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21  2018-11-12
标签:苏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1]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命题人:彭成民 审核人:朱妮 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文科加试30分钟)
注意:本试卷共8页,20小题,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礼记》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与 ▲ 的人交往,经常是清且淡;如同作画 ▲淡雅,才能耐看。但写文章,却要 ▲ ,一波三折;正如人们游览名山,多爱它的嵯峨多姿, 变化莫测。
A.情投意合 清澈 跌宕起伏
B.情投意合 清新 此起彼伏
C.志趣相投 清新 跌宕起伏
D.志趣相投 清澈 此起彼伏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 , , , , 。
①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
②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
③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哪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
④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
⑤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
⑥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A.①⑥③②④⑤ B.③⑤②⑥①④
C.①②⑥③⑤④ D.③⑥①④②⑤
3.下列商业联与其后括号内商店所售物品不匹配的一项是(3分)( )
A.淡浓随意着,深浅入时无(图书)
B.韵出高山流水,调追白雪阳春(乐器)
C.若待胸中存灼见,且先眼底辨秋毫(眼镜)
D.看书狂欲脱,得志喜频弹(帽子)
4.下面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3分)( )
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建立在地域文 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就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达至繁荣。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尤其是进入电影、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的数字化时代之后,地域色彩浓 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试想,当人们打开手里的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好 莱坞电影、电视节目、网络视频、流行音乐,就可以跟天南地北的人们聊天交流 的时候,谁还愿意走进剧院,去观赏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呢?
A.信息化发展导致古老的地方剧种日渐式微
B.信息化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威胁
C.信息与交通间接影响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
D.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需重视保护剧院特色
5.尼山——孔子出生地,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城东南30公里。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是以开展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为主题,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为目的,以学术性与民间性、国际性与开放性相结合为特色的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下图是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徽标,下列对其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论坛采用“五彩祥云”徽标。“五朵祥云”代表“世界五大洲”。“五种色彩”代表“文化多样性”。
B.整个图案寓意华夏文明多样性的“和而不同”与丰富多彩的“和谐世界”。


浏览完整试题C.“五朵彩云”组成玉璧轮廓,代表“和而不同”首尾相连,寓意文明对话与交流。
D.整个徽标只用了一个图形元素,看似简约,却富有层次感与视觉冲击力。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恒山游记
[明]乔宇
北岳在浑源州之南,纷缀典籍,《书》著其为舜北巡狩之所,为恒山。《水经》著其高三千九百丈,为元岳。《福地记》著其周围一百三十里,为总玄之天。予家太行白岩之旁,距岳五百余里,心窃慕之,未及登览,怀想者二十余年。
