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54 2018-10-22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4]
河南省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上期第一次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中国诗歌进入了缺乏创新激情的贫乏状态,摆脱不了平庸的纠缠,那些曾经让读者心动不已的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精品似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中国诗歌正难以避免地进入了缺乏艺术杰作的窘境。造成当前中国诗歌创作难尽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导致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歌?
好诗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状况的深度把握和对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追求的审美洞察,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真诚关爱。诗人把握现实生活既不是对当下生活时尚的浮光掠影式的涉猎,也不是对自我生活趣味的低吟浅唱式的回味,而是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具体生活中,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潜流。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点,诗人绝不是为了创作的目的才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里去,而是要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作为出发点,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如同秘鲁作家马里奥•略萨所说,作家的责任就是“要用想象力穿透生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结构生活现实”。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形态是复杂多样而又千差万别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把握绝不是在诗歌中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而是要在涌动的生活潮流中追寻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走向,探求一个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内在情绪。
好诗歌是对超越国界的人类精神的合理张扬和对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价值的诗意追问, 是从诗人的精神底层逐渐升华出来的人性思索。文学是一个民族特定时代里的精神产物,理 所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打上了无法替代的特定民族的烙印。然而,一切伟大的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和跨越时空,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对人类共同追寻的普遍精神的 表达。因此,好诗歌就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一个时代的民族现实生活状况的展现上,而是 要以此为出发点,善于发现隐藏在自己民族精神底层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共同价值,诸如对 真的肯定,对善的弘扬,对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寻,对自我的超越,对个人自由的肯定, 对人格尊严的尊重等等。诗人的责任就在于融入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在积淀了一个民族 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中去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
好诗歌是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审美升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 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诗歌创作的口语化并不意味着语言 的平庸化。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 的。诗歌语言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更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 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选自郭国昌《诗歌价值如何认定》,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分析不符合本文所论“好诗歌”标准的一项是( )(3 分)
A.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没有一个雕像能 比这更静默。”(《金黄的稻束》)诗人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和“静默”的精神内 涵。 B.“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告诉你吧/世界/我——不—— 相——信!”(《回答》)诗人以清醒的眼光审视十年浩劫,愤怒而又不失理性,强 烈渴望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
浏览完整试题
C.“你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的 梦。”(《断章》)诗人通过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 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
