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403 2018-11-13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3]
石桥中学2018级高一上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石桥中学2018级高一上期10月月考
语 文
出题人:袁慧娟 刘明芳 审题人:高一语文备课组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体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
陈 慧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日前,《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还写了论文》的报道又引发众人关注。这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是否合理?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诗词是否合适?
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或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
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意旨。
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
《庄子•天地》篇中激烈地拒斥技术,认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蔽。那么小学生使用大数据,有没有技术的“滥用”之嫌?这个问题姑置不论,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蓬勃诗心不要就此被遮蔽。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观性极强,写的都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故事,能流露出作者的人格。
B.对诗词的欣赏研究只能采取整体感知的方法,而大数据无法对诗词进行整体化处理。
C.大数据分析只是一项纯客观的技术方法,它无法触及诗词的内涵和意旨等本质特性。
D.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只能获得理性认识,而不能与诗词内外的自然生命发生情感共鸣。
浏览完整试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一篇小说和一则报道为例,提出了两个问题,表明了作者“反技术”的态度。
B.文章通过对诗词和大数据各自特质的分析,论证了大数据研究诗词的不合理性。
C.文章将体察涵泳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述了感性启发对诗词教育的意义。
D.文章论述两个论题之后,指出了大数据对孩子诗心的危害,回应了开头提出的疑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没有注意到诗词主观性、整体性的特质,是对美的肢解。
B.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所以读者无法感知、理解诗人的人文精神。
C.大数据分析容易使学生丧失“感动”能力,因而很难真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D.在诗词教育中通过情感教育来帮助人涵养性情,塑造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最后的犁
刘剑飞
秋天的田野,空旷高远。
靠近河滩的田地上,几个身影在阳光下晃动,那是刘桥村最后的耕耘者。
“吁——喔——”根生老汉手举鞭子,高声吆喝着牲口。苍老的声音,在秋风中一颤一颤,像是一曲悠长的牧歌。
老黄牛拉着一架犁,在前面不紧不慢地走着;老根生手扶犁把,走在中间;后面,是他10岁的孙子壮壮,正挎着一只竹篮子,朝犁沟里撒肥料。
喝足了秋后的一场透雨,田里的土酥酥的、软软的。明晃晃的犁铧插进土里,将一块块带着湿气的黑土翻上来,枯黄的衰草和豆叶便被掩在土下。
犁完一趟,调转头,扎好了犁,老根生便折回身来,帮着孙子撒肥料。
竹篮有些沉,孙子趔趄着身子,努力挎着,小手麻利地抓起一把把肥料,撒进新翻的犁沟。
看着眼前这个可爱的小家伙,根生老汉的心里蓦地生出了一种暖意。老伴去得早,几年前,儿子儿媳又都到南方打工去了。整个家里,就只剩下这一老一小两个人了。有时候,老根生就想,幸亏留下了这孩子。不然,自己会多孤单呢!
将肥料撒到地头,担心累着孩子,老根生问,“壮壮,累不累?累了咱就歇一会儿。”
“爷爷,我不累。天晚了,咱还得多犁几趟地呢!”
