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251 2018-11-23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1]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民勤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 二 语 文 命题人:王永洛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文人趣味”的生成与演变(节选)
李春青
人们的美学观念、文艺思想固然受制于特定的意识形态,而趣味则是意识形态的心理基础。趣味与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离开趣味作为基础,意识形态就成为空洞的口号与说教,而不能得到意识形态确证的趣味也只能表现为自生自灭的时尚与习俗。因此可以说,趣味具有阶级性,也具有历史性。
“文”可视为中国古代贵族趣味的标志性符号。在周代典籍中随处可见的“文”是贵族趣味与贵族意识形态的纽结点,它既包含着以等级观念为核心的贵族价值体系,又包含着以礼乐为核心的贵族趣味系统。孔子赞扬周代的政治文化:“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今人则常常用“繁文缛节”来评说周代文化,这些都是对“文”这一趣味特征的理解。“文”就是一切形式化的人为建构,包括典章制度、礼仪、知识系统、诗、乐、舞、建筑、绘画、雕塑、器物等,也包括贵族阶层在正式场合的一切言说。这个“文”的系统把贵族与其他社会阶层区别开来。
“道”可视为士人或士大夫阶层趣味的标志性符号。秦汉之后,受过教育的布衣之士有机会进入官僚行列,于是已做官的读书人和希望做官的读书人就构成了新的社会知识阶层,即“士大夫阶层”。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是士大夫趣味结构的基本内涵。西周贵族阶层话语系统中没有“道”的位置,它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士大夫阶层是春秋战国之际从原有贵族阶级蜕化而来的,他们在贵族文化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的文化系统,这就是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之学。可以说,士人阶层一切精神文化的建构都是对他们所尊奉的“道”的诠释,而“道”也成为士人阶层文化心态、性情倾向与观念系统的综合性呈现。正因如此,“文”“道”关系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一个延续千年的基本主题。
“雅”可视为文人趣味的标志性符号。“文人趣味”是在士大夫趣味中孕育而生的。如上所述,对“道”的推崇与信守构成了士大夫精神趣味的基本维度。然而这个阶层毕竟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与主导者,有着极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决非仅仅囿于狭隘的政治领域。于是,士大夫阶层就获得了新的身份性标志——“文人”。所谓“文人”,就是有文采之人,亦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之人。当士人阶层意识到自己个人情感的重要性并且为个人情趣的表达挣得合法性时,文人趣 味就成为文学艺术的主要心理基础。文人趣味主要表现为一种永无休止的“雅化”追求:形式上越来越精益求精,风格上越来越细腻微妙,评价标准上越来越专门化。
从贵族到士大夫再到文人——这是古代知识阶层身份演变的历史轨迹,也是古代趣味演变的历史轨迹。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趣味具有阶级性、历史性,是因为意识形态决定趣味,并使趣味得到巩固与确证。
B.西周贵族对“文”的重视,体现在一切形式化的人为建构和正式场合的言说方面。
C.在士大夫阶层出现以前,“道”在西周贵族阶层话语系统中地位较低,不受重视。
D.“文人趣味”在士大夫的趣味中孕育而生,它既承继了“道”,又发展了“雅”。
浏览完整试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文、道、雅三方面逐层论述了古代“文人趣味”生成与演变的历史轨迹。
B.文章第二段引用孔子的话,论证了“文”是贵族趣味与贵族意识形态的纽结点。
C.文章分析士大夫与原有贵族的关系,论述了“道”比“文”的趣味系统更高级。
D.文章以古代知识阶层身份的演变为主线索,分析了古代文人趣味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 以载道”不是单纯的文学观念的问题,而是士人阶层文化身份的必然产物。
B.“文”的系统把贵族与其他社会阶层区别开来,可见它维护着西周贵族统治秩序。
C.文人一旦开始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便会更注重文艺创作而不再追求政治理想。
D.文人往往在仕途失意之时进行创作,可见文人趣味是文学艺术的主要心理基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八月骄阳
汪曾祺
张百顺年轻时拉过洋车,后来卖了多年烤白薯。德胜门豁口内外没有吃过张百顺的烤白薯的人不多。后来取缔了小商小贩,许多做小买卖的都改了行,张百顺托人谋了个事由儿,到太平湖公园来看门。一晃,十来年了。
每天到园子里来遛早的,都是熟人。
来得最早的是刘宝利。他是个唱戏的。剧团演开了革命现代戏,台上没有他的活儿,领导动员他提前退了休。
跟他差不多时候进园子遛弯的叫顾止庵,早年教私塾,后来给人抄书,抄稿子,代写家信。解放后,又添了一项业务:代写检讨。后来搁了笔。每天就是遛遛弯儿。
这天他进了太平湖,公园看门的张百顺正在湖边淘洗螺蛳。
“顾先生,您说这‘文化大革命’,它是怎么一回子事?”
