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23  2018-12-18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3]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第一实验学校2019届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九年级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1.下列划横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勾当/勾结 降职/降龙伏虎 解甲归田/解囊相助
B.作揖/缉拿 食讫/迄今为止 披坚执锐/纨绔子弟
C.见教/教书  长进/各有所长  不省人事/省吃俭用
D.破绽/锭子  掂量/拈弓搭箭  箪食壶浆/食不知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腼腆 现世宝 面面厮觑 顿开矛塞B.拙病 提名录 屏人促席 经世奇才
C.愧赧 朱砂记 不省人事 如雷惯耳D.侥幸 萧湘 馆 不由分说 思贤若渴
3.下列划横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拮据/根据  嚼食/细嚼慢咽  一落千丈/大大落落
B.栈桥/饯别 阴晦/诲人不倦 仓皇逃窜/蹿房越脊
C.哄笑/哄骗 撩逗/撩起帘子 分文不值/分庭抗礼
D.掺杂/悲惨 门槛/衣衫褴褛 歇斯底里/竭尽所能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寒噤 笑嘻嘻 郑重奇事 置之不理B.杜蛎 萤火虫 莫名其妙 狼狈不堪
C.潮汛 芦苇丛 默默无闻 迟疑不决D.恣睢 厚障壁 胡说八道 与日具增
5.古诗文填空。(8分)
(1)欲为圣明除弊事, (2) ,暂凭杯酒长精神。(3)相见时难别亦难, 。(4) ,爱上层楼。(5)《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 。(6)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既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作者自己高远的志向,成为传诵千古名句的是:
6.名著阅读。(4分)文学作品中许多精彩的故事情节都来源于人物与其生活环境的冲突:人物的自我抗争意识与环境的束缚相对抗,往往会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请从《水浒传》中选一个人物,结合作品,简述与人物有关的反映其具有抗争意识的一个典型情节。
7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4分)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拥有太多的“工匠精神”。“百工圣祖”鲁班,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技术的极致,这是发明家的工匠精神;贾岛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是墨客的工匠精神。②而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下,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在很多时候遮蔽了人们对精神价值特别是超越性价值的追求。正是这种“工匠精神”的缺失,导致在国内很多人对“中国制造”敬而远之继而盲目崇拜进口,在国际上我们的很多技术领域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所以说,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工匠精神”更是时代的呼唤,是“中国制造”实现华丽转身的灵魂所在。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匿名电话
我刚上班就接到群众举报,反映山洼乡旮旯村教学点老师石仁经常躺着上课,电话反复打到县长办公室,还把他躺着上课的图片传得网上满天飞,影响恶劣。县长批示:立即查处!
我们马上成立调查组,火速赶往山洼乡旮旯村。
旮旯村教学点,窝在老山洼里,偏僻闭塞,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山外。
徒步攀爬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旮旯村,我们浑身汗湿透了。
在旮旯村的田地里,我看到一群人正在干活,便笑吟吟地走近一位正在锄草的老农,问:“您好!老人家,请问石仁老师经常躺 着上课吗?”
老农拄着锄头,上下打量我一下,疑惑地问:“你们是不是县里下来调查石仁的?”


