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307 2018-11-19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7]
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8年秋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书院的精神
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教育。《礼 记•学记》中明确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
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近年来,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是分头进行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即使是知识传授,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而是教会人们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为学之方。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 》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八岁到十五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育,“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尊师重道,这都是围绕着为人之道展开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朱熹还提出了六条读书方法,这六条实际上也是书院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就是为学之方,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朱熹都提到了。
首先,中国古代书院的理念和宗旨是围绕怎样做人、成为怎样的人来展开的,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我们经常会强调职业道德教育,但一个人连做人的道德都没学会,怎么可能会遵守职业道德呢?如果他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也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人之道是根本,只有抓住“本”,“末”才能产生,用王弼的话讲就是“举本统末”,“举本”才能“统末”。
其次,书院也继承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两个方面的配合非常重要。一方面,不管你的资质、身份如何,都是“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又要根据不同的资质进行不同的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再次,书院教育理念中根本的一点就是启发式教育。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然后才有“引而不发,跃如也”。因此,学子一定要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才能给予针对性的教育。传统的书院教育都是自觉自愿的,古代常见学子背着粮食跑到深山老林来求学,主动性很强,做老师的就爱收这样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才能进行启发式的教学。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学生才可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此外,书院坚持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自学为主,相互切磋,教学相长,自由讲学。这是书院非常好的传统。书院的精神是:注重学术研究,深化学理探讨。
最后,书院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密切的师生关系,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们过去也常讲君父、臣子,父母官、子民,这都是通过父子关系构建一种亲情,然后达到融洽的关系。是的,中国古代确实是家国同构,古人常把国天下变成家天下,然后把家天下推扩到国天下。近百年来,我们批判宗法血缘制度的核心也是直指家国同构,不能否认家国同构确实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也还有其他的维度,把地方官称作“父母官”,把官员、百姓的关系纳入“父母、子女关系”中,就绝对的不好吗?父母对子女永远是无私奉献、不计回报的。有这一层关系,恐怕比雇佣关系要好很多。所以,我们看任何问题都不能简单化。当今教育非常需要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的书院传统。传统书院里所有的老师同学同学习、同探讨、同游乐,现在还有多少地方能这样做呢?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传统教育和西方的教育传统完全不一样,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就是开启了一个误区。
B.朱熹的六条读书方法,从学习到实践都提到了,这体现了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
C.一个人只要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就一定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
D.已有的教育认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新思维会影响我们对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多个维度审视书院的传统精神,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传统书院的师生关系。
B.文章 围绕着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展开,并由此指出了中国当代教育界所存在的问题。
C.文章在叙述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书院教育的精神,彰显了立足中国当代教育的立场。
D.对于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文章先交代理念和宗旨,接着逐层分析,最后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学子没有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启发也没有用。因此,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
B.如果当代教育能够践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那么每个学生的才华就都可以保证得到施展。
C.只有同窗、师生之间相互切磋,从而实现了教学相长,才能自由讲学,避免灌输。
D.家国同构是很复杂的问题,密切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桃花流水鳜鱼肥
擦黑,儿子回来了,脚步把村前的小路踩得啪啪响,震得路边的桃花落了一地。狗,跟着就狂吠起来。 老铁倚墙而坐,眯着眼,瞅着渐行渐近的儿子,不起身,也不吭声。儿子自是瞧见了爹,忙放轻脚步,来到老铁面前,立住。
儿子掏出烟,递给老铁一支。夕阳的余晖像被顽皮的孩子涂抹上锅烟,黑麻麻的。老铁看不清烟盒上的字,正犹豫着,儿子说话了:“双喜的,十元一盒,我抽得起。”
老铁这才笑一下,接了。儿子紧绷绷的脸上也绽开些笑容。
“知道村里的狗为啥咬你不?”抽口烟,老铁问。
这个,儿子确实没想到。按理,他是经常回来的,这狗不应该吠他才对。可今儿个怪了。
“因为你不合群,你的心没跟这儿接地气。”老铁乜斜一眼儿子身上的衣服,儿子心里“咯噔”一下。这是套崭新的西装,为此,他还特意打了条领带。
“难道我就不能穿好衣服?”儿子有点不服气。
“当然可以,可要看在啥场合。你回到自己的窝,这种打扮,狗就觉得你变了,能不咬你?”
