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96  2018-10-04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6]
湖北剩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荆州中学 2018 级 9 月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追求的目 标。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相反,人们对那些一字千金的 精简短章更为推崇。正如刘勰所云:“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裁则 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 又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 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 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从 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 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 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那么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 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 庭筠《商山早行》)这两句诗各用五个字营造了三个意象:鸡声、茅店、月;人 迹、板桥、霜。诗人只把六个意象连缀成句,除此之外不着一字。这样的写法真 是干净利索,从意象营造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意象的密度很高。它们为读者展 现了一幅极其生动、丰满的早行图景:鸡鸣声声,乡村旅店的茅檐上方斜挂着一 钩残月;一条板桥上积满浓霜,上面印着行人的足迹。句中虽无一字直接抒情, 然而早行的苦辛、心境的寂寞皆渗透在那些物象之中,读来令人恻然心动。如果 不是意象如此密集,恐怕难以在寥寥十个字中安置如此丰富的内涵。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 诗就越好呢?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 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 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 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水声’、‘飞泉’、‘树’‘松’‘桃’
‘竹’语皆犯重。”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 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 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 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 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 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 不受损伤。
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 成名句的重要条件。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 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诗篇的情形 则与诗句大不相同。一首好诗,不但应该“状难写之景,如见目前;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而且应有完整的意境和流畅的意脉。


浏览完整试题那么,对于诗篇来说,什么样的意象密度才恰到好处呢?宋人范温的一段话 颇有启迪意义,他说:“诗贵工拙相半,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 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范温所说 的“工”与“拙”指诗歌艺术的精丽与朴拙,意即一首诗既应有精丽细密的部分, 也要有相对朴拙粗放的部分,才能张弛有节,并突出重点。一首诗中的意象密度 也是如此,整首诗的意象最好是“疏密相半”,也即有疏有密,疏密相济,才能 恰到好处。事实上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 彻了这种精神。他们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 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唐代的优秀诗人有意无意地把一篇作 品内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强调语言要简洁,指 出写作需字斟句酌,才能达到精炼。
B.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 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C.诗句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 效果。
D.唐代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作品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 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A.“意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 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B.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 都不是好诗,密度过大是诗的一种缺点。
C.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 甚多,但是这首诗也因为写景意象过于密集而招致了一些非议。
D.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基本上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 价值,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共同追求的目标, 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
B.如果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 意象,表达意蕴,对遣词造句也就可以放松要求。
C.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 的名句,加大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段之一。
D.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 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远 山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北剩州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