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99  2018-11-19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9]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成都七中 201 8 - 2019 学年度上期高 2 021 届半期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 先将自 己的姓 名、班 级、准 考证号 填写在 答题 卡上指 定位置 。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 写 在 试 题 卷 、草稿 纸和答 题卡上 的非答 题区域 均无效 。
3. 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 、草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的非 答题区 域均无 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5.考试时间:150 分钟;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从《诗经》的“比兴”到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几乎历朝历代 都以含蓄、耐人品味为好诗的标 准。为什么呢?
一种观点认为受老庄思想影响。要以“有”表现“无”,要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作为艺术
追求。另一种观点认为受佛教影响。佛教以“空”为天地万物的本性,受其影响,诗词的创作也应追 求空灵之美。还有一种观点是,封建统治导致文人不敢表达真性情,如阮籍、李贺、李商隐、苏轼之 类。
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但究其本源,还得寻到汉字身上。汉字不同于许多拼音文字的地方,就在于 它是借象表意。汉字起源于图画,一般认为,图画表意有几个独特处:
一是可视性、可感性强。汉字书写的文学意象,更易引发人的想象。如日月山川。
二是善于表达可见之有形物。进一步来说,善于表现空间,却不善于表达时间。于是,汉字不得 不以空间表现时间,以有形表现无形。如表现时间的“年”字,在金文中是一个人被一枝沉甸甸的谷
穗压弯了腰的图像符号。这就是用空间图像表示谷子熟一次为一年时间。 三是表意更丰富,也具不确定性,更显空灵和模糊。如“西”字,金文为一只鸟落在鸟巢上。这
里,方向的表示不是直接的,而是借助鸟飞回鸟巢这一现象来暗示此时太阳在西方落山。
由此可见,诗歌中用“有”表现“无”以及委婉、迂回、空灵、含蓄的特征,根源上是由于汉字 具有借象表意的特殊属性。
此外,中国传统文学中,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常常形影不离。小说虽然主要是叙事,却常伴
有诗词曲赋和诗情画意的场景。唐传奇倏忽奇变,给人诗情画意的美感,实为以诗思、诗笔叙写小说。 戏曲叙事,更是苦心经营诗情画意的场景和心境。
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形影不离现象的根源,依旧是在汉字里。甲骨文字至少有两大类:一类
是表意的物象符号,如鱼、马、牛,一般表现静止的意义。另一类是事象符号,是一种具有一定空间 和时间长度的符号。比如“盥”字,下面一个盛水的器物,上面两只手捧着水洗脸。

一般来说,事象符号由多个物象符号构成,是物象符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象符号一旦进 入事象符号群里,原来静止的属性就会被激活起来,从而具有动态性。由此,物象符号和事象符号是 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这种相互依赖性,正是中国文学中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同生共长的根源。
(摘编自《读懂中国文学,还得从汉字入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历代都以含蓄、耐人品味为好诗的标准,这是因为诗词创作受到道家、佛家的影响。
B.汉字借象表意,使汉字表意丰富而不确定、空灵而模糊,使得一些中国诗歌显得空灵。 C.一般表现静止意义的物象符号和有空间、时间长度的事象符号,构成现代汉字的两类。 D.中国传统文学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常形影不离,是因为事象符号离不开物象符号。


浏览完整试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前部分主要论证中国古诗委婉含蓄,根源上是由于汉字具有借象表意的特殊属性。 B.文章后部分主要论证中国文学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共生的根源在于汉字两类符号共生。 C.文章在论述为何中国古代要以含蓄作为评判好诗的标准时,运用了引用论证,说理令人信服。
D.文章论述图画表意有三个独特处时,都使用了举例论证,便于读者明白汉字借象表意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维护统治,中国封建统治者普遍不会让人们畅所欲言,这是中国诗歌显得迂回的一个原因。
B.相对拼音文字而言,汉字的特点是借象表意;图画表意的独特处表明汉字的表意方式有优势。
C.中国传统文学包括诗歌、小说、唐传奇和戏曲等多样体裁。读懂它们,均可以从汉字入手。
D.汉字表意的物象符号先产生,一般表现静态意义;事象符号产生在后,一般表现动态的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易水不寒 卢世龙
①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
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②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世间孤胆除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 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③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
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融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 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
④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
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⑤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 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
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⑥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 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
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 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 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

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 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沙踩伏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的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沙粒相继入鞋硌 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 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 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秋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 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
⑦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 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凼的底部是个啥模样。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 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
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名其妙,
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⑧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 一阵疯狂地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这世间呀, 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
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 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⑨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⑩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 的精华和荣光啊。
⑪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 水不寒,心寒。
⑫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
河是啥。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秋的 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夏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
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
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 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有删节)

A.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行文看似闲散,实 则层层相连,紧凑有序。
B.文章从慷慨悲壮的英雄荆轲写起,引出易水的现状,主要表达作者对易水严重污染的痛心,
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C.第七段作者写认不清水中自己的脑袋,表现了易水河水的浑浊不堪,也勾连到当今世界人们 容易迷失自我的社会现实。
D.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语言生动活
泼,富有对人生的启迪。
5. 文章第三段对易水河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展开余下试题答: △ △ △ 。
6.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中“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

