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40  2018-11-0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0]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周测语文试题(2018.10.27)
19 届语文随堂测试一
一、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 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 50 年代, 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 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现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 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 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 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 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图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 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 365.25 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 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 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 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詹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 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 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 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颠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 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 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浏览完整试题 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 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 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 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
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 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 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 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 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
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 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 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5 分)
菜 大 爷 刘奇叶 菜大爷是居住在城郊西村的一位退休工人。菜大爷姓蔡,“菜大爷”不是他的真名,而
是邻里送给他的一个雅号。
菜大爷的住房是 20 世纪 90 年代建造的砖瓦民房,后面有个小菜园子。退休后,他把下 地种菜当作一种乐趣。菜园子一年四季都能产菜,除了供给他与老伴儿老两口平常生活吃菜 外,总是还剩余不少菜。于是,菜大爷在闲余之际也挑着自己种的菜到菜市场上去卖。
菜市场离菜大爷的家很近,穿过一条街道就到了。买菜的很有眼光,尝过菜大爷的菜后, 下一次哪怕菜大爷的菜卖得比其他的摊位贵,也会被一扫而光。
人们知道,菜大爷种的菜用有机肥料施肥,吃起来好吃又健康,属于真正绿色环保的蔬 菜。菜大爷除了平常注意累积肥料,还经常去附近的养猪场挑猪粪施肥。渐渐地,前来买菜 的人们都知道了菜大爷的菜好,亲切地称他为“菜大爷”。知道大伙儿对他种的菜十分钟爱, 每次上市场卖菜归来,菜大爷心里头总是乐滋滋的。
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但菜大爷觉得现在的生活很不错, 他喜欢这种自娱自乐卖菜的滋润生活,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儿子离开这个城市,他也打心里舍 不得这个菜园子。
隔壁的邻居老李头也卖菜,但他的菜是从外地贩来的蔬菜,属于无机肥料种植的那一种, 味觉营养都没法跟菜大爷的菜比,人们一般不喜欢买他的菜,所以老李头每天卖菜总是早上 出去,很晚才归来,有时候还要剩余些许残菜回来。
偶尔,老李头会同菜大爷一块去市场卖菜,两人年龄相仿,又是邻居,还算谈得来。 一天,老李头天没亮就贩回满满一担的蔬菜,在家里照常分拣为几元一把的小份后,刚
要挑到市场上去卖,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顿时瘫倒在地上。这一切正好被菜大爷瞧见了, 他赶紧叫车把老李头送进了医院急救,接诊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切除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菜大爷去医院看望老李头时,老李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老伴儿正在 给他喂粥,一见菜大爷来了,老李头两口子一个劲地道谢。见老李头手术很成功,菜大爷也 为他高兴。聊天中,一贯热心肠的菜大爷问老李头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有,如果有就尽管 说,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嘛。老李头听了,却欲言又止的样子,菜大爷便追问他是什么事情。 原来,他是心痛前日贩回的一担蔬菜还放在家里没有卖掉,担心自己住院几天后,那一担蔬 菜会白白地烂掉,怪可惜的。菜大爷听了,未加思索地答应帮老李头把菜挑去市场上卖。
回去后,菜大爷二话没说,到了老李头家便把那担蔬菜挑去了市场。才到菜市场口,买 菜的人们就一窝蜂围拢上来,容不得菜大爷说明一下这菜的来源情况,那担菜又被一扫而光 了,哪有菜大爷陈情解释的空隙?望着一副空空的担什和一堆零零碎碎的钱币,菜大爷愣在 那里好一阵,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
当天下午,菜大爷把卖菜的钱如数交给了老李头,说了一声家里有事就走了。老李头高 兴地接过钱一点,居然比平常赚的钱要高出一倍多。他心里对菜大爷钦佩得五体投地!
半个月之后,老李头出院了,特地买了两瓶好酒去敲隔壁菜大爷家的门,结果敲了半天 没有人应。老李头问其他邻居,邻居说,菜大爷老两口搬儿子那儿去了。

