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28  2018-12-05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8]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传统文化立足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始终关注社会和谐与人生幸福。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由此出发,便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爱万物”“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由人、社会至自然的层层理论展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经过不断的中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注重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自我完善,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儒、佛、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三家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可见,我们要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而且在传承中要有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之路。
  (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重要的人文转向,直接引发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
  B.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中华传统文化主导地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也表现得最为鲜明突出。
  C.儒、道两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它们讲仁爱,师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


浏览完整试题  D.佛教讲求“出世”,旨在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这是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总体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为下文具体阐述指明论述方向。
  B.文章依次介绍了儒、佛、道各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态,指出它们相融互补,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
  C.文章结尾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指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任务,可谓卒章显志。
  D.文章旨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价值追求,号召在创建幸福和谐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那么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形式化倾向则可能得到克服。
  B.如果不是孔子致力于以仁为核心的理论构建,就不会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的儒家思想。
  C.外来佛教融入中华文化的成功例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及其当代意义。
  D.对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在传承中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你有多重要
孙道荣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翻腾出来。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他太需要休息了。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
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
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
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而下面,是一个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车内再次爆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
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还好,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
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
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
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
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汽车轻轻摇晃着,每一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
他已经悄悄走了。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而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不足道。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
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一段对山路崎岖难走的描述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都挪到了前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垫。
B.车祸是小说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同时也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前挫折的微不足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C.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
D.小说中人物的行动、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作品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5.小说标题“你有多重要”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6.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展开余下试题传统文化进校园,包括各级全国、省、市或县为学生举办的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或比赛,如第十届广东省大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惠州市教育局2018年“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
