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067 2018-10-15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7]
怀疑与学问(精制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启迪(dí) 譬如(bì) 虚妄(wàng) 美不盛收
B.视查(chá) 塾师(shú) 停滞(zhì) 腐草为莹
C.折扣(zhé) 盲从(máng) 程颐(hé) 辩伪去妄
D.大儒(rú) 步骤(zhòu) 视察(chá) 不攻自破
【答案】D
2.在对于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这一番事前的________,不随便________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________,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________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A思维 相信 传闻 学说
B思维 轻信 传说 学识
C思索 轻信 传说 学说
D思索 相信 传闻 学识
【答案】C
【解析】“思索”是动词,表示一种心理活动,“思维”是名词,是一种行为方式。
“轻信”意思是很容易地相信,这个不值得提倡,跟“不随便”搭配更恰当。传说不一定真实。但是它有真实的影子存在,口述无书籍流传。“传闻”是事,真实性往往能够被证实。学*科网
“学识”是学到的知识,“学识”是研究形成的成果。要怀疑的是学者的“学说”,而不是“学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科技大讲堂的活动现场,充满了孩子们求知与探索的热情。
B.目前,“智慧桂林”城市免费Wi-Fi的热点数已逾9 000个左右。
C.有些人之所以能不断成长,是因为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
D.我市将通过实施老城区特色街区改造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
【答案】C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答案】A
【解析】“这是谁说的话”是疑问句,后面的逗号应改为问号。)
5.词语探究: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 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答案】不能删去。“一切”二字把做学问的人的那种严谨的态度表现了出来,四个“常常”则循序渐进地概括了“怀疑精神”,如果删去,则没有这种效果。学*科网
【解析】注意副词的准确使用和表达效果。
二、阅读理解强化。
(一) 阅读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怀疑与学问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已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①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②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③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④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⑤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⑥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⑦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浏览完整试题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甲]”“[乙]“[丙]”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 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1.第一段中表述“事实和根据”对做学问有重要意义的一句话是 。
2.第一段中加横线的“做学问也是一样”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做学问同什么是“一样”的?(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 。
3.根据第二段中下面这个句子填空。 我们相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加线的“是”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加点的“非” 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 这两个词加引号是为了表示 。
4.第二段阐明做学问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说, 根据第一段的内容说说为什么用一个自然段论述这个问题? 答: 。
5.据第二段的内容说说什么是怀疑精神? 答: 。
6.第二段举出哪两个事例?直接证明的是哪一句话? 答: 。
7.第二段中加点的“这”字第一个指代 ;第二个指代 。
8.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是总结前面第 (填句子序号)句话表述的内容的。
9.第三段[甲][乙][丙]三处依次应填入哪三个词?把选项的序号填入括号,并说说这样选择的依据。
A.思索 怀疑 辨别 B.怀疑 思索 辨别
C.辨别 思索 怀疑 D .思索 辨别 怀疑
答:
10.选段的论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
11.第二、三段主要采取的论证方法是 、 。
【答案及解析】
1.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学*科网
2.起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国难危急中口头的消息说得凶险,但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已亲自去观察,做学问同是这样。
3.对(或正确),不对(或不正确)强调。
4.对待传说,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因为事实和根据是做学问的基础,事实和根据又不能每一个都亲自考查,有时不得不利用传说,传说不一定可靠。5.对待传说做一番事前的思考,不应当随便轻信,这就是怀疑的精神。学*科网
6.举出了“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事例做为论据。直接证明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 了。”
7.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
8.⑤⑥。
9.B。人们正确地认识一本书或真正得到某一种学问的过程
(二)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学贵有疑
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 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 ,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之后,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 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 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文章开头引述清代学者陈宪章的话的目的是 。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在文中第②段的横线上填写一句恰当的话。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 。
3.第③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一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请你采用与这句话相同的句式,再补写一个内容相近的例子来证明中心论点(不得引用本试题中的例子)。
5.据报载:某专家以每分钟2500转的电钻钻木,通过多次实验,木头只冒烟不出火,于是写出 了《钻木不能取火》的文章。由此,中学历史教材删除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内容。某校学生刘昱对此心存疑虑,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实验,最终钻木取火成功,恢 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请结合对《学贵质疑》一文的理解,谈谈对这件事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
【答案】
1.学贵质疑;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知识也是无止境的。(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3.举例论证。举了达尔文向“特创论”发出强有力挑战的例子,具体形象论述了““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成随便的怀疑”的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4.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
5.学贵质疑。质疑是获取新知和创新发展的基础,刘昱同学正是因为敢于质疑,善于探疑,才最终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权威和书本, 要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122.240.211.65)
上一篇:
鲁迅《故乡》精制练习
下一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精制练习)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怀疑与学问”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