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43  2018-12-28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3]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A卷)试卷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回答1-3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二是自创形态。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寓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王国维同时还使用意境这个概念。境界比之意境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首先,意境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因为审美不只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它渗透在人的全部生活中。其次,意境,从字面上看,见出意与境的两分,而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而更能见出审美的本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当我们进入境界时,我们从情象中超越出来,从意象中超越出来,进入只可体会难以言传的极其美妙的境地。
摘编自陈望衡《谈审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一种原生形态的对象要成为审美对象,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才能成为审美主体情感的载体。
B. 意象与情象都源于审美主体的创造,情象的创造主要是情感起作用,而意象的创造则需要想象参与。
C. 艺术创作与现实审美活动中都有意象的存在,现实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意象,都会成为作品中的意象。
D. 与意境相比,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的特点而更能彰显审美的本质,因而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从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角度分别阐述了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的三种不同形态。


浏览完整试题B. 文章论述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这一观点时,将审美对象的不同形态作了区分。
C. 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为了论述陆游的人生,以及解说意象与自然物象、情象的区别。
D. 文章着重阐述了情感和情象,想象和意象,意境和境界的关系,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对象大多数的情况是,创作者的情感需要外化,于是虚拟一个形象,使这个形象成为情感的载体。
B. 如果我们出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那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状态。
C.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只有人的情感、意识和文化修养共同作用,想象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意蕴的意象。
D. 境界原本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佛教、宋明理学家都使用这个概念,而境界成为美的最高存在形态,与王国维的重视有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玩 家
聂鑫森
吴昌开着崭新的宝马车,行驶在铺满晨光的乡村公路上。此行去青山桥杨家村,那里新建了一个钓鱼基地。昨晚睡前,他习惯地翻了翻报纸,副刊上有一篇散文写到它,那些美丽的文字把吴昌的心挠得痒痒的。
  在古城私企老板中,40岁出头的吴昌还算不得头面人物,尽管他拥有一家两千人的服装制造厂。但在玩家圈子里他名声很响,因为他是个正经的玩家。吴昌玩得很雅,其一是玩瓷,也就是专项收藏古瓷器。唐盆宋碗、明壶清瓶,竞收了上百件,或从拍卖场拍得,或从古玩店淘来。他当然吃过亏,吃一堑长一智,慢慢摸出门路,眼力自然练出来了。谈起四大名窑、釉上彩、釉下彩、斗彩,他口若悬河,当行本色。他曾请城中古玩店好古斋的当家人袁清来家鉴赏,袁清的目光冷冷地扫视一遍,说:“不错啊……都是真货。”能得到袁清这句赞语,不容易!
  玩瓷之外,吴昌还喜欢钓鱼。古城郊外大小钓鱼基地他都光顾过。什么鱼用什么竿,下什么饵,他如数家珍,而且手感极好,浮子稍一颤动,他的手就会闪电般扬起,刚吞钩的鱼也就成了俘虏。他钓鱼,心里还有个小九九:顺带在附近的农家转一转,说不定哪天会发现一件“老器”。这就叫“捡漏儿”。
  一个小时后,汽车停在杨家村的一口大水塘边。水塘的左侧只有一栋青砖大瓦屋,是水塘主人的家。一个60来岁的老人飞快地来到汽车前,对刚下车的吴昌说:“先生,欢迎你来钓鱼。请先到堂屋里歇口气,喝杯茶。”吴昌说:“好。好。”堂屋很宽敞,正面墙上挂着一个神龛,里面立着一尊白瓷观音像,造型极其优美;神龛下面摆着一张古旧的八仙桌,一边搁着一把上了年岁的太师椅。吴昌想:这户人家应该是有些来头的,一般农家不会有这样的家具。
  老人送来一壶茶和一个小茶杯。茶壶和茶杯都是瓷的,似乎还很“老器”。吴昌的心突突跳。他提起茶壶给小茶杯斟上茶,迅速地把壶扫视一番。壶是平常式样,上面有明人唐伯虎的一幅仕女图,笔墨很见功夫,题款是两句诗:“屈指三春是嫁期,几多欢喜更猜疑。”他记起这两句诗是清人黄遵宪的。明人唐伯虎的画怎么会题上清代人的诗?他笑了,这壶顶多是个民国时的仿品。吴昌端起茶杯,啜了一口茶,呀,这竟是一只斗彩杯!造型轻灵俊秀,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色彩柔和,上面画着栩栩如生的牡丹和蝴蝶。这样一只杯子,目前市场上的价格已逾20万,想不到,竟让他遇着了!吴昌说:“这把壶不错,有些年岁。”老人笑了:“当然。是祖传的,传了多少代就弄不明白了。这只杯子,是挖菜窖时,从土里偶然发现的,看着入眼,权用它盛茶。”吴昌放下茶杯,随意说:“老人家,给我找根钓竿,我钓鱼去。”老人说:“好。”
  吴昌在塘边勉强坐了两小时,一条鱼也没钓着,他脑子里想着那只斗彩杯。近午时他回到堂屋里,对老人说:“你给我用网打20斤鱼吧,空手而返,老婆会笑话。”老人忙安排人去打鱼。“先生,你喝茶。”“谢谢。老人家,我很喜欢这把壶,你愿意出让吗?”“祖传之物,舍不得。”“我愿意出高价购买,你开个价!”老人似乎心动,犹豫了好一阵才说:“不能少于12万!”吴昌差点要喊起来:“土老帽儿,这壶是民国的仿品呀,顶多值两千元!”但他没喊出来,装出痛苦的神情,说:“太高了,太高了,8万!”“你真心要,10万,再不能少了。”吴昌咬咬牙,说:“10万就10万,不过,你得搭上这个小杯子,让我早晚配着对儿喝茶。”老人说:“这个杯子反正是白捡的,你喜欢就拿走。”吴昌从内衣口袋里飞快地掏出一张支票,签好名,交给老人。
