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71  2018-10-28
标签:苏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1]
江苏省虔州艺术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虔州艺术学校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2018年10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 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搏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1. 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浏览完整试题B. 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 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D. 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2. 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B. 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C. 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
D. 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 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
B. 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C. 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D. 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 ,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 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中第三段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人物娴熟的抓药技艺、细致的工作态度。
B. 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点明药名与传统人物的联系,表现了“我”对中药的好奇心和亲近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C. 文中妈妈和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就做三件事,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止的聊天,说明她们对工作失去了兴趣,不爱惜工作,混日子。
D.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点明了万物皆有其性、各有各用的道理。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5. 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5分)
6. 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艾青评传(节选)
杨匡汉
年近古稀的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常常不无感慨地对人说:“想想我这一辈子,也只是写了几首人们还记得的诗。人民是最公平的。一个人写了点东西,人民总会记得他的。我也是想也不敢想到有今天……”


展开余下试题是的,人民会记得艾青的贡献,承认艾青的成就。他是我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之一。
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入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着自己的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着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在早年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以真挚虔诚的赤子之心,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哀恸与不平;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的遭际的同情与关切。诗人在另一首名篇《我爱这土地》中发出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倾诉,更是把个人的情感、命运都赋予时代、人民、祖国和土地的明证。
在中国广大读者心目中,艾青诗作中的深沉感情,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太阳、火把、春天、黎明、生命、火焰,不但出现在他许多作品中,更是他不少篇章集中讴歌的主题,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新意竞放异彩。在《太阳》《春》《黎明》《煤的对话》等早期作品中,诗人“在东方深黑的夜里”,朦胧又强烈地发出了对光明、对春天、对火焰的热切呼唤。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后,诗人从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光明之所在,创作了充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长诗《向太阳》及其姊妹篇《火把》。这两首喷射着激情火花和理想光芒的名篇曾鼓舞过不少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艾青曾写道:“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在他的诗歌中,尽管不乏某些或过于切近时事或过于凌虚的篇什,但作为代表他主要成就的诗篇,往往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那种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着新奇的联想、想象而来,组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他在抗战前夜作的《太阳》一诗中写道:“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这融进了诗人深刻的感受和想象,使形象充满血肉,更深刻地显示着光明来自黑暗,需通过流血死亡的代价去换取的生活真谛。此外,艾青还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
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又经提炼而成的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以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诗人们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艾青还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他的诗能面对世界发言,他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
艾青说:“我 的一生都在探索。”在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吹号行进的诗人与作品,尽管常常会几经斫丧,但终将显示其旺盛的活力——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因为自己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一点成绩,能够被人民认可,感到由衷的荣幸;人民能够公平公正地对他加以评价,他深为感动。
B.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之情,为自己没能尽孝深表懊悔,并表明来世一定要报答保姆的愿望。
C. 艾青善于从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汲取创作的激情,由此创作的《向太阳》和《火把》鼓舞了不少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D.艾青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是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可以说他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
8.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艾青诗歌的思想成就:一是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与现实紧密结合,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二是突出地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
B. 因为他的诗歌中,既有过于凌虚的篇什,又有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的篇章,所以人们对艾青诗歌的评价有褒有贬。
C. 因为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 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所以艾青的诗歌和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
D. “我的一生都在探索”表达了艾青在诗歌领域的执著追求,表现了艾青积极进取的精神,号召人们像他一样去追求。
9. 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项王军壁垓下 壁:筑壁垒
B. 持短兵接战 兵:兵器
C. 项王身亦被十 被:受
D.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购买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B. 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②汉军至,无以渡
C. ①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②骓不逝兮可奈何
D.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乃自刎而死
12.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 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 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 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展开余下试题13. 把文中画线的语句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5分)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 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 镶嵌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词句中镶嵌有特定意义的字,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颔联即运用了该手法,巧妙照应标题。
D. 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转入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E. 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说明作者虽然心绪不高,但此诗格调自高,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
15. 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与思考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描述同学们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反悔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 , ”。
第Ⅱ卷 表达题(2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 的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指点江山,心潮澎湃。
②《东方红1949》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那段观众早已熟悉的历史,带着观众重新回忆了那段红色的峥嵘岁月,因此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③诗中描写了他在父母家里的忸怩不安和对大堰河感情上的依恋,反映了诗人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的萌芽。
④经过一个多月的侦查,夏某涉嫌诈骗一案终于图穷匕见,夏某共涉嫌诈骗金额达1800余万元。
⑤随着新春走基层活动的展开,我跟从这次记者小分队来到了革命老区阜平进行深入采访,小分队所到之处,不惊民,不扰民,真正做到了秋毫无犯。
⑥有分析者认为,美国人先是打杀了利比亚的卡扎菲,现在又把目标锁向了叙利亚的马沙尔,这些行动其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明里是推进民主,而实际上是为了控制海湾石油,以打压伊朗,遏制中国和俄罗斯。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 ⑥ D. ②④⑥
1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3分)()
A. 我们将通过植树造林,使有着“山水洲城”美誉的长沙山更青,水更碧。
B. 长沙市计划三年建设大约600余座公园,成为“千园之城”。
C. 随着城市街头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而且环保、经济。
D. 烈士公园的国庆节张灯结彩,花团锦簇,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19.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用, ① 是一种误解。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勇于实践, ② 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摒弃功利性 ③ 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 ④ 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 ⑤ 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往 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 ⑥ 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其实这 而 要 确定 所以 /
B 这其实 / 能 认为 因为 即使
C 实际上 却 会 / 可能 就是
D 这 当然 就是 如果 / 虽然
20.下面是某校一则倡议书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恰当之处,请指出并修改(5分
亲爱的同学们:
生命重于天,暑假将至,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防溺水已成当务之急的大事。校学生会倡议:
全体同学要充分认识溺水事故的危害,率先垂范,拒绝野泳,并号召家人亲朋远离危险水域,大家可以以跑步,打球等安全方式锻炼身体,避免溺水事故不再发生。
(1) 改为 (4) 改为
(2) 改为 (5) 改为
(3) 改为

21. 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劳动安全卫生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影、电视片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叫做定格。定格是动作的刹那间“凝结”,显示宛若雕塑的静态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场面、某种神态、某个细节等。在你的脑海中一定也存留着许多定格的瞬间,或者美丽或者感动或者震撼或者……
请以“定格”为题,自定角度,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有生动的描写和抒情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选择题:1B. 2.A 3D. 4.C 7.B 8.A 10.D 11.A 12.A 14.AD 17.B 18.A 19.B

【答案】1. B 2. A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关键词“书法艺术”。D项答题区间在第二节“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选项中说的是“文字”,偷换概念把“书法”换成“文字”,文不对题。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一般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概括文章的内容。D项错在偷换概念。
2.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对 ‘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关键词“‘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本题答题区间在第三节BCD三项答都在文中能找到,A项中“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所答非所问,并不是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
标签:苏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虔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