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503 2018-12-15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03]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同步训练
《孔乙己》同步训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所给拼音写出汉字。
附和( ) 羼水( ) 涨红( ) 绽出( ) 哄笑( )
间或( ) 不屑( )置辩 阔 chuò ( ) wǎn( )惜
hūn ( ) 菜 门kǎn( ) tuí( )唐
2.解释句中画线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
B.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污人清白:使别人的清白被玷污。
C.孔乙已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颓唐不安:拘束,不自然。
D.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
格局:结构和格式。
3.根据原文的意思,在横线上填上最恰当的动词。
A.踱 B.笼 C.走 D.罩 E.捂
(1)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___________住。
(2)只有穿长衫的,才___________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3)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___________上了一层灰色。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
B.我喜欢看古典小说,特别喜欢看《儒林外史》《孔乙己》这类思想深刻的古典小说。
C.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慢慢地就渐渐复了原。
D.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不曾一生脱离过劳动。
5.文学常识填空。
《孔乙己》的作者是 ,是我国现代伟大 家、 家、 家,原名 ,字 。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 , ,散文诗集 和 ,杂文集等。
6.依次填入下面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建筑是凝固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象卵石般沉淀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夕,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用孔乙己的悲剧讨伐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B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撷取孔乙己人生中的几个典型片段构成情节,布局精巧。
C小说中用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对比,揭露了社会的病态,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D本文中既有社会环境描写,也有自然环境描写。
8.赏析:下列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分析这一描写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2)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9.综合性学习: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班里准备在这天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假如你参与了这次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浏览完整试题
(1)为营造活动氛围,教室里需要张贴几条名人语录,请你推荐—则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2分)
(2)“小演说家”明明准备在活动中作“我是如何读书的”主题演讲。他为撰写演讲稿搜集到以下三则材料,但有一则不符合他演讲的主题要求,请你帮他找出来,并说明不符合要求的理由。 (5分)
材料一:现在常听人说:“多读杰作,学取技巧。”这话是不错的,但倘使他读杰作的时候,心里总惦记着, “快学技巧呀!”他在杰作的字里行间时时都发生“这是不是技巧”的问号,那他决学不到什么技巧。(节选自茅盾《沦“人迷”》)
材料二: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 (节选自李国文《我的阅读主张》)
材料三:最近,东方图书市场内各类包装精美的高价图书特别畅销,不少人买了是作为礼品送给亲戚朋友的。对此现象,有关学者认为,将包装精美的图书作为礼品送给别人,虽然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重视,但如果仅限于此,就会流于形式,导致读书浮华风气的蔓延。 (摘自3月8日《今日早报》)
(3)4月22日下午,你去邀请语文王老师参加这次班会活动。请你将对王老师说的话写出来。 (4分)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孔乙己》节选,回答问题(18分)
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②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地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帐。
③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着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到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了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④从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⑤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 第③段画直线的句子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 掌柜说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在选文中反复出现四次,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
3. 第③段画双横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4分)
4. 文末“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6分)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帐,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19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帐。
1、对这段文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小说情节的发展部分,正面交待了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命运。
B、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直接叙述了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情形。
C、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侧面交待了孔乙己被打断腿的悲惨命运。
D、这是小说情节的结局部分,暗示了孔乙己被打折腿后悲惨地死去。
2、丁举人和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但丁举人却下毒手打折了孔乙己的腿,其根本原因是( )
A、孔乙己自己发昏,冒犯了举人。
B、孔乙己恶习不改,仍旧偷。
C、孔乙己拒不认错。
D、两人的社会地位悬殊。
3、对文末画线处描述掌柜行为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掌柜精打细算的性格特征。
B、表现酒店生意冷清,掌柜心绪不佳。
C、表现掌柜为人宽厚,不在乎能否收回欠款。
D、表现掌柜对孔乙己遭遇的冷漠。
4、这段文字中,除掌柜外,还有两处反映出人们对孔乙己漠不关心的态度,请摘出这两处的原句:
(1)
(2)
5、若将“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改为”先是打……后来写服辩”是否更合情理?为什么?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15分)
(甲) 乞丐
我走过街头……一个老态龙钟的乞丐把我拦住。
红肿的、泪水模糊的眼睛,青紫的嘴唇,褴褛的衣衫,污秽的伤口……啊,贫穷把这个不幸的生命噬啮得多么丑陋!
