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98  2018-09-2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8]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甘谷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三第一次检测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经过不断的中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注重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自我完善,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为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中国佛教文化强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根本追求,也为其今天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相契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儒、佛、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三家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B. 魏晋时期佛教通过依附玄学进入中国,玄学与佛教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
C. 儒、道、佛三家有一部分思想是相通的,这就为它们之间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D. 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岀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B. 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指出儒、道两家虽致思路向不同,但可以相融互补。
C. 第三段论证中华文化对佛教思想的融合”,明确“深挖中华文化价值”的重要性。
D. 文章论述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指出当前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


浏览完整试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
B. 如果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就可能避免文化传承中的形式化倾向。
C. 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圆融和谐的包容精神,佛教将难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D. 我们只有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范围失当,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由此可知,“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B项,“进入中国”表述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走进中国思想文化”。另外,“玄学与佛教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的说法也错误。D项,“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以偏概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儒、道、佛三家,还包括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流派。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第三段论证中华文化对佛教思想的融合”张冠李戴,第三段内容确实谈到了“佛教融入了中华文化”,但更多的内容是在论证“佛教的作用和价值”,所以选项把“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两者的概念混淆了。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错误,条件混淆,原文认为,在努力实现复兴梦的今天,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但这并非是必要条件。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因为白骆驼知道
刘继荣
我到鸣沙山时,最热闹的时候已经过去。游人渐散,阳光渐淡,只余静默的山与山的影子。
牵骆驼的是个清瘦的男孩:月 衬衫,脸黝黑,眼神羞涩,正是十七八岁的年纪,像一株青叶青穗的高梁。
看看我的票,他眼睛里笑意一闪,指给我看那匹伏着的白骆驼。第一眼,我便爱上了这秀气的小家伙。长长的睫毛,双眼皮,大眼睛,如贪玩的小仙子,目光里有隐隐的淘气。
一时间,我竟不舍得骑到它背上。忽然,后面的小女孩扑过来,欢天喜地地抱住了白骆驼的脖子,再也不肯松手。女孩的妈妈,还有牵骆驼的男孩,都笑了。我也笑,谁忍心同玲兰这样皎洁的孩子争呢?
于是,我换乘了女孩的黄骆驼。它高大健壮,温驯安静,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我几乎不用握鞍上的扶手。坐在它背上,听着清脆的驼铃,心如静沙般稳妥。难怪男孩会让它做领队呢。
而那匹小白骆驼,驮着神气的玲兰公主,紧紧跟在我身后。它果然活泼,一会儿也不肯安分下来。再加上小姑娘手舞足蹈地喊着“驾!驾!”它越发心急,动不动就想越过我。
好几次,它将嘴伸到了我的脚边,好奇地嗅啊嗅的。我的登山鞋套是绿色的,莫非小家伙饿了,错认为那是一蓬可口的嫩草?
玲兰公主心花怒放,笑得前仰后合。她脆生生叫道:“骆驼哥哥,为什么不让小白当排头呢?”男孩脸红了,紧张地嘱咐她坐好。他认真地解释道:“小白第一天上路,路不熟,又淘气……•”玲兰公主抗议了,说:“小白最聪明,可以当排头,你看,你再说它就要生气了!”


展开余下试题前方有人大叫:“嘿嘿,看过来,看过来!摆个最酷的姿势,照相啦!”