  吴昌开着车喜洋洋地回到城里。今天捡漏儿,应该是他玩瓷史上最辉煌的一笔。声东击西,暗度陈仓,妙不可言。他不想告诉城里任何人——包括袁清。过了半月,他去省城博物馆,托朋友找瓷器专家“掌眼”。他没想到,“成化斗彩杯”是当今的仿品,只值几十块钱!吴昌傻眼了,谁给他下的饵呢?他后来打听清楚,报纸上那篇介绍青山桥杨家村钓鱼基地的散文,是袁清化名写的。
那一刻,他什么都明白了,他去钓鱼,其实自己也成了一条被钓的鱼。
(选自杨晓敏《名家名篇笔记体小小说欣赏》,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吴昌开着宝马行驶在乡村公路上,来到杨家村大水塘边青砖大瓦屋,走进厅堂看到古色古香的陈设,这些环境描写为吴昌与老人的活动提供了真实背景。
B. 吴昌在古城私企老板中是出名的玩家,专门收藏古瓷器且很有眼力,他爱钓鱼的动机之一就是到乡下农家“捡漏儿”,这些介绍为下文描写吴昌受骗上当作铺垫。
C. 小说情节设置引人入胜,叙事和描写深得中国古典小说的趣味,尤其末尾处发现成化斗彩杯是仿品的叙事虽出人意料但合乎情理,有凸显小说主题的作用。
D. 小说语言通俗自然,虽没有华丽辞藻点缀,但写人叙事却很形象生动,如吴昌和老人做交易一段就综合运用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手法,收惟妙惟肖之效。
5. 小说结尾吴昌最终被“好古斋”当家人袁清算计,文中有哪些伏笔暗示?(5分)
6. 小说的标题“玩家”有何深刻内涵?请做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4分)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6小题,30分)


展开余下试题 阅读下面的题,完成7-12题。
7、下列各句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的是( )(3分)
A、骨髓( suǐ) 道芷阳间( jiàn )行 不胜(shèng )杯杓 不可不语(yù) 不惮(dān )
B、长篙(gāo) 忸怩(niǔ ní ) 团箕(jī) 创(chuàng) 伤 满载(zǎi)
C、叱咤 (chì chà) 博闻强识 (zhì) 处决(chù) 不假(jiǎ)思索 胆怯 (què)
D、执拗(niù) 莴苣 (wō jù) 籼(xiān)米 水门汀(tīng) 怔(zhèng)住
8、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监督,查看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 当:对等,比得上
D、再拜献大王足下 再:再一次
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此其志不在小 ②道芷阳间行 ③常以身翼蔽沛公
④ 其人居远未来 ⑤素善留侯张良 ⑥籍吏民,封府库
⑦项伯杀人,臣活之 ⑧吾得兄事之 ⑨樊哙覆其盾于地
⑩邻之厚, 君之薄也
A、①②/③⑥/④⑩/⑤⑧/⑦⑨
B、①④/②⑥/③⑧/⑤⑩/⑦⑨
C、①⑩/②⑥/③⑧/⑤④/⑦⑨
D、①⑦/②⑥/③⑧/④⑩/⑤⑨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B、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②沛公奉卮酒为寿
C、①大王来何操 ②客何为者
D、① 此亡秦之后续耳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11、下列古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讲究“座次”安排。官职:古代以右为尊,如“位在廉颇之右”。车骑:由以左为尊,如“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故有“南面称王,北面称臣”之说。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如: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B、晋侯秦伯围郑中,“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一般的战车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帅车是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一般车辆是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乘:一人一马为一乘。
D、妇女无所幸中,“幸”宠爱,指封建君主对妻妾等的宠爱。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也叫幸。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分)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3分)
(4)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3分)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5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 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①路云遮寺,清弋江②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③,我心悬旆④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③的的(dí):鲜明的样子。 ④旆:旗子。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一项是( )(3分)
A.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B.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C.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D.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14、本诗前两联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15、本诗前两联写景,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1分)
(1)《沁园春 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概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 , , ?