D.“我是空心菜爱好者/所有的土地都种上空心菜/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没有为什么/ 我就是个空心菜爱好者。”(《空心菜》)诗歌自然地流露出诗人对自我生活趣味的 欣赏,形式自由,不落窠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当前中国诗歌创新激情缺乏,出现了平庸化的状态,艺术精品越来越少,缺乏真正 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艺术杰作。
B.造成中国诗歌现状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而造成这 一标准缺失的原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
C.好的诗歌不应该有诗人自己的影子,而应深度把握现实生活,作者要深入到普通民 众生活的底层,表现隐藏在民众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追求。
D.好的诗歌应该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空,合理张扬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诗意追问 人类永恒的价值取向,是诗人对整个人类的人性的思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世界首先是民族的,如果诗人在创作时抓住了积淀了一个 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就能反映人类共同的价值。
B.诗人把握现实生活,不是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也不是轻描淡写的反映当下生活的 新时尚,而是应该把握涌动的生活潮流中的内在民族精神。
C.好的诗歌绝对不是离开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状况而去反映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人 高一语文试题 第 2 页(共 8 页) 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体现在各个民族具体的现实生活中。
D.白话诗歌是现当代诗歌的主流,但白话不等同日常口语,好的白话诗,其语言必经 诗人的审美加工,是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在徐志摩的故乡
张同吾
去年晚秋时节,在北方已是万木萧疏了,而在江南海宁却仍是杂花生树,层林尽染,浓浓的绿荫掩映着红顶楼房,一派幸福安详的景象。
海宁是个神奇的地方, 我曾三次登临百里长堤观潮,白光耀眼,惊涛拍岸,声如万马奔腾,状若山倾海翻。我因而理解了:是海洋文化和潮文化,在海宁人聪颖细腻的文化性格中增添了大气、潇洒与果敢,所以这里才会诞生国学大师王国维、训诂大家朱起凤、语言学大家许国璋、书法大师张宗祥、佛学泰斗太虚、红学家吴世昌、金石家钱君匋、军事家蒋百里、电影艺术家史东山、诗人穆旦、作家金熹等。
海宁又是诗人徐志摩的故乡, 他以博爱精神、 青春气息和人性光彩谱写出情韵悠长的诗章,它们恒久的艺术魅力穿越时间的幛幔,至今仍辐射光芒。我来到位于硖石镇的徐志摩故居,重温他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一生。
这座略带浅红的灰色楼房约600 平方米,周围是一片美丽的草坪,围绕着铁铸栅栏,是典型的花园洋房。1926 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徐父尽管反对这桩婚事,却拧不过儿子的韧性,为之修建了这座典雅的住宅。庭院和廊下均由名贵大理石铺就,一层厅堂是西式地板和吊灯,摆设着中式桌椅,二层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卧室则一派西式陈设。徐志摩十分喜爱这座中西合璧的宅第,称其为“香巢”,又将他与陆小曼的起居室题名“眉轩”。每天清晨他都去买一束鲜花送给妻子,新婚燕尔娇宠之至。
徐志摩确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 林徽因的清纯隽美、风华绝代,陆小曼的能歌善舞、柔美娇艳,都令他奋不顾身地追求,诚如他对恩师梁启超坦言:“我之甘冒世之不韪……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灵魂得以救度,生命却殁于英年,他是为赶 赴北京听林徽因讲演而在空中遇难的。一年之后他热恋的“徽徽”痛定思痛,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而唤作“眉”的小曼在多年之后有《为志摩扫墓》一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两位才女,前者情深意切,后者痛断肝肠。
瞻视橱柜中的种种实物和墙壁上的许多照片,眼前仿佛有朗朗新月冉冉升起。 他是“新月派”的灵魂,那些沐浴过欧风美雨的才俊,胡适、闻一多、朱湘、孙大雨、邵洵美、林徽因、陈梦家、沈从文、卞之琳等都围绕着他,如群星拱月。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和自由,此亦是他诗歌美学的精髓。由于历史的倾斜和观念的偏颇,他在半个世纪中受到贬损,但其美丽的文学光焰无法遮拦。伴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他的诗又重暖人间。有人说他是过分西化的,殊不知他的文化之根植于中国沃土,他自书楹联“山高水长中有神悟,风朝雨夕我思古人”。因此他的诗才有优美的意境、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和精湛的语言。一篇篇抒情短章广受读者的喜爱,那首仅有五行的《沙扬娜拉》堪称短诗极品,而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更是家喻户晓,历久弥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
站在徐志摩故居的庭院,仰望湛蓝的天空,我想起他乘飞机时的感言:这座飞机带着我的灵魂飞过高山,飞过大潮,飞在丛林间。我当时就望这样飞出这空气的牢笼,飞到整个宇宙里 去……这隔世的玄思和遐想,已成为现实,如今有多少诗的后继者,在更广阔的时空里飞翔。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第一段景物描写,表现幸福安详的景象,烘托了作者对徐志摩深切的缅怀和哀悼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第二段渲染氛围,为下文做铺垫,同时也表现了徐志摩聪颖、大气、潇洒、果敢的性格特点,引人入胜。