“您问我?——这谁知道。”
“这红卫兵,呼啦——全起来了,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他们怎么有 这么大的权?谁给他们的权?”
刘宝利来了。
“昨儿,我可瞧了一场热闹!”
“什么热闹?”
“烧行头。嗬!堆成一座小山哪!大红官衣、青褶子,这没什么!帅盔、相貂、驸马套……这也没有什么!大蟒大靠,苏绣平金,都是新的,太可惜了!这值多少钱哪!一把火,全烧啦!火苗儿蹿起老高。烧煳了的碎绸子片飞得哪儿哪儿都是。”
“唉!”
“火边上还围了一圈人,都是文艺界的头头脑脑。有跪着的,有撅着的。有的挂着牌子,有的脊背贴了一张大纸,写着字。都是满头大汗。您想想:这么热的天,又烤着大火,能不出汗吗?一群红卫兵,攥着宽皮带,挨着个抽他们。劈头盖脸!有的,一皮带下去,登时,脑袋就开了,血就下来了。——皮带上带着大铜头子哪!
“唉!”
这工夫,园门口进来一个人。六十七八岁,戴着眼镜,一身干干净净的藏青制服,自家纳的千层底布鞋,拄着一根角把棕竹手杖。这人见了顾止庵,略略点了点头,往后面走去了。这人眼神有点直勾勾的,脸上气色也不大好。这人走到靠近后湖的一张长椅旁边,坐下来,望着湖水。
顾止庵说:“茶也喝透了,咱们也该散了。”
张百顺把螺蛳送回家。回来,那个人还在长椅上坐着,望着湖水。
柳树上知了叫得非常欢。天越热,它们叫得越欢,赛着叫。整个太平湖全归了它们了。
张百顺回家吃了中午饭。回来,那个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粉蝶儿、黄蝴蝶乱飞。忽上,忽下。忽起,忽落。黄蝴蝶,白蝴蝶。白蝴蝶,黄蝴蝶……
天黑了。张百顺要回家了。那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蛐蛐、油葫芦叫成一片。野茉莉散发着一阵一阵的清香。一条大鱼跃出了水面,歘的一声,又没到水里。星星出来了。
第二天天一亮,刘宝利到太平湖练功。发现有人投湖啦!他叫了两个打鱼的人,把尸首捞 了上来,放在湖边草地上。这工夫,顾止庵和张百顺也赶了过来。
顾止庵四下里看看,说:“这人想死的心是下铁了的。他投湖的时候,神智很清醒,你们看, 他的上衣还整整齐齐地搭在椅背上,手杖也好好地靠在一边。咱们掏掏他的兜儿,看看有什么,好知道死者是谁呀。”
顾止庵从死者的上衣兜里掏出一个工作证,是北京市文联发的:
姓名:舒舍予 职务:主席
顾止庵看看工作证上的相片,又看看死者的脸,拍了拍工作证:“这人,我认得!怪不得昨儿他进园子的时候,好像跟我招呼了一下。我还上他那儿聊过几次。人挺好,有学问!”
“您等等!他到底是谁呀?”
“他,就是老舍呀!”
刘宝利看着死者:“我认出来了!在孔庙挨打的,就有他!您瞧,脑袋上还有伤,身上净是血嘎巴!——我真不明白。这么个人,旧社会能容得他,怎么咱这新社会倒容不得他呢?”
顾止庵说:“‘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这大概就是他想不通的地方。”
张百顺撅了两根柳条,在老舍的脸上摇晃着,怕有苍蝇。
“他从昨儿早起就坐在这张椅子上,心里来回来去,不知道想了多少事哪!”
