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400 2018-11-12
标签:
沪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0]
上海市洋泾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
2018年洋泾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2018.10)
一 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子曰:“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七则》)
(2)______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__________________》)
(3)《踏莎行•郴州旅舍》中使用南朝宋时陆凯和范晔的典故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句子与“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手法最相似的一项是( )(2分)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B.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C.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D.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发生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很多重大政治事件,或多或少都与政治极端主义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比如德国法西斯主义纳粹发动的二次世界大战
②以及冷战期间的斯大林主义强权政治
③其本质都隐含着一种极端的政治意识
④美国麦卡锡主义主导下对共产主义国家的封锁
A.①②④③ B.④③①② C.①④②③ D.③①④②
二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5分)(2012年二模徐汇、松江、金山联考卷。题目属原创,题型仿2015年高考真题《地图与理论模型》)
现代的司马迁
陈之藩
(1)大致说来,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三大基本要素是物质、能量与信息。从最原始的到最近的社会一直是如此。不过在上古的人没有意识到信息的重要,□□语言、符号、图像、文字与人类的历史几乎可以说是同时演进而来。
(2)我们意识到信息的极端重要与信息的定量估测是始于二十世纪中叶。大致是由控制理论的创立者温纳(Norbert Wiener)及信息理论的定义者山农(Claude Shannon)所启迪的。温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如不承认这一点,我们就不易存在下去。”山农则是把玻耳兹曼(Ludwig Boltzmann)墓志铭上那个“熵”的公式借来,为信息做了定量工作并构建了分析理论。
(3)信息不仅包括我们所有的知识,还包括感官所触到的一切。报纸上的新闻,书本上的报告,市场上的行情起伏,电视上的天气预报;简单到一张照片或一幅图画,复杂到终端机上的种种显示,印表机上的列列标记都是信息。我们固然一直是生活在物质——如空气或水——的海洋中,也是生活在能量——如光或热——的海洋中;而今,我们忽然悟出更是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从古以来就是如此,二十世纪下半叶情况尤然。
(4)但信息与物质或能量有所不同。信息的最大特征是:它不是单独存在的东西,而是以互相联系为前提。没有联系,就没有信息。于是信息必依附于一定的载体。通过载体,这信息才能被处理、传输、操作。而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信息多是经电子为载体、用数字作处理而表现出来的资料。
(5)信息资料不能单独存在,是由互相联系而来。所谓互相联系,主要是传递与储存;而储存可以视为延迟了的传递,于是信息与传递,或者信息与储存的关系也就特别密切了。
(6)经由数字处理而得出的信息资料,自然因频繁的传递与大量的堆存,而逐渐成了问题;并且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形严重。人们遂发展出特别的储存与传递的方法,称之为资料压缩。
(7)我们现在以电脑问世以后的眼光,回顾一下历史,也许对于人类目前对付资料压缩的问题能够有所理解。
浏览完整试题
(8)我们先以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例子。司马迁是把从轩辕到汉武帝时代汗牛充栋的史实,用一片片竹简写出五十二万字的《史记》。他的志趣所在,是把这一大堆竹简写成的《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这整个的过程与目的可以说是信息的传递,也就是他所谓的“传之其人”。而储存的方法则是写在竹简上,把竹简“藏之名山”。当然如果能省掉一个字,就可以少写一个字。竹简上少写一个字,就可以少用些竹简,而藏之名山时就可节省些空间。于是,司马迁就需要把自己的写作技术练入化境,使所写文言文字达于精纯,然后才写到竹简上去。这可以说是编码程序,以不致使人误解原意为最低诉求;而后人在名山内拿到竹简时,得到竹简上所示的信息。那就需要一些念懂古文的工夫,也就是后世的人要有解码的训练。自然,竹简像晶片一样,是载体,而所写的字可以比为位元了。这正说明了上古所用的信息系统,已经是在做资料压缩了。
(9)第二个例子,可以举莫尔斯所发明,由中国改造成功的汉字电报系统。这是把汉字的每一个字均编成一个数字码,也就是有一电码本在拍发端,而有另一同样的电码本在接收端,载体把点与划的莫尔斯符号一个一个地传过去。这种编码与解码的思想方式与目前正在用的LZ(Lempel Ziv)的思想并无原则上的不同,只是简单与复杂的区别罢了。
(10)我们细览这些人类所发展出的文字资料压缩技术,会恍然悟到由竹简到晶片是工具在变,而储存与传递的思想并没有改变很多。
(11)资料压缩的思想与技术,如同计算机科学中其他方面的发展一样,有些是突如其来的自我生发,有些则是意想不到的闯进来的外来影响。例如,利用“训练”制作的大的编码,正显示了在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理论影响下处理信息的发展前景。我们若用司马迁的例子做比喻,这种研究可以说是训练一些字练句遒的司马迁机器来做彻底的大编码工作。
(12)可是,以上所述总是载体系统的手段问题,而从未涉及信息本身的内容问题。古时的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目标及“叙游侠,述货殖”等的各重点,在现代司马迁的作风上是绝对不见踪影,绝对不予置问的。以至今日域中,发信者不知所云,收信者不知所措,只有络绎于途的传信者,在急促慌忙地奔走与煞有介事地呼号。这是我们这个信息时代的象征缩图,不也正是我们这个信息时代的问题所在吗?
3、根据上下文,填入第(1)段方框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虽然 B.因为 C.即使 D.但是
4、为什么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请联系第(4)段加以分析。(3分)