C.本文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诗歌、人物语言,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又使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饱含深情。
展开余下试题
D.这篇文章看似平淡,实则娓娓道来,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富有表现力。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6.“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请简要阐述。(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国学大师排队一年只为看一匹马
姜常红
饶宗颐,1917 年生于广东潮安,祖籍广东潮州,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我国学术界曾先后将其与钱钟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北钱南饶”和“北季南饶” 。2011 年12月13日,国学大师饶宗颐被推选 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2013 年 3 月 23 日,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饶宗颐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2014 年 9 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暨艺术系伟伦荣誉艺术讲座教授、 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荣休教授,以及中国文化研究所顾问。
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州的大富之家,父亲饶锷开着发行钱票的钱庄,饶家不仅富甲一方,而且家学渊源深厚。饶锷在家乡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书楼,起名“天啸楼”,藏书十余万卷。受父亲影响,饶宗颐自幼便浸泡于此,埋首在藏书的世界里。
在父亲的有意栽培下,饶宗颐迷恋读书深入骨髓,坐拥书城的他,从小就跟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不喜欢玩耍,只喜欢读书。进入学堂后,饶宗颐总感觉先生教授的知识“太肤浅” ,于是选择退学回到父亲身边。深受家学的熏陶,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文化根基,培养了超强的自学能力。
1932 年,饶锷因编撰《潮州艺文志》心力交瘁,积劳成疾,不幸离世,留下一份硕大的家业和一部未完成的遗作。那一年饶宗颐 15 岁,他在家业与学业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父亲去世后,饶宗颐用了一年时间将父亲的遗作单独续完,并连载于岭南大学的《岭南学报》,引起了学界的关注。1935 年,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创建了广东通志馆,破格将 18岁的饶宗颐聘入馆中,专职艺文纂修。
饶宗颐学富五车,有诸多研究成果,但他并不急于在完成后立即发表,而是将文稿一压再压,一方面为了修正老知识,另一方面也为了吸纳新知识。
饶宗颐有一个著名的“兔论”:“做学问和做人一样, 要耐得住寂寞, 要有守株待兔的心态。一般人太急功近利,老是想抓住几只兔子,而机会就像兔子跑得非常快,积极追的人未必能够逮到。我就靠在树底下,有兔子过来的时候,就猛然扑上去。”
当时法国学界的敦煌学研究处于领先地位,留存有不少原始资料。为了研究敦煌学,饶宗 颐很长时间都居住在法国。一次,他听说法国南部有个原始山洞,山洞的岩壁上画有两万年前 的岩画,而且整个墙壁都是动物,其中有一匹中国的蒙古马。饶宗颐猜想这极可能与远东近东 的交流沟通有关。远东近东是当时欧美人使用的一种以欧洲为中心的地理概念, 近东是指距离西欧较近的国家和地区,远东则指的是离西欧最远的亚洲东部地区。中国的蒙古马属于远东,但出现的壁画却在近东。为了证明远东近东的人类在 2 万年前已有沟通接触,饶宗颐决定亲自 去岩洞看个究竟。
这个岩洞是在 1940 年被 4 个孩子偶然发现的,因为担心人们的呼吸破坏洞内景观,法国 政府于 1963 年将山洞关闭,公众不得入内参观, 只有科学家和获准的少数人才能在洞内逗留, 且每个礼拜只开放一次,每次只有一小时,更苛刻的是,每次仅限入 5 人。被允许进去的中国人并不多,要排队,饶宗颐为了一睹这匹蒙古马,硬是排了一年的队。1976 年,饶宗颐亲自观察了洞窟壁画后,得出了欧洲古代或已存在蒙古马借助欧亚大草原东西交流的考察结论。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饶宗颐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幼便浸泡在藏书十余万卷的“天啸楼” ,埋首在藏书的世界里。
B.饶宗颐进入学堂后,因先生教授的知识“太肤浅”而退学,这反而培养了其超强的自学能力。
C.父亲饶锷因编撰《潮州艺文志》去世后,15 岁的饶宗颐在家业与学业中豪不犹豫地选择了学业。
D.饶宗颐学富五年,多年的学业研究,使得他对做学问有独到的看法,其中著名的“兔论”即为此例。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连载在岭南大学的《岭南学报》上。 A.父亲去世后,15 岁的饶宗颐在岭南大学的帮助下用了一年时间把父亲的遗作续完,并连载在岭南大学的《岭南学报》上。
B.文章交代,18 岁的饶宗颐在广东通志馆专职艺文纂修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很多研究成果,并且提出了自己独家的研究理论。
C.饶宗颐听说法国南部的一个原始山洞的岩壁上画有两万年前的岩画,岩画上有一匹中国的蒙古马,他断定远东与近东自古以来就有交流。
D. 饶宗颐作为国学大师,在国学研究方面可谓硕果累累,尤其是治学严谨值得我们学习: 他为了一睹山洞岩画上的蒙古马,硬是排了一年的队。
9.在实践“兔论”的过程中,饶宗颐有那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 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 。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 ,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 。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都是长子。