浏览完整试题我点了点头。老农一下子来了精神,气呼呼地说:“嗯,嗯,是经常躺着上课,不信你自己去看……你们上面干吗不管?哼!太不像话,还不赶紧把他调走!”
这时干活的人都围了过来,一位中年妇女说:“……哎哟哟,这个石仁啦,躺着上课就躺着吧,还让我们送吃送喝,像个大爷!把他调走,调得越远越好,眼不见心不烦……”
“我们乡村都不愿要石大爷!马上滚走,最好滚到县城去!”一个青年人挤进来大声嚷嚷。
“对,对,最好滚到县城去!”一群人马上跟着附和。没想到石仁在村里人缘这么差,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教学点,趴在窗口朝里望,果然看见黑板边凉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脸色铁青的老教师,颤颤抖抖地举着教鞭,吃力地指着墙上的生字卡片,有气无力地读着。一条旧被子裹着下半身。
教室不大,只有十几个小学生。我气呼呼地跨进门,随同的人员指着我对石仁说:“这是教育局纪委的张书记,快站起来!”石仁动了动,还是没起来。
“你有病吗?!”我厉声质问石仁。
石仁摇了摇头,嘴唇抖了抖,似乎想说话,但最终没有说出来。
“孩子们,你们老师是不是经常躺着上课?”我掏出纸和笔,转身面对小学生和蔼地问,准备记录。小学生齐声回答:“是的,一直躺着。”
这时教学点门口,除了悄悄跟随的那群干活的,又涌来了不少村民围观。
“你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我瞥了一眼门窗外围观的村民,瞪着石仁严厉地问。
石仁抓了抓头,没作声也没起来。真是山高皇帝远,无法无天!天底下竟有这样上课的,我气不打一处来。一把揭开盖住石仁下半身的旧被子,露出上了石膏,缠着厚厚绷带的双腿。
我禁不住“啊”了一声:“这双腿?……”我盯着石仁问。石仁还是一言不发,泪悄然滑落。
“救学生时跌下山崖摔折的……”好几个村民抢着回答。“啊,怎么会是这样!……现在好些吗?”我缓过神来,轻轻捏了捏石仁的腿柔声问。
“你们到现在还不知道?真是官老爷!……”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冷嘲热讽。
我的脸上火辣辣的,我为我刚才的想法感到脸红。
“我们全体村民,强烈要求把石仁老师调走!”村民不约而同地说。
“为什么?是不是他教得不好?”“哼!我们村出了那么多大学生、研究生,哪个不是石老师带出来的?!”我更加不明白了:“那你们为什么要撵他走呢?”
“石老师家住镇上,师范毕业主动要求分到这里,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是我们村的大恩人啦!……近几年身体不好,经常犯晕,现在救人又成这样,也没人理睬,我们实在不忍心他在这里受一辈子罪啊!”
“那你们为什么希望他调到县城呢?”
“因为他的女儿嫁到县城,我们希望苦了那么多年的恩人,晚年能得到更好的照顾,享受更好的生活!”
“可是,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打举报电话呢?还打到县长办公室?”我好奇地问。
“哼,反映多少次,每次都是‘石沉大海’!不这样做,你们谁会把眼睛落在像石老师那样的老实人身上!”
8.根据小说内容把下面表格填写完整。(4分)
故事情节 初到旮旯村调查 ② ③
“我”的心情 ① 气愤 ④
9.请你结合全文,谈谈文中画线句的作用。(4分)
10.“哼!”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请你结合语境说说几次的含意有何不同。(4分)
“哼!太不像话,还不赶紧把他调走!”“哼!我们村出了那么多大学生、研究生,哪个不是石老师带出来的?!”“哼,反映多少次,每次都是‘石沉大海’!不这样做,你们谁会把眼睛落在像石老师那样的老实人身上!”
11.这篇小说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
“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 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13.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


展开余下试题1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5.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4分)
(一)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二)饶州路①大饥,米价翔踊②,总管王都中③以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言于江浙行省,以为须粜④以下等价,民乃可得食,未报,辄于下等减价十之二,使民就粜。行省怒其专擅,都中曰:“饶去杭几二千里,比⑤议定往还,非半月不可。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乎!”其民相与言曰:“公为我辈减米价,公果得罪,我辈当鬻⑥妻子以代公偿。”行省方悟,都中乃得免。①路:元代行政区划单位。②翔踊:物价飞涨。③王都中:字符俞,元代官员,官至两任行省参知政事。④粜:卖出粮食。⑤比:等到。⑥鬻(yù):卖。
16解释划横线字:1伛偻提携: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宴酣之乐 4分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8.从写景的角度,对语段(一)“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一句进行赏析。(4分)19.语段(一)中欧阳修被贬官至滁州,亲民爱民;语段(二)中王都中擅自降米价救灾,惹怒上司。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个选段中百姓对他们的举动分别有什么反应,并说说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四、作文50分(1)题目:阳光下,我________(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对于看不清楚的路,先走两步,踩结实了,然后再跑。走了两步,发现不对,赶快折回来,脚上沾了点泥水,没什么了不起,换双鞋寻找新路再往前走。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任选一题,不少于600字

月考答案
1.c(解析:A.gòu/gōu,jiàng/xiáng,jiě/jiě;B.yī/jī,qì/qì,zhí/wán;C.jiào/j iāo,zhǎnɡ/chǎng,xǐng/shěng;D.zhàn/ dìng,diān/niān,shí/shí。)

2.B(解析:A.“矛”应写作“茅”;C.“惯”应写作“贯”;D.“萧”应写作“潇”。)
3.D(解析:A.jū/ù,jiáo/jiáo,luò/luō;B.zhàn/jiàn,huì/huì,cuàn/cuān;C.hōng/hǒng,liáo/liāo,fēn/fēn;D.chān/cǎn,kǎn/lán,xiē/jié。)