“‘千古艰难唯一死’呀!”
“那干吗要走了这条路呢?这秋老虎虽毒,它不也有凉快的时候不?”
顾止庵环顾左右,沉沉地叹了一口气:“‘士可杀而不可辱’啊!”
刘宝利说:“我去找张席,给他盖上点 儿!”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对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三个市井百姓身份的交代,直接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B.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三个人关于“文革”所见所闻的对话表现了普通百姓对于“文革”中发生的“烧戏服”“打人”等事件的困惑和气愤以及一种看热闹的心态。
C.小说中描写了“文革”中普通百姓能“忍”和老舍的“不忍”,表现了中国老百姓的坚韧和作为知识分子的老舍的脆弱。
D.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是平常人物,也是最符合艺术真实的人物。对他们身份的交代,既为下文的谈话内容做铺垫,也为见证一位作家的死做铺垫。
5.小说中的老舍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用第三人称,老舍先生的一切,均由几位当事人眼中看出、口中道出,这是侧面描写的方法。你认可这种写法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展开余下试题
王涯,字广津,其先本太原人,魏广阳侯冏之裔。祖祚,武后时谏罢万象神宫知名;开元时,以大理司直驰传决狱,所至仁平。父晃,历左补阙、温州刺史。
涯博学,工属文。往见梁肃,肃异其才,荐于陆贽。擢进士,又举宏辞,再调蓝田尉。久之,以左拾遗为翰林学士,进起居舍人。元和初,会其甥皇甫湜以贤良方正对策异等,忤宰相,涯坐不避嫌,罢学士,再贬虢州司马,徙为袁州刺史。宪宗思之,以兵部员外郎召,知制诰,再为翰林学士,累迁工部侍郎,封清源县男。
涯文有雅思,永贞、元和间,训诰温丽,多所稿定。帝以其孤进自树立,数访逮,以私居远,或召不时至,诏假光宅里官第,诸学士莫敢望。俄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坐循默不称职罢。再迁吏部侍郎。
穆宗立,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时吐蕃寇边,西北骚然,又略雅州,涯调兵拒之。上言:“蜀有两道直捣贼腹,一繇龙川清川以抵松州,一繇绵州威蕃栅抵栖鸡城,皆虏险要地。臣愿不爱金帛,使信臣持节与北虏约曰:‘能发兵深入者,杀某人,取 某地,受某赏。’开怀以示之,所以要约谆熟异它日者,则匈奴之锐可出,西戎之力衰矣。”帝不报。
涯质状颀省,长上短下,动举详华。性啬俭,不畜妓妾,恶卜祝及它方伎。别墅有佳木流泉,居常书史自怡,使客贺若夷鼓琴娱宾。文宗恶俗侈靡诏涯惩革涯条上其制凡衣服室宇使略如古贵戚皆不便谤讪嚣然议遂格。然涯年过七十,嗜权固位,偷合训等,不能洁去就,以至覆宗。是时,十一族赀货悉为兵掠,而涯居永宁里,乃杨凭故第,财贮巨万,取之弥日不尽。家书多与秘府侔,前世名书画,尝以厚货钩致,或私以官,凿垣纳之,重复秘固,若不可窥者,至是为人破垣剔取奁轴金玉,而弃其书画于道。
(选自《新唐书•王涯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宗恶俗侈靡/诏涯惩革/涯条上其制/凡衣服室宇/使略如古/贵戚皆不/便谤讪嚣然/议遂格
B.文宗恶俗侈靡/诏涯惩革/涯条上/其制凡衣服室宇/使略如古/贵戚皆不便/谤讪嚣然/议遂格
C.文宗恶俗侈靡/诏涯惩革/涯条上/其制凡衣服室宇/使略如古/贵戚皆不/便谤讪嚣然/议遂格
D.文宗恶俗侈靡/诏涯惩革/涯条上其制/凡衣服室宇/使略如古/贵戚皆不便/谤讪嚣然/议遂格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即传车,古代驿站专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所乘坐的车马。
B.宏辞,即博学宏词,科举的名目,是考选进士及第者的科目,考中后授予官职。
C.男,爵位名,中国古代设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男是第五等即最高等。
D.节,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涯学识广博,出色不结党。永贞、元和年间的诏令,多是他起草或修改的,文思清丽,风格雅正。因为他不结党,深得皇帝信任,众学士无人能比。
B.王涯上疏,献制吐蕃之策。他担任东川节度使时,针对吐蕃对西北边境的严重威胁,曾建议朝廷以回纥牵制吐蕃,穆宗因为吝惜钱财,没有答复。
C.王涯为官,循默不称职被罢免。他先后在宪宗、穆宗、文宗朝为官,宪 宗在位时曾任官职,因不发一言而被罢官。
D.王涯雅好典籍、书画。他千方百计搜罗,家中书籍和内府相当,等到被诛,有人挖开墙壁,皆取其奁轴、金玉,弃书画于路上。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涯博学,工属文。往见梁肃,肃异其才,荐于陆贽。
