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92 2018-11-22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2]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奉新一中2021届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彭华 2018.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中秋溯源
①所谓“中秋”,原为季节描述,八月十五日处于仲秋之中,故称中秋。今人文章中,多喜追溯至《礼记•月令》篇作为“仲秋”两字之始。然而《月令》篇本意,是为说明各月天时、祭祀对象、物候特征以及对应的行为举措,其中绝无节庆记载。
②而在今日很多辞书中,将中秋节描述为北宋时期所定,实际对查《宋史•太宗纪》两卷均无此事。此事记载实出自《渊鉴类函》卷二十《中秋三》所注引的《唐太宗纪》。此书如今已然散佚,同时对查正史新旧两唐书,《太宗纪》中同样无此记载。以正史体例,倘若其间果有朝廷敕令将某日定为全国性的节庆,绝不可能无一字记载。
③但是在唐代的诗文著作中,已然出现八月十五赏月的叙述,如著名的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不过在笔者看来,此诗恰恰说明当时中秋虽有赏月习俗,然而并无“中秋节”,因为一则此诗题中并未指明此日为中秋节,再则杜甫还有《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二诗。
④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文献记载中,很难找到一个将八月十五对应为“中秋节”的明确日期,但却随处可见今人耳熟能详的中秋习俗。在唐代,如果用今天的话说,并非“法定节假日”,而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但因内容形式被广大民众喜闻乐见,逐渐扩大其影响,至明清时期,终于成为与正月节(旧历年)、五月节(端午)齐名的三节之一。
⑤今天的中秋节,月亮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赏月,吃月饼,甚至还要以圆月的口彩讲团圆一事,都是习见礼俗。但是细读文献,对月起兴,吟咏相思并不仅限于中秋,而举头望月,玩赏感叹也不仅限于八月。那么中秋和月亮的关系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⑥前文引《礼记•月令》中,并无只言片语提及月亮与秋天的关联,而秋日百姓所进行的活动,也无与月相关者。真正将秋与月对应的,是皇家祭祀典礼。《国语•周语上》中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韦昭注曰:“礼,天子搢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於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国语》一书,虽作者存在争议,但学界一致认为其取材自春秋各国所保存史料,注《国语》的韦昭,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充分说明了自西周起,王室已开始祭祀日月,而在后汉三国期间,秋日于西郊祭月,成为典礼。沿及明清,屡经变化,形成了皇家祭祀典仪。
⑦皇家祭祀民众虽不能参与,但能领略其事的慎重与盛大。凡祭祀之日,不但皇帝亲临,且需提前数日奉行斋戒、预备等一系列繁复活动。古时天子一举一动,皆为国人瞩目。皇家行为,一定会对民众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世间昼夜轮替,四季更迭,在先民心中,对这种自然现象不免产生敬畏之情,无论古今中外,皆有以四季、日月为主题的祭祀典礼或艺术形式。虽然民间习俗很多未能载入典籍,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相沿成习。而皇室以国家之力举办祭典,也给相对散乱无序的民间信仰习俗,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引。综合所有因素,中秋节与月亮就建立了联系。
(选自2014年9月4日《 光明日报 》,有删改)
1. 下列各项对“中秋节”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
A.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今人多喜欢把《礼记•月令》篇作为“仲秋”两字作为“中秋节”的起源。然而《月令》篇中绝无节庆记载。
B. “中秋节”被定做八月十五在文献中很难找到依据,但文献中却随处可见今人耳熟能详的中秋习俗。
C. “中秋节”被描述为北宋时期所定,实际应该是唐朝太宗时期所定,因为该事件的描述出自
《渊鉴类函》卷二十《中秋三》注引《唐太宗纪》。
D. 中秋节及其习俗起源于王室祭典与民间习俗的结合,同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完善,最终成为了今天民众熟悉的中秋佳节。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②段,作者考证典籍,解析了中秋的原意,指出了现如今很多关于中秋节形成时期的谬
误。
B. 第③④段,作者举例论证,证明中秋习俗在唐代就已在百姓中广泛流传。
C. 第⑤段,承上启下,引出本文关于中秋溯源的第二个话题,即关于中秋和月亮的联系。
D. 第⑥⑦段,综合分析了中秋节与月亮建立联系的原因,其中皇家祭祀典礼是外因,民间习俗代代相传是内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唐代,八月十五还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但因后来内容形式被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影响
逐渐扩大,最后成为与除夕、端午齐名的重要节日。
B. 对月起兴,吟咏相思并不仅限于中秋,而举头望月,玩赏感叹也不仅限于八月,把中秋和月
真正对应起来的是皇家祭祀典礼。
C. 虽然民间习俗很多未能载入典籍,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相沿成习,这也是中
秋节和月亮建立关系的原因之一。
D. 《国语》的记载、韦昭的注,充分说明了自西周起,王室已开始祭祀日月,而在后汉三国期
间,秋日于西郊祭月,成为典礼,到明清成为皇家祭祀典仪。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 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
4.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 故乡记忆里寻找
慰藉。
B. “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
安。
C. 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 添乐
趣的一面。
D. “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
地。
5. 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6分)
6. 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7-9题。
材料一: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 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 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 76期和4.91期,与2014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 2年至2 0 1 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 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展开余下试题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4年的58.1%上升至 64.0%,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00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 56本、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7 - 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问,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
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B. 根据材料一,2 0 1 5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2 0 1 4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C. 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 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8. 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显示2013至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