儿子不屑地哼了一声。
“不信,把这套衣服换上,再走出去试试。”老铁指指墙角,那里有一堆渔具,渔具上面放了一套 普通的农家 衣裤。
儿子极不情愿地脱下西装。“你火急火燎让我回来,不是为了让我穿这套衣服吧?”
“当然不是。走,跟我捕鱼去。三月桃花开,鳜鱼肥着哪,谁不馋呢。”儿子心里又是“咯噔”一下,乖乖跟着老铁往村外走。
你还别说,这次狗见了他们,没一个龇牙咧嘴的。
路上,有村民打招呼:“王书记,去哪儿?”儿子习惯性张开嘴,想答,却发觉自己错了。老铁说:“走走,去河边抓点鳜鱼。”
村民笑:“你还缺鳜鱼吃,言一声,都往你家送。”
老铁说:“不了不了,自己捕的,那才香。”
听到这话,儿子脸上火辣辣的。
走到河边,天已完全黑透,只有两根烟头忽明忽暗。
这条小河从山崖子里流出来,水清藻绿,是村里的命脉。老铁退休后,不愿待在城里,回老家义务当起了这条小河的巡逻员。他不许 别人砍树,更不许别人电(药)鱼。有人偷偷做了,他就追到人家屋里去,坐那里不走。直到那人拍着胸脯保证下不为例,他才离开。遇到特别有困难的家庭,他走时,会悄悄放下一些钱。
渐渐地,这条小河日益丰腴起来。
儿子少年时期,多次跟老铁来捕过鱼。他最爱吃的就是鳜鱼,那肉细嫩鲜美,脆香可口,素有“席上有鳜鱼,熊掌也可舍”之说。也因此,儿子对捕鱼这套程序了然于胸。
他们找了个小汊沟,开始挖窝。窝子挖得越深,留下来的鱼将越多。老铁操走锹,儿子说:“我来吧。”
老铁想了想,说:“也好,这大黑天的,你一个人干活,我帮你瞅着,也省得跑偏了路数。”
儿子咂咂嘴,觉得老铁话里有话。于是,赶紧换个话题:“爹,你知道不,我今晚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办呢!”
“知道。”
知道?儿子心里一惊,不再言语了,把浑身的力气全使在锹上。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手掌上也磨出两个水泡。不过,儿子不敢吭声。他知道,老铁正紧紧盯着他呢。
窝子挖好了,星星也撒满天空。儿子看看手机,已快十点了。儿子有些焦急。老铁说:“干什么事非要等到这个时候?今晚就陪我抓一夜的鱼。”
黑暗中,儿子感觉老铁的双眼像X光,自己内心那点雾霾被照得紧缩一团,不敢放肆。
老铁在汊沟上游放水,儿子便拿起兜兜网扎在窝子后面,这样可把往下游逃窜的鱼挡回窝子里。
做好这一切,父子俩边休息边聊天。再过两三个小时,等露水全下来,鱼儿抢食吃,就可收网了。
老铁说:“你跟我说说话。”
儿子说:“说啥呢?”
老铁说:“说啥都可以。”
儿子像哑巴一样,好半天都没吭声。
老铁说:“要不,我给你唱个歌?”
儿子扑哧笑了:“你给我唱歌?”
老铁说:“对啊,就是你小时候,我教你的。来,我唱,你也跟着唱。”也不管儿子同不同意,老铁就唱了:
展开余下试题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撑船来接郎。问郎短,问郎长,问郎此去何时返……
老铁唱着唱着,儿子就接上了。父子俩一块儿唱,唱得蛙鸣虫叫,草木散香。露水下来了,好大。
父子俩起网,从窝子里打捞起一兜篓鱼。有鲢子、鲫鱼、白条、草棍,最多的是鳜鱼。老铁看看鱼。这个,小了,放吧。那个,正长呢,也放了。
儿子看看老铁,忽然什么都明白了。提起兜兜网,走到河边,全放了。
老铁像孩子一样呵呵大笑。
趁老铁不注意,儿子掏出手机发出一条信息:今晚活动取消 ,今后这样的活动也不许再搞。
发完,儿子陪着老铁一起笑。远处,传来几声狗叫,友好且悠长。老铁说:“走吧,回家。再不回,它们就会跑来接我了。” (取材于肖建国同名小说)
4.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父亲退休后义务巡逻小河,也写他和儿子将捕获的鱼放生,深化了保护环境的主题。
B.“父子俩一块儿唱,唱得蛙呜虫叫,草木散香。”一句形象写出周围环境的自然清新,渲染出父子歌唱时和谐美好的气氛,为后文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教育,最终改正错误做铺垫。
C.文中插叙老铁退休后的生活,对塑造老铁这一形象起到了补充作用,凸显了人物特质。
D.文中两次使用拟声词“咯噔”,形象地写出儿子面对父亲的提醒时内心产生了触动。
5.从文中看,作者不称父亲为“老王”,而 冠以“老铁”称谓,“老铁”这个称谓有哪些内涵?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6. 小说以“桃花流水鳜鱼肥”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000元。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蜒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编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各年级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数量比重
图1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图2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摘编自《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状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会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摘编自《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光明网2018年1月8日)
材料四: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对于“减负”,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摘编自《减负:“减”的背后应科学地“加”》,《中国教育报》2018年7月22日)
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被调查的各年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参加了课外辅导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