传统文化进校园,包括校外机构或人员到校园进行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讲座,武术表演,戏曲、话剧表演等。
传统文化进校园,包括教材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目前中小学最新版教材中,优秀古诗文的比例已经大幅提升。
传统文化进校园,包括学校内部组织的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如惠东中学诵读经典活动、班级《雷雨》、《长亭送别》的表演,全班演唱宋词《明月几时有》,老师指导阅读名著活动,书法社团、武术社团、汉服社团等开展的活动••••••
材料二:
传统文化进校园,近些年来一直没有停。戏曲进校园,武术进校园,书法进校园,楹联进校园,等等,大多属于艺术类范畴。从学理上而言, 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关乎世道人心。抽去 “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戏曲、武术等进校园,很有必要,但不必进入所有学校,需要进入所有学校的是“道”,重心是德性教育,其支撑点则是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在这个问题上着力,庶几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素质。
传统文化浩瀚博大,涵盖万有,但各部分的重要性并不等同。在学风浮躁的当下,某些表演性强、热闹、花哨、容易显示成就的活动,可能成为首选,但它注定是光开花、不结果的造势运动。而德性教育,不仅社会能见度低,而且需要作艰苦细致的努力,短期内不容易见成果,却是我们民族的百年大计,任何一位希冀成为教育家的教师、校长都应该在这一关键点上有所作为。 (有删改)
材料三:
某杂志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其中有一项调查是“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如下:
选“有比较多了解”的,占6%;
选“有一定了解”的,占32%;
选“了解一点点”的,占62%;
还有一项调查(多选)是“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调查结果如下:
选“A.课程设置”的,占100%;
选“B.活动资金”的,占40%;
选“C.专职师资”的,占51%;
选“C.其他”的,占66%;
材料四:
传统文化教育赢得小学生的欢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来自北京多所小学的反馈表明,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普遍存在的师资缺口,是阻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原因。
某阅读推广中心主任认为,阅读是让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极佳切入口。他向参会嘉宾系统介绍了阅读推广中心近年来推进的少儿阅读分级分类设计和国学主题体验式阅读项目后指出,成体系的阅读设计和良好的阅读体验将有效提升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有删改)
材料五: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行动起来。有形的笔墨书香可以承载传统文化,无形的互联网大数据亦可容纳它。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应当提供传统文化的良好载体,即适合各类学生阅读的读本;二是将中华文明礼仪列入学校必修课,用必修的方式,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进入年轻一代的心灵。
传统文化进校园,走进了课本,依然还不够,让学生们真正将传统文化吸收,使其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是关键。如古诗词真正内化进每个学生的人格当中,便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完美的继承和诠释。 (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一些人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就可能选择表演性强、热闹、花哨的传统文化形式进入校园。
B.德性教育虽然没有“术”的教育那么容易见成效,然而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关键点。
C.大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透彻,师资不足已成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困难之一。
D.在通过阅读让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方面,某阅读推广中心率先进行了尝试且成效显著。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戏曲、武术、书法等属于“术”的传统文化进入校园,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质。对这些做法,材料二的作者持反对态度。
B.虽然“道”和属于形式、方法的“术”同属文化的一部分,但“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和世道人心相关,比“术”更为重要。
C.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支撑点,任何偏离了这些支撑点的传统文化教育都是徒劳无效的。
D.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困难,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看法有同有异;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内容,材料二和材料五都认为礼仪教育是最重要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于敏中,字叔子,江苏金坛人。乾隆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以文翰受高宗知,直懋勤殿,敕书华严、楞严两经。累迁侍讲,典山西乡试,督山东、浙江学政。
十五年,直上书房。累迁内阁学士。十八年,复督山东学政。擢兵部侍郎。二十一年,丁本生父忧,归宗持服。逾年,起署刑部侍郎。二十三年,嗣父枋殁,回籍治丧。未几,丁本生母忧,未以上闻。御史朱嵇疏劾敏中“两次亲丧,蒙混为一,恝然①赴官”。并言:“部臣与疆臣异,不宜夺情任事。”诏原之。
二十五年,命为军机大臣。敏中敏捷过人,承旨得上意。三十年,擢户部尚书。子齐贤,乡试未中试。诏以敏中久直内廷,仅一子年已及壮,加恩依尚书品级予荫生。又以敏中正室前卒,特封其妾张为淑人。
三十八年,晋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如故。时下诏征遗书,安徽学政朱筠请开局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大学士刘统勋谓非政要,欲寝其议。敏中善筠奏,与统勋力争,于是命敏中为正总裁,主其事。
敏中为军机大臣久,颇接外吏,通声气。三十九年,内监高云从漏泄朱批道府记载,下廷臣鞫治。云从言敏中尝向询问记载,及云从买地涉讼,尝乞敏中嘱托府尹蒋赐棨。上面诘,敏中引罪,诏切责之曰:“内廷诸臣与内监交涉,一言及私,即当据实奏闻。朕方嘉其持正,重治若辈之罪,岂肯转咎奏参者?于敏中侍朕左右有年,岂尚不知朕而为此隐忍耶?于敏中日蒙召对,朕何所不言?何至转向内监探询消息?自川省用兵以来,敏中承旨有劳。大功告竣,朕欲如张廷玉例,领以世职。今事垂成,敏中乃有此事,是其福泽有限,不能受朕深恩,宁不痛自愧悔?免其治罪,严加议处。”部议革职,诏从宽留任。四十一年,金川平,诏嘉其劳勚,过失可原,仍列功臣,给一等轻车都尉,世袭罔替。四十四年病喘遣医视赐人参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选自《清史稿•于敏中传》有删节)