(2)数访逮,以私居远,或召不时至,诏假光宅里官第,诸学士莫敢望。
(二)古代诗歌阅读1(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 面这首诗,完成11~13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他的《红梅》诗有这样的句子:“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赏析尾联的艺术手法。(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2(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自咏示客
陆 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②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我”白发稀短的颓唐老态,寄寓着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
B.第二句“又”字写出了岁月流逝人生倏忽的感叹,“上元”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间。
C.诗人借“箝纸尾”这个典故抒发感情,含蓄深刻,“饱谙”二字更是意味深长。
D.客人苦劝“我”遇事模棱两可假装糊涂,主要表现客人对“我”处世方式的不满。
15.诗歌的尾联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成为千古绝唱。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陆游《书愤》 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蜀相》中表现诸葛亮令自己叹惋、让英雄伤怀原因的一句是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教育中的仪式自古就有,如开学礼、成人礼、拜师仪式等。仪式中包含着某种承诺,意在将一些美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儿童”是孩子的特殊身份,但这个身份很容易被社会低估。心理学研究证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渴望被社会接纳、认同。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人常用“小孩”这个词称呼儿童,当孩子对团体中的某件事情
的时候,成人总是会说“小孩子不懂,小孩子不会做……”,结果孩子感受不到足够的尊重 、足够的认同,往往变得。对于成人,孩子可能慢慢表现得,但却慢慢丧失了想象力。( ),而“儿童节”恰好是对儿童身份肯定的良好契机。对儿童身份价值的重塑,一方面展现出社会对儿童的接纳、认同;另一方面也在暗示孩子,社会的发展需要他们从现在开始努力。
展开余下试题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唯有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B.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
C.儿童只有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
D.要想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就必须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18.下列补写到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孩子身份价值的重塑需要一场特殊的仪式
B.一场特殊的仪式可以重塑孩子的身份价值
C.孩子身份价值的重塑需要一些特殊的仪式感
D.一场特殊的仪式可以满足孩子身份价值重塑的需要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脉相承 蠢蠢欲动 灰心丧气 惟命是从
B.薪火相传 跃跃欲试 灰心丧气 言听计从
C.一脉相承 跃跃欲试 心灰意冷 惟命是从
D.薪火相传 蠢蠢欲动 心灰意冷 言听计从
20.下面是某中学高三年级家长会通知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妥当,请找出并说明如何修改。(5分)
通知
各位家长: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兹定于2018年10月15日在我校综合楼一楼报告厅召开高三年级家长会。我们将分析今年高考的命题趋势,通报 全市第一次统考的成绩,并与大家一起磋商高考复习的相关事宜。不得缺席,请务必准时到会!
