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22 2018-11-06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2]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
龙海二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书法中的匠气
“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用笔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看不到灵动之处,过于死板。
一幅书作给人产生了匠气的观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是临写的方法不得当,太过单一。匠气十足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程序化的机械感。点画、结体、章法无法给人出人意料、眼前一亮的快感,让人觉得乏善可陈。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中规中矩、缺乏个性,在偌大篇幅下的文字抄写中,墨色光润,没有干湿浓淡之别,结体板正,起收笔千篇一律。清代洪亮吉在《北江书画》里谈道:“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其发展的极致就是“千人一面”,全然没有书法艺术所需要的辨识度、独特性,后期成为了僵化的工匠式劳动。以其为范本临写,久而久之也将陷入一个死循环。若一个人经年累月地积攒了习书的坏习惯,日复一日地养成了匠气,将是十分危险的。
另外,一些当代书家,虽然在技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在个人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这也很容易使得笔下的作品流于俗气。书法是一门除了技艺,还需要不断养修为、内涵的艺术。古时书法只是作为文人士大夫在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门技能,文人雅士以书法为日常书写,同时兼具直抒胸臆、休闲娱乐的意趣,他们不以书法为谋生工具,书法并没有与金钱利益挂钩,因而他们笔下的书法作品显露出书卷气,有丰厚的学养意味。可以说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而今人少养学问,埋头写字,不少人以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成了买卖的筹码。如此一来,匠气的书法家自然居多。书家的个人精神风貌通过形质、线条落于笔端,立见高下。弘一法师的书法为后世所称道,就是因为通过观其书作,觉其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他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所积淀的学养,自然不同于那些只懂埋头练字而忽视读书养精神的字匠。
匠气是应该尽量规避的,但却应有匠心,即工匠精神。文艺评论家陈履生说:“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板。”孙虔礼也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我们临习楷体,就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楷书最讲究精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欧体楷书以结体严谨、点线到位著称,如果不能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去临习,临摹的准确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即使是如行书、草书这样的快写书体,仍然需要慢临,需要推敲。米芾曾言:“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次好,信书亦一难事。”可见即使是率性而为的米芾,对创作的态度也仍然是严谨的,不是随意而就的。
总之,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不仅应在锤炼技法之时应避免过度熟练,还需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如此才可避除匠气。
(摘编自2016年第10期《艺术科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书法时技艺过于精熟,就会千篇一律,表现出一种“匠气”。
B.今人只把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导致充满匠气的书法家越来越多。
C.楷书临习如缺乏工匠精神,韵致就会受损,因而准确性大打折扣。
浏览完整试题
D.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草书,都需要讲究精准,仔细慢临和推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按什么是“匠气”,为什么会产生“匠气”,如何避免“匠气”的结构论证。
B.文章论证方式多样,主要有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
C.文章第二段以“馆阁体”为了论证临写方法不得当,太过单一导致“匠气”。
D.文章的第三段通过古今对比论述“个人自身修养”匮乏会使书法产生“匠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一法师的书法让人心生平静、安宁,是因其积淀的丰富学养。
B.工匠精神不仅是学习书法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民族文化传统。
C.孙虔礼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强调书法临习的工匠精神。
D.书法艺术在锤炼技法时避免千篇一律,就可以避除“匠气”。
D.“中国历史传统”只是理解历史中国的“内”与“外”的其中一个视角。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炉 火 丁肃清
一瘦一胖两个老人,坐在公路旁边的一截矮墙上,看来来往往的汽车,两张脸随着往来的汽车扭过来,扭过去。他们的面前,是一个燃烧着的火炉子,上面烧着一排水壶,他们脸上的笑、脸上的颜色,也像他们身边火炉子里燃烧着的火焰。
有妇女小孩儿来提开水,或者把冷水坐在炉子上。瘦老头从矮墙上下来,捅火,捅出一大簇跳跃的火焰。
人们陆陆续续来提水,烧水,他们大都是公路两边做生意的乡亲,和两个老人不生分,也不多客气。
一辆大卡车停下来,司机说:“给弄点开水。”说着端坐在小板凳上,看着老人把开水倒在他的茶杯里,用嘴一边吹凉着一边喝,喝足了,拍拍屁股站起来,又让胖老人给他续上,拧上茶杯盖,然后扔给胖老人一张毛票儿。
胖老人说“不要钱。”说着就给司机塞了回去。
司机纳闷儿:“你们不是卖水的吗?”