B.从数量上看,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参加过辅导班,参加两个及以上课外辅导班的人数将近一半。其中,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重最高。
C.调查发现,选择纯文化课程补习的远超过其他类型,几乎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可见,来自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仍是主要的。
D.选择证书考级培训、学科竞赛辅导的比例达到了21.6%,说明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也不完全是为了学习文化,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烧钱游戏”,而不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这样必定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B.中小学生假期竟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它折射出公众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
C.面对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口号,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这种“加”包括降低课程难度,有效介入课后活动。
D.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暑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
9. 假期“补课热”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殷景仁,陈郡长平人也。景仁少有大成之量,司徒王谧见而以女妻之。初为刘毅后军参军、高祖①太尉行参军。建议宜令百官举才,以所荐能否为黜陟。景仁学不为文,敏有思致;口不谈义,深达理体,识者知其有当世之志也,高祖甚知之。
少帝即位,入补侍中,累表辞让,寻领射声②。太祖即位,委遇弥厚。时与侍中右卫将军王华、侍中骁骑将军王昙首、侍中刘湛四人,并时为侍中,俱居门下,同升之美,近代莫及。
丁母忧,葬竟,起为领军将军,固辞。上遣中书舍人周赳舆载还府。九年,服阕,迁尚书仆射。太子詹事刘湛代为领军,与景仁素善,皆被遇于高祖,俱以宰相许之。湛尚居外任,会华、昙首相系亡,景仁引湛还朝,共参政事。湛既入,以景仁位遇本不逾己,而一旦居前,意甚愤愤。知太祖信仗景仁,不可移夺,乃深结司徒彭城王义康,欲倚宰相之重以倾之。寻复以仆射领吏部,护军如故,湛愈忿怒。义康纳湛言,毁景仁于太祖,太祖遇之益隆,景仁对亲旧叹曰:“引之令入,入便噬人。”乃称疾解职,表疏累上,不见许,使停家养病。湛议遣人若劫盗者于外杀之,以为太祖虽知,当有以解之,终不能伤至亲之爱。上微闻之,迁景仁于西掖门外晋鄱阳王主第,使近宫禁,故其计不行。
展开余下试题
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 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收湛之日景仁使拂拭衣冠寝疾既久左右皆不晓其意其夜上出华林园延贤堂召景仁犹称脚疾小床舆以就坐诛讨处分一皆委之。代义康为扬州刺史,仆射领吏部如故。遣使者授印绶,主簿代拜,拜毕,便觉疾转笃。太祖谓不利在州司,使还住仆射下省,为州凡月余卒,时年五十一,谥曰文成公。
(节选自《宋书•殷景仁传》)
【注】①高祖:南朝宋武帝刘裕。下文的“少帝”“太祖”分别指刘裕的儿子刘义符、刘义隆。
②射声:古代官名。
10. 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收湛之日/景仁使拂拭衣冠/寝疾既久/左右皆不晓其意/其夜/上出华林园延贤堂召景仁/犹称脚疾/小床舆以就坐/诛讨处分/一皆委之。
B.收湛之日/景仁使拂拭衣冠寝/疾既久/左右皆不晓其意/其夜/上出华林园延贤堂召/景仁犹称脚疾/小床舆以就/坐诛讨处分/一皆委之。
C.收湛之日/景仁使拂拭衣冠寝/疾既久/左右皆不晓其意/其夜上/出华林园延贤堂召景仁/犹称脚疾/小床舆以就/坐诛讨处分/一皆委之。
D.收湛之日/景仁使拂拭衣冠/寝疾既久/左右皆不晓其意/其夜上/出华林园延贤堂召/景仁犹称脚疾/小床舆以就坐/诛讨处分/一皆委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表辞让,寻领射声 寻:不久
B.九年,服阕,迁尚书仆射 服阕:守丧期满除服
C.上微闻之 微:没有
D.谥曰文成公 谥:朝廷给予的用以褒扬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景仁少年时代就有成就一番大事的气度,司徒王谧见到殷景仁后非常赏识他,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B.殷景仁有才学但不写文章,聪敏而有思致,口中不谈义理,却能深入领悟义理的本质,高祖非常了解他。
C.殷景仁引荐刘湛回朝任职,刘湛却嫉妒殷景仁的地位在自己之上而以怨报德,竟然勾结盗贼想要杀害殷景仁。
D.皇上得知刘湛等人的企图后,就把殷景仁转移到西掖门外晋鄱阳王的府第里保护起来,刘湛等人的计谋没有得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建议宜令百官举才,以所荐能否为黜陟。(5分)
(2)丁母忧,葬竟,起为领军将军,固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 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写“清风”。这句中的“屠”字写得尤为精妙。“屠”是杀的意思,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
B.第三句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人们最害怕的还不是江海枯竭,而是因暑旱酷热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无力解决的生计问题。这也就紧扣住了诗题“暑旱苦热”中的“苦”字。
C.“手提天下”表现了作者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的豪情,只可惜这一壮志无法实现。