意义所在”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本文内容或荆轲的故事谈谈你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6 分) 答: △ △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9 题。
跋涉者与中国的路
艾青到常州女子师范教国文和图画。学生喜欢听他的课,幽默,风趣,自由。一个学期,艾青便 被解聘了,女校长怕他再传播革命思想。艾青之后到上海以卖文为生。艾青渴望着出版诗集,当时他 已因《大堰河——我的保姆》而闻名,但出版商却认为这既无钱可赚,又要冒政治的风险,便纷纷退
避三舍。从 1936 年下半年到 1937 年上半年,艾青以诗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向着黑暗社会冲击。
艾青以诗人的机敏预感着,在预感之后呼号着。1937 年早春,龙华一年一度的桃花开了——带着 血的红色。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的就义,艾青写了一首《春》:“这些血迹……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 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人问:春从 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艾青坚信着春天一定会从墓 窟
里走来,从艾青的预言中不难看出,艾青的信念因为有了抗日火炬的点燃,因为有了理想的追求而变 得坚定。
1937 年 7 月 6 日,在去杭州的列车上,艾青望着掠过车窗的土地,读着当天的报纸,中华民族的
土地终究要复活的预感油然而生,他写下了《复活的土地》。艾青问自己:“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呼声 真的成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呼声?”艾青到了武汉。1937 年岁末,日本侵略者向武汉迫近。一个异常寒
冷的夜晚,客居武昌的艾青预感到要下雪,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百万人争诵的诗篇。诗 写完,艾青从昏暗的灯光下抬起头时,窗外真的飘飘洒洒地落下了雪花。
这是一首不知跋涉的泥泞与艰辛便写不出的诗。这是一首有着哲人预言的诗:中国的路/是如 此
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1938 年 4 月,奔走在崎岖而又泥泞的道路上的艾青,完成了抒情长诗《向太阳》的写作。这是一 首使抗敌将士热血澎湃的诗,这是一首像风一样传播开来,在无数的爱国青年心中广为流传的诗。武
汉还是失守了。在 1938 年的又一个茫茫的寒夜里,艾青走向更南方。
1939 年初,艾青到达桂林,在《广西日报》编副刊。不久,官方容不下艾青这样的抗战诗人,便 想方设法,用“广西妇女”“广西卫生”等栏目来挤副刊,艾青火了:“这副刊快成公共厕所了!”
1939 年冬,艾青离开桂林,穿过重重大山,到衡山乡师执教。短短的蛰居山野的几个月,艾青写 了《旷野》《愿春天早点来》等寄托着艰苦求索的短诗。山乡宁静,旷野寂寥。但远方的呼唤,是大山
挡不住的。
1940 年春,艾青离开新宁,起道夫夷,到邵阳后改乘长江轮,直奔重庆。
(选自徐刚《艾青传——诗坛圣火》,有删改)
7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艾青在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很受学生欢迎,但女校长因为害怕艾青传播革命思想,于是一个学期 后解聘了他。
B.艾青因《大堰河——我的保姆》闻名,从 1936 年下半年到 1937 年上半年,艾青以写诗的方式,
抨击黑暗。
C.在 1937 年的早春,艾青写了一首《春》的诗歌,表现出他对龙华春日桃花会在在野外墓地最 先盛开的预感。
D.艾青 1938 年创作的长诗《向太阳》,是一首能鼓舞抗日战士的诗,它传播得迅速,在广大爱国

青年中流传。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题目《跋涉者与中国的路》中的“跋涉者”是指艾青,将其与“中国的路”结合起来,体 现他对中国抗战胜利的作用不可或缺。
B.文中大量引用艾青诗作,既丰富了传主艾青的内心世界,又体现了他与时代的关系,还体现了
人物传记的真实性这一文体特征。
C.艾青编《广西日报》副刊时,对“广西妇女”“广西卫生”栏目很愤怒,表现出他的美中不足—
—轻视妇女同胞和卫生工作。
D.虽然艾青在衡山乡师执教时间不长,但这里的山乡宁静,抚慰了艾青那颗漂泊已久的心,此时 的他生活十分惬意,诗作频频。
9 .文中表现艾青在中国抗战崎岖而泥泞的道路中坚持前进的事例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 分)
答: △ △ △ 。
二、古文诗歌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
有秦师越我西封.,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 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 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
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
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忘先.君乎?”原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 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
命。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 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
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原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原轸怒曰: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
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
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
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A.将有秦师越我西封. 封:边界 B.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辟:通“避” C.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厌:满足 D.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辱:欺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公,“文”是晋国国君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君王或其它地位很高的人给予的或褒或贬或 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B.先,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 帝、先君,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
C.稽首,是古代礼仪中的一种,“稽”是停留之意,“稽首”即拱手弯腰且停留一会儿,通常用 于平辈之间的敬礼。
D.孤,是古代君王对自己的称呼的一种,意为“小国之君”;《烛之武退秦师》里“是寡人之过
也”,“寡人”也是君王、诸侯的谦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来突出人物个性,如蹇叔的忠直耿介,见识深远;秦穆公的刚 愎自用、知错自省等。


