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66  2018-11-2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6]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天水市一中2016级一轮复习第三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让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被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意思、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到时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传话”。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逆转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视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口耳相传里面,他总有借尸还魂,第二,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重申,旧经典才能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急需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浏览完整试题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籍贯、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至上”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在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二十年后
[美]欧•亨利
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一位巡警在马路上威风凛凛地走着。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那甩警棍的动作多姿多彩,再加上体格魁梧,却不带傲气,俨然一个太平天下的卫士形象。   
走过一个路段的正中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一家幽暗的五金店的门口,有个男子斜靠门站着,嘴里叼了根烟,并没点着。看到警察走过来,他抢先说话了。   
“没事,警官,我在等一个朋友,”他镇定自若地说,“二十年前约好现在相见。你听了觉得奇怪,是吗?你要是不放心呢,我可以把事情说给你听听。二十年前,这家店是一家餐馆,叫大乔•布雷迪餐馆。”   
“餐馆早五年就没有了。”警察说。   
站在门道里的那个人划着一根火柴点燃雪茄。火柴光一亮。只见这人长着个方下巴,脸色发白,目光倒炯炯有神,右边眉毛附近留着个小白伤疤。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颗大钻石。   
那人说:“二十年前的今晚,我跟吉米•韦尔斯在这儿的餐厅吃饭。我们俩都是在纽约长大的,多年来亲如兄弟。那时我十八,吉米二十。第二天我要去西部闯荡。在吉米看来天下似乎只有一个纽约。那天晚上我们约定,二十年后,都将在此地、此日、此时再次会面。”   
“这事倒挺新鲜。时隔二十年才又见上一面,未免太久了点。分手以后你知道你朋友的消息?”警察问。   
那人答道:“说起来我们也有过一段书信往来,但过了一两年便断了联系。但我相信,只要吉米还活着,他肯定会来赴约的。”等朋友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表,表盖上镶着小宝石。   
“十点还差三分钟,”他说,“我们在这餐馆分手的时间是十点整。”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   
“你猜对了!吉米要是比得上我一半就好了。他是个大好人,只是有点死板。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在纽约,人总是墨守成规,人要开窍得到西部去。”   
警察甩着警棍,又开步了。   
“我得走了!希望你的朋友真能来。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   
“不会。”那人说,“我至少多等他半个小时。只要他还活着,他肯定会来。再见,警官。”   
“再见,先生。”警察说完,又继续巡逻,边走边一家家打量。   
这时,天下起了濛濛细雨,风也越刮越紧。五金店门口的那个人抽着烟还在等。   
他等了约莫二十分钟后,一位高个子大步流星穿过马路径直朝他走来。这人穿着长外套,衣领翻上来盖住了耳朵。   
“鲍勃,真是你吗?”来者不敢相信地问道。   
“吉米•韦尔斯,你来了呀!”站在门边的人高声叫了起来。   
“哎呀呀!”刚来的人也高声叫,一把抓起对方的两只手,“果然是鲍勃。我只知道只要你还活着,一定会上这儿来。唉,二十年,可真不算短呀!鲍勃,老饭馆拆了,要是如今还在,我们可以到里面再吃上一顿。在西部混得怎么样,老弟?”   
“好极了!一切如愿以偿。你变多了,吉米。奇怪,你怎么又高了两三寸呢?”   
“是呀,二十岁以后我又长个儿了。”   
“在纽约过得不错吧,吉米?”   