(2)她静默地走近走近, ,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
——《雨巷》
(3)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感,这两句是: , 。
(4)《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 。
(5)《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语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戏曲既需传承也需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就在数百年前就_______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
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__的京剧名伶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惠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意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7、下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所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底起了制约作用
18、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19、文中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人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20. 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以“过度包装”为开头,将下列句子整合成一个单句。(3分)
①过度包装背离了包装应有的功能。
②过度包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展开余下试题③过度包装这种包装现象损害了社会利益。
④过度包装广泛存在于商品包装之中。
⑤不少企业宣传中也存在过度包装的情况。
答: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寓言,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蛹看着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非常羡慕,就问:“我能不能像你一样在阳光下自由的飞翔?”
蝴蝶告诉它:“第一,你必须渴望飞翔;第二,你必须有脱离你那非常安全、非常温暖的巢穴的勇气。”
蛹就问蝴蝶:“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死亡?”
蝴蝶告诉它:“从蛹的意义上说,你已经死亡了;从蝴蝶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又获得了新生。”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除诗歌外),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1、B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本题中,A项,“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理解有误,参见原文“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C项,“都会成为作品中的意象”分析不准确,原文有“才有可能”的表述。D项,原因分析不全面,根据原文第6段中“首先……其次…”的论述,可见该项分析是不完整的。故选B。
2、C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和论述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行文思路,并了解论述的相关方式。本题中,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并非为了论述陆游的人生,以及解说意象与自然物象、情象的区别,而是为了论证“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这一观点。
3、B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本题中,根据原文第三段“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可知,如果我们出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并不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状态。B选项错误,故选B。
4、D 【解析】“肖像”错,做生意一段没有肖像描写。
5、 ①吴昌并非真正的收藏家,只是业余玩家;②袁清来吴昌家鉴赏瓷器时眼光冷冷扫视;③大水塘边只有一栋青砖大瓦屋且堂内陈设古色古香;④老人将破绽明显的茶壶与不易鉴别的茶杯一同献上;⑤老人做交易时很爽快地奉送小茶杯。 (每条给1分)
6、“玩家”指吴昌是个玩瓷和喜欢钓鱼的人,被人称为“玩家”,(2分)也指吴昌因为自以为是(或:刚愎自用、盲目自信、自作聪明等)掉进“好古斋”当家人袁清设下的陷阱,被专业“玩家”算计。(2分)作者用这样的标题来揭示主旨,有力地讽刺了像吴昌这样自以为是(或:刚愎自用、盲目自信、自作聪明等)的行为。(2分)
 点睛:小说的主旨,需要从不同的主体去探究。想告诉我们一个关于做人、做事什么观点;想证明某种行为、观点、思想正确或错误等,如本题从表现手法角度看,小说中老人外愚内精的个性与吴昌小智大愚的个性形成鲜明对比,可见主题是讽刺自以为是的人。(2分)
7、D
8、C
9、B
10、D
11、C
12、(1)所以、出入、判断句
(2)不、为所
(3)顾、让、句子整句
(4)举、不胜、句子整句
(5)东道主、行李、共、所害、乏困
13 C。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关注注释①②及诗题。
14、日暖,泥融,雪,芳草,云,柳,桥。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
15、(1)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2)感情: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表达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
【解析】
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虚实结合,不仅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更有利于渲染离别时的氛围。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远近结合,描绘形象,富有韵味。这两联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译文:
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鲜明,踌躇满志,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赏析:
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颔联,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
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史记•苏秦传》),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尾联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内蒙古呼和”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