至正德改元,奉天子命,分告于西蕃园陵等,道经浑源。去北岳仅十里许,遂南行至麓,其势冯冯煴煴,恣生于天,纵盘于地。其胸荡高云,其巅经赤日。余载喜载愕,敛色循坡东,迤岭北而上,是多珍花灵草,枝态不类;桃芬李葩,映带左右。山半稍憩,俯深窥高,如缘虚历空。上七里,是为虎风口,其间多横松强柏,壮如飞龙怒虬,叶皆四衍。从者云:“是岳神所保护,人樵尺寸必有殃,故环山之斧斤不敢至。”
其上路益险,登巅三里,始至岳庙。颓楹古像,余肃颜再拜。庙之上有飞石窟,两岸壁立,豁然中虚。相传飞于曲阳,今尚有石突峙,故历代凡升登者,就祠于曲阳,以为亦岳灵所寓也。然岁之春,走千里之民,来焚香于庙下,有祷辄应,赫昭于四方。如此,岂但护松柏然哉!余遂题名于悬崖,笔诗于碑及新庙之厅上。
又数十步许,为聚仙台。台上有石坪,于是振衣绝顶而放览焉。东则渔阳、上谷,西则大同以南,奔峰来趋,北尽浑源、云中之景,南目五台隐隐在三百里外,而翠屏、五峰、画锦、封龙诸山,皆俯首伏脊于其下。因想有虞君臣会朝之事,不觉怆然。又忆在京都时,尝梦登高山眺远,今灼灼与梦无异,故知兹游非偶然者。
注释:
①总玄之天:意谓总管北方的天界。②西蕃:指当时甘肃、青海一带的各少数民族。③园陵:帝王的墓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纵盘于地 纵:放纵,自由自在 B.枝态不类 类:像,相似
C.如缘虚历空 缘:沿着 D.奔峰来趋 趋:归附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想要游览恒山己经有二十多年了。皇帝改年号为正德,作者奉皇上之命去恒山通告此事,才得以游览。
B.这篇游记是按照由下而上的登山顺序来写的,先写从山麓仰望,再写在半山腰俯深窥高,最后又写山顶所见。
C.每年春天,从千里之外赶来的百姓,来到岳庙烧香,有求必应,因此岳庙显赫的名声传適四方。
D.篇末写作者由绝顶放览之所见联想到虞舜巡狩恒山接受北方诸侯朝见的故事,这使得恒山的形象越发庄严、神圣。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余载喜载愕,敛色循坡东,迤岭北而上。(4分)
(2)、是岳神所保护,人樵尺寸必有殃,故环山之斧斤不敢至。(4分)
9.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写出恒山的灵异秀丽?(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0.“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5分)
11.尾联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2) ,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3)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有所广益。(诸葛亮《出师表》)
(4)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范仲淹《岳阳楼记》)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欧阳修《醉翁亭记》)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周敦颐《爱莲说》)
(7)金樽清酒斗十千, 。 (李白《行路难》)
(8) ,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求画
郑武文
(1)忙完公务,已是黄昏,县令执一柄轻罗小扇,布衣软鞋在潍河边漫步。
(2)路过泥坯小房,没有院墙,一位清瘦的老者正在煮鱼。看到县令进来,呵呵一笑,并不多言,如同邻居串门,只是拿了一个小凳请县令坐下。老者三缕长须,面皮白净,并不像农人,倒似读书之人。相比之下,倒是县令黑瘦面皮,几根乱蓬蓬的胡子,更像风雨中谋生的样子。
(3)老者拿出粗瓷大碗.从锅里舀上一碗鱼肉。再倒上半碗自酿的老酒。两人一碰,哈哈大笑。县令得知老者确是读书之人,姓王,是一个落魄秀才,卖点字画为生,暇时到面前的潍河里打点鱼虾,自己食用。
(4)县令怕老者惶恐。只道自己是江南之人,来此做点生意。看天色愈晚,方才起身告辞。隔几日再来,县令自备酒肉,两人把酒言欢,谈古论今,相见恨晚。
(5) 县令有次来访,发现王秀才正在作画。县令在旁边观望。微微摇头。过几天再去,问老者:“王兄的画卖得可好?”王秀才苦笑一声,指指身后的画轴:“生意颇苦,难抵米炊。”县令说:“不怕得罪老兄。老兄的画,匠气颇重而力道不足,还需改进。”随即拿起案子上的笔,轻轻一描,顿显虬枝劲骨,力道遂出。王秀才不禁惊呼一声:“先生神笔也,可否收小生为徒?”县令扶起跪拜的王秀才,呵呵一笑:“收徒不必了,咱互相切磋,我倒可勉强指点一二。”于是指点了王秀才几处地方,告知要循序渐进,就告辞了。
(6)过了几日又来,看王秀才所画,并没长进,不禁叹了一口气说:“看来王兄作画,还需要时间。在下不才,卖弄一下,给你画一幅图画,你只需每日临摹,过一段时间再说。”王秀才很高兴,拿来一张大宣纸,说:“老叟眼有点花了,还请先生画大一点,看得清楚。”县令画的是一幅《墨竹图》:在月光下竹子被清风刮得努力折向一边,却有一股宁折不弯的不屈之势。画完题词:一肩明月,两袖清风。


展开余下试题(7)王秀才在旁边看呆了,待到最后,扑通一声跪到地上:“父母官大人请盖印章!”县令哈哈大笑:“缘何知道是我?”王秀才说:“当今天下,能有此气魄、画工之人,除了潍县县令郑大人再无他人。”
(8)县令哈哈大笑:“既然知道是我,也不枉我们相交一场,就依了老兄。”随即拿出印章盖上。
(9)过了几日,郑板桥在县衙处理公文,下人来报钱府请赴宴,特别交代有宝贝要让大人看。这钱德贵是有京城背景的潍县大户,多方求郑大人字画不得。县令生性好奇,听说有宝贝,忍不住想去看看。
(10)到了钱府,只见县里士绅豪族都已到齐。大家把县令迎进去,让到上座。钱德贵说:“此有当朝名家一幅《墨竹图》,堪称力作,应为难得宝贝。只是在下尚不敢确定真伪。”随即展开。郑板桥一看,脑袋一下子就大了:正是几日前给王秀才画的《墨竹图》。周围人一边恭维,一边大声赞叹……
(11)钱德贵更是得意忘形,来到郑板桥面前:“郑大人,老夫所得字画,是您的画,还请鉴别一下真伪啊?”