“好嘞,要是不累,咱就再干一会。”说着话,老根生扶起犁,喝了声号子。老黄牛就又不紧不慢地走动起来。
正是秋种翻耕的时节,大片的田野里却冷清清的。蓝天黄土之间,一头牛,一架犁,两个人,排成一个小小的队伍。一来一去,一去一来,在秋日的夕阳下,定格成一桢发黄的影像。
又犁了好几趟,见孙子脑门上已沁出密密的汗珠,根生老汉便喝住牛,扎稳犁,让这小小的队伍就地休息一会。
温润的泥土被太阳晒得暖暖的。壮壮拣了一堆土块,跪在地上,玩垒房子的游戏。老根生就坐在新翻的土上,不紧不慢地燃着一支烟,若有所思地静静地看这空旷的田野。
有风吹过,河滩对岸隐约传来机器的轰鸣声。老根生知道,那是推土机在推对面村里的房子。年前,镇里村里就开过几次会了,说是市政府要在这里流转土地,建什么工业园区。这一带的几个村子要全部迁走,迁到城市郊区的还建小区。并且还安排年轻人到附近的厂里上班,老年人进敬老院养老。
政策一下,村里人就一拨又一拨的拿着拆迁费走了。可根生老汉一直没走,他跟村支书讲好了,无论如何也要等他再种完这最后一季庄稼。村支书尽管很不理解,但终拗不过他,只好答应了。这些天来,夜夜睡不着觉,一季庄稼也就几十天,就怕日子一溜烟似的过了,因为他实在不愿离开这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以及伴他耕种的这头牛、这架犁。
一群大雁排成“人”字,鸣叫着从天空飞过。老根生心中一酸,大雁飞走了,明年还能再飞回来,而自己呢?明年还能再回到这里吗?
想到这,老根生长长叹了一口气,有泪水顺腮边落下。
“爷爷,你怎么了?是想奶奶了吗?”听到根生老汉的叹息,玩得正欢的孙子停下来问。
老根生摇摇头,又点点头,擦拭着眼泪,“没事,你玩吧,爷爷没事。”
孙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说,“我知道了,爷爷一定是在愁搬家的事呢。爷爷别愁,听咱村的杠子叔说,那新家里有超市、有学校,还有能喷水的小公园呢,可好玩啦!”
小家伙转动着两个乌溜溜的大眼睛,说得很是兴奋。
根生老汉狠抽了一口烟,心想,小孩.于家哪会想那么多,咱农民种了一辈子地,土地就是自己的亲人一般,这一旦离开了土地,今后的日子可咋过呢?
夕阳斜射下来,将整个大地染成一片暗红。地边的草丛里,秋虫子断断续续地叫着,声音发着颤,有些凄婉和孤零。
老根生掐灭了烟头,站起身,招呼孙子,“壮壮,来,歇好了,咱再接着干。最后一季庄稼了,可得好好种啊!”
(选自《羊城晚报》)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这篇诗意小说描绘了农耕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中一位老农人的内心世界,小说底色中自然注入了对人性与社会问题的思考。
B.对面河滩的机器轰鸣声,推土机推民房,市政府要建工业园,这些描述流露出作者强烈的反感,批评强拆乱建的做法。
C. 老根生叹气流泪,不是想去世的老伴了,而是对搬家之事发愁,是因为他不喜欢孙子描述的有超市、有学校、有喷泉的新家。
D. 小说语言别具一格,虽不圆熟浓郁,却也华美典雅,艺术性思想性上更侧重情理交融,“桃源”般的画面呈现出时代的印记。
5.倒数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5分)
6.结合小说内容,简析老根生形象特点。(6分)
(三)实用类文体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电子垃圾指被废弃不再使用的电器电子产品。工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主要电器电子产品年产量超过20亿台,每年主要电器电子产品报废量超过2亿台,重量超过500万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垃圾产生国。但电子垃圾中含有金、银、铜等贵金属,称为“城市矿产”。有调查显示,目前一吨废旧线路板,可提取40克黄金、200千克铜及其他贵金属,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源缺乏型国家来说,这些垃圾只要合理回收和利用就可以变废为宝。
只是,如果回收不当,电子垃圾中的大量危险、有毒、有害物质将进入土壤,就会对水源产生巨大的污染;电子垃圾含有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虽含量不高但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非常大,未经分类的电子垃圾,在进行统一填埋、焚烧处理时,就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展开余下试题
(摘编自《每年两亿报废电器浪费惊人》,2017年5月16日中国国家电网)
材料二: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96.7%的受访者家中有废弃不用的电器电子产品,其中43.8%的受访者家中有很多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受访者对电子垃圾处理的认知和实践情况如下图。
我国在2011年实施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认定了200多家有资质的电器电子废弃物回收企业,也将很多电器电子产品列进了回收名录,包括典型的“四机一脑”,即电视机、冰箱、空调、洗衣机和电脑,还有手机等。但从实行结果来看,还存在电器电子废弃物回收途径混乱、负责回收处理的企业因回收原料不足而“吃不饱”、回收市场无序无章和电器电子废弃物进入国家认定的企业难等问题。
91.6%受访者认为需要建立正规、可信任的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渠道。具体到如何处理电子垃圾的问题上,69.7%的受访者希望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统一回收处理,64.6%的受访者希望向大众科普电器电子产品关键零件的拆卸保存方式,44.2%的受访者建议由产品商家负责回收处理。
(摘编自《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该如何处理?》,2017年9月7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2017年全球电子垃圾监测报告》指出,2016年全球产生的所有电子垃圾中只有20%被回收,未被回收的电子垃圾中有约4%被直接扔入垃圾填埋场;其余76%则被不完全处理。
目前我国电子垃圾的回收仅为收集和简单的拆解,无深度处理和回收。广东省贵屿镇是我国最著名的电子垃圾拆解产业聚集地,但仍然使用原始的“洗金”“烧板”等方式进行提炼,贵屿镇水源、大气、土壤等普遍受到污染。