胖老人说,“不是。我们是打铁的。”
“哎呦我的天!”司机拍着脑门儿呵呵地笑了,“我还当你们是卖水的呢,什么年月了,还打铁?能赚多少钱?”
瘦老头说:“不赚钱,赔钱。”
把司机说愣了。老人向他解释:“没有活儿,白烧着碳呀。”他又默默地像对自己说:“要说也不能算白烧碳,给乡亲们烧烧水。这不,碳又没有了,凑吧。”他说着从口袋里掏着,掏出一张十元,胖老头也掏出了一模一样的一张,交给他。
“我说,你们这是图什么呀?”司机干脆又坐了下来,他对这俩老人感兴趣,他说:“你们收她们的水费呀。”
胖老人说:“咳,乡里乡亲的,这火,闲着也是闲着。”
司机说:“那你们不如不干。”
胖老人说:“咳,这人哪,闲着也是闲着。”
司机说:“真是有意思,有意思,赔钱赔工夫做生意,有意思。”
胖老人把眼睛瞪得很大:“过去,我们赚钱。”司机说“是吗?”老人说:“是,那会儿,我们的钱赚海了,问问,十里八乡谁家的家伙儿,不是我们打得呀,铁锹犁耙、牛鼻环、烧开水的水汆子,都是。”
瘦老头说:“还有县城大门的铁门环。”他炫耀地问胖老头:“是吧,是我打的吧?”
胖老头说:“那是我淬的火。”
两个人一争,额头、脖子上都冒出了筋疙瘩,他们说话时挥动的手上,筋疙瘩更是密密麻麻的,像蚯蚓。
西天边上的云霞退了,蒙上了暮色。司机笑呵呵的脸,慢慢地不笑了,一脸的凝重。他站起来说:“我有点活儿,你们干不干?打个车挂钩。”
两个老人高兴得不得了。风箱呼呼地拉了起来,炉子里的火苗跳跃了起来,铁锤有节奏地响了起来,叮当、叮叮当、叮当……
胖老人抡着大锤,叮当、叮叮当、叮当……铁砧上的火花,在暮色中四溅着,一层儿、又一层儿……瘦老人说:“让我来一会儿!”
他把大锤要过来,赤裸的臂膀抡成了一个椭圆,叮当、叮叮当、叮当……铁块燃烧着淬在火里,吱——弥漫起浓浓的浪烟。
车挂钩打好了,在满月的照耀下,跳跃着一簇一簇蓝色的光亮。
“给钱。”司机把一百元的新币递过来。
“免了。”胖老人说。
“不要了。”瘦老人也说。
他们流着汗水、红彤彤的脸,在炉火的映照里奕奕发亮。他们帮着把那个挂钩抬在了汽车上。汽车隆隆地发动,缓慢地开了。
原本,司机打这个车挂钩没有用,只是他愿意。两个老人也并不想挣司机的钱,他们只是觉得痛快。
真痛快!两个老人拾掇了摊子回家去,一边走一边唱起来,他们唱的是晋剧老调,在夜幕里,清亮地痛快淋漓地荡漾……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透过司机不理解两个老人做不赚钱还赔钱的打铁生意这个细节,折射出只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追求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引人思考。
B.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闲着也是闲着”,既说出了两个老人现在的无奈处境,同时也展现出了两个老人热心肠的一面。
C.小说的环境描写虽然不多,却恰到好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温馨的氛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司机并不需要打车挂钩,和老人不收司机的钱这个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达到这种效果的原因是在前面埋下了大量的伏笔。
5.小说反复使用“叮当、叮叮当、叮当……”的声音来描述打铁的过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为什么要以“炉火”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汉字是“历史的活化石”。人们通过一个个静态的汉字不断破译着千年的历史密码,步入动态的历史文化圈。人们从数千年前造字者的逻辑里发现当下生活的相似面貌,并就此形成中华文明的自我延续性。
“中日韩三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在数千年的汉字文化历史长河中,通过汉字沟通交流,构筑了深厚的东亚文化底蕴。”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副秘书长韩梅说,首部中日韩公用汉字词典已完成词条确认和释义整合,这将促进汉字发展,加深三国相互理解。
其实,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在历史上曾传播到东亚许多邻国,形成汉字文化圈。“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汉字产生浓厚兴趣,中国也积极地把汉字介绍给世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户思社说。汉字正逐渐成为促进中外民间友好交流的使者。(摘编自《汉字之美抒写文化自信》,2017年9月20日新华网)
展开余下试题
材料二:
汉字起源于模仿自然、图画纪事、表情达意的需要,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符号系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各地乡音不同,但书面语言相同,这有效促进了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交流和国家政令畅通。
汉字的相对稳定,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独特贡献。汉字具有象形与表意的特点,在表达人文精神以及人与物关系方面简明扼要。即使时过境迁,后来者在阅读古籍时同样可以由文辞而把握其智慧,将积累的优秀文明成果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摘编自《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2016年9月2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最近,浙江卫视《汉字风云会》在众多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位列卫视综艺节目关注度排行前茅,受到很多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关注。《汉字风云会》的选手以小学五年级左右的孩子为主,所涉内容大多是常用字词。这些并不冷僻的字词成年人也容易弄错,因此很有普及价值。节目聚焦低年龄萌娃、覆盖全家庭范围的收视群体。饭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收看节目,学习汉字,是很温馨的预设场景。
普及汉字的正确写法,让人们在一笔一画中抚摸汉字的体温,把汉字写得方方正正,既是保证汉字书写规范的现实需求,也是捍卫汉字文化纯粹性的重大问题。(摘编自《在一笔一画中抚摸汉字的体温》,2017年8月6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电子设备在较大范围内长时间使用,手写汉字场景不断减少,直接导致汉字渐渐疏于书写练习;同时,在使用电子设备时,拼音输入法应用较多,对字形识记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当问及忘字错字的原因,最多可选3项的情况下,认为原因是日常书写较少、疏于练习的占82.4%,长期使用电脑手机等的占52.0%。人们对“提笔忘字”现象有着不同的态度。
