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34  2018-11-21
标签:沪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34]
上海市洋泾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
洋泾中学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月考

一 积累(5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蒹葭》第二章的起兴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阻且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蒹葭》)
(3)《沁园春•长沙》描写湘江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薇》)

二 阅读(5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2—5题。(11分)
孤独,是一种精神境界
耿林莽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这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他写出了人类面对茫茫时空所产生的那种孤独感,天地悠悠,而人是何等的渺小!他这种感受,是属于全人类的,是超越时代的,因而也是穿越千古的,堪称绝唱。
(3)孤独是一种精神境界,在物欲横流、人趋物化的现代社会,孤独是精神的桃花源,是人的灵魂独居的小屋,是人性的自留地。
(4)日夕为生计奔波,为柴米油盐所困扰的“芸芸众生”,没有这种“闲情”。而陶醉于官场攀援、商场争逐中的人们,也少有孤独的精神境界立足之地。它只能为一些思想者,知识分子,作家和艺术家们青睐,诗人对之尤为敏感。墨西哥诗人帕斯说:“失望、孤独和麻木,是一些现代诗人和小说家,如波特莱尔、尼采、卡夫卡、艾略特的灵感之源。”或许还应加上梭罗,他在生态文明遭遇巨大破坏的时代,找到了一处“桃花源”:瓦尔登湖。
(5)“既自以身为形设,奚惆怅而独悲?”陶渊明的时代较之今日,要单纯、清静许多,然而他早已深感官场、世俗的名利、物质追求是一种“役”,不愿为其所惑、所累、所系、所困了,乃逃往田园。“归去来兮”,寻求一种孤独作为解脱。而今的现代社会又如何呢?且不说工业文明,机械化、信息化、商品化社会的五光十色,纸醉金迷,喧嚣不已,夺取了精神世界的澄清,清净与“孤独”,那种千篇一律的单调、统一和重复更将人的个性与独创精神剥夺得体无完肤。于是,一些诗人、学者、思想家们便不约而同地想寻求一个“避风港”,一条精神的方舟。在茫茫金海中飘荡着的那一块人性的自留地,便是孤独了。
(6)卡夫卡,这个毕生都在平庸的生活中挣扎而无从解脱的人,这个被一家保险公司办公室日常事务的磨损与肺结核病的纠缠耗去了天才生命的孤独者,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一切和文学无关的事情都使我无聊,叫我憎恨,因为它打扰我,或者说它阻碍我,尽管这只是假定的。”克尔凯郭尔则说:“忧郁如我,无可解救的忧郁如我,在灵魂的深处忍受难以言表的痛苦。”
(7)是忧郁喂养孤独,而孤独,又喂养着人的灵魂,使其免于精神的饥渴。
(8)还是克尔凯郭尔,他说:“我是一棵孤立的枞树,独自地自我封闭着。指向天空,却不投下一丝阴影,只有斑鸠在我的树上筑巢。”
(9)我开始理解克尔凯郭尔式的孤独,他的忧郁恰恰是一个认真的学者和思想家对于现实、社会、人生、人民群众的忧患与关怀所形成的。在生命之树上筑一孤独境界的巢,那思想才会飞来,鸟儿似的居住。里尔克的《孤独》一诗画出了现代人生的一幅“浮世绘”:
  雨落在昼夜交错的时刻,那时一切街道迎向了早晨。
  那时一无所获的肉体,失望而忧伤地彼此分开。


浏览完整试题  而互相憎恨的人们,那时不得不一起睡在一张床上!
(10)同床异梦。“不得不一起睡在一张床上”的人们形式上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彼此握手言欢,杯酒相邀,而相互间却常常是冷漠的:“人心隔肚皮”。这几句诗深刻揭示了现代人孤独感的社会根源。这种被人为制造出的“孤独”,不是我们追求的精神家园,恰恰促使我们营造一种超越、飞腾于此物化世界、世俗扰攘之上的清醒、独立的灵魂自留地,精神桃花源。还是里尔克在另一首诗里呼唤这种“孤独”:
  我圣神的孤独呵,
  你像苏醒的田园
  丰富,纯洁地扩散着,
  我神圣的孤独呵,
  关上黄金的门扉,等待着在那之前的无数希望。
(11)读了这些人类的智者对于孤独的思考和分析,我在札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人啊,你应该静静地独自面对天空和大地,仿佛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你便是他的唯一的儿子,领受一种庄严、祝福,领受信念。然后你才会懂得孤独,才会珍惜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的自由,才会以之去爱另一些独立的人,这世界上千千万万善良的人们……”
2、本文开头引用了陈子昂的诗歌,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第(5)段举陶渊明的例子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关于作者理想的“孤独”的精神境界,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孤独有像“桃花源”一般的精神解脱作用。
B.孤独的实质是作家对现实的关怀与忧患。
C.孤独包含着作家对物质现实的坚决抗争。
D.孤独的社会根源是现代社会的人性冷漠。