西方发达国家在电子垃圾处理方面回收效率高、产生污染少,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比如,德国电子垃圾回收率超过45%,建立了至少三种电子垃圾回收渠道:市政处理部门开设的大型回收站、环保公司提供的回收点和销售电子产品的商店。这样健全的回收体系需要政府、企业、商家和公众共同努力。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当下电子垃圾处理中值得提倡的一种解决办法。苹果公司推出的用于拆解苹果手机的机器人,每拆解十万台苹果6手机能回收1.9吨铝、0.8吨铜等,这些回收的铝将用于制作新苹果产品。戴尔、惠普等企业也都已建立相对完善回收制度。
中国在电子垃圾管理和处置方面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依然任重道远。
(摘编自《电子垃圾亟待绿色处理》,2018年4月6日人民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产生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应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B.调査显示,通过二手市场卖掉、以旧换新和卖给个体回收者是受访者处理电子垃圾的主要方式。
C.调査显示,大多数受访者都有着较强的环保意识,担心对废弃电子产品的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D.当前我国电子垃圾回收都还在使用原始的“洗金”“烧板”技术,回收效率低,也对环境等造成很大的污染。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电子垃圾作为“城市矿产”,合理回收、利用可以变废为宝,能从中提炼出金、银、铜等贵金属。
B.与其他垃圾相比,电子垃圾含有大量危险、有毒、有害物质和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极大。
C.目前我国主要电器电子产品的年产量和年报废量都大,但电子垃圾回收途径混乱,回收处理效果不明显。
D.我国虽然早在2011年就认定了200多家有资质的电器电子废弃物回收企业,但截至2016年,被回收的电子垃圾仍只有20%左右。
9.你对我国电子垃圾回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好的解决措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0.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厌之有 厌:讨厌 B.若不阙秦 阙:侵损、削减
C.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失其所与 与:结交,亲附
11.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C. “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后泛指两家联姻。
D. 春秋时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郑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3.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本词作于一九二九年十月。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他的意见不被多数同志所接受,也未能当选为前委委员,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后,毛泽东先后到上杭等地指导地方工作。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当时的心情在这首词里也有所反映。
展开余下试题
14.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B.“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表明了“人生易老”,流露出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之情。
C.“黄花”即菊花,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诗人。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表现出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E.全词仅“战地”二字透露一点当时特殊的环境信息,起到交代背景、突出作者远大革命理想的作用。
15.自古吟秋多抒发凄凉、寂寞之情,毛泽东的这首词是否也是如比?试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常和同学到湘江游泳并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样气势豪迈的诗句,后来他在《沁园春·长沙》中的两句诗 “ , ”就是对这一时期这一生活的回忆,其实两者都是借写游泳言志。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
,
(3)《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
, 。
(4)《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 ”。
(5)《荆轲刺秦王》中通过写景体现荆轲悲壮豪情的句子是:
,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徐志摩的诗可谓独树一帜,他的诗富于想象,意境清新,风格柔美飘逸。
②学习新诗,就不能不注意到新诗的流派现象,从史料上看,新诗的流派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
③看过反映徐志摩爱情生活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后,我对才子徐志摩有了捉襟见肘的感党。