对“提笔忘字”现象有关观点的态度
关于“提笔忘字”的观点表述 同意 不同意 不清楚
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92.2% 3.9% 3.9%
“提笔忘字”应引起高度重视 86.3% 7.8% 5.9%
“提笔忘字”不利于汉字的传承与使用 65.7% 22.5% 11.8%
“提笔忘字”对文化传承没有影响 13.7% 73.5% 12.8%
汉字结构复杂、书写困难 24.5% 68.6% 6.9%
“提笔忘字”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37.2% 51.0% 11.8%
(摘编自《书写中国汉字延续中华文脉——“提笔忘字”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无论历史上还是当下,汉字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在东亚自然而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这无疑加深了中外文化交流。
B.多元化的需要促进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有利于优秀文明成果代代相传。
C.如今“提笔忘字”现象屡屡发生,直接原因是使用电子设备时应用拼音输入法较多,而应用五笔输入法较少。
D.根据相关调查统计,可知人们已充分意识到“提笔忘字”对汉字推广和文化传承均有负面影响,因此“提笔忘字”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E.捍卫汉字的文化纯粹性有一定的难度,但人们并不大认同汉字书写困难,而认为“提笔忘字”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
9.如何通过汉字来树立我国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初辟丞相府史。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之,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河南郡为置守令,茂不为嫌,理事自若。数年,教乃大行,道不拾遗。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今以茂为太傅封曪德侯。”
论曰:卓茂断断小宰,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节选自《后汉书•卓茂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
B.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
C.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
D.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辟,是中国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B.侍郎,官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C.光武,“光武皇帝”刘秀的谥号。谥号是给予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表闾,意思是旌表闾里,以显彰功德。出自《史记•殷本纪》“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卓茂性格宽厚谦恭。有人把卓茂的马认作是自己丢失的,卓茂明知是对方认错了,也不解释,就把马给了那人。
B.卓茂爱民如子。担任密县县令时,卓茂对百姓忧心苦思教诲不倦,任用贤良推行教化,从不对百姓恶言相加。
C.卓茂尊重礼仪政绩显著。卓茂认为律令制定的是大的准则,礼仪则要顺乎人情,治理密县几年后,县中道不拾遗。
D.卓茂深受吏民的爱戴。卓茂虽然袒护了受贿的亭长,但仍然受到吏民爱戴,离开密县时,百姓都流泪为他送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4分)
(2)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浪淘沙 感事 明 刘基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
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
展开余下试题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昂扬的基调。
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
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
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正是孤高诗人的写照。
E、全诗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
15、“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李白《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高昂乐观的语调表达自己勇往直前,对理想充满信心的态度。
(2)苏轼《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阐述万物之间的关系,并表明自己对待世间万物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道德勇气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个必要条件。道德勇气要求人类具有维护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力。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 ),并且具有向善求善的道德情感,他也不可能勇敢地趋善避恶。缺乏道德勇气的人会在他们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保持沉默。一旦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行为,他们就是患上了道德失语症。道德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表现。“意德”是人类基于他们的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一种德性。拥有意德的人善恶分明, ,勇于捍卫善的尊严,敢于贬抑恶的存在价值,他们身上有一股 。纵然是在善恶进行激烈博弈或尖锐斗争的语境下,他们依然能够 ,大义凛然地挺善抑恶。如果全社会的人普遍缺乏道德勇气,挺善抑恶就难以 ,善恶不分则必然成为一种常态,社会道德风尚也不可能令人满意。道德勇气不足是一些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上不愿意或不敢发表意见的根源,也是他们患道德失语症的根源。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虽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 B.虽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