我笑了,冲着拿相机的人扭头,扮鬼脸,两臂做飞天状。牵骆驼的男孩急了,高声叫大家不要把两只手都松开。
忽然,骆驼的身子猛地倾斜了一下。我赶紧抓牢扶手,却听得后面传来惊叫。一回头,玲兰公主连人带骆驼摔倒在沙梁上。男孩立即冲上去,扶起小女孩和骆驼。
女孩妈妈挥舞着手臂尖声叫着,男孩抱着哭泣的小玲兰,惊慌得不知所措。忽然,那个照相的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我看得清清楚楚,是你家小姑娘又摇又晃,把骆驼弄 了!”妈妈疑惑地看着女儿,小女孩满脸是泪,抽咽着点头。
那照相的越发理直气壮:“看看!你家姑娘自己都承认了,不能赖骆驼!”女孩的妈妈忙着给老公打电话,男孩小心翼翼地把女孩抱过去,让她们母女合乘一匹。小白骆驼不再撒欢,低着头,一步一步,怯生生地跟在最后边。
驼队刚到月牙泉,一个面色铁青的中年男人冲过来,对男孩叫道:“我女儿究竟是怎么摔倒的?”那照相的赶紧跑过来,比画着解释事情的原委,小女孩也承认是自己的错。父亲见女儿无碍,脸色慢慢好转。
那清瘦男孩静默半晌,突然开口:“是小白调皮,不妤好走,陷到旁边的沙窝里了。”父亲的脸倏地一变,逼视着那个照相的。
照相的怒道:“你走在前面,难道脚后跟长了眼?”男孩争辩道:“我刚好回头,我一直担心小白会出事。”
照相的忽然发怒,抄起沙窝里的一根棍子,疯了似的去打白骆驼。白骆驼静静地垂着头动不动,仿佛知道自己犯了错。小女孩惊叫,男孩扑过来,挡在骆驼前面,硬生生地挨了一棍。
这时,景点负责人来了,要大家一起去办公室商谈。我站在山顶,俯视着清澈的月牙泉,心里一直牵挂着那男孩,还有那匹惹人怜爱的小白骆驼。
下山时已是黄昏,凉风拂面,炊烟袅袅。我忽然看见男孩牵着小白,走在空旷的沙滩上。我问他事情是怎么处理的,他说陪小女孩去医院做了检查,没有受伤,他们一家回宾馆了。
只是,他以后不能来这里牵骆驼了。还有,小白也不能来了。
我又问:“那个照相的怎么那么凶?”他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那是我哥,他一直在替我攒学费,最怕我和小白被景点辞掉。本想等小白长大一些再带它来的,可哥心急,说我明年就要上大学了,等钱用。”
他爱怜地抚摸着白骆驼,像抚摸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小白细长的腿,轻轻战栗着,长长的睫毛垂下来,眼睛如清澈的月牙泉。
我忍不住问:“既然那女孩都认了,你为什么还一定要说是小白的错?”
风越发凉了,沙粒私语。男孩忽然改用本地方言,轻声说:“小白从出生起就跟着我,它虽不会说话,可心里什么都清楚。如果我说谎,它会难过的。”
城市的霓虹灯已开始闪烁,那一人一驼,拖着长长的影子,踏着沙,慢慢向炊烟升起的月牙村走去。
我相信,那匹白骆驼一定听懂了男孩的话。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对白骆驼进行细致描绘,重点突出它的眼睛和隐隐的淘气,既写出了“我”对它的喜爱,也为下文情节开展做了铺垫。
B. 照相男子见到女孩摔倒后,先是“气喘吁吁”地认定是小姑娘弄倒了小白,后来又“越发理直气壮”,表现了他缺乏公允之心,急于推卸责任的人物性格。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如那清瘦男孩静默半晌,突然开口”,就细致入微地写出了男孩对于到底说不说出事件真相而内心纠结的心理。
D. 小女孩已经认错,事情本已结束,男孩完全没有必要再自找麻烦,结果被景区辞掉,小说借此告诉我们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比客观的真相更重要。
5. 白骆驼在小说中多次岀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6.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答案】4. D 5. ①白骆驼的秀气的外形,受罚时的驯良映衬了男孩的诚实、淳朴的性格;②白骆驼的淘气映衬了小女孩的天真、任性;③白骆驼的被打映衬了小男孩的哥哥的暴躁;④白骆驼的被辞掉映衬了周围人的凉薄。
6. 照应标题,使小说结尾点题,总结全文;侧面表现了小男孩的诚实、淳朴、沌洁的性格;语言含蓄而富有张力,表达了作者对男孩的赞美和对淳朴人性回归的期盼。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D项,小说主题解读错误,小说意在赞美男孩的真诚与善良,另外,照相男人的谎言也不是善意的。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白骆驼在小说中多次岀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是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中物象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能力。回答时,应从白骆驼角度去思考:本文写了白骆驼哪些方面的内容,分别对人物(男孩、小女孩、男孩哥哥以及周围的人)有什么作用。比如文中写白骆驼秀气的外形“长长的睫毛,双眼皮,大眼睛,如贪玩的小仙子,目光里有隐隐的淘气”,做错事时神情“小白骆驼不再撒欢,低着头,一步一步,怯生生地跟在最后边”,与受罚时驯良“照相的忽然发怒,抄起沙窝里的一根棍子,疯了似的去打白骆驼。白骆驼静静地垂着头动不动,仿佛知道自己犯了错” 映衬了男孩的诚实、淳朴的性格;写白骆驼淘气“它果然活泼,一会儿也不肯安分下来”“再加上小姑娘手舞足蹈地喊着‘驾!驾!’它越发心急,动不动就想越过我”“好几次,它将嘴伸到了我的脚边,好奇地嗅啊嗅的”,映衬了小女孩的天真、任性;文章写“照相的忽然发怒,抄起沙窝里的一根棍子,疯了似的去打白骆驼”“白骆驼静静地垂着头动不动,仿佛知道自己犯了错”,这是用白骆驼的被打来映衬小男孩的哥哥的暴躁;最后 “男孩牵着小白,走在空旷的沙滩上”“他以后不能来这里牵骆驼了。还有,小白也不能来了”“那是我哥,他一直在替我攒学费,最怕我和小白被景点辞掉”“我明年就要上大学了,等钱用”说明攒学费,不愿说谎的男孩和白骆驼都被辞退,映衬了周围人的冷漠和凉薄。
