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428 2018-12-24
标签:
苏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8]
江苏省吴江平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语文学科
注意:本试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成为文化世家的必要条件是家庭有着 ▲ 的文化底蕴。北宋最著名的文化世家非苏氏一门莫属,父亲苏洵发奋苦读、勤于笔耕的美名 ▲ ,而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在文坛的影响更是超过了父亲,真可谓 ▲ 。
A.深厚 家喻户晓 长江后浪推前浪
B.深厚 不言而喻 这山望着那山高
C.深重 不言而喻 长江后浪推前浪
D.深重 家喻户晓 这山望着那山高
2.下列诗词所咏的传统节日与其它几项不一致的是(2分)
A.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B.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鬓。
C.满怀黄菊篱边折,两朵茱萸镜里开。
D.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3.下列句子中的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是(2分)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劝学》作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C.“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望”,月满为望,指农历每月十五。
D.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他针对司马光指出的实施新法的弊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逐一进行反驳,并分析反对派反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2分)
A.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欢迎光临古都洛阳!(导游对游客)
B.下一阶段的工作我已经安排好,如有疑问,欢迎垂询!(上级对员工)
C.这次回母校叨扰老师,耽搁您宝贵的时间,真不好意思!(学生对老师)
D.请记得按时服药,及时复诊,祝您早日康复!(医生对患者)
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2分)
A.人生的开始总是在摇篮中,摇篮就是一条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标必定是那座神秘的桥,慈祥的外婆就住在桥边。
B.天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
C.雅舍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
D.江南小镇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
6.下列诗句依次填到相应的横线上,正确的一组是(2分)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①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②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③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④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A.④① ③ ② B.④③ ② ① C.③ ① ④② D.③ ④② ①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是(2分)
A.何时可掇(拾取) B.用心一也(使用)
浏览完整试题
C.小人喻于利(明白) D暧暧远人村(昏暗,模糊)
8.下列句中与“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则群聚而笑之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D.任重而道远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B.徘徊于斗牛之间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0下列各句中与“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句式相同的一句是(2分)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不拘于时
C.客有吹洞箫者 D.句读之不知
11.下列各项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其可怪也欤 其皆出于此乎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醉则更相枕以卧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不知日之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鸿门宴 司马迁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意常在沛公 意:神情、态度。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接纳、让……进来。
C.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披:覆盖。
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细说:详细地解说。
1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常以身翼蔽沛公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B.项王按剑而跽 顺流而东也
C.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其然也
D.因招樊哙出 因坐法华西亭
14.下列句中加点词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②上食埃土
③常以身翼蔽沛公 ④穷山之高而止
⑤豪毛不敢有所近 ⑥泣孤舟之嫠妇
A.①⑥/②⑤/③④ B.①④/②⑤/③⑥
C.①④/②③/⑤⑥ D.①⑥/②③/④⑤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古代室内设宴的座礼,以东向最尊,南向次之;鸿门宴上的座次既反映了刘项双方力量的悬殊,也从侧面刻画出项羽自矜功伐、傲慢无礼、狂妄自大的性格。
B.语言精练生动,描写场景“历历如目睹”,如“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三言两语,就把宴会上杀气腾腾的场面勾画得惊心动魄。
C.樊哙听张良说情况危急,不顾卫士阻拦,强行闯入军帐;指斥项羽,颂扬刘邦,锋芒毕露;这表明他是个粗鲁莽撞、有勇无谋,却豪爽坦诚、忠心耿耿的武士。
D.这段文字写了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四件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项羽内部对刘邦态度的矛盾。情节时紧时弛,扣人心弦。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3分)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4分)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3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8.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四、名著阅读《红楼梦》
19.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凤姐正自看园中的景致,一步步行来赞赏,猛然从假山石后走过来一个人,向前对凤姐说道:“也合该与嫂子有缘,我方才偷出了席,在这个清净地方略散了一散,不想就遇到嫂子也从这里来,这不是有缘么”,一面说着一面不住地觑着凤姐儿。这里说话的人贾瑞,他因调戏凤姐,被凤姐设下相思局致死。
B.王熙凤梦到秦可卿从外走来,称王熙凤是“脂粉堆里的英雄”并向她拜托心愿,说贾府已经过了一百多年,要防衰败时树倒猢狲散,要多置办田庄房舍地亩,并在附近办私塾。凤姐惊醒后听说秦可卿死了吓了一身冷汗。
展开余下试题
C.一日午后,宝玉到梨香院探望宝钗。宝钗因平日未能赏鉴通灵宝玉,便借机欣赏了一番。巧的是,玉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与宝钗锁上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正好一对儿,于是宝玉要了锁看。
