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10  2018-11-2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0]
安徽省定远县炉桥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10月月考卷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知学问都从活人做出,学问之背后则必然有其人之存在。但人不易知,各人与各人的天赋不同,智慧不同,境界不同,性格不同。如欧阳修与司马光两人同是北宋大史学家,因其人之不同,而史学上之造诣与精神亦不同。诸位治史学,不懂得所谓史学家其人,试问如何做得一史学家?
读古人书,须能如面对亲觌,心知其人。懂得了古人,像活生生地在我面前,我才能走进此学术园地。此所谓“把臂入林”,至少在我自己要感得是知此。也只有如此,才能了解到古人之血脉精神,以及他们间学问之传统源流。自己才能参加此队伍,随着向前。否则读书虽多,所得仅为一堆材料,只增长了自己一些意见。古人是古人,传统是传统,与我全不相干。如此般做学问,尔为尔,我为我,各自拿到一堆材料,各自发挥一套意见,在人与人间,则绝无关系,绝无内在精神之传递与贯彻,交流与影响。此种学问,其实全是假的,并非真学问。诸位今日治学,多蹈此弊,在学术传统上尚无知识可言,而尽忙着找材料,创意见,想自己出风头。那实在要不得!
讲学问则必讲其源流承接,此中有人与人之精神血脉,务要臻于“意气相投”之境,此是学问入门后之事。徒知读书,只如听说话。听人说话,却不知那说话的人。读人所著书,却不知那著书的人,如此则仅成为死学问、死知识,只是一堆材料。如欧阳永叔与王荆公,其文皆学自韩昌黎,但欧、王两家文字精神意趣各不同。我们读韩、欧、王三家文,应能分辫出此三家之异在何处、同在何处;欧、王两家之学韩,各由何处入,又各由何处出。应能从此三家文字“想见其为人”。应使韩、欧、王三家之精神笑貌、意兴情趣,历历如在目前。虽在我口里说不出,却要在我心里深深确有此想象。又如读晚明三大儒著作,也须从其著作透过去了解其为人。于此三家之面目精神各不同处,须能活泼如呈现在我目前。当知学术有血脉,人物有个性,一家是一家,一人是一人。若不能明白分辨出,即证对彼无所知。学问到此境界,始能与古人神交于千载之上。否则交臂失之,当面不相识,只听人闲说话,哪里是学问!
我们的先一步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此即上面所讲“从前人之功力来启发我之智慧”之一项。现在所讲则是要以自己之心来证发前人之心,即“以自己之功力来体会前人之智慧”之一步。此一步功夫较难,必须沉潜反复,密意追寻。诸位当知,一本书之背后,有此一个人,一门学问之背后,有此一位专门名家之学者。学问倘至此步,始可谓懂得了做学问。到此已是“升堂”境界,已能神交古人,恰如与古人周旋揖让于一堂之上,宾主晤对,情意相接,那是何等欢 乐愉快呀!上述第一步是“从师治学”,现在第二步是“升堂”了,乃是“从学得师”。如此,才能说有了师承,才不是跟着前人走,而是与前人同道而行。诸位今日一心只是要创造,却不再想从师受学,从学得师。也不是要与人同道,只是想前无古人,别创一格。如此用心,则决非所谓学问之道。
(摘编自钱穆《关于学问的智慧与功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浏览完整试题A. 做学问,既要研究学问,又要研究做学问的人,如果对做学问的人缺乏应有的认识,缺乏心灵上的对接,便不是真做学问。