点睛:对于形象作用题,考生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作答。从对人物形象上: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性格上对比差异)。从对主题上:深化主题(次要人物性格与主题间联系)。从对情节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站在次要人物角度推动故事发展)。烘托气氛的作用。考生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思考作答。本题主要从对人物形象的映衬方面分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是考查学生探究能力。本文的结尾只有一句话“我相信,那匹白骆驼一定听懂了男孩的话。”但是这句话照应文章的标题“因为白骆驼知道”,是文章结尾点题。白骆驼听懂了男孩的话,这里男孩的话是“小白从出生起就跟着我,它虽不会说话,可心里什么都清楚。如果我说谎,它会难过的”,男孩这么说是因为“我”问他“既然那女孩都认了,你为什么还一定要说是小白的错?”,男孩如此回答,体现了男孩的诚实、淳朴、沌洁的性格。而结尾“我相信,那匹白骆驼一定听懂了男孩的话”,连白骆驼都明白做人做事要诚实,如果男孩撒了谎,白骆驼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会难过,更何况是男孩被人呢。所以结尾除了表达对男孩表赞美外,还表达了作者对淳朴人性回归的期盼。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阎肃:一位受欢迎的艺术家
余秋雨
世上有些朋友,彼此交往既不长也不深,但一见就高兴,说个没完没了。我与阎肃先生,就是这样的朋友。我在中央电视台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曾与阎肃先生一起担任评委很多届,从旁观察,反复思考,发现他被当代电视观众喜爱是有原因的。


展开余下试题第一个原因,他身上完全没有让人厌烦的架子。他从来不曾在公开讲评和私下聊天中,夹带一丝一毫有关自己的职位以及以前作品的信息,哪怕是暗示也没有。于是,他在观众和朋友面前,不再是官员,不再是老艺术家,不再是学者,甚至,也不再有军队背景,而只是一个单纯、轻松的普通人。于是,他成了一个似乎没有显赫履历、官位、成就的和蔼老人,这等于拆除了他与广大观众之间的层层围墙、道道阻隔。观众面对他,并不需要穿越什么障碍,直接碰撞他诚恳的言辞和话语,倾听他毫无矜持地畅怀大笑。相比之下,那些喜欢抖搂“身份”的人可能一时让观众敬畏,却很难让观众融入,观众也就很快把他们冷落了,冷落在他们的那些“身份”中。
阎肃先生对“身份”的自我卸除,不是出于一种谋略,而是出于本心。我了解他,他在内心也对种种外在的地位毫不在乎,别人问起来,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匆忙绕过,绝不留连。
阎肃先生受欢迎的第二个原因,是他真懂艺术。他的强项,是编剧、作词和音乐。他对剧本的要求,是干净而有力;他对唱词的要求,是流畅而典雅;他对音乐的要求,是浓烈而悠扬。正是出于这种等级,他即使应邀创作一首配合“打假行动”的歌词,也能写成“借我一双慧眼吧”这样高品位的流行歌曲而广泛流传。在艺术上,等级和品位是生命所在,这比题材重要。只要等级和品位高超,哪怕是处置一个平凡的社会题材,也能闪现出审美光亮。在我的观察中,阎肃先生对于一首歌词、一段音乐的点头、摇头,总是基本符合普遍而公平的艺术标尺。他可能说得比较客气,比较简单,但他对艺术的取舍、扬抑一清二楚。因此,请他来评审各种作品,就会显得很“内行”,社会各界都服气。
艺术良知使阁肃坚守住了审美本位。所以,广大观众都看到了,不管他出现在什么电视节目中,总是温和如春,切实可行,毫无作秀嫌疑。邀请他,不会有什么让人尴尬的风险。
阎肃先生受欢迎的第三个原因,是他天真烂漫,好学不倦。他永远处于一种李白抬头看瀑布的惊喜状态。他不执着专业门户,不摆弄专家派头。他有很好的传统文化根基,但他从来没有在镜头前背诵名篇、甩弄典故,每次出来都是一副兴致勃勃、其乐融融的学习劲头。他像一个忘了年龄的“粉丝”,面对着各种新出现的艺术现象,天真而欣喜的表情是那么真诚。在讲评时,他没有教训口吻,更没有训斥语气,即使批评,也善良温和,让年轻的艺术爱好者们乐于接受这种镜头态度,与他在生活中充满好奇的学习精神有关。在中央电视台的多次合作中,他非常注意我的讲述,只要我提到一个他所不清楚的历史细节,或者他不明白的国外文化生态,等到休息时总会不断询问,认真的态度就像一个学生。但从他的问题就知道,他其实对那些课题的背景并不陌生。我有时也会突然一愣,心想自己年轻时,他不曾经是我的崇拜偶像么!偶像为什么永远高大?因为他心胸开阔,不断充溢。