2018年10月8日
××中学高三年级部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示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工作细节。
材料:
品行 扎实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 接孟氏之芳邻 一步一个脚印
谦谦君子 放下身段 孟母三迁 光明磊落 埋头苦干 近朱者赤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日前,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一则招聘启事,耿直地自我描述:“学校一般,交通一般,待遇一般。”接着笔锋一转,介绍了学校的优势:评职称容易、压力不大、牛肉便宜,等等。这则招聘启事被赞为“史上最真诚的高校招聘启事”。然而,该校宣传部负责人次日却对媒体表示,此招聘系一名雷姓院长发布,未经审核,学校正介入调查,进行约谈。随后,学院网站换上了范文式的新版招聘启事。
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时,“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并提出招生要求:“少爷、小姐、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要来。”彼时,街头巷尾,人们看着这份另类的招生广告,觉得特别新鲜、有趣。一时间,名师高徒纷至沓来,晓庄师范学校成为当时“教育界关注的中心”。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 2 3 4 7 8 9 11 12 14 17 18 19
B C C D B C D C A D C A B
1.【答案】A
【解析】A 项,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
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
2.【答案】C
【解析】文章论述了士大夫阶层及其文化系统的产生过程,但并没有对比哪个趣味系统更加高级。
3.【答案】C
【解析】C 项,文人是士人阶层的衍生,当士人阶层注意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便会将文化趣味投放到文艺创
作中,但投入文艺创作不代表一定放弃政治理想,两者条件充分但不必要。
4.【答案】D
5.【答案】老舍是一个在“文革”中遭毒打,受凌辱,为了尊严和清正而以死抗争的知识分子(作家) 形象。(2分)①善良亲切。临去世前见到顾止庵依然打招呼。(1分)②严谨认真。衣服穿得干干净净, 人自杀了,上衣和手杖还整齐摆放。(1分)③赤胆忠心。他爱自己的国家,爱党,爱社会主义。(1分)④性情刚毅。有强烈的自尊心,可杀而不可辱。(1分)
6.【答案】示例一 认可作者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①侧面描写难度较小。老舍自杀前的心理冲突比较难把
7.【答案】D断句时注意动词“诏”“谤讪”等、人名“涯”,结合句意断句。句意:唐文宗讨厌风气奢侈,
下诏命王涯惩治。王涯逐条写成制度上奏,衣裳房屋,要接近古制。达官贵人认为不好,齐声反对,事
情就搁置了
8.【答案】C,“最高等”有误,应是“最低等”。
9【答案】B “穆宗因 为吝惜钱财,没有答复”表述有误,文中没有交代穆宗没有答复的原因。
10.【答案】(1)王涯学识广博,擅长写文章。他去拜见梁肃,梁肃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异,将他推荐给陆贽。(“工”“属”“荐”各 1 分,大意 2 分)
(2)皇上多次找他问话,因他家较远,有时不能按时应召,下诏书将光宅里国家的宅院借给他,众学
士没人能比。(“以”“或”“假”各 1 分,大意 2 分)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如(1)句,“工”译为擅长,“属”译为写,“荐”译为推荐;(2)句,
“以”译为因为,“或”译为有时,“假”译为借。
11.C 12.A 13.【答案】用典:尾联引用典故作结,点明主旨,含蓄蕴藉。(手法1分,分析 2分)
14. 【答案】D【解析】D 项,“主要表现客人对‘我’处世方式的不满”分析不正确,“客来苦劝摸床棱” 意思是好心的朋友来了,总是苦苦劝我遇事模棱两可 ,假装糊涂不要固执己见。表现的不是客人对“我”为人处世方式的不满,而是关心。
15.(6分)【答案】①前一句是以问句形式对州官、对黑暗官场的庄严宣示,②后一句用虚笔想象归隐后自己寄情山水的生活,③整联虚实结合,卒章显志,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愤懑,甚至产生归隐的思想感情。(每点2分)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一般要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尾联“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
藤”意思是我正准备归里赋闲的行装,不信你看,我游走用的藤杖都准备好了。结合上文来看,诗人
白发稀疏,满怀失意,担任州郡佐僚忍受着种种痛苦,“归装渐理”表明诗人有了退隐之意,整个上句采用了问句的形式,表达出诗人对官场黑暗的无奈与愤懑。“古涧藤”是指藤杖,“笑指”意在告诉朋友,自己对归隐后的生活已经做好了打算,游山玩水的工具都已经准备好了,从手法上看这是对归隐后生活的虚写,内容上再次表达出归隐之意。
16.(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4)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5)出师未捷身先死(9分,每空1分)
17.【答案】C【解析】主语不明确、搭配不当。从所在的语境表意来看,“儿童”应为主语,“实现……兴趣爱好”搭配不当,可改为“追求……兴趣爱好”。
18.【答案】A【解析】从原文来看,括号之前与括号之后主要谈论的都是“儿童的身份价值与认同”,故而可排除BD 两项,C 项“一些特殊的仪式感”与
上一篇:
甘肃省岷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甘肃省民勤”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