他向我伸来一只通红的、浮肿的、肮脏的手……他喃喃地乞求帮助。
我摸遍了全身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怀表,甚至连手绢也没有……我身边一无所有。
展开余下试题
而乞丐在等待……他那只向我伸来的手微微摇晃和颤抖着。
窘急、惶恐之下,我紧紧地握住这只肮脏颤抖的手……不要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带,兄弟。
乞丐用他红肿的双眼注视着我,那青紫的嘴唇流出一丝笑意--于是他也同样握紧了我那冰凉的手指。没关系,兄弟,他吃力地咕哝着,这也多谢了。这也是施舍,兄弟。
我明白,我也得到了我兄弟的施舍。
(乙) 女 乞
我走过繁华的闹市,四通八达的人行天桥上,一个戴着墨镜的并不十分衰老的女乞占去了大半边人行道。
她的头埋在两膝之间。身边放着一帧像片,是一个穿军装的男人头像,只是四边打着黑框。地上皱巴巴的一张纸,上面写着:自幼眼盲,父母双亡。戊守边关,丈夫阵亡……读着读着,我的心渐渐向她倾斜了。
过路君子,抬手一帮。我想做一回君子,尽一份心,可惜囊中羞涩,只摸出了一个五分硬币,丢进她身边的杯中。她听到声音,向我磕了一个头,嘴里喃喃地说了些话,大概是祝你发财之类的话吧。
我并不理会这些话,照样走我的路。忽然听到一个金属的撞击声,一回头,正看见那盲女用瞎了的眼睛瞄着离杯一尺远的硬币,用手撮起,然后准确无误地投入杯中。
我呆住了。我感到悲哀,为自己悲哀,为照片上的军人悲哀,更为那位妇女悲哀。
我头也不回地走了,但我的希望却留在了她身边。
我等待着。
1.这两篇记叙文都是写乞丐的,对乞丐的描写共同使用的方法有哪些?(2分)
2.甲文写乞丐特意点明老态龙钟,有何作用?(2分)
3.乙文写到她并不衰老,有何作用?(2分)
4.甲文中,乞丐等待的是什么?得到的是什么?(2分)
5.乙文中,我得到的是什么?等待的是什么?(2分)
6.乙文中,作者为自己悲哀、为照片上的军人悲哀、为那位妇女悲哀,分别是因为什么?(3分)
7.甲、乙两文蕴含着的共同思想感情是什么?(2分)
答案:
1. 答案:hè chàn zhàng zhàn hōng jiàn xiè
绰 惋 荤 槛 颓
2.答案:C 解析:“颓唐不安”在句中的意思应为“精神萎靡,不安宁”。
3.答案: (1)D (2)A (3)B
4.答案:A
5.答案:鲁迅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
6.答案:C
7.答案:A 《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一篇白话小说,不是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8.答案:(1)肖像描写。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靡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2)动作描写。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3)语言神态描写。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9.参考答案:
(1)(2分)如: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莎士比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5分)第三则不符合要求。因为第三则是对社会上读书浮华风气的批评,与演讲的主题无关。(答出“第三则不符合要求”得2分,说明理由得3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3)(4分)示例:王老师,明天下午3点,我们班在教室里开读书主题班会,请您到场指导。(答出称呼、时间、地点、内容得3分,符合口语表达特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二 阅读理解
(一)1.(4分)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1分),用萧索、凄清的自然环境营造了悲凉氛围,使孔乙己的出场具有悲剧意味,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结局(3分)。
2.(4分)孔乙己的命运,掌柜漠不关心,唯一使他记起和遗憾的是“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作者让这句话反复出现,充分表现了掌柜的唯利是图、冷酷贪婪(2分),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1分)和国民的麻木愚昧、冷酷无情(1分)。
3.(4分)语言描写(1分),神态描写(1分),孔乙己用“跌断”来遮掩被打断腿的事实,表现了他仍死要面子,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可怜而又可气,可见他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2分)。
4. (6分)不矛盾(1分)。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无人关心,不能确切地知道他的死活,只能估计说“大约”(2分);但他已失去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在那个世态炎凉、自私冷漠的社会,人们麻木不仁、冷酷无情、落井下石,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又说“的确”(2分)。作者用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体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抗议与批判(1分)。
(二)
1、C 2、D 3、D 4、略 5、原句好。这样写,是说孔乙己在认罪之后,仍然遭受毒打,更加揭露了丁举人暴戾凶狠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
(三)
1、语言、肖像、动作;2、表明乞丐丧失了劳动能力,不能再靠劳动为生了。3、表明女乞年龄还不太大,如果眼未瞎,还应该能够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4、乞丐等待的是物质上的施舍,得到的是精神上的给予。5、我得到一种被骗的感觉,等待那位妇女寻回自我,做个真诚的人。6、作者因为自己轻信表面现象,看不到实质而受骗,所以为自己悲哀,照片上的人被人当成了骗人的幌子,所以作者也为他悲哀;那位女乞本来有自食其力的条件,却甘心做乞丐,骗取别人的同情和施舍,所以为她悲哀。7、人和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 (122.240.195.162)
上一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同步练习
下一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同步训练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部编版九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0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