展开余下试题B.文章写的是战争,却不是把战争的过程作为写作重点,而是围绕秦穆公“劳师以袭远”的战 略错误导致战争失败这个中心,把众多的人物、纷杂的事件组织起来,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C.杞子作为秦国驻防在郑国的将领,拿到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之后,建议穆公里应外合消灭 郑国,得到了穆公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秦穆公急于扩张的野心。
D.原轸认为秦穆公不听贤者之言,劳师袭郑,是天奉我的好时机,他和栾枝激烈争论,批评栾
枝拒绝为国效劳的言论。表现出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对秦无理的痛恨。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5 分) 答: △ △ △ 。
(2)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5 分)
答: △ △ △ 。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贺新郎•别友 毛泽东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
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注】1923 年 11 月,毛泽东接到中央通知,由长沙取道上海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此词 作于离开长沙之时,写给夫人杨开慧。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词的上阕把跟爱妻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凄切动人。借用古 典诗词诉说离别的不得已之情。
B.“人有病,天知否?”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焦虑,诗人对爱妻的愧疚,诗人为天下人谋幸 福而舍弃个人小家庭的儿女私情。
C.词的下阕又回到离别的场景,东门外遍地白霜,头顶上半天残月,横塘四周一派肃杀悲凉的景
色,衬托出一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
D.这首词从离别写起,上阕及下阕开头数句,写离别的情意绵长,如泣如诉,一改毛泽东诗词的 豪放风格,全词一派婉约之风。
1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答: △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 ,△ 。
(2)《再别康桥》中诗人徐志摩用诗意的笔触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招手 致意的句子是: △ , △ 。
(3)《荆轲刺秦王》中,借自然环境表现诀别时慷慨悲壮之情的句子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日复一日,闲适而平淡,想起这些峥.嵘.岁.月.,有时也不免感慨万千。
②每每谈及国家的灾难,百姓的疾苦,杜甫总是义.形.于.色.,忧心忡忡,心痛不已。
③离家求学这几年,农村的变化太大,国庆节回家,要不是我老.马.识.途.,一定会大费一番周
折。
④这一园区培育了很多濒临灭绝的珍稀植物,我们一定要秋.毫.无.犯.,小心呵护。
⑤说到底,只要与.人.为.善.,以德服人,离是非远点,靠家人近点,便有了心安,有了惬意。
⑥直播答题源自美国游戏应用,原本一直不.瘟.不.火.,传到国内却迅速火爆起来,比如《百万赢
家》。
A. ①④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成都市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国际顶尖人才来蓉创新创业,将获 得最高 1 亿元综合资助。
B.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制度设计非常关键,如果程序太复杂,会使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
和税务局之间的关系复杂化。
C.历时八年,港珠澳大桥的正式通车,举国欢腾,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是人 类建筑史上的超级工程。
D.只有不断加强诚信建设和良好学风,才能让那些试图以投机、欺诈而牟利,以隐瞒、包庇而自

保的“学术硕鼠”无法遁形。
19.下列有关狄更斯和《大卫•科波菲尔》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狄更斯主要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
《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他是英国 19 世纪小说繁荣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作家。
B.《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半自传体”小说,这部小说不少地方都取材于作 者亲历的生活,他父母的形象在佩葛蒂夫妇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C.《大卫•科波菲尔》通过一个孤儿的不幸遭遇描绘了一幅广阔而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揭露了
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司法界的黑暗腐败和议会对人民的欺压。作品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典型人 物,特别是劳动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
D.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借用“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
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作者企图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最后成功鼓舞人们 保持对生活的信心,极力培养读者的人道主义观点。
20.下面是某同学在一次学生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有 5 处用语不得体,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
正。(5 分)
我很高兴今天能莅临这次讨论会,刚才刘老师作了精彩发言,刘老师这番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 深受教育。我们是跨世纪的青年人,祖国建设的重任将落在我们肩上。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
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吗?我殷切希望平时抄作业、考试作弊 的同学赶快改正错误,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1) △ ;(2) △ ;(3)
△ ;
(4) △ ;(5) △ 。
21.请仿照下面这首小诗的形式,另选对象拟题,写一首小诗表现一定的哲理。不要求句式完全
一致。(6 分)
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便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答: △ △ △ 。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痕迹
(英)约翰•罗斯金
把每一个黎明看做生命的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做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
和你心灵得到充实的痕迹
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都会留下 自己的痕迹。那么,关于“痕迹”,你有怎样的经历?请以“痕 迹”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和套作;(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
种表达方式相结合;(3)字数不少于 800 字。 (122.240.210.13)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成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