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92  2018-11-08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2]
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汉川二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一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命题人 张爱霞 考试时间 2018.10.18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考生号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时代”,读什么?
信息技术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亿。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账号名”,都可以成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却也证明着这样的观点。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账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令人惊悚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岁之前要明白的50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会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
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账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你的选择,也决定了你可能有的选择。人人爱八卦,则高谈阔论种种内幕、秘闻的内容就增多;个个爱鸡汤,则励志类、成功学、创业经难免泛滥。
有人说,世界上种种变动中的关系,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而让人欣慰的是,这两种循环是可以转化的。在微信阅读可能出现的循环状态中,只要有一方愿意迈出一步,就会改变其发展的走向。对于读者来说,走出心灵之宅,克服懒惰或是畏难心理,努力寻找“高一层次”的阅读,去理解那些你或许不同意的观点,去欣赏那些你或许不喜欢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能发现那一片“林中空地”。而对于微信公共账号——这些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们来说,则需要保持恒定的审美价值观,在分析与把握受众需求的同时,以更高远的眼界开拓更丰富的资源,不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


浏览完整试题希望那些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账号,以及那些不远的未来将会发生的更多阅读变革, 在改变我们阅读的同时,也能给予我们以真正的幸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微信阅读人数众多,多到可用亿计,已经成为被很多人认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式。
B.读者订阅的都是其感兴趣的、特别喜欢的内容,这决定了其阅读必然是极其舒服的阅读。
C.读者的口味被微信阅读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他们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D.微信阅读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但问题不少,需要正视并将其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下列对现阶段“微信阅读”的危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微信阅读很可能令读者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固化,可能会影响读者对世界的想象力。
B.对看不懂、不感兴趣的内容不订阅、不看,长此以往,读者自然难以拥抱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
C.微信阅读给读者提供了“揭秘”“爆料”“有染”等令人惊悚的词汇,这必然会误导读者正确认识社会。
D.微信阅读多涉及没有多少营养的劝诫、感悟等心灵鸡汤,不过是饭局上的谈资,难以给人正确的劝解和深入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者的阅读趣味和知识水平,决定了其看到什么,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可能常被微信读者抛弃。
B.作为读者,如果能够主动去欣赏那些自己或许并不喜欢的表达,那么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C.微信阅读的提供者,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实际上就是一味迎合读者阅读趣味的表现。
D.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账号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必会引领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真正的幸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魅 力 海 南
我每次听到《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首歌,脑海中就会想到两块分别刻有“天涯”和“海角”字样的石头,意为天之边缘,海之尽头。它们融碧水、蓝天于一色,烟波浩瀚,帆影点点,椰林婆娑,奇石林立,如诗如画。
曾经无数次,憧憬着海的蔚蓝,海的宽广。向往着能够卷起裤管,在细细的沙滩上漫步,踩出一行浅浅的脚印,在浪花中独自舞蹈。终于,我站在了大海的面前:阳光,沙滩,海浪,礁石,一切似乎是在梦中,它却那么真实地在你眼帘摇曳。听着人们讲“南天一柱”的由来,两位仙女为渔民引航避礁,渔民们生活安定美好了,可是雷公要抓仙女回天际,她们化成石头。先不管传说的真假,就这儿的美景已让游客倾倒,而这儿也被古人视为未经开化的夷蛮之乡,成为“叛民”、逆官和失意文人的流放地。也许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抒感发议,才使得“天涯海角”更富有神奇的色彩。