D.“有了好差事就派别人,像这等黑更半夜送人的事,就派我。没良心的王八羔子!瞎充管家!你也不想想,焦大太爷跷跷脚,比你的头还高呢。二十年头里的焦大太爷眼里有谁?别说你们这一起杂种王八羔子们!”宝玉随凤姐至尤氏处,天黑后宁府安排焦大送宝玉等回府,由此惹出焦大的一串臭骂。
E.元春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母带领有品级的邢夫人、王夫人、尤氏一共四乘大轿进宫谢恩。宁荣二府内外人等莫不欢天喜地。独有宝玉为秦钟生病而怅怅不乐。
20.《红楼梦》第六回写到“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她进荣国府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请简述。(5分)
五、21名句默写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 长沙》)
(2) ,无以至千里。(《劝学》)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4) ,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
(5)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十二章》)
(6)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论语十二章》)
(7) ,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8)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 。(《答司马谏议书》)
六、现代文阅读一
人生树下(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⑩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⑪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⑫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22.文章以《诗经》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句话开篇,有什么作用?(4分)
23.围绕“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作者写了哪些具体事件?请简要概括。(6分)
24.请赏析第⑦段画线语句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
25.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请探究“我们成了路人”所蕴含的情感。(6分)
七、现代文阅读二
①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已经足以令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是在学着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说,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②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③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④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品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展开余下试题
⑤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与圆满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26.文章说:“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每日”强调的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27.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3分)
2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成长,是生命存在的必然,是自我价值的探求。成长,交织着欢笑与泪水,交替着困惑与清醒。成长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永无终点。
请以“成长”为话题,自拟题目,写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作文(70分)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答案
1. A
2【解析】C。A项选自《端午日》,从“艾符”也能看出是端午的习俗。B项选自苏轼的《浣溪沙•端午》,其中缠彩线也是端午的民间习俗。C项中的“茱萸”我们比较熟悉,王维描写重阳节的诗句中“遍插茱萸少一人”流传千古,因此本句描写的是重阳节。D项选自《竞渡歌》,其中“鼓声劈浪”描写的是赛龙舟的情景,这句也是写端午节的习俗。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需要同学们有较高的诗歌理解能力,并且要有一定的文学常识积累。
3.答案:B(儒家)4.B 5.D 6.C 7 B 8.A 9. D 10.C 11. D
12.B(A.心意、意图;C.拨开、分开;D.小人离间之言)
13.B(介词,用、凭借;连词,来B.连词,表修饰;C.动词,作为/表原因;D.介词,趁机/通过)
14.D(①⑥动词的使动用法/②③名词用作状语/④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15.C(“粗鲁莽撞、有勇无谋”错)
16.(1)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的玉玦来暗示项王,项王沉默没有反应。(3分。重点字词“目”“示”,句式“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又想到君实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4分。重点字词“视遇”“反复”“所以”“见恕”)
(3)这以后才知道我先前未曾真正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此开始。(重点字词“然后”“向”“于是”
17.D
18.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19C D (C项玉和金锁上的字说反了。D项焦大送的人是秦钟,而不是宝玉。)
20.京官后代王狗儿沦落乡间务农,因祖上曾和王夫人、凤姐娘家联宗,便让岳母刘姥姥到荣国府找求助。(2)刘姥姥见到王熙凤后,凤姐先是说到家事的难处,刘姥姥以为求告无望,心里便突突的。(1)但最终她还是如愿以偿,得了二十两银子满意而去(2)。
21.(1)万类霜天竞自由。(2)故不积跬步(3)君子不齿(4)挟飞仙以遨游(5)敏于事而慎于言(6)仁者不忧(7)久在樊笼里(8)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2.(4分)①内容上:指出桑树、梓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点明种树的价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2分)②结构上:照应文题,引出下文对树与故乡、树与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叙写。(2分)
23.(6分)①故乡的枣树荫泽家族的繁衍生息。②饥荒年代,树为人们提供了果腹的食材。③离家或返乡时,树是人们的精神寄托。④在南方,香樟树是女儿的终身陪伴。(答出三点即可)
24.(4分)①使用叠音词,生动、形象、细腻地写出了女儿对香樟树的微妙情感,(1分)表现了女儿甜蜜而矛盾的心情。(1分)②运用比喻、排比手法,表达了女儿与树的亲密关系。(1分)③句式整散结合,节奏鲜明,韵律和谐。(1分)
25.(6分)①没有了树,犹如我们失去了亲属,表达了作者的伤痛之情;②没有了树,致使我们与故乡越来越疏远,表达了作者的哀伤与无奈之情;③没有了树,致使我们解除了与自然共栖的契约,表达了作者的忧伤之情;④没有了树,致使传统文化逐渐衰落,表达了作者的忧思之情。(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26.“每日”强调的是阅读要勤,不要间断,要持之以恒,以达到“日新”。 (意思对即可。)(第一段在一次次的刷新中……,第五段中需要持之以恒……)
27文章开篇指出了阅读对于精神刷新的意义;接着从白己和世界两个角度,具体阐述阅读对于养成良好人格、完善精神世界的积极作用;最后强调只有持之以恒地“刷新”,才能成为心灵丰富、心智成熟的人。(意思对即可。) (218.76.216.156)
上一篇: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预科)
下一篇:
江西省湖口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标签:
苏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江苏省吴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