B. “把臂入林”是说阅读他人学问之书,犹如面对写书人,真切感受其人。唯其如此,方能领略其学问的真谛。
C. 单纯阅读书籍只会获得一堆材料,增加一些见识,难以让自己与他人的学问融会,因此做学问时阅读的作用并不大。
D. 作者认为如果治学者不关注做学问的人,就会对古人的血脉精神了解不足,缺乏内在精神上的传递与交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作者以欧阳修与司马光两人的比较为例,证明做学问的人在智慧、境界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会造成其所做学问的差异。
B. “至少在我自己要感 得是如此”,作者如此言说的目的是启示读者重视“把臂入林”精神的践行,最起码自身要感到心知其人。
C. 欧阳修、王安石都学习韩愈,但三家既有相 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作者以此为例意在证明讲学问既讲源流承接,也应研究做学问的人的不同。
D. 做学问达到“升堂”境界,就像与古人周旋揖让于一堂之上,宾主晤对,情意相接,作者以此来阐释古今之人的彼此尊重,注重礼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学术有血脉,不单指学问的相连相成,也指人与人精神上意气相投,阅读古人治学之著作,要真切感受治学者的面目精神。
B. 所谓“从前人之功力来启发我之智慧”,就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要想有此功夫,则必须沉潜反复,密意追寻。
C. 做学问到达“从学得师”这一步,便能与古人神交,有了师承,与前人同道而行。这也是做学问需要追求的境界。
D. 在学术传统上无知识,就忙着找材料,一心要创造,要出风头,只想显示个性,不想从师,作者认为这绝非做学问之道。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爱心如同韭菜
余显斌
娘打来电话,问他现在在哪儿。
他轻声说:“在医院。”
娘说:“知道,听你爹说的。”娘接着哽咽着说,“儿啊,你怎么能那样,怎么能捐献骨……髓啊?”显然,娘不理解什么是骨髓,说到这儿,明显地顿了一下。
他忙说:“娘,没啥。”
娘威胁说:“你不听娘的,娘就死去。”
他急了,忙告诉娘,自己不是捐献骨髓,爹听错了,自己是想找人给自己捐献骨髓,自己有病。
娘一听更急了,问清了他所在的医院,和爹当天就打了车,匆匆赶去,在医院看见了他。他坐在病床上,护士在给他量着血压。娘一见吓了一跳,问道:“儿呀,你怎么啦?”
他说:“白血病。”
娘不懂什么是白血病,望着他。
他告诉娘,患白血病很难治的。看娘身子一颤,他忙说,不过,有骨髓配型成功的人愿捐骨髓,自己就有救了。
娘忙说:“配啊,砸锅卖铁也配啊。”
他叹口气,说:“哪有那么容易的?两万多人中才有一对配型成功的。”
娘坐在那儿,眼睛直了。
他忙摇着手道,不过,自己很幸运,和一个女孩配型成功。
娘眼睛一亮:“真的?”
他再次垂下头,告诉娘,可是对方不愿捐献骨髓。娘一脸灰白,许久,点点头道:“是啊,身上的东西,哪一件不是跟眼睛鼻子一样,哪有多余的啊?多余的也不会长啊,谁又愿捐啊?”
爹在旁边嘀咕一声:“听说,捐骨髓没事的啊!”
他沮丧地摇摇头,告诉他们,那个女孩就是不愿捐。
娘试探着问:“真没事吗?”