④在《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一诗中,作者采用了大量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大堰河对作者无所不至的关怀。
⑤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这种风格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诗篇中表现得更加炉火纯青。
⑥近年来,经典诵读在校园里进行得风生水起,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融入国民教育,这是对传统文化抱持“情与敬意”的体现。
A.②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⑤⑥ D. ①③④
18.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新一轮人事调整中,一些女性以市委书记、市长的身影出现在公众视野,近日邱丽新当选黄冈市市长,成为黄冈建市以来的第二位女市长。
B.2018年平昌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单自由滑比赛结束,卫冕冠军羽生结弦获得金牌,成为自1952年以来,首位连续蝉联冬奥会男单冠军的选手。
C.中国的自由诗从“五四”发源,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到三十年代才由诗人艾青等人开拓成为一条壮阔的河流。
D.艾青继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使他始终具有时代的使命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19.下列语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七月》是一份集体的、或曰“大我”的回忆。因为是回忆,所以思绪是流 动的。叙述是跳荡的。一根或起或伏、或明或暗的线,牵绾起活泼的思绪、跳荡 的旋律。 。
《七月》追述春夏秋冬的故事,却不是记录春夏秋冬的《月令》;铺叙一岁 耕桑的苦乐,却不是安排耕种与收获的农书。 。因为是“大我”, 所以它可以包容无数的“小我”。 。它是阳刚的,却不妨阳刚中 有阴柔。它尽可以在一个大结构中,细心经营一个一个的小结构。《七月》为平 平常常的劳作注入了生命, 。
①它是鲜活的诗,也是永久的史 ②它可以散漫开,又可以归拢来
③它是写实的,却不为“实”所缚 ④它是粗放的,却不妨粗放中有细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②③④①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由于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① 。要知道,滥用抗生素,可引起许多不良的后果。因为抗生素虽然可以治病,② 。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而造成耳聋;青霉素可引起皮疹和药物热,甚至过敏性休克。因此强调③ ,重视抗生素的副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四、作文(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到太阳,我属于苍茫的蓝天,遥远的群山,烂漫的峡谷;也有人说,在这广阔的世界,我有割不断的牵挂,我属于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故园;还有人说,在这平凡的世界,有我最不一般的追求,我属于远大的理想,辉煌的未来;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个地方,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样让他心有所属,情有所依,亲爱的同学,你又属于哪儿呢?
请以“我属于那儿”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
石桥中学2018级高一上期10月月考语文答案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体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1.C 【解析】A项“写的都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故事”错,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只是说“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并没有说“写的都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故事”。 B项,“只能采取整体感知的方法”错,表述绝对,原文第三段说“对诗词的欣赏研究……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可见“整体感知”是欣赏研究诗词应遵循的原则,但不能说是唯一的方法。D项, “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只能获得理性认识”错,曲解文意,原文说“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并没有说“只能获得理性认识”。
2.A 【解析】本文并非持一种简单的“反技术论”只是想强调不能滥用技术,不能遮蔽孩子的诗心,原文中有“不可否认,大数据……确有帮助”“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提示。
3.B【解析】“读者无法感知、理解诗人的人文精神”错,由原文“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感知力和理解力”来看,读者是可以感知和理解诗人的人文精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4.A【解析】B“这些描述流露出作者强烈的反感,批评强拆乱建的做法”错,C.根据上文可知,老根生叹气流泪,是故土难离的情结,不能像大雁一样飞走了还能
上一篇:
重庆江南新区联盟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石桥中学20”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