D.在诗的最后一句中,作者称,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去享受那清凉世界,他宁愿不去。
15. 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暑旱”,请分条概括并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诗歌中常用典故。李白《行路难》中“ ”一句,借用宗悫“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抒发立志实现政治理想。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 ”一句,借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抒发奋发图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2)送别的情绪最动人。《荆轲刺秦王》中燕太子丹在易水送荆轲,荆轲高唱“ , 。”极显悲壮。
(3)《论语•学而》引用曾子的话,告诉我们:“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7—19题。
招幌是古代广告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以其生动的造型和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在中国广告史上 。民国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西方的经营方式、店铺的装饰方式传入中国,高科技广告设施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招幌,如霓虹灯、广告箱等被许多店铺所采用。那些具有特殊风格、富于象征意味的招幌正从商业区迅速消失,被 的店牌所取代;中国式的街巷之美逐渐消失。但是,幌子所构成的市井文化和民俗风景却不会被人们所遗忘。正如相关专家所言,传统幌子至今仍为世人青睐、关注,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同古今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不开而造成的,是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一种 的民间传承文化事象。
在当代商业社会,尤其在城市化进程中,招牌在与现代化的手段结合之后,如何传承其传统文化精髓?如何在 的城市发展中凸显其价值?这是当代的设计师们必须思考的。传统招幌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但它作为一种原始的招徕方式,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也确实暴露出自身的局限和与当代商业不相适应的一面。如对建筑结构的额外要求,繁复巧妙的技术工艺导致无法批量生产等。我们应该挖掘、保护和发展其有意义的价值。
( ),如在一些仿古的酒家店铺门前挂幌子,这不仅是因为幌子能招徕顾客,更因为它取材简单、经济实用,又别具特色。台湾对传统店铺招幌的保护和传承值得我们借鉴。在现代化进程中,他们没有盲目地抛弃传统招幌,在很多商业区,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传统店铺标识。这些传统的中国招幌形式,虽然为适应夜间经营需要,在招幌中加入了灯光效果,但整体上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式样,与那些灯箱式店铺标识相比更显得丰富多彩。在今天崇尚新潮的商海,一面布幌子,同样会为你的生意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17.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世人至今仍青睐、关注传统幌子,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同古今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不开的
B、传统幌子至今仍为世人青睐、关注,它同古今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不开的是最重要的原因
C、传统幌子至今仍为世人关注、青睐,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同古今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D、世人至今仍关注、青睐传统幌子,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同古今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不开而造成的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经济发达的今天,传统店铺招幌形式的确应该被传承和发展,而不是被抛弃,因为它的设计形式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 色的
B、在经济发达的今天,传统店铺招幌形式的确应该被传承和发展,因为它的设计形式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而不是被抛弃
C、因为它的设计形式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而不是被抛弃,在经济发达的今天,传统店铺招幌形式的确应该被传承和发展
D、因为它的设计形式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在经济发达的今天,而不是被抛弃,传统店铺招幌形式的确应该被传承和发展
19.依次填入横
上一篇:
安徽省芜湖中华艺术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下一篇: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湖北省宜昌”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