他说:“可能是吧,不过,这得问问医生。”
正说着,一个医生从旁边匆匆经过,娘忙一把拉住,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可怜巴巴地问:“医生,捐献骨髓对捐献的人有伤害吗?”医生望望娘,摇了摇头。看娘有些不懂,医生打比方说:“骨髓就像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农村里,韭菜不少,剪后生的更快更肥更多。娘懂了,娘脸上的灰白颜色没了,她想了想,仍拉着医生的手不放:娘有一个请求,希望医生能帮自己给那个女孩说说。
医生一笑,点头答应了。
四人去了另一间病房,见到了那个女孩。
娘走过去,一把拉住女孩的手。娘说:“娃啊,大婶求你了。”
娘指着他说:“我就这一个儿,请你救救他啊。”
见女孩不说话,娘猛地想起什么似的,指着医生说:“医生说了,对你没损害。如果有损害,这个要求大婶也说不出口啊。”
女孩雪白的脸上流下两行泪,望望他,仍没有说话。
娘急了,说:“娃啊,大婶跪下了。”
娘说着,准备跪下来。女孩忙一把拉住,流着泪说:“大婶,我才是病人,这位大哥是捐献者啊。”说着,女孩指指他,对娘说,“求大婶了,救救我。”
娘站在那儿,愣住了。
不过,娘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去吧,娘不拦你。”
娘说:“出来了,娘煮鸡蛋给你补补身子。”
他哎了一声,笑着望了医生和女孩一眼,忙向手术室走去。他知道,他的方法成功了,善良的娘,一旦知道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一定不会拦他的。
他猜对了。
六个小时后,他捐献了骨髓,走了出来。
爹娘迎上来,仔细打量着他,见他没事,爹一笑,得意地道:“小子,你答应了爹的,我劝你娘来,你回去可得陪爹喝几盅的。”
他一笑,手指一弹,嗒地一响。
娘这才知道,自己被骗来,是他和老头子商量好的,回头瞪了老伴一眼道:“啥出息?几盅酒,就让儿子收买了。”说完,拍着他的手笑笑,得意 地道,“我儿捐了骨髓,救了一条人命,救了一个家,娘受一回骗,值啊!”
他望着爹娘笑了。
他想,有时,爱心也像韭菜,付出越多,播撒越快越广,不但能传及家人,甚至能传及世界,让每一个人心都一片碧绿一片阳光。
(摘编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虽只用较少的笔墨来写爹,但爹对情 节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爹支持儿子捐献骨髓,为了和儿子喝几盅,还与儿子一起隐瞒真相,骗了娘一回。
B. 小说以医生的话“爱心如同韭菜”为题目,不仅形象贴切,通俗易懂,可以让娘理解“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也彰显了本文播撒爱心的主题。
C. 文章在写娘和女孩时都写到了脸色,写娘脸色由“灰白”到“灰白颜色没了”是为了表现娘由失望到希望的心理变化,写女孩脸色 主要是表现白血病病症。


展开余下试题D. 开头写他在医院,说明他是用装病来让母亲理解他的做法,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事由,表明他已决定为患白血病的女孩捐献骨髓。
5.小说中的娘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6.作为儿子的“他”为捐献骨髓对娘采用了欺骗的方式。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大 陆,传统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时期划分,是将10年内战与8年抗日战争分成两个历史阶段。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史学界出现了抗日战争应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14年抗战”的意见。简而言之,“8年抗战”指的是全国性抗战,“14年抗战”则更加强调中国人民抗战的整体性,是对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中国人民进行的东北义勇军抗战、淞沪抗战、热河长城抗战、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抗战、东北抗日联军抗战、热河抗日救国军抗战、绥远抗战等一系列大规模抗日斗争的肯定和尊重,是为了突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二: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年表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郊外柳条湖附近铁路,并栽赃给中国军队,炮轰中国军队驻地,挑起“九•一八”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逼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进行疯狂屠杀、抢掠、强奸、破坏,30万以上军民惨遭杀害。
1938年3月-4月间,中国军队在鲁南台儿庄地区击溃日军两个精锐师团主力,歼敌一万余人,取得抗战以来一次重大胜利。
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中国共产党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获得巨大胜利。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发布《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材料三:
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教育部表示,为落实中央关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部组织历史专家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教材修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日前基础教育二司又专门发函对中小学地方教材修订提出了要求。教材修改要求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要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凸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1月11日第6版)