海南素有“东方夏威夷”的美称,而三亚又是个被上天宠爱的城市。三亚蓝透了的海与蓝透了的天融成了一体。就在这一片浓得化不开的蓝中,白鸥飞过,静态的画面中有了动感。白鸥低翔着,却总也逃不出这大片的蓝。自由自在的色彩艳丽的游鱼,美丽至极的珊瑚礁,这一切都是在陆地上生活的人们所无法拥有的。难怪有人赞美道:“三亚归来不看海,亚龙归来不看湾”之说。这些美景,如同绿树般释放氧气,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着美感,像书本般润泽我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的灵魂,它的每一棵树,每一滴海水,都是普通的教员,教我领略它的美。我要永葆一种崇敬虔诚之心,向自然吸取美,看着同伴下海,投入了海的怀抱,他们浮沉于银浪之上,此刻间,他们感到通体舒畅,清爽,像刚读完一卷经书后领悟它的精微深妙之处般欣然、痛快。人生的烦恼,世事的纷繁,顿时让轻浪细波冲涤得无影无踪。我爱上她的美,爱上她的气味,而那战鼓般的涛声,却时时唤起我们对生活的渴望和激情。
我们又观看了鹿回头山顶公园,鹿回头讲的是一个圆满的爱情故事,一个青年猎人,一只梅花鹿,一个美丽的姑娘,在这天堂般的地方,放下一切杀戮,过着神仙般的日子。爱的美丽传说,凝固成隽永的风景——南海情山,当我们登上山顶俯瞰整个三亚,很美。通过这个神话,人们明白了爱的真谛。接着又观赏了南山寺公园,一边欣赏着美丽如画的热带风光,一边接受佛教传统文化教育,富有深刻哲理寓意,能够启迪心志、教化人生。我也学着众人一样,点一把香,放在面对南海观音的那个大大的香炉里,虔诚地膜拜,可脑子里却涌现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语。
当然海南还有满目青葱的五指山,碧波荡漾的万泉河,蓝涛汹涌的中国海,硕果累累的椰树林,无处不呈现她的美丽魅力和无穷风情。但我感觉海南最美的还是那美得清纯脱俗,美得令人心醉的阳光海滩。无论是博鳌的玉带滩、三亚的亚龙湾、天涯海角银滩,还是大东海和蜈支洲岛的海滩,都是一样的美,一样的令人心旷神怡,一样的令人魂牵梦萦。海南的阳光海滩就是这么的美丽,这么的迷人,你一见到她就会一见钟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坠入情网。不管你在哪里,都会经常回想起她的美丽,都会想再一次扑入她的怀抱,感受她的热烈和温暖,感受她的激情和浪漫。
美景看不够,这里的美食也更让我闻香垂涎。文昌鸡、东山羊、和乐蟹、椰子饭……好吃的实在太多,再加点热带水果,菠萝蜜、火龙果、山竹、凤梨、木瓜、芒果、椰子……真让人既大饱眼福,又大饱口福。
游完海南,终于圆了心中“走遍天涯海角”的梦。一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唱响大江南北,更使“天涯海角”成为海南和三亚旅游的标志和代名词。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与结尾都写到了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使文章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同时也有力地突出了文题“魅力海南”。
B.作者按照游览线路,依次描绘了南天一柱、三亚、南山寺公园、鹿回头山顶公园、五指山等地美丽的风光,最后写海南的美食。
C.本文旨在表达作者厌恶官场、想要归隐田园的高洁品格。作者能将海南的各种美食一一列举,也表明他是一位美食爱好者。
D.写南山寺时,既描写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又写作者焚香拜观音的行为,还引用了禅语,可见作者很迷信,具有虚无主义思想。
5.作者描写海南美丽风光时,加入“南天一柱”的由来和“鹿回头”的传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6分)


展开余下试题6.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文中划线句子作简要赏析。(6分)
(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000元。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编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图1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图2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摘编自《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状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摘编自《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光明网2018年1月8日)
材料四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对于“减负”,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摘编自《减负:“减”的背后应科学地“加”》,《中国教育报》2018年7月22日)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被调查的各年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参加了课外辅导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
B.从数量上看,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参加过辅导班,参加两个及以上课外辅导班的人数约占一半。其中,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重最高。
C.调查发现,选择纯文化课程补习的远超过其他类型,几乎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可见,来自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仍是主要的。
D.选择证书考级培训、学科竞赛辅导的比例达到了21.6%,说明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也不完全是为了学习文化,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烧钱游戏”,而不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这样必定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B.中小学生假期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它折射出公众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
C.面对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口号,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这种“加”包括降低课程难度,有效介入课后活动。
D.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暑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
9.假期“补课热”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B.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C.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D.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展开余下试题A.“河北”指黄河中下游以北的地区,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山西和河北全境。“河南”则是指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地区。
