事。穷文人陈三,元宵灯会上与富家女子黄五娘邂逅,互相爱慕。黄父却贪财爱势,将五娘允婚他人。陈三便和五娘私奔,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讲故事者说,他们私奔的路线就是从那个山后转过来,一直朝这边,朝吴的墓地走来。
吴文季在这里长大,又酷爱民间音乐,他一定看过这出戏。也许,他在这凄冷的墓里,还在一遍一遍地回味着这个故事。
吴文季所留资料甚少。他在总政文工团大约有一位女友。离京时,他的衣物、书籍、特别是一些乐谱资料还寄存在她处。但对方的回信渐写渐少,最后终于音断讯绝。这大约是我们知道的他一生中唯一享受过的一丝的爱,像早春里吹过的一缕暖风,然后又复归消失。
山上的风大,不可久留,我起身下山,对地方上的朋友说:“墓碑上的那句话应改为:他终身为爱情而歌唱,却没有得到过爱。”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你怎么就是得不到爱”为标题,感情强烈,充满疑问,自然引出了文眼“悲凉的空茫”,然后转入对吴文季身世的探寻。
B.文章开头写到吴文季采写溜溜调的历史,以溜溜调改编后的《康定情歌》一唱世人惊叹,来反衬采集美的人却被世人遗忘之憾。
C.作者描写去吴文季墓的路上的环境,小路蜿蜒、行走困难,野草很高,突出了墓地的荒凉,少人来访以及吴文季死后的孤独。
D.本文夹叙夹议,思想深刻,富有哲理,通过回顾被人遗忘的歌者吴文季的坎坷一生,表现出对历史的审视和对世态炎凉的感伤。
5.作者行文善于运用伏笔照应,请从文中找出一组相关句子并进行赏析。(5分)
6.文中插说“陈三五娘”,补写“吴文季大约有一位女友”的事情,有什么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展开余下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目前,养老产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产业,是随着财富阶层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为满足这样一些人群的需求而出现的新兴产业;是指为有养生需求人群和老年人提供特殊商品、设施以及服务,满足有养生需求人群和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具有同类属性的行业、企业经济活动的产业集合;是依托第一、第二和传统的第三产业派生出来的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福利性和高赢利性。
中国养老产业已经形成养老金融业、养老用品业、养老服务业和养老房地产业四大板块相互融合的态势。其中养老金融业是核心板块。根据测算,中国目前30到59岁的潜在老龄金融服务对象约有6亿左右,这意味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摘编自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前景调查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二:在中国第一部老龄产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中明确指出,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初期,而中国式的老龄化问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有其独特之处。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中国老龄化的主要特征是增速快、规模大、未富先老。
虽然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洲相比,中国老龄化问题出现时间不长,但近几年大有愈演愈烈趋势,一方面中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同时由于中国实行的相关政策,导致年轻人口增长速度一直低于自然增长速度,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很多人称之为“银发浪潮”或是“人口海啸”,中国老龄化问题已经引发全球关注。
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
(摘编自新浪网《老龄化加速,中国成世界老年人口最多国家》)
材料三:从事老年社会工作多年的郭苹分析称,目前我国老人在养老方面主要面临三大难题。
1.缺乏生活照料。目前,农村和中小城市有许多年轻人离家去大城市打拼,出国工作、定居的也不少,导致部分老人缺乏生活照料,尤其生病时获得的照顾不够。对于高龄空巢、失独、失能老人来说,生活照料的需求日益突出,一旦生病或跌倒,都没人送他们去医院,替他们挂号、拿药,这是最现实的困难。
2.缺乏精神慰藉。老人常出现孤独、寂寞、失落、无助、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精神慰藉需 求突出。目前,我国家庭结构发生改变,年轻人大都不跟老人同住,又因工作忙不经常探望,不少老人每天守着电视过日子,情感诉求得不到满足。
3.贫困家庭失能、半失能老人缺乏照顾。面对低收入家庭的完全不能自理以及半自理老人的养老问题,子女往往无能为力。六成老人表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但家庭收入往往连北京最偏远、最便宜的养老院都住不起。当被问及“如果政府给予补贴,是否愿意入住养老院”时,超过八成老人表示愿意。
(摘编自搜狐网《八成老人面临养老困境》)
7.下列对关于2008~2017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统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严重超标,2008年前中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B.十年来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一直呈递增态势,并在2017年达到最高。
C.十年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同比增速除2010年外,其他年份均增长缓慢。