(二)阅读下文,完成6—9题。(10分)
追思沈从文先生
李辉
(1)我同沈先生接触不过几年时间,且是在他的晚年。沈先生留在我的记忆里的,虽然也有人们通常所说的谦和的笑,以及柔和的声调,但是,最清晰的倒是他的风趣、活泼,还有孩童一般的任性。这也许是老人的共性,但在他的身上,对于我却那么富有情趣。
(2)一次我去看他,知道他喜欢音乐,就特地带去意大利著名民歌演唱家布鲁诺•文图里尼在北京演出时的现场录音。
(3)沈师母打开录音机。沈老靠着沙发,右手平放在靠背上,左手无力地搁在腿上。歌声响起。有些歌可能是初次听到,但是它们的旋律,都像《我的太阳》一样,那么美妙动听。他听得十分入神,一时间,他陶醉了。来自西西里岛的具有浓郁民间气息的歌声,好像一束束阳光,活泼地跳跃在他的脸上。我注意到他的目光里,有一种喜悦,一种激动。
(4)听完几首之后,他对我说,他很欣赏文图里尼的音域广、富于表现力的演唱。他还说:文图里尼的歌有淳朴的特点,民间气息很浓、很感人。他特别感慨地说中国的演员唱得没有这么有味,这么让人感动。
(5)沈师母接过他的话对我说:他爱听肖邦、贝多芬的交响乐,更爱听家乡湘西的民歌和戏剧,特别是一种叫做“傩堂”的戏。
(6)刚刚说到“傩堂”两个字,我发现,本来很平静的沈先生突然张开嘴巴,笑出了声。我们都停止了谈话,静静地看着他。他笑得很开心,眼泪不一会儿也顺着眼角流了下来。
(7)我很好奇,两个在我看来极为普通的字,居然会在他的身上诱发出这么有趣的景象。当他稍稍平静一些后,我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小时候,常常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唱歌,后来就爱听民歌,爱看叫作“傩戏”的地方戏,喜欢那些很简单朴实但又很有味道的音调。现在年老之后,只要一听见小时候熟悉的音乐,或者甚至有人提到它们,他马上就会想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风俗,特别是想到当小孩子时候的天真情景。
(8)看着面前的老人,想到适才发生的场面,我好像能从中感受到一点什么。是什么,当时乃至现在我仍然说不清楚。
(9)沈先生最让人感到有趣的,要算半身不遂之后,逼着他练习散步的事情。
(10)在沈先生患病之后,我去他家的次数便多了起来。当时,他们还住在崇文门附近的一幢高楼里,离我的单位极近,去的频繁的时候,差不多一周会跑上一两趟。去的目的之一,就是监督他逼着他练习散步。师母每次都会笑责他太懒、太怕吃苦。
(11)这是一间很小的客厅,我的记忆里,来回走上一圈绝不会超过十步。地上有一半铺着草编,另一半特地空出约一米多长的水泥地,漆着红颜色,师母说是留给他散步的。这个时候的沈先生,行走已经十分不便,右手不时神经质似的颤抖一阵儿,两只脚几乎是拖在地面挪动。每次从座位上站起来后,师母得把他的左腿慢慢捶上一会儿,他才能拄着拐杖在别人的搀扶下开始走动。尽管如此,按照医生的分析,他仍然有渐渐好转的可能,只要加强锻炼。大家对此寄予希望。
(12)“每天让他走五个来回,这是指标。”当我第一次见到他练习时,师母对我说。
(13)走完两个来回。
(14)“够了吧?”沈先生问,听得出他是故意问的。
(15)“没有,刚刚两次。他就爱偷懒。”
(16)沈先生笑了。刚走完一个来回,他又说:“这是第四次了吧?”似乎带点孩童般撒娇耍赖的劲头儿。
(17)“别骗人,刚刚三次。他每次都想哄人。”师母对我说。
(18)在我们的监督下,他终于无可奈何地又走完两圈。最后一个来回时,不等走到头,他便迫不及待长吁一口气,大声喊上一句:“唉,完了吧?”便径直朝座位上走去。
(19)“你总爱偷工减料。”师母责怪他。他没有反驳,只是很有点儿调皮的样子看看她,然后,两位老人开怀地笑了。
6、写出加点字的拼音:傩( )堂(1分)
7、第(3)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8、第(6)段沈从文“笑得很开心,眼泪不一会儿也顺着眼角流了下来”,是因为_______(2分)
9、文中描写沈从文练习散步非常细致生动,试举例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0—12题。(7分)
满江红
(宋)周邦彦
昼日移阴,揽衣起、春帷睡足。临宝鉴、绿云撩乱,未忺①妆束。蝶粉蜂黄都褪了,枕痕一线红生肉。背画栏、脉脉悄无言,寻棋局。
重会面,犹未卜。无限事,萦心曲。想秦筝依旧,尚鸣金屋。芳草连天迷远望,宝香薰被成孤宿。最苦是、蝴蝶满园飞,无人扑。
【注】①忺(xiān):不喜欢,不想之意。
10、此作品属于下列哪类?( )(1分)
A.小令 B.单调 C.中调 D.长调