(12)郑板桥哈哈大笑:“拿来我看。”几个人小心翼翼捧过来,郑板桥拿在手里端详了,随即迅速扯为碎片,扔进旁边的鱼池里,怒道:“赝品!纯为辱我清名!”旁边的人来不及反应,刹那间目瞪口呆。好久,才有人说:“可我们鉴定,确是大人真迹啊。”郑板桥脸一绷:“荒唐!我自己的作品,难道真伪还要别人来说吗?各位请继续,老夫这就去查一下此事,辱我清名事小,欺骗钱老爷罪不可恕!”
(13)遂扬长而去。
(选自2014年第ll期《佛山文艺》,有删改)
13.请以郑板桥为陈述对象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4分)
14. 郑板桥这一人物性格有何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15.文中画线句表现出钱德贵怎样的心理?(4分)
16.小说第(6)段中对《墨竹图》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瞎子摸象
陈乐民
据说欧洲的启蒙时期受到了中国的“启发”。这则“佳话”的来源是法国的传教士。这些传教士受命于法王路易十四,意在到东方去用基督教感化那里的异类。他们钻到了康熙皇帝的左右,从这位有道明君身上看到路易十四所缺少的雍容大度和好学不倦的风范和品性。结果是,康熙和他的左右不曾被基督教化,传教士们却被“儒化”了。传教士之一李明居然认为基督教义几乎都能在中国古书里找到。
传教士们关于中国的见闻和良好印象通过两条渠道扩散开来了。
十八世纪初,教延组织批判了那些维护中国传统礼法的传教士,“亲华派”被推上了批判席。批判的结果自然是李明等“败诉”。然而李明们的主张却不胫而走。李明的厚厚一本《中国现状回忆录》虽因而遭禁,后来却实实地成了畅销书。
到了欧洲启蒙前期,那些渴求新知的哲人们,发现“中国哲学”对于他们匡正时弊有用,康熙皇帝又如此英明,他明明不相信基督教,却能容忍它在古老的中国传播。身处逆境的伏尔泰因而把中国和康熙皇帝一起理想化了。这可以叫做“托华改制”吧。伏尔泰曾嘲笑莱布尼兹犬儒主义式的乐观主义。然而,在对待中国问题上,他和莱布尼兹却是一致的。只是莱布尼兹比伏尔泰更深一层。伏尔泰是从为什么法国不能出个康熙皇帝的角度来对待中国的。莱布尼兹是用自己的哲学“格义”消化中国哲学。莱布尼兹似乎有一种通汇天下学问的本领,一个“先定和谐”、一个“异教相通”,就把天下一切格格不入乃至对立的东西都消化掉了。
就这样,传教士了解的那点中国学问就被放大了,似乎在遥远的东方真的有那么一个理想的“天国”,那里的一切都值得刚刚走出中世纪的欧洲社会仿效。久而久之,有的人便得出一个说法,似乎欧洲的启蒙运动是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启示。
其实这两点都有错觉和幻觉。前者,罗马教廷的霸道作风反提高了中国在欧洲社会的声望。后者,则是欧洲的哲学家们“为我所用”地从传教士们那里摸到大象的一条腿或一只耳朵或一根尾巴……然后加以“格义”。延伸开来,便成了欧洲的启蒙受到了中国的“启发”。
我们大可不必为此而陶醉。中国文化自有其博大精深之处,它不必因其“启发”了欧洲的启蒙运动才显现其伟大。启蒙早期的欧洲人文主义者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实用主义地“引进”中国哲学,绝不意味着中国哲学真的被理解了,也不意味着中国哲学真的起了那种作用。那时欧洲对中国的了解只能是微乎其微的。到黑格尕时期,对中国的盲目歌颂来了一个反动,那是另一个极端,摸到了大象的另一个部位。然而,中国启示的神话并没有被黑格尔破除干净,因为印象已经造成了。
当然,让这种“佳话”式的自我陶醉留下来也无伤大雅,虽然它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欧洲人、中国人都想找些维系感情的话题,那就摆摆龙门阵、过过瘾吧。反正科学的态度是另一回事。
(有删改)
17.第二段中“两条渠道”指什么?请依据文本加以概括。(6分)
18.“瞎子摸象”在文中指什么?有什么作用?(6分)
19.对于“中国启示的神话”,科学的态度是什么?(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标签,是用来作为识别的标志。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我们会有意无意地贴标签,也会在不知不觉间被贴标签。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语文Ⅱ(附加题)
注意:本部分为选考历史科目学生加试内容。总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请按照题 号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节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