材料四:
日本史学家江口圭一在《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也提到:“满洲事变(即“九•一八事变”——编者注)、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不是零散、孤立的战争,而是彼此有内在联系的一连串战争。分离华北工作是满洲事变的继续,进而引起日中战争;日中战争的发展与第二次 世界大战相联系,它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否取消满洲事变的产物满洲国,是日美谈判的大争论点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满洲事变与亚洲太平洋战争之间,也存在直接的内在联系。在这十五年中,日本对中 国的武装侵略持续未断,走上了扩大侵略的道路。根据上述理由,可以将这三次战争统称为十五年战争。”
7.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8年抗战”指的是全国性抗战,“14年抗战”则更加强调中国人民抗战的整体性,二者并不矛盾。
B. “14年抗战”的观点体现了对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六年间中国人民进行的一系列大规模抗日斗争的肯定和尊重。
C. 史学界出现了抗日战争应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14年抗战”的意见,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解放而出现的。
D. 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这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 “1 4年抗战”的概念进入教材,要求教材修改要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
B.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抵抗日军侵略取得胜利是从1938年鲁南台儿庄战役以后开始的。
C. 日前基础教育二司专门发函对中小学地方教材修订提出了要求,这说明对中小学教材的修改要比大学更重要。
D. 对于日本对中国的几次战争的关系,可以表述为:满洲事变后分离华北工作直接导致日中战争,日中战争直接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E. 日本史学家江口圭一把满洲事变、日中战争、太平洋战争联系在了一起,也说明了日本侵略中国是从满洲事变开始的。
9.结合材料分析,“14年抗战”概念的提出和强调有何重要意义?(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人也。祖朗,东阳太守。父重,会稽王道子骠骑长史。兄绚,高祖镇军长史,蚤卒。晦初为孟昶建威府中兵参军。昶死,高 祖问刘穆之:“孟昶参佐,谁堪入我府?”穆之举晦,即命为太尉参军。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即日署刑狱贼曹,转豫州治中从事。义熙八年,土断侨流郡县,使晦分判扬、豫民户,以平允见称。入为太尉主簿,从征司马休之。时徐逵之战败见杀,高祖怒,将自被甲登岸,诸将谏,不从,怒愈甚。晦前抱持高祖,高祖曰:“我斩卿!”晦曰:“天下可无晦,不可无公,晦死何有!”会胡藩已得登岸,贼退走,乃止。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永初二年,寻转领军将军,依晋中军羊祜故事,入直殿省,总统宿卫。三月,高祖不豫,给班剑二十人,与徐羡之、傅亮、檀道济并侍医药。少帝即位,加领中书令,与羡之、亮共辅朝政。少帝既废,司空徐羡之录诏命,以晦行七州诸军事、抚军将军,欲令居外为援。太祖即位,加使持节,依本位除授。寻进号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进封建平郡公,食邑四千户,固让进封。又给鼓吹一部。太祖惮其功高,欲诛羡之等,并讨晦。及将行诛,于是诏道济入朝,委之西讨。道济既至,晦大军一时溃散。众散略尽,乃携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骑北走,为光顺之所执。晦死时,年三十七。
(选自《宋书•谢晦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B. 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 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C. 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展开余下试题D. 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11.下 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高祖为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少帝、太祖也是庙号。
B. 举,举荐,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李密就是因孝廉被刺史举荐。
C. 行,代理官职的意思,它可以是代理、兼任、暂任,也可以是高位兼低职。
D. 食邑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食邑原为世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谢晦出身名门,熟悉刑狱诉讼。谢晦出身阳夏谢家,祖父、父亲和兄长都曾身居要职,他在代理刑狱参军的时候一看审讯的记录,便马上作出判决。
B. 谢晦善于治理,办事秉持公平。义熙八年,朝廷按地域划定郡县安置侨流,派谢晦管理扬州和豫州的户口,谢晦因办事公平而被人们称道,于是升为太尉主簿。
C. 谢晦忠于皇帝,敢于以死明鉴。将领们阻止高祖为徐逵之报仇,但高祖更加气愤,谢晦上前抱住高祖,高祖扬言要杀死他,但他并不惧怕,可见其忠心。