菜大爷为什么突然搬走了呢?好久好久,老李头仍没有想明白。
(选自《小说月刊》2016 年第 4 期,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写菜大爷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这是插叙手
法,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B.小说中两次写到菜大爷的菜“被一扫而光”,突出了顾客对菜大爷的信任,说明不 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比如菜大爷替老李头卖完菜后,“望”的动作, “愣”的神情,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他的愧疚。
D.小说语言质朴,笔调从容,在淡定的叙述中,展现了当前社会的世态人情,表达了 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慨和敬意,富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5.小说设置老李头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6.小说以菜大爷突然搬走为结尾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材料一
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其实质是对社会 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的消耗。同时,这种消费过程又是精神财富的消化、继承、积蓄、再 造和创新过程。简言之,文化消费是人类享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活动。文化消费是文化 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有文化消费才会有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与空间。因此,培育文化消费 市场,刺激文化消费需求,就显得尤其重要。虽然目前我国新型文化消费形式不断涌现,比 如旅游业和休闲业,但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文化消费总量过低。在此背景下,探索分 析中国城市居民文化消费的现状,对于新一轮文化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范周《中国文化消费调研报告》)
材料二
文化消费是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通常的规律,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人们对 食品、衣着等生存性物品的消费比例会下降,而对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的支出则会增加,文 化消费属于享受型和发展型支出。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文化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 能够实现持续上升,这对于扩大内需、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的食品消费、 衣着消费等不同,文化消费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精神风貌,提升人们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生 产能力,实现经济良性发展。因此,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扩大居民文化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严成樑、雷小钧《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探析》)

材料三

2007—2013 年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和 城镇人均文化消费支出


材料四
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居民就业能力越强,收入越高,文化消费水平也就越高。
2014 年,美国最高学历在大学以下的居民税前年收入平均为 45 037 美元,文化消费为 2 654
美元,文化消费占收入的比重为 5.89%;最高学历为大学及以上的居民税前年收入平均为
100 770 美元,文化消费为 6 249 美元,文化消费占收入的比重为 6.20%。 根据美国电影协会的统计,2006 年和 2007 年美国电影的平均票价分别为 6.55 和 6.88
美元,均低于当地最低小时工资。换言之,工作一小时的报酬能支付一场电影的票价。完善 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升了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20 世纪 80 年代,美 国的电影产量只占世界电影产量的 6.70%,却占据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多,巨大的经济效 益反过来又降低了文化产品的价格,形成良性循环。
(毛中根、杨丽姣《文化消费增长的国际经验及中国的政策取向》)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类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
B.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C.2007 年至 2013 年间,农村和城镇的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 D.随着学历的升高,美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占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经济发达、产品丰富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消费均已超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阶段, 已进入具有满足精神消费、享受和发展消费的高层次阶段。
B.文化消费环节的系统性研究对文化产业发展需求预测、政府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 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有重要意义。
C.尽管城镇人均文化消费的支出和农村人均文化消费的支出在不断上升,但城乡文化消费 的差距却进一步拉大,城镇主导优势愈加明显。
D.文化消费活动受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作用,文化消费总量和结构受消费大众的收入水平及 其收入分配的制约。
9.中国文化消费的现状如何?通过哪些途径可以改变这一现状?(6 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江统,字应元,陈留圉人也。统静默有远志,时人为之语曰:“嶷然稀言江应元。”与 乡人蔡克俱知名。袭父爵,除山阴令。时关陇屡为氐、羌所扰,孟观西讨,自擒氐帅齐万年。 统深惟四夷乱华,宜杜其萌,乃作《徙戎论》:“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 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帝不能用。未及十年,而夷.狄.

乱华,时服其深识。转太子洗马。在东.宫.累年,甚被亲礼。及太子废,徙许昌,贾后讽有司
不听宫臣追送。统与宫臣冒禁至伊水,拜辞道左,悲泣流涟。都官从事悉收统等付河南、洛 阳狱。付郡者,河南尹乐广悉散遣之,系洛阳者犹未释。都官从事孙琰说贾谧曰:“所以废 徙太子,以为恶故耳。东宫故臣冒罪拜辞,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 之。”谧语洛阳令曹摅,由是皆免。及太子薨,改葬,统作诔.叙哀,为世所重。后为博士、 尚书郎,参大司马、齐王冏军事。冏骄荒将败,统切谏,文多不载。迁廷尉正,每州郡疑狱, 断处从轻。成都王颖请为记室,多所箴谏。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司徒左长史。东海王越为 兖州牧,以统为别驾,委以州事,与统书曰:“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辟荀慈明;下车, 辟孔文举。贵州人士有堪应此者不?”统举高平郗鉴为贤良,陈留阮修为直言,济北程收为 方正,时以为知人。寻迁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永嘉四年,避难奔于成皋,病 卒。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节选自《晋书•江统传》)