4. C(解析:A.“奇”应写作“其”;B.“杜”应写作“牡”;D.“具”应写作“俱”。
5. 肯将衰朽惜残年!今日听君歌一曲,,
东风无力百花残,
少年不识愁滋味,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示例一】林冲发配到沧州牢城营,高太尉指使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欲置之于死地;林冲终于忍无可忍,手刃仇人后上了梁山。【示例二】王母娘娘设蟠桃宴,请了各路神仙,唯独没有请孙悟空。孙悟空火冒三丈,大闹瑶池后返回花果山。玉帝暴怒,将孙悟空捉回天庭送进炼丹炉,结果不但没有烧死,反使猴王更加神力无比。于是猴王奋起反击,把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吓得玉帝狼狈逃跑,求得如来佛祖帮忙,才将孙悟空降服,压在五指山之下。
7,这是文人的“工匠精神” 2我们的时代更需要这种“工匠精神”
8.根据小说内容把下面表格填写完整。(4分)

故事情节 初到旮旯村调查 ②看到石仁躺着上课 ③村民告知详情
“我”的心情 ①沉重 气愤 ④惭愧(羞愧)
9.请你结合全文,谈谈文中画线句的作用。(4分)
写出了石仁老师所在的教学点偏远、难走;间接写出了旮旯村的教育不受上级重视的客观原因(旮旯村群众反映情况不受重视的客观原因);侧面表现了石仁老师扎根山区二十多年的不易;为群众采用非常手段反应情况做铺垫(为下文石仁救学生跌下山崖摔折腿做铺垫)。(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10.“哼!”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请你结合 语境说说几次的含意有何不同。(3分)
“哼!太不像话,还不赶紧把他调走!”
“哼!我们村出了那么多大学生、研究生,哪个不是石老师带出来的?!”
“哼,反映多少次,每次都是‘石沉大海’!不这样做,你们谁会把眼睛落在像石老师那样的老实人身上!”
第一次“哼!”表面上表达对石仁的不满,实际上是想引起政府官员对石仁的关注;第二次“哼!”表达对官员误解石仁老师的强烈不满,强调石仁老师对山村教育的贡献之大;第三次“哼”表达对官僚作风(官员做法)的强烈不满。(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11.这篇小说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
①设置悬念。本文在开头设置“举报老师”的悬念,然后层层铺垫,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结尾道出实情,解开悬念,让人恍然大悟(2分);②欲扬先抑(对比)。前文用大量的篇幅展现石仁老师的人缘差、不称职,与后文“我”发现石老师其实是个 关爱学生、默默奉献的好老师形成对比,使情节起伏多变(2分)。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3分)
13.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
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一点1分)
1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第②段(1分),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2分)。
15.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举例论证(1分)。通过举苏轼阅读陶渊明《饮酒》诗的事例,论证了“在熟读基础上的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这个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2分)。
【注释】 ①路:元代行政区划单位。 ②翔踊:物价飞涨。③王都中:字符俞,元代官员,官至两任行省参知政事。④粜:卖出粮食。⑤比:等到。⑥鬻(yù):卖。


展开余下试题161伛偻提携:儿童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趣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4.宴酣之乐 尽兴的喝酒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18.从写景的角度,对语段(一)“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一句进行赏析。(3分)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酿泉推至读者面前(1分)。先从听觉角度,写“水声潺潺”,又从视觉的角度,写其“泻出于两峰之间”,峰的静与水的动相映成趣,突出了滁州山水的幽静之美(2分)。
19.语段(一)中欧阳修被贬官至滁州,亲民爱民;语段(二)中王都中擅自降米价救灾,惹怒上司。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个选段中百姓对他们的举动分别有什么反应,并说说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语段(一)中百姓随欧阳修一同游乐,语段(二)中百姓情愿卖妻儿为王都中抵罪。(2分)两 个语段都通过百姓的反应,表现出他们心系百姓,以民为本的品格以及他们深受百姓爱戴的事实。(1分)
附语段(二)参考译文:
饶州路遭 大饥荒,米价暴涨,总管王都中将官仓的米分定为三等价格,向江浙行省上言,认为必须按下等价出卖,百姓才能吃得上,还未得到答复,就按下等价又减价十分之二,让百姓来买。行省对他擅作主张的行为十分恼怒,王都中说:“饶州距杭州差不多两千里,等到决定了再返回来,非半个月的时间不可。可是人七天不吃东西就会死,怎么能够忍心看着百姓饿死来等待呢!”那里的百姓对他说:“您为我们减了米价,您真的因此获罪,我们就是卖了妻子儿女也要替您偿还。”行省这时才省悟,王都中于是得以免罪。 (122.240.199.253)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洛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