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B. 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
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C.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D. 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
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9. 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共4小题 19分)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後。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B.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C.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D.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11. 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傅”是古代官职名,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
B.“跪”是古代礼仪的一种,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C.“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D.“足下”属称对方的敬辞,在古代,下称谓上,用“足下”,意为“您”;同辈相称不可以用
展开余下试题
“足下”。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高祖本纪》中对刘季的出身和相貌记述颇具传奇色彩。刘季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从事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普通事务。
B. 高祖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吕公到县令家避难,大小官吏都筹备贺礼前往祝贺贵客到来,高祖也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携万钱前往,令吕公等人大为吃惊。
C. 吕公擅长给人相面,一见到高祖,便认定高祖有显贵之相,对其敬重有加,虽然吕夫人强烈反对吕公擅定女儿的终身大事,但是吕公最终仍执意将女儿嫁给了刘季。
D. 高祖为亭长的时候,就有显贵的预兆。一老者看见吕后与儿女在田间耕作,告诉刘季的妻子将来会因为自己的儿子显贵,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孝惠皇帝。
13. 把下列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 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
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 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
就的隐忧。
D. 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15. 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
(2)在《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为国捐躯的精神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为政》中 “ , ”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1)李路写文章思路来得很快,经常是看到题目后一挥而就,我们都很佩服他。
(2)自从上了高中以后,张林便积极参加各种文学社团活动,展示出自己的文学天赋,其表现是可圈可点的。
(3)市场有很多的商品质量很好,但是也有小部分商品是无良商家以假充真、以次充优的商品,所以这就会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
(4 ) 春分之后,天气转好,北方地区五风十雨,农作物尽情生长。
(5)在市里举办的演讲比赛中,王刚表现得十分突出,不孚众望,夺得了第一名。
(6)最近这个小区频频发生财物被盗事件,原来是某些业主粗心大意,夜不闭户造成的。
A. (1)(2)(3) B. (3)(4)(6) C. (2)(3)(5) D. (2)(4)(6)
18.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宣布,我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的产气。
B. 来自华西医大的团队成功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修饰的细胞植入人体,中国成为首个世界上拥有该技术的国家,走在世界前列。
C. 近日,教育部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共青团中央关于申请创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相关事项的请示和关于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论证报告,同意创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D. 据赛诺数据调查显示,凭借出色的自拍效果,OPPOR9s已经成为目前热度最高的智能手机,稳居国内线下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这孩子很可爱,像个初中生。他好奇地想知道孩子的年龄,走上前垂询:“请问你贵庚?”
B. 过生日时,我收到了好朋友的礼物。打开一看,是一本小说。小说的扉页写着四个字:挚友惠
存。
C. 对于我们的鼎力相助,校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D. 我最近很忙,可是朋友却写了一篇文章请我雅正。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在能源领域,煤和石油的时代已渐近黄昏。______?环保人士主张发展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之类的“清洁能源”。不过有人警告说, ______,因为制造相关设备造成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科学家指出, _______,因为核能既经济又清洁。这种说法遭到了环保人士的嗤笑和抗议。
21. 我们在诗歌中接触到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请你从下面名词中任选一个作为陈述对象,为所给的上联写一句下联。(5分)
橘子洲 洞庭湖 易水河
上联: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诗:“一中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是艾青对大堰河母亲的呼唤,还是毛泽东中流击水的号子?或者,那是……
请以“牵动我心的声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800字。
奉新一中2021届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语文参考答案
1.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学生把握文章重要概念能力。题干要求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曲解文意。对应的原文“此书如今已然散佚,同时对查正史新旧两唐书,《太宗纪》中同样无此记载”,可知也不是“唐太宗时期”所定。故选C。
2. D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关于原文论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D项,无中生有。“其中皇家祭祀典礼是外因,民间习俗代代相传是内因”于文无据。故选D。
3.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选项对应原为是“至明清时期,终于成为与正月节(旧历年)、五月节(端午)齐名的三节之一”,范围划分不当。故选A。
4.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手法分析。B项“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于文
上一篇: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吉林省吉林市第五十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江西省奉新”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