D.十年来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通过中国同其他国家老龄化进程所用时间对比,可知中国老龄化速度还在加快,中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
B.比起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用时,我国只用了18年,这固然有人均寿命提高的因素,但国家政策的影响似乎更大。
C.我国老人养老方面一大难题是精神慰藉需求突出,主要原因是年轻人大都不跟老人同住,又因工作忙不经常探望。
D.调查发现,若政府补助,超过八成老人表示愿意入住养老院,可以看出,多数老年人主观上愿意进入养老院养老。
E.三则材料内容侧重各有不同,但围绕的中心都是关于我国老年人口的,并且材料信息来源广泛,拥有较强说服力。
9.怎样才能有效改善我国老年人在养老方面面临的困境?请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泰,字伯伦,顺阳山阴人也。父宁,豫章太守。荆州刺史王忱,泰外弟也,请为天门太守。忱嗜酒,醉辄累旬,及醒,则俨然端肃。泰谓忱曰:“酒虽会性,忱所以伤生。游处以来,常欲有以相戒,当卿沈湎,措言莫由,及今之遇,又无假陈说。忱嗟叹久之,曰:“见规者众矣,未有若此者也。”召泰为骠骑谘议参军,迁中书侍郎。时会稽王世子元显专权,内外百官请假,不复表闻,唯签元显而已。泰建言以为非宜,元显不纳。父忧去职,袭爵阳遂乡侯。后出为东阳太守。卢循之难,泰预发兵千人,开仓给禀,高祖加泰振武将军。高祖还彭城,与共登城,泰有足疾,特命乘舆。泰好酒,不拘小节,通率任心,虽在公坐,不异私室,高祖甚赏爱之。然拙于为治,故不得在政事之官。高祖受命,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明年,议建国学,以泰领国子祭酒。时言事者多以钱货减少,国用不足,欲悉市民铜,更造五铢钱。谏曰:臣闻治国若烹小鲜,拯敝莫若务本。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未有民贫而国富本不足而末有佘者也今毁必资之器而为无施之钱于货则功不补劳在用则君民俱困校之以实,损多益少。景平初,加位特进。明年,致仕,解国子祭酒。少帝在位,多诸愆失,上封事极谏。少帝虽不能纳,亦不加谴。元嘉二年,表贺元正,并陈旱灾,泰诸子禁之,表竞不奏。三年,上以泰先朝旧臣,恩礼甚重,以有脚疾,起居艰难,宴见之日,特听乘舆到坐。累陈时事,上每优容之。其年秋,旱蝗,又上表。泰博览篇籍,好为文章,爱奖后生,孜孜无倦。撰《古今善言》二十四篇及文集,传于世。五年,卒,时年七十四,谥曰宣侯。
(进自《宋书•范泰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未有民贫而国富/本不足而末有余者也/今毁必资之器而为/无施之钱/于货则功不补劳/在用则君民俱困/
B.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未有民贫而国富/本不足而末有余者也/今毁必资之器/而为无施之钱/于货则功不补劳/在用则君民俱困/
C.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未有民贫而国富/本不足而末有余者也/今毁必资之器/而为 无施之钱/于货则功不补劳/在用则君民俱困/
D.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未有民贫而国富/本不足而末有余者也/今毁必资之器而为/无施之钱/于货则功不补劳/在用则君民俱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弟,古代可指同父异母弟、表弟(即姑舅兄弟)或妻弟,现在多用内弟指妻弟,而外弟已不常用。
B.乡侯,是朝廷对非宗室的异姓臣僚的封爵列侯之一。在汉代,列侯增设了县侯、乡侯和亭侯等爵位。


展开余下试题C.国学,文中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的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
D.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年号纪年法由西汉时汉武帝首创,此后皇帝即位都要改换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泰出身仕宦,多受重用。他的父亲担任豫章太守,外弟担任荆州刺史,他不仅受到外弟推荐,还从父亲那里承袭了阳遂乡侯爵位。
B.范泰直言上奏,不避权贵。元显专权时,他上书直陈其错误;对皇帝的很多过失,敢于极力谏言;对民间疾苦,有时也能为民请命。
C.范泰有功于国,深受礼遇。卢循叛乱时,他打开粮仓供给粮食,受到高帝的赏识,后来多次受到提拔,因有脚病而受到朝廷特殊照顾。
D.范泰重视教育,博学广识。他提议建立国学,不仅广泛阅读,喜好写作,也爱奖掖年轻人,勤勉不倦,撰写了《古今善言》等文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游处以来,常欲有以相戒,当卿沈湎,措言莫由,及今之遇,又无假陈说。
(2)泰好酒,不拘小节,通率任心,虽在公坐,不异私室,高祖甚赏爱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涧底松
白居易
有松百尺大十围,坐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
金张①世禄原宪②贤,牛衣寒贱貂蝉③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④。
注:①金张,指汉宣帝时的高官金日碑和张安世,二人奢华无度。②原宪,字子思,孔子门徒,为人贤能。③貂蝉,古代王公显官冠上之饰物。④白榆,星名,这里指榆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前两句点明了松树的形态特征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首句借外在形态来表现其难得,第二句通过自然环境表现其处境艰难。
B.诗歌三、四句揭示了松树凄惨的命运,终老而死也没有遇到良工来测量使用,点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涧深山险”没有道路。
C.“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两句中,“造物”指创造万物的神,诗人将愤怒 的感情直指苍天,表现了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