B.汉代宾主之间,一般以东向的座位为尊,其次是南向的座位,再次分别是北向和西向的座位。“项王、项伯东向坐”中,“东向”就是坐东向西。
C.“若入前为寿”的“寿”指的是在席间向尊长敬酒或赠送礼物﹐并祝其长寿。文中的“寿”
是祝酒的意思。
D.“参乘”亦作“骖乘”,是车上的陪乘保卫人员。古人乘车,一般是一车三人,尊者在左,
驾车者在中间,右边就是“参乘”。
1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范增蓄意杀死刘邦,见项羽“默然不应”,怕失去时机,于是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机,形势极为严峻。
B刘邦向项羽称臣谢罪坦诚以待,将欲王关中的谣言予以澄清,从而得到了项羽的好感,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
C.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其性格特征,如在“樊哙闯帐”一节,在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
D.司马迁认为,项羽居功自傲,逞匹夫之勇而不向古代君王学习,欲凭武力管理天下,致使霸业不存,死不觉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5分)
(2)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醉 花 间
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四句纯属写景,随着作者的移步换景,虽在小园,却能一句一个景、一步一个境地引人入胜。
B.下片前三句既赞美江南一带的山川风物,又在赞美之余发出感叹,山河不老,而人却在不断变老。
C.“相逢”以下三句以劝饮、惜别为主旨,故人们应珍惜时光,杯酒联欢,畅叙衷情,共赏江南美景。
D.这是一首春词,起句突出一个春字,主题是咏春惜别,伤年华之易逝,叹良会之难得。
15.本词三、四两句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 。
(2)《再别康桥》中点明作者寻梦归来后放声高歌,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诗句是: , 。
(3)《荆轲刺秦王》中,在“易水诀别”时,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源自民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从生活中得到升华,成为璀璨的艺术明珠。刺绣画艺术品,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 的工匠精神于丝缕针黹间传达着绘画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神韵,彰显着丝质特有的天然光泽和柔美,赋予作品翰墨所不能及的风采,使之发展为更具观赏性的中华艺术瑰宝。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还是针黹、缣帛,( )。近几十年,各绣种在绣材的拓展、泛取,针法的借鉴、相融,题材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令人 的作品问世,尤其是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给刺绣艺术增添了不可思议的感染力。各绣种发展出的地域特色突出的分支层出不穷,或如摄影作品般写实,或如西方油画般立体,或工笔描摹而写意挥洒,或新创针法而与众不同,或人物正反面和谐自然,或动物双面全异,了无针迹,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将女红针黹薪火相传,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B.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
C.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D.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B.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C.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D.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传承中有创新,发展中有循古
B.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
C.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
D.创新中有传承,发展中有循古
20.下面是一封书信的正文部分,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拜读您的大作之后,后学就您所论述的“知行”问题深感纳闷,后学见识少,对您文中的许多观点不敢苟同,想和您聊聊。于是在仔细研读大量原典文献之后,反复寻思,今涂鸦一文和您商量,遥寄给您,恳请您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21.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的板书设计,请以“烛之武”为开头,把该设计中的主要内容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110字。(6分)

四、写作(60)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人生是一条浪花飞溅的长河,时光的流逝淡化了过去的记忆。但总有一些人和事在你的心灵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就像照相的底片,随时可以再现。
请以“回望岁月的痕迹”为题写一篇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前三项都是对文章部分内容的概括,不是对文章主旨的概括。)
2.C(“这必然会误导读者正确认识社会”错,因为读者对这些内容“也未必信”。)
3.D(“也必会引领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真正的幸福”错,原文说的是“希望......也能给予我们以真正的幸福”。)
4.A(B项“按照游览线路,依次描绘”说法不准确,另外作者是先游鹿回头山顶公园,再游的南山寺公园; C项对全文的主旨理解有误,全文主要是表达对海南的热爱,他爱这里的自然风景、历史传说、风味美食;D项“可见作者很迷信,具有虚无主义思想”理解有误,是更具体地表达对充满魅力的海南的赞颂。)
5.(1)增强文章的吸引力,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体现海南历史的悠久,丰富了文章内容;(3)作者借此表达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北省孝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