C.纵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 D.纵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义无反顾 无私无畏 毛遂自荐 蔚然成风
B.嫉恶如仇 浩然正气 挺身而出 蔚然成风
C.疾恶如仇 无私无畏 挺身而出 风靡一时
D.义无反顾 浩然正气 毛遂自荐 风靡一时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道德勇气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徳修养的一个重要表现。
B.道徳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徳修养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衡量人类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
C.道德勇气是人类培养道徳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
D.道德男气是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徳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刘先生非常生气,怒斥不长进的弟弟:“如果你争点气,我又何必劳驾自己驱车近百公里来为你交保证金!”
B.在公司的战略分析会上,总经理发言后,主持人小李说:“总经理的发言,已为我们抛砖引玉,下面请大家畅所欲言,发表见解。”
C.老张想请从教多年的同学李进给自己的孩子推荐一位辅导老师,便发短信说:“犬子愚钝,望老同学举荐西宾为谢!”
D.一天,办公室饮水机没水了,王丽想请个人帮忙换一换,就走到隔壁对同事说:“给我换桶水吧,就你闲着。”
21、下列各句中,表达合乎逻辑的一句是(3分)
A.文学创作要脚踏实地,不要去赶时髦,追求什么流行。要知道,曲高才会和寡,知音越少,作品水平就越高。
B.高考之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被名校录取,因为只有名校毕业,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一份好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C.一个地方交通便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交通便利,有利于地方与外界的物质与人员输入与输出,扩大交流,提高地方名气。
D.自助式养老使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沉重的养老负担,而熟悉的人们在一起生活,就不会发生矛盾,心情自然就舒畅。
22、用简明的话概括下面漫画的寓意,不超过5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一次“美好生活”人物畅想活动中,某班级的学生提到了这样一些人物:袁隆平、司马迁、哈姆莱特、项羽、乔布斯、六一居士、甘地、哈利•波特、小悦悦、乔丹。
请选择两三个人物,结合人物的特点和意义,谈谈你对“美好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要求选好人物,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龙海二中2018—2019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语文试题评分标准
1.D 【解析】A 项,原文“‘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用笔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是“匠气”的表现,不是原因。B 项,原文“不少人以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选项少了“不少”,混淆范围。C 项,因果逻辑关系颠倒,原文中是“临摹的准确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
2.B 【解析】B 项,没有类比论证。
3.D 【解析】D 项,条件缺失,文末强调避除匠气“还需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
4.A(解析:“折射出只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追求的深层次社会问题”错,过分拔高主题。)
5.①详写打铁的过程,渲染了紧张、热烈的氛围(场面、场景、画面);
②表现了两位打铁老人对打铁一事的专注,配合默契,技艺高超。
③突出强调了两个老人对打铁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④与前文两个老人困乏的生活与无奈形成对比,突出两个老人对打铁的信仰;
评分细则:①场景,②技艺,③情感,④主旨。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给5分。语言表述不准确,酌情扣分。
6.①“炉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炉火”象征着两个老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③“炉火”喻指打铁职业,饱含着两个老人对打铁的热爱(喜爱)。
④“炉火”衬托出两个老人内心的热忱与执着。
评分细则:①情节结构,②象征意义,③情感态度,④人物性格。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4分,答对其中三点给6分。语言表述不准确,酌情扣分。
7.C(解析:浙江卫视《汉字风云会》的观众定位并非是小学五年级左右的孩子,而是低年龄萌娃,节目选手主要是小学五年级左右的孩子。)
8.BD(解析:A项中“自然而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有误,汉字文化圈
上一篇:
山西省河津二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福建省龙海”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