D.“金张世禄原宪贤”一句中,“金张”指代贵族,“原宪”指代贤者,通过对贵者和贤者的赞美,表现出诗人追求人尽其用的政治理想。
E.“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两句中,“未必”一词用语活脱,看似肯定高者不贤、下者不愚,实则否定,清晰地表明了诗人的态度。
15.诗歌最后两句,在情感抒发方面很有特色,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狂风后乌云密布、天昏地暗的景象,引出了自己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窘境。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出了大自然美景的无穷无尽,人们可以随意欣赏和使用而不受限制。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厉害了,我的国!但辉煌不是理所当然,成就也 不可能坐享其成,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盛不衰,需要你我持续添枝加叶。
②教育部门一直严禁且要严惩有偿家教行为,但因其比较隐蔽、难以取证,加上学生及家长投鼠忌器,因此被查处的很少。
③由于他的特殊经历和天性中独具的那份敏锐和柔情,余光中的作品饱含着对故土的依恋,勾起了几代华人的莼鲈之思。
④过往的经历告诉我们,一帆风顺时不必得意忘言,遭遇挫折时也不必灰心丧气,一切都会过去,我们还是珍惜当下吧。
⑤“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的规划建设正有序推进,完成这个任务,不能自出机杼,也不能只服务我们本地。
⑥有人以为自己在海南消费了,就可以乱按喇叭,这种低素质行径与维权无关,跟飞机晚点时大闹机场一样,都不足为训。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苏明娟实现了从农家女孩到团省委副书记的“逆袭”,这让我们看到:扶贫救助不能只顾解决眼前之困,更需要立足长远培养脱贫能力。
B.作为“95后”农民工代表,邹彬凭借“绣花”般细致的技术,获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的参赛资格,实现了中国在砌筑组的突破。
C.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这类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文化节目,赞不绝口,圈粉无数。
D.北京冬奥会的标识将中国文化、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在一起,既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又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19.张伟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下面几种情境中,他引用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张伟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白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张伟的同学王涛写作文时想用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张伟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呀!”
C.张伟的同学李华要到外地上学,张伟为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李华,你现在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D.张伟的同学刘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张伟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大多数著名的大渔场,如俄罗斯的千岛渔场、秘鲁的秘鲁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和中国的舟山渔场等,都建在 ① 。这是因为上升流在将底层海水带到海表面的同时,还能把深水区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成为浮游植物的营养, ② 。而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又为浮游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③ 。
21.学校春季田径运动会期间将举行短视频评选,假设你有短视频入选,请将你拍摄的短视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并表达你的感受。要求:从跳远、跳高或跑步三个特定的情境中任选一个描述,至少用一种修辞,不少于10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各种观念快速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就业观念、教育观念、环保观念、法制观念。这些观念的变迁也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请你根据自己对这些观念变迁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观点鲜明,有针 对性,符合演讲词的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答案
1 2 3 4 7 10 11 12 17 18 19
B C D D C B C D B A D
1.B
【解析】A项“‘运河’一词在宋朝文献中高频率出现”错,原文“《四库全书》所列宋代文献中有94种使用了“运河”的名称”并不等于高频率出现;“宋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潍坊”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