展开余下试题11、下列赏析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周邦彦采用声情激壮的《满江红》调,既是他“以健笔写柔情”的特技,在抒情气势上也显出了紧健充畅的特点。
B.“绿云撩乱”一句,化用了杜牧《阿房宫赋》中的“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蝶粉蜂黄”指女子面部所施的脂粉。
C.下阕中的“芳草连天迷远望”一句和柳永的《八声甘州》中的“想佳人妆楼颙(抬头)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在手法上有相似之处。
D.尾句“最苦是、蝴蝶满园飞,无人扑”,以朴厚的情语作结,将全篇的抒情推向了高潮。
12、结合作品的上阕,对作者塑造的“闺中人”形象加以赏析。(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3—18题。(17分)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13、柳宗元,字________,和________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1分)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 (2)根拳而土易( )
(3)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 (4)字而幼孩( )
15、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2分)
A.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B.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C.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D.非有能硕茂之也
1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2)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17、对文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郭橐驼种树顺天致性与他植者背天离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后段揭出文旨,作者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为映照,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C.文章集中“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D.文章运用了排偶的句式、铺陈的手法来阐述种树和官理,增强了两者间的联系,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18、本文所说的“官理”须合乎□□□□的规律,你认为这一观点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何意义?(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10分)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选自《左传》)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既陈而后击之(陈:通“阵”,摆好阵势) B.国人皆咎公(咎:归罪)
C.则如服焉(服:佩服) D.若爱重伤(爱:怜惜)
20、下列句子全都反映子鱼军事思想的一组是( )(2分)
①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②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③既陈而后击之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⑤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⑥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A.②⑤⑥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①③⑥
21、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及其未既济也
不鼓不成列 阻而鼓之
A.两个“及”字含义相同,两个“鼓”字含义不同。
B.两个“及”字含义不同,两个“鼓”字含义相同。
C.两个“及”字含义相同,两个“鼓”字含义也相同。
D.两个“及”字含义不同,两个“鼓”字含义也不同。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楚宋之战,宋军大败,主要归咎于宋公错误地估计了形势,用荒谬的军事思想来指挥这场战争。
B.在军事斗争已发展到很高水平的春秋时期,宋公能搬用“古之为军”的作法,证明他对待战争的态度还是非常严肃的。
C.面对宋公这样一位不可理喻的君王,作为臣子的子鱼讲话时的语气和声态是随着事态的变化而变化的。
D.子鱼的讲话部分多用反问句、假设句、对偶句,要言不烦,收到了辞理俱佳的艺术效果。
23、《曹刿论战》中有这么一句话:“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子鱼论战》中也有同样意思的内容,请摘录原文作答。(2分)

参考答案:
19、C 20、A 21、B 22、B
23、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三 写作(40分)
24、请以“品位”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夹叙夹议”。 (110.52.94.161)
标签:沪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上海市洋泾”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3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