“还过得去。我在市里的一个部门谋了个位置。走,鲍勃,我领你到一个熟悉的地方,咱们叙叙旧。”   
两个人手挽手沿马路走着。从西部归来的那个志得意满,讲起这些年的作为。另一个把头缩在大衣领里,津津有味地听。   
十字路口有家药房,仍灯火辉煌。到了灯光下,两人同时转身瞪大眼看着对方的脸。   从西部来的那个突然站住了,松开手臂。   
“你不是吉米•韦尔斯,”他惊叫起来,“二十年的时间的确长,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把鹰钩鼻变成个扁鼻。”   
“二十年足可以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鲍勃,你已被捕十分钟了。芝加哥警方猜到你会到这个城市来,打了电报说想与你谈谈。放老实点,知道吗?老实才聪明。 有人叫我带张条子给你,看完了我们再去局里。你到那儿窗户下看,是巡警韦尔斯写的。”   
从西部来的人打开交给他的小纸条。刚看的时候他的手还正常,但到看完时却抖得厉害。条子上只写了几句话:   
鲍勃:
我准时到了约定地点。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原来是芝加哥通缉的罪犯。我不便自己动手,便找了位便衣代劳。   
吉米
(节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展开余下试题A.小说两处关于风雨的环境描写“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和“天下起了濛濛细雨,风也越刮越紧”,既渲染了氛围,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鲍勃虽然是一个通缉犯,但是仍然坚持来赴二十年之约,由此可见鲍勃也有重情守信的可贵之处。   
C.鲍勃领带扣针镶着大钻石,表盖上镶着小宝石,可以看出他在西部发达了,也可以体现他想向朋友炫耀的心理。   
D.小说结尾以吉米给鲍勃的纸条揭示谜底,交代鲍勃满怀期望等待的老友居然是警察,且吉米早就发现了他是被通缉的罪犯。奇峰突起,出人意料。这种结尾构思巧妙,常被人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   
5.小说成功塑造了警士吉米的形象,请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分析。(5分)   
答:

6.吉米不动声色就抓捕了二十年前的好友鲍勃,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但本文的伏笔设置很隐蔽,原文有哪几处伏笔?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我认为一个健康的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文艺市场,中国的崛起,更离不开科学家。
明星片酬越来越高,高得离谱。2014年,李连杰被问到其片酬高达6000万一事,不屑地称:“太低了,2000年我就拿到1000万美金,按当时汇率相当于8000万。”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
那些终生投身科研的科学家,大多都是身居陋室,连钱学森都是住百八十平方米的旧房子。而大明星们,住豪宅开豪车,广告收入动辄七八位数,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容易。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孩子们都已经变得很现实,觉得搞科研是没有出息的。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升官就是发财,而当明星更是名利双收。这就是我们当今的社会,价值观严重的扭曲。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是时代的悲哀。
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于是各种包装炒作,让人们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气息扩散到每一个角度,使得现代人已经不再关注社会的本源,而是追求虚无的奢侈浮华。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找精神依托。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而恰恰社会上又非常缺少这种角色的存在,有文化、有担当、有历史责任感的名人太少了。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思想舵手,才使很多明星、网红爬到了时代之巅,负面影响将非常深远。人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精神在哪里?中国复兴从何谈起?
(选自陈中华博客)
材料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15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38%,中国只有16.8%,还不及OECD国家的平均值。
去年,物理学家霍金开通了个人微博,短短半个月粉丝数量突破了350万。事实上,霍金之所以在全世界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不光因为他对广义相对论的贡献,还来自于以下趣事:他在美国热门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中扮演他自己,利用电子发声器与美国的摇滚乐团录制歌曲。写得了论文,做得了网红,酷劲十足,这就是霍金的魅力,也是科学家的魅力。
整日埋头于实验室,甚至抱病工作,英年早逝,在我们的宣传中,仿佛科学家不历经坎坷,他们的道德形象就不高大。而事实上,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科学家想象更能凸显人生的高度和厚度。科学家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除了科学本身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是要靠科学家来具体化和人格化的。
对青年人来说,收入和地位等现实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理想的选择。科学家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似乎不如明星、企业家也是当下的现实。现在,我国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每人500万元人民币,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发,正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应以此反拨社会潮流,让科技人员真正感到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让科学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明星,成为孩子们争相崇拜的偶像,唯有如此,当科学家才能重新成为孩子们的职业理想。
(摘自2017年1月19日《光明日报》第6版)
材料三
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承认和接受其多元性和复杂性。各行各业都出精英,只不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罢了。把屠呦呦和黄晓明放在一起比较,是一种危险的逻辑。正如一提援外、减免他国债务,就有人提我国的贫困人口一样,如此对比似乎已成为一种万能诡辩术。如果用北京的房价来衡量青蒿素的学术价值,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如果用一些方法降低“黄晓明们”的收入,限制“黄晓明们”婚宴和礼金规模,这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市场与行政力量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屠呦呦的反面教材,不是连结婚都会躺枪的黄晓明,也不是娱乐圈这个花花世界。演艺明星即使再奢华,也不会让科学家们眼红。反而是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如学术造假、学术浮躁、科研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科研机构衙门化、人才培养机制受阻等,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从长远说,也损害了科学家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摘自2015年10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三者都关注当下中国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的问题,从材料对此的分析来看,原因不仅在社会对名利的追逐,科学界自身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
B.材料三论及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阻碍了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材料一、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并不严重。