2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4处)(4分)
22.柳宗元,字子厚,世称 ▲ 。他与韩愈在文坛上发起领导 ▲ ,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2分)
23.愚溪“无以利世”在上文中有哪些表现?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4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狂人日记》中,赵家的狗、小孩子的眼色、全然黑沉沉的屋子、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等都是在象征的意义上显示了它们独特的历史的内涵。
B. 《三国演义》中曹操求贤若渴,曾招降过许多人才,董卓属下的陈琳便是其中之一。陈琳在檄文中痛骂过曹操,曹操却不念旧恶,而是收为己用。
C.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在大海上孤身与鲨鱼搏斗的故事,赞扬了他决不认输的硬汉精神。
D. 《红楼梦》写林黛玉进贾府时,通过她的行踪描绘了荣宁二府的富丽堂皇,也通过她的眼睛描写了她见到的贾母、王熙凤、元春四姐妹、贾宝玉等人物。
E. 《边城》中,沈从文写吊脚楼的风情、龙舟比赛的场景、男女情歌的咏唱。那里,生命以自然的方式存在着,没有剧烈的冲突,只有淡淡的孤寂和忧伤。
25.简答题(10分)
(1)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作者表现了“情解石榴裙”的香菱之呆,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香菱也有“呆气”流露,请结合这两回的内容简析香菱之“呆”的内涵。(6分)


展开余下试题 (2) 《故乡》中,“我”与闰土之间的“厚障壁”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26~28题。
侠客形象之得以形成及发展,与读者大众的心理需求大有关系。司马迁称:“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虞舜、伊尹、仲尼等有道仁人尚且遭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史记,游侠列传》遇害而不能自救, 当然只能寄希望于“赴士之阨困”的侠客了。社会总有黑暗,人间总有不平,而 正如明人张潮说的:“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之。” (《幽梦影》〕能自掌正义,平天下之不平,那当然最好;至于无此本领的凡人, 焉能不怀念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正因为侠客形象代表了平民百姓要求社 会公正平等的强烈愿望,才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或社会型态的转变而失去魅力。
不是还有主持公道維护社会正常秩序的法律吗?可法律也必须由人制订由 人执行,远非真的如善良人所想像的那么铁面无私,谁也不敢保证青天之下没有 冤狱或者不平。在法律之外,祈求侠客更富有戏剧性的自掌正义匡正扶弱,却是 武侠小说普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安得剑仙床下士,人间遍取不平人。”〈《醒世 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有这句话在,不难理解剑仙侠客何以千载之下 雄风不已。
既是“安得剑仙床下士”,可见剑仙不易求,而人间不平却时时有。也就是 清人龚自珍所慨叹的:“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己亥杂诗》〉正 因为“江湖俠骨恐无多”,才值得历代文人再三吟咏;倘若遍地是侠客,也就见 多不怪,无论作家读者,都不会格外感兴趣的了。因此,读武侠小说而认定中国 人特讲义气,爱管闲事,多侠义心场,即使不能说全構,起码也是很不准确。可以说,武侠小说不以写实见长,而主要是一种写梦的文学——尤其是其中的侠客形象,更是作家与读者“英雄梦”的投射。
26.根据材料内容,概括武侠小说受欢迎的原因。(5分)
27.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画线句子中“很不准确”的理解。(4分)
28.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人们沉溺于“英雄梦”的隐患。(6分)

参考答案
1. C
2. D