【注】恝(jiá)然:淡然,无动于衷;不在意的样子。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十四年/病喘/遣医视/赐人参/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B.四十四年病/喘/遣医视/赐人参/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C.四十四年/病喘/遣医视/赐人参/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D.四十四年病/喘/遣医视/赐人参/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10.对下列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甲一名进士也就是俗称的“状元”。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榜眼和探花。


展开余下试题B.翰林院修撰也就是翰林院的属官,职责是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起居,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文件。
C.“丁本生父忧”是“遭逢生父丧事”之意,相类似的说法有“丁内艰”。
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文襄”是朝廷赐予于敏中的谥号。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敏中在乾隆三年的时候考取了进士,他因为才华被清高宗知晓,朝廷曾经下诏书让他抄写华严、楞严两部佛经。
B.于敏中因为嗣父去世回到家乡治丧,不久他亲生母亲又去世了,但是于敏中并没有上报给朝廷,他受到了御史朱嵇的弹劾。
C.于敏中的儿子乡试没有考中,朝廷认为于敏中为官清廉,特意赐予他的儿子荫生的身份,并且加封于敏中的妾张氏为淑人。
D.于敏中聪明过人,逢迎旨意特别符合皇帝的心意。他长久的担任军机大臣,和朝外的官吏们有很多的接触,也受到过皇帝的处罚。
12.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分)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3分)
渔家傲__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②。
[注释]此词是王安石二次罢相后隐居金陵的作品。①欹眠:斜着身子睡觉。②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前两句描绘了山间清幽美丽的图景,“柔蓝”极言水色清碧,“萦花草”烘托了烂漫春光。
B.上阙“茅屋数间窗窈窕”交代了词人住所环境,“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
C.“欹眠似听朝鸡”写诗人由“鸟语”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听到的“鸡鸣”,不禁悲从中生,表达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无奈之情。
D.“忽忆故人今总老”一句表面上感慨故人已老,实际上是伤己,感叹自己不再年轻。
E.全词以景起,以情结,情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14.完成下列名句默写。(每句2分,共6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2)在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不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3) 不吸取经验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官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应用
15.下面四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只有与国家和人民________,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②日本安倍政府近期的荒唐行径,表现出日本军国主义大有________之势,这极大地伤害了亚洲邻国人民的感情。
③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________的那一天。
④时间真如________,刚刚迈进高中大门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我们距离高考已经只剩一百多天了。
A.休戚与共  东山再起  另眼相看  白驹过隙
B.休戚相关  死灰复燃  刮目相看  行云流水
C.休戚与共  死灰复燃  刮目相看  白驹过隙
D.休戚相关  东山再起  另眼相看  行云流水
1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
A.由于购房者大多是以炒房投机者为主,当房价抵不上按揭贷款的本息,这些投机分子就会选择“弃房断供”,把风险转移给开发商和银行。
B.2013年,河南滑县的粮食总产量达28亿斤,连续22年保持全省第一位,其中小麦产量超过18亿斤,堪称中国小麦生产第一县。
C.近日,深圳一名年仅35岁的外企女白领突然猝死于深圳地铁的台阶上的报道,引发了人们对职场白领健康状况的关注。
D. 我们对职业只要有一颗敬畏和赤诚的心,用“匠人精神”将这份职业做到极致,就有“天天向上”的巨大可能。
1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臣与将军勠力而攻秦 B.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刘病日笃
B.范增数目项王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0、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B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吾属今为之虏矣
21、下列各项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贪于财货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大王来何操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2.下列固定句式解释错误的一项(3分)( )
A.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以:即“以是”,表示结果或结论,译为“因此”“所以”。)
B.其孰能讥之乎?(其••••••乎:表示反问,可译为“难道••••••吗”。)
C.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动词“无”与介词“以”结合,又写作“亡以”,可译为“没有办法••••••”“没有用来••••••办法”。)
D.孰与君少长?(孰与:表示比较,可译为“••••••怎么比得上••••••?”)
2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为:被
B. 而刘夙婴疾病 病:厌恶,憎恶
C. 何可胜道也哉 道:动词,说、讲
D.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24.请为下面的事件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个字。(包括标点)(6分)
教育部近日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今年秋季新学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启用,中小学生将有望用上据此修订的新教材。
新课标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依据新课标,三、四年级学生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左右,而旧课标则要求学生会写2000个左右。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学生会写字的要求也从原来的800到1000字统一调成800字。
此外,语文新课标还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以上,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有136篇,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初中阶段增加了14篇。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惠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