A.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B.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C.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D.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夷狄,古代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中原人士之外的边民。 B.东宫,原为古建筑,多为太子住处,借指代太子;如《陈情表》中的“当侍东宫”。 C.诔,哀悼死者的一种文体,主要列举死者的德行,如《红楼梦》中的《芙蓉女儿诔》。 D.博士,在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变成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江统正直敢谏。他忧虑氐、羌之乱而进《徙戎论》不被接纳,后来先后担任齐王冏军事 和成都王颖的记室,依旧多所箴谏。
B.江统忠诚重义。太子被废离开许昌,他送行到了伊水,被收付洛阳狱中,后来由孙琰向 贾谧说明事理才被洛阳令曹摅释放。
C.江统识微见远。孟观出兵平乱擒住氐帅齐万年,他建议朝廷宜采取怀柔安抚的策略,此 论虽不被接纳却深得时人信服。
D.江统知人善荐。东海王司马越担任兖州牧时委任他为别驾,他向司马越推荐郗鉴、阮修、 程收等人才,被赞有“知人”之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东宫故臣冒罪拜辞,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之。
(2)下车,辟孔文举。贵州人士有堪应此者不?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韩元吉,字无咎,与陆游友善,多有唱和。陆游通判镇江时,韩无咎从江西来镇江 探母,陆游与其交游两月。此词作于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之际。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B. “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 宋 朝 廷 偏 安 江 南,正 与 金 对 峙。 C. 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展开余下试题D. 词人与友人彻夜谈心赏景,直到窗外渐明,在分别之际,两人互赠诗文。
15. 作者的愁有哪些?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6.(1)早在千年之前,屈原就在《离骚》中以“ ? ”教 导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 2 ) 李 白 在 《 蜀 道 难 》 中 描 写 急 流 和 瀑 布 飞 泻 而 发 出 巨 大 声 响 的 诗 句 是 “ , ”。
( 3 ) 文 天 祥 的 《 过 零 丁 洋 》 中 , 概 括 写 出 诗 人 被 捕 前 的 经 历 的 诗 句 是 “ , ”。
(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来比喻人生短暂,个 人渺小。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在宋代,科举考试是文人们光宗耀祖、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而一旦科举落第之后,诗 人便借助诗歌表达痛苦,这便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一首首落第诗。从落第诗中,我们能感 受到不同诗人们对待落第的不同心境,或绝望至极,或愤世嫉俗,抑或是乐观进取、迎难而 上。这也给宋代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新而富有感染力的活 水, ,各展姿态。
宋人大多心态平和、视野开阔,不会对失败 ,即便落第时情绪低落,也总能 很快振作起来,于逆境中找到新希望。譬如魏野的《送萧咨下第西归》:“驴瘦懒加鞭,迟迟 念独还。听鸡行晓月,叹雉过春山。渭入黄河浊,云归紫阁闲。明年公道在,莫便掩松关。” 前三联刻画出落第者落寞的心境,他懒得归去、羞于归去,却又不得不归去,无奈之情展现 得淋漓尽致,( );结尾两句境界 ,劝慰落第者不要因丧气而归隐,以 “明年公道在相鼓励相信萧咨终会在公平的科考中 。
17.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而一旦科举落第,诗人便借助诗歌表达痛苦,这便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一首首落第诗。 B.而科举落第之后,诗人便借助诗歌表达痛苦,独具时代特色的一首首落第诗便形成了。
C.而一旦科举落第,诗人便借助诗歌表达痛苦,这便形成了一首首独具时代特色的落第诗。 D.而一旦科举落第之后,诗人便借助诗歌表达痛苦,一首首独具时代特色的落第诗便形成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绵延不绝 耿耿于怀 豁然开朗 崭露头角
B.络绎不绝 牵肠挂肚 茅塞顿开 崭露头角
C.绵延不绝 牵肠挂肚 豁然开朗 锋芒毕露
D.络绎不绝 耿耿于怀 茅塞顿开 锋芒毕露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失去光彩的沿途的景色,变得黯淡凄凉起来
B.变得黯淡凄凉起来的沿途的景色,也失去了光彩
C.沿途的景色也因此而失去光彩,变得黯淡凄凉起来 D.沿途的景色也变得黯淡凄凉起来,因此失去了光彩
20.下面是某家长在儿子婚礼喜宴上的致辞,有四处用语不得体,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 正。(4 分)
各位亲朋好友: 大家好! 今天是我的儿子与儿媳新婚大喜的日子,作为家父,我代表我们全家对各位的光临表示
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在此我祝愿他们夫妻二人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夫妻恩爱,相敬如 宾,永结秦晋之好;在工作中能够团结同事,尊敬领导,事业如日中天。最后承蒙各位来宾 吃好!喝好!让咱们共同举杯,开怀畅饮!
谢谢大家!
(1) 改为 ;
(2) 改为 ;
(3) 改为 ;
(4) 改为 。
21. 请用简洁的说明性文字介绍下面这幅漫画,然后用一句话写出它的寓意。
介绍:
寓意:

19 届语文随堂测试 1 答案
1. A 文中内容表明是“痕迹”而非是“已经形成”。此外把“痕迹”说成是“知识和观念” 也有不妥。了解远古时代天文历法更有助于正确理解本题
2. C 文中信息表明《新唐书•历志》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 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而不是《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注 意“它 ”的指代性。 A 值得商榷 :文中的“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设置题为“但是不 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一个“多”表述就意义有不同了。许是命题人的疏忽。
3. C 强加因果“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与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无关。
4. B 项,“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错误,是因为顾 客认为菜大爷卖的菜都是绿色环保的。
5.①对比:用老李头的菜与菜大爷的菜做对比,揭示菜大爷受邻里欢迎的原因。②推动情 节发展:老李头生病,引出菜大爷替老李头卖菜的情节,将故事引向高潮。同时,凸显菜大 爷乐于助人的品质。③深化主题:文章结尾通过写老李头的疑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菜大爷 的理解及敬意,深化了小说重视清名的主题。
6.①情节结构上:与上文“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仿佛 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形成照应,使情节衔接更加合理。②人物形象上:突出菜大爷因自 感辜负邻里信任而产生的愧疚之情(或突出菜大爷因自感有负诚信做人而产生的愧疚之情),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情感表达上:借老李头的疑惑巧妙地表明作者的态度,表达对菜大 爷的敬意。④艺术效果上:菜大爷替人做了好事反而愧疚地搬家,这种情节的陡转产生了戏 剧化效果,耐人寻味。
7.A ,“文化消费是人类享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活动”,而不是“用……满足……的 一种消费”。
8.A ,“人们的消费均已超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阶段,已进入具有满足精神消费、享 受和发展消费的高层次阶段”说法绝对。
9.第一问:①我国新型文化消费形式不断涌现,但文化消费总量过低。
②城镇和农村人均文化消费的支出都在不断上升,但城乡文化消费的差距却进一步拉大。 第二问:①培育文化消费市场,刺激文化消费需求;②提高居民的教育水平;③拉动农村文 化消费水平;④借鉴美国文化消费的经验,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升文化创意产 业,降低文化产品的价格等。(4 分,每点 1 分)
10.D “还其本域”,是一个完整的语句,不宜断开,可排除 B、C 两项。“德施永世” 是完整的主谓结构,不能断开,排除 A 项。
11.A 应是“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以族类划分,而不是以地域划分。
12.B 文中没有明确说江统被交付到了哪里。另外,太子被废离开许昌也不对,太子是被 贬到了许昌。
13.(1)东宫原来的属臣冒罪拜别,在路上哭泣,不顾重罪(或:不畏重刑),反而更彰显太 子的美德,不如放了他们。 (2)(王子师)到任之后,就征召了孔融。你们兖州有没有像荀慈明、孔融一样贤达的人呢?
江统,字应元,是陈留国圉镇人。江统性情沉静寡言,志向远大。当时人们给他的评价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郑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