C.材料一对我国科学家地位不如娱乐明星的现象,分析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思考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观点单一,缺乏深度。
D.三者都试图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引导读者思考中国科学家地位不如明星的问题,体现了论者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认真反思和良好期待。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与材料一比较而言,材料二把科学家与大众的疏离归因于科学家的角色定位,材料三甚至认为只是科学界的内部问题,都有失偏颇。
B.从三则材料来看,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不能止于现象,应该探出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如果没有提出解决办法,这样的评论就没有价值。
C.对于同一社会现象,三者关注点各有侧重,材料一重在原因分析,材料二重在如何改善,材料三重在为明星高收入作辩解。
D.三者对科学家和明星地位的论说,有些地方针锋相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由此可看出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9.怎样才能让“当科学家”重新成为年青一代的“职业理想”?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王莽末,盗贼起,宗族闾里争往附之。伦乃依险固筑营壁,有贼,辄奋厉其众,引强持满以拒之,铜马、赤眉之属前后数十辈,皆不能下。伦始以营长诣郡尹鲜于褒,褒见而异之,署为吏。数年,鲜于褒荐之于京兆尹阎兴,兴即召伦为主簿。
建武二十九年,从王朝京师,随官属得会见,帝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明日,复特召入,与语至夕。伦出,有诏以为扶夷长,未到官,追拜会稽太守。会稽俗多淫祀,好卜筮。民常以牛祭神,百姓财产以之困匮。伦到官,移书属县,晓告百姓,其巫祝有托鬼诈怖愚民,皆案论之。永平五年,坐法征,老小攀车叩马,啼呼相随,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众知,复追之。及诣廷尉,吏民上书守阙者千余人。是时,显宗方案梁松事,亦多为松讼者。帝患之,诏公车诸为梁氏及会稽太守上书者勿复受。会帝幸廷尉录囚徒,得免归田里。


展开余下试题数岁,拜为宕渠令。伦在职四年,迁蜀郡太守。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吏家资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于是争赇抑绝,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视事七岁,肃宗初立,擢自远郡,代牟融为司空。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上疏曰:臣今言此,诚欲上忠陛下,下全后家。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其可谓无私乎?”连以老病上疏乞身,后数年卒,时年八十余。
(选自《后汉书•第五伦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B.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C.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D.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亦可单用“京”来表示,即现代所说的首都。
B.卜筮,文中指预测吉凶的活动,用蓍草称“卜”,用龟甲称“筮”。
C.移书,一种公文,不相统属的各官署之间交往的一种平行文书。
D.九卿,指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五伦抵御盗匪,受到赏识。王莽末年,第五伦率领宗族闾里之人抵御数十批盗匪进攻;郡尹鲜于褒认为他很不一般,让他担任官职。
B.第五伦理政有方,百姓拥戴。第五伦任会稽太守时,坚决杜绝欺诈恐吓百姓的迷信活动,后因犯法被召回时,上书守在朝廷的有一千多人。
C.第五伦整肃吏治,知人善任。第五伦任蜀郡太守时,命令家资多达千万的掾吏将财物送给孤单贫穷的人,他所举荐的官吏多官至九卿、二千石。
D.第五伦奉公尽节,自认有私。第五伦奉公守法恪尽职守,他认为自己还是有私心的,比如对欲赠千里马者,虽未举荐,但举荐时还会想到那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5 分)

(2)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其可谓无私乎?(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共9分)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快阁: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元丰五年(1082)作者任泰和令,公事之余登快阁作此诗。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
B.诗人登上快阁,倚栏远眺,“倚晚晴”三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态,也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
C.第五句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意为友人远离,自己早已没有弹琴的兴致。
D.诗人即使见到美酒,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一“横”字勾勒出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
15.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对这一联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醉翁亭记》中,以“ , ”两句写出了山中秋、冬时节各具特色的景物。
(2)《爱莲说》一文,描写莲不仅有高洁的风度,而且有端庄的仪表,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 ”。
(3)《登飞来峰》中表达诗人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 ”。
(4)晏殊在《浣溪沙》一词借花鸟抒情,情感浓郁,寓意深刻,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词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道德勇气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道德勇气要求人类具有维护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カ。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 ),并且具有向善求善的道德情感,他也不可能勇敢地趋善避恶。缺乏道德勇气的人会在他们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保持沉默。一旦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行为,他们就是患上了道德失语症。道德勇气是衡量人类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表现。“意德”是人类基于他们的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一种德行。拥有意德的人善恶分明, ,勇于捍卫善的尊严,敢于贬抑恶的存在价值,他们身上有一股 。纵然是在善恶进行激烈博弈或尖锐斗争的情况下,他们依然能够, ,大义凛然地挺善抑恶。如果全社会的人普遍缺乏道德勇气,挺善抑恶就难以 ,善恶不分则必然成为一种常态,社会道德风尚也不可能令人满意。道德勇气不足是一些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上不愿意或不敢发表意见的根源,也是他们患道德失语症的根源。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虽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
B.纵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
C.虽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
D.纵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道德勇气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甘肃省天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