阎肃先生的谦虚好学,使他每时每刻都对世界、对他人保持着一种新奇感。这样的人是可爱的,他几乎喜欢一切给他带来任何审美愉悦和思维愉悦的人,因此他自己也让人喜欢了,没有人不喜欢他。
说到这里,我想对阎肃先生做一个印象性的归纳。首先,他是一个稳稳地站在中国土地上的当代君子;其次,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天真艺术家;第三,他是一个直到晚年还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奇迹般老人。有此三点,此生足矣。
(选自《传记文学》)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观众和朋友眼中,阎肃是一个单纯的、轻松的普通人,身上完全没有让人感到厌烦的架子,给人一种亲切感,这是人们喜欢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B. 阎肃为人真诚,喜怒哀乐全表现在脸上,如果碰到非常开心的事,他会毫无矜持地开怀大笑,而他这种真诚的性格,也真实地体现在艺术创作上。
C. 阎肃有超强的艺术领悟力和较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品位,他评审的各类作品都能让业内人士服气,因为他坚持了公平的艺术标尺。
D. “李白抬头看瀑布的惊喜状态”是比喻的说法,是指阎肃对各种新岀现的艺术现象都会感到一种新奇,这其实也是阎肃“天真烂漫”个性的体现。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世上有些朋友,彼此交往既不长也不深,但一见就高兴,说个没完没了”,说明作者与阎肃先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
B. 阎肃先生出于本心而非谋略来自我卸除“身份”,说明他是一个真正为自己活着的人,是用他的所作所为在践行着他的人生信条。
C. 阎肃时刻保持着一个艺术家应有的良知,他以“借我一双慧眼吧”这句歌词表达了他渴望突破社会中一些浮躁与丑恶现象的桎梏。
D. 阎肃对很多课题的背景并不陌生,然而却在休息时不断地向“我”询问,让“我”突然感到愣,这说明他有着孩子般的调皮与天真烂漫。
9. 作者说阎肃是“一个稳稳地站在中国土地上的当代君子”。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为什么给严肃这样的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7. B 8. B
9. ①平易近人,没有让人厌烦的架子。②坚守艺术良知坚守审美本位。③天真烂漫,好学不倦。④热爱生活热爱人民。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B项,“喜怒哀乐全表现在脸上”于文无据。文章倒数第三段只是说“面对着各种新出现的艺术现象,天真而欣喜的表情是那么真诚”。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A项,“……说明作者与阎肃先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错误,“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指交情非常高雅纯净、清淡如水,而原文的意思是指“我和阎肃先生交往不长也不深”,所以谈不上“君子之交”。C项,“表达了他渴望突破社会中一些浮躁与丑恶现象的桎梏”错误,从文中内容来看,“借我一双慧眼吧”是一首有关“打假行动”主题的歌曲,而并非“渴望突破社会中一些浮躁与丑恶现象的桎梏”。D项,“有着孩子般的调皮与天真烂漫”错,阎肃问作者问题是表现了他“谦虚好学”的品格。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说阎肃是‘一个稳稳地站在中国土地上的当代君子’。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为什么给严肃这样的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目,题目中作者说阎肃是“一个稳稳地站在中国土地上的当代君子”,“稳稳”“站在中国土地上”“当代君子”是作者对阎肃的评价,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评价,通读文本,可在文中找出“他身上完全没有让人厌烦的架子”“他在观众和朋友面前,不再是官员,不再是老艺术家,不再是学者,甚至,也不再有军队背景,而只是一个单纯、轻松的普通人”“观众面对他,并不需要穿越什么障碍,直接碰撞他诚恳的言辞和话语,倾听他毫无矜持地畅怀大笑”“他真懂艺术”“他对剧本的要求,是干净而有力;他对唱词的要求,是流畅而典雅;他对音乐的要求,是浓烈而悠扬”“阎肃先生对于一首歌词、一段音乐的点头、摇头,总是基本符合普遍而公平的艺术标尺。他可能说得比较客气,比较简单,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甘肃省天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