D. 谢晦在宋历职三朝,受皇帝重视。谢晦深受高祖重视,其他官员难以达到,并且辅佐少帝即位。太祖又晋封他为建平郡公,谢晦也接受封爵和赏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2)众散略尽,乃携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骑北走,为光顺之所执。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 , ”,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2)南宋词人姜夔在《扬州慢》中有“ , ”之句,化用 了杜牧《赠别》里的诗句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令人感叹。
(3)李密《陈情表》中形容自己因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每天都过着“ , ”的日子。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台城》首句总写台城 ,综括六代。“豪华”之前,着一“竞”字,形象揭示六朝帝王争奇斗巧、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景。
B. 《台城》第二句写“结绮”“临春”两座高楼,承接上文的“豪华”发出“事最奢”的议论,以点带面,引发读者联想六朝旧事。
C. 《台城》第三句由上文的实写转入虚写,描写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的景象,与当年“万户千门”的豪华景象形成强烈对比。
D. 《泊秦淮》是叙事说理的诗作。首句写景,先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次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引出“酒家”,为下文听歌作铺垫。
E. 《泊秦淮》中的两个“笼”字极其巧妙,将“烟”“水”“月”“沙”四种意象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意境优美的秦淮烟月图。
16.两首诗的内容大体相同,但表现主题的方式各具特色,请作简要分析。(5分)
第II卷(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 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电子商务的无所 不至,偏僻的山乡田野也有了搭乘发展快车的可能,正成为新的创业蓝海。
②2017福建文化宝岛校园行——畲族歌舞及闽剧进校园活动在台湾华夏科技大学举行,将传统戏曲以朝歌夜弦的形式展示于台湾学子眼前。
③“冰花男孩”事件所激荡起的涟漪,绝不应止于对迅速行动的欣慰,事后的反应再迅疾,也比不上未雨绸缪来得精准。
④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发掘“找寻”的内在动力,使作者和广大读者如胶似漆,让城市印象更加丰满突出,给人影像及文字双重感动。
⑤作为中国表演艺术的殿堂,国家大剧院坚定文化自信,荟萃中外文化精品,吸引世界知名院团、艺术家纷至沓来,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巨大平台。
⑥在60年的岁月里,乌兰牧骑涌现出了德德玛、拉苏荣等一批优秀队员,他们让草原歌舞陈陈相因,奉献出《顶碗舞》等艺术精品。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为进一步推动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创新发展,发挥美术课堂对学生的美育教育,在九龙谷景区举办了“美丽城厢”美术教师写生活动。
B.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先后攻克深水深槽、强回淤等世界级难题,成功应用并开发沉管浮运沉放窗口保障系统等8大保障系统。
C. 空间站是一种多功能的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宇航员在其中生活工作和巡访的载人航天器。
D. 中国共产党正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 您是本地知名的画家,赠我的画作画风清新淡雅,我一定小心惠存,来回馈您的美意。
B. 我不敢过多奢求,请你略尽绵薄之力,帮我给要写的文章草拟一份提纲,我感激不尽 。
C. 多年不见,蒙您垂念,我这边说起来事事如意,一切安好,也遥祝您在异乡诸事顺畅。
D. 这几天突降暴风雪,地面结冰,学生上下学期间,实在欠安,各地各校务必小心防范。
2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5分)
  “动物自娱说”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只要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方式,就能调节和补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那些“自我娱乐”天性不强的动物,一定是进化程度不高,智力不发达的动物;这些动物生理上、心理上不易保持平衡,就是因为缺少自得其乐的游戏方式。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
 ①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方式不一定能调节和补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前两处每处不超过10个字,第三处不超过25个字。(6分)
林语堂说:“书法不仅为中国艺术提供了美学鉴赏的基础,而且代表了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则。”①____________就是 生命的原则,书法的艺术本质是东方的生命艺术。中国书法由公元前14-12世纪的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由篆书演化而来的隶体,②____________,由章草到狂草,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唐朝人张旭以善草书著称,在当时即被尊为“草圣”。纵观中国书法史,并未有“隶圣”“楷圣”之类的说法。③____________。
四、写作(本题共1小题,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安求写作。
2017年10月30日,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定远”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