5、第(8)段举司马迁与《史记》为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6、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2)段援引温纳及山农的资料,说明20世纪中叶,人们开始重视信息。
B.第(9)段举莫尔斯的例子,说明其资料压缩比《史记》简单。
C.第(11)段写到“司马迁”,不属于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
D.第(12)段讽刺现代司马迁的作风急促慌忙,缺乏大目标。
7、综览全文,概括本文标题“现代的司马迁”的内涵。(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2题。(16分)(题型仿2014年高考真题《宁静》)
窗前的树
张抗抗
(1)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2)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3)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夜,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4)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就因着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天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5)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决不喧哗。又过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循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震,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6)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7)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8)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轻松。
(9)夏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却窥见它的树干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10)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树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11)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它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展开余下试题
(12)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杈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13)四季的洋槐树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树。
(14)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8、分析第(5)段画线句的作用。(4分)
9、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9)段的景物描写。(4分)
10、第(10)段,作者为什么猜想书桌“用洋槐木做成的”呢?(3分)
11、分析作者描写洋槐树四季景象的意图。(5分)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2—14题。(8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2、“卜算子”是这首作品的__________。(1分)
13、以下对本作品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漏断:指夜深。
B.幽人:幽居之人,这里指孤鸿。
C.无人省:指此时没有人醒着。
D.拣尽寒枝: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14、请对作品中“孤鸿”的形象加以赏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8分)
(1)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2)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3)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4)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5)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6)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7)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8)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9)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无礼则脱( ) (2)彼实构吾二君(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君何辱讨焉( )
A.讨伐 B.研究 C.招惹 D.处罚
(2)妇人暂而免诸国( )
A.时间短 B.仓促 C.暂停 D.暂时
17、第(2)段画线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你知道什么?你就能活中等人的寿命,以后你墓上的树都会拱起来(长不直)。
B.你怎么知道?如果你活到一般人的寿命就死去,你坟上的树都长得很粗了。
C.你知道什么?如果你活到一般人的寿命就死去,你坟上的树都长得很粗了。
D.你怎么知道?你就能活中等人的寿命,以后你墓上的树都会拱起来(长不直)。
18、把第(9)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19、第(7)段画线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对杞子下逐客令 B.想得到秦国的补偿
C.想和秦国礼尚往来 D.希望和杞子一起去打猎
20、分析第(2)段的作用。(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2分)
六国论
(清)李祯
(1)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2)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可得哉!