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展开余下试题
C.社稷, “社”指土神, “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汉以后也称分封的王和列侯为诸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13.把文中画横线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 (5 分)
(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 “高渐离也。 ”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4~15 题。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两首诗的体裁相同,都是楚辞体抒情短歌,这类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富有抒情成分和浪 漫气息,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句中多用“兮”字。
B.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楚汉战争为时代背景,都是抒写重大历史变革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历史瞬间的复杂情怀。
C.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首句都采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个人为切入点,渲染了自己的宏大气魄和英雄形象。
D.两首诗的抒情方式有相同之处,都是缘事而生情,因情而放歌,无意为诗而成绝唱,发自肺腑的英雄心曲,尽收时代风云于诗中。
15.这两首诗表达了两位盖世英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唱的“易水诀别”歌的歌词是:“ , !”
(2)《烛之武退秦师》中, “ ”一句表明一个人如果反过来去伤害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这是不仁道的;表明晋国国君背信弃义的一句是:“ ” 。
(3)在鸿门宴上,樊哙说的“ ” ,确实是一种抓主要矛盾、不要顾及细枝末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 II 卷 表达题(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 着意描绘人物语言,文中烛之武凭借天花乱坠的辞令,智退秦晋联盟,显现出他娴熟的外交技巧。B.安倍远访欧洲,游说亚洲,用的都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的老套:通过攀亲戚、套近乎,试图从道义上围堵中国,让中国人在钓鱼岛问题上让步。
C.图穷匕见 ,这个一向以友好邻邦来标榜的霸权主义者,终于撕去了“友谊”的面纱,赤裸裸地进行军事交涉了。
D.司马迁是一位勇猛的斗士,他敢于标新立异 ,走自己的路,因而《史记》处处闪烁着他那创造性的火花。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 分)
A.《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该诗发表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诗人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 。
B.诗人艾青目睹祖国河山惨遭践踏、人民蒙受深重苦难的历史,在《我爱这土地》中喷发出强烈的爱国之情。
C.烛之武的事迹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一个人通过努力,使整个国家得到了安定,他才是真正的英雄。
D.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等大量书籍,学识渊博、德才兼备,任鲁国史官时尽职尽责,被当时人所崇拜。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B.愿足下更虑之 更:更加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被
D.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接触、沾染
2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焉用亡郑以陪邻
B. 夫晋,何厌之有 使杞子、庞孙、杨孙戍之
C.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且贰于楚也
D. 若舍郑而有益于君 夜缒而出
21.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A.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22.在下面文字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分句前后的内容、句式对应。要求:引用的诗句从《沁园春•长沙》中选取。 (5 分)
诗词,如一朵风中百合,柔弱动人;如一声冲霄清吟,激越豪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 许多愁”让我们感受到了李清照的凄美哀怨;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低声的诉说;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会带你走到过往的回忆中;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颤,会让你心中充满感动;……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不少于 800 字;
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书写规范、工整。 (61.240.236.148)
上一篇:
云南省梁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9月周测语文试题
下一篇: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河南省豫西”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