3.解答: A.“淡浓”、“深浅”应与色彩变化相关,应对应 “商品”应是印染、化妆之类,与“图书”无关.B.“高山流水”、“阳春白雪”本是乐曲名.“韵出”、“调追”表明“商品”应是“乐器”.C.此联强调的重点在“且先眼底辨秋毫”,据此推断“商品”应是“眼镜”.D.“得志喜频弹”可以联想“弹冠相庆”,可以推断“商品”为“帽子”.故选:A
4.B(由“核心观点”可知要找中心句。“信息、交通都不发达”讲述的是以前的情况, 以前的情况不重要,属于背景引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开始讲述现在的情况,以前与现 在对比,现在的情况更重要,即“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试想”即想一想,为举例 子,故后文是假设论证,为了支撑前文观点,即传统文化因为信息化发展受到巨大冲击,B项 是文段中心句的同义替换,当选。A项“古老的地方剧种”,文段尾句虽提及“地方剧种”, 但为例子,例子内容不是重点,排除。C项“信息与交通”对应文段首句,是背景引入的部 分,非重点,排除。D项“剧院特色”文段未提及,排除)
5.答案:B(错在“华夏文明”,此处应改为“人类文明”,惟其如此,才能对应“世界文明论坛”。)
6.答案:C。 (缘:攀援。)
7.答案:A。(“去恒山通告此事”有误,原文是“道经浑源。去北岳仅十里许”。)
8.(1)、我又惊又喜,后来我收起惊喜的表情,继续沿着山路向东,又沿岭北曲折向上。
(2)、这里的树是山神保护受的,谁要是砍松树一尺一寸,必定遭殃,所以山周围的人都不敢拿着斧头来砍。
9.花草树木;庙宇建筑
译文:北岳恒山在浑源州的南面,关于北岳恒山,典籍中多有记载:《尚书•舜典》记载,虞舜“巡狩至于北岳”,指的就是恒山;《水经》记载,“其高三千九百丈”是玄岳;《福地记记载,“著其周围一百三十里,为总元之天。”我家住在太行山西侧白岩山旁边,距离北岳 恒山500多里路,心中很是向往,但从没有登上去游览过,我怀着这个想法20多年。到了正德改元年之际,(我)奉皇上之命向西北少数民族和看守园陵的官员、镇守山川的将领通告旧皇帝去世、新皇帝即位及改用新年号的事,中途经过浑源。距离北岳恒山仅仅十 里多路,于是南行到恒山山麓。山上云雾缭绕,气势雄浑。山势有高有低,有起有伏。恒山像人挺胸屹立,空中的云萦绕恒山飘动,为红日所经过。我一路上又惊又喜。我收起惊喜的 表情,向东面继续走去,顺着山岭向山上爬。山上多是奇花异草,枝态不一样;桃李芬芳, 景物互相映衬,彼此关连。我在半山停下来休息,向下看深处,非常之高,像是在虚无的空 间攀援经历天空。向上走了七里,前面是虎风口,这里多是一些粗壮的松柏像是巨龙一样, 叶子四处展延茂密,茂密得很奇怪。随从的人说:是这里的山神在保护,谁要是砍松树一尺 一寸,必定遭殃,所以山的周围斧斤从不敢至。山上的路更加险,走走停停走了三里,才到了山顶岳庙。庙中有一座神像,我恭敬地朝 拜。庙之上有个叫飞石窟的地方,两岸石壁林立,中间缺了一大块。相传是那缺少的山石飞 到曲阳县去了,到现在还耸立在那,所以历代畏惧登山的人都前往曲阳祭祀,认为这也是北 岳神灵居住的地方。每年的春天,千里迢迢赶来的百姓,来到庙下焚香,有求必应,显耀的 名声传遍了四方。这样,(北岳神灵)哪里只是保护松树柏树呢!我于是在悬崖上题名,在碑 石及新庙的厅上提笔写诗。又走了几十步,是聚仙台。台上有石坪,于是(我)在恒山最高峰上抖擞衣裳而放眼四 望:东面是渔阳山上谷,西面是大同以南山峰奔驰而来,归附,北面尽收浑源、云中之景, 南面极目五台山隐在三百里外,而翠屏、五峰、昼锦、封龙众山,都俯首伏脊在它的下面。 于是,我想起有虞君臣会朝的事,不觉心中忧伤;又回忆起在京都的时候,常常梦到登上高 山眺望远处,如今清清楚楚与梦境没有什么不同,所以知道这次游北岳绝非偶然呀。
10.“闲,意为悠闲、自在,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衬托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字解释1分,手法1分,效果3分)
11.①“逢世难”表达了对时局动乱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一点2分,不分析减半)
12.(1)默而识之(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3)必能裨补阙漏(4)樯倾楫摧(5)云归而岩穴暝(6)濯清涟而不妖(7)玉盘珍羞直万钱(8)俄顷风定云墨色
13.(4分)开端:郑板桥与王秀才偶遇,相谈甚欢。发展:郑板桥教王秀才画画,并赠与王秀才《墨竹图》。高潮:郑板桥发现被骗。结局:郑板桥出手毁画。(审题不清不从郑板桥角度概括的不给分,一点1分)
14.(6分)(1)没有官架子,关心百姓。从
标签:苏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睢宁”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