(3)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展开余下试题
【注】①刘:杀戮
21、可填入第(2)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其 B.岂 C.何 D.然
22、对第(2)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希望他们最终没有做攻打秦国的事,因此(六国)最终自己被削弱,就只能攻打一些小国。
B.希望他们最终没有做攻打秦国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C.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D.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最终自己被削弱,就只能攻打一些小国。
23、对本文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开头指出二苏的论点不对,然后提出本人观点,再驳世人的偏颇看法。
B.本文的主题是在六国为秦所灭和秦朝速亡的历史事实上揭示出来的。
C.本文是一篇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他认为二苏之说都是厚六国的偏颇之论。
D.本文直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论点,属于卒章显志的一篇议论文。
24、分析第(3)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25、作者是如何论证“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这一观点的。(5分)
参考答案:
1、(1)小人穷斯滥矣 (2)青冥浩荡不见底 梦游天姥吟留别 (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2、(1)D (2)C
参考答案:
3、A
4、信息不是单独存在的东西,而是以互相联系为前提,而且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这与物质、能量存在的方式不同。
5、有力地论证了古代所用的信息系统,已经是在做资料压缩了。
6、C
7、以“司马迁”指代信息资料压缩的思想和技术,以“现代的司马迁”为题,包含了“从古至今,文字资料储存与传递的思想并没有太多改变”的意思,另一方面,司马迁著史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现代的信息储存与传递则只重方法研究而不重内容、价值的思考,作者以“现代司马迁”为题也暗示了信息时代所存在的问题。
参考答案:
8、运用比拟手法,赋予洋槐花以人的意志,形象写出洋槐花的坚韧内敛,呼应前文的“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
9、略
10、作者目睹洋槐经历暴风骤雨却岿然不动,安详平静,深深感动,联想到自己饱经人生的风雨而依旧坚强,把自己的思想诉诸笔端,借书桌来表明。
11、春天的洋槐既隐绿又不喧哗,在清风中花香怡人;夏日的洋槐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秋天的洋槐秋风乍起时,金色的叶子如雨飘落;冬天的洋槐,赤裸全身而一无遮拦,展示它挺拔与骄傲。 饱含作者的情感,寄托作者的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灿烂时尽情释放,但不喧哗;苦难中坚强挺立,安详平静;告别时痛快利索;孤独时自信潇洒。
参考答案:
12、词牌名
13、C
14、词以象征手法,通过孤鸿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表达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作者与孤鸿心灵相契,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加以物象化,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
参考答案:
15、(1)粗疏,不谨慎 (2)使……结怨 16、(1)D (2)B 17、C
18、
19、A
20、叙述了秦王拜访蹇叔询问意见,但依旧决定出兵攻打郑国。表现秦王贪婪,蹇叔深谋远虑,为后文秦军战败埋下伏笔。
参考答案:
21、B 22、C 23、A
24、设问,强调六国灭亡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情。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六国不可能互相扶助,合纵灭秦;引出下文六国皆想统一中原所以自取灭亡的议论。
25、作者先指出六国本性与秦国无异,也是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然后假设他们得逞,未必不是又增加一个暴秦;再假设六国能得到帮助,也能像秦一样统一中国。最后指出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打相互欺诈相互威胁,其实与秦国所做无异。以此论证六国想做秦国所做之事,不是秦国有罪。
译文: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象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欺诈相互威胁。而(主张)连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张嘴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谢罪。你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临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想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三 写作(70分)
26、根据以下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毛遂因自荐而使赵国解除了被秦围攻之困,遂成为赵国平原君的座上客。
管仲因鲍叔牙推荐而任相位,辅佐齐桓公称霸,终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42.49.28.210)
上一篇:
江西省南康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湖北省浠水实验高中2018届高